2019年第11期
信息与电脑
China Computer & Communication
媒体应用技术
虚拟现实技术对数字媒体交互方式的改变
叶政宇
(北京工业大学 信息学部,北京 110124)
摘 要:近年来,随着我国科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计算机技术已广泛应用于人们的生活与工作。虚拟现实技术逐渐被人们熟知,适用于各行各业,不仅促进了人与人之间的积极沟通与交流,而且提升了虚拟现实技术的表现力。将虚拟现实技术与数字媒体充分融合,以交互的方式全面发展。现代化发展中,在数字媒体发展中采用虚拟现实技术,能够有效处理与拓展具体内容,对传媒行业未来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虚拟现实技术;数字媒体;交互方式
中图分类号:TP391.9;TP3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767(2019)11-170-03
The Change of Digital Reality Interaction Mode of Virtual
Reality Technology
Ye Zhengyu
(Department of Information, Beijing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Beijing 110124, China)
Abstract: In recent years, with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technology and information technology in China, computer technology
has been widely used in people's lives and work. Virtual reality technology is becoming more and more well known and suitable for all walks of life. It not only promotes the positive communication and communication between people, but also improves the expressive power of virtual reality technology. Fully integrate virtual reality technology with digital media, and develop in an interactive way. In the development of modernization, the use of virtual reality technology in the development of digital media can effectively deal with
and expand the specific content, which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to the future development of the media industry.
Key words: virtual reality technology; digital media; interactive mode
0 引言
现代化社会发展中,虚拟现实技术是比较全新的媒介,能够与数字媒体交互、融合,拓展一个新的发展空间,促进数字媒体的应用与发展。计算机时代发展中,虚拟现实技术具有的特点,为数字媒体赋予了更多彩,使内容更加丰富,具有一定的表现力与渲染力,让数字媒体在表现方式上更加真实与自然[1]。因此,数字媒体发展中,虚拟现实技术具有一定作用与价值,不只是数字媒体的灵魂,更是技术与艺术之间的桥梁。
1 数字媒体、虚拟现实技术基本理念阐述
1.1 数字媒体基础理论
数字媒体与传统媒体的形式存在一定区别。数字媒体主要采用二进制数的方式获取信息数据进,是一种主要的载体,同时,能够记录、处理、传播相关信息数据[2]。现代化发展中,
采用虚拟显示技术,使数字技术广泛应用于传媒行业。数字媒体具有三大特性。第一,具有交互性。它借助计算机技术,能够记录、处理、存储和传播相关信息数据,创新了传统方式,充分体现了数字媒体的交互性。数字媒体中所记录、储存的信息数据以动态形式存在,需要及时更新与反馈信息数据,让信息传播者与受益者能够在第一时间进行交互。用户可以充分利用数字媒体技术检测与获取信息数据,达到最终目的与效果[3]。第二,具有主动性。数字媒体的信息数据主要来源于生产体,及时分析所产生的信息数据,可满足生产、消费的需求,并拓宽了传播渠道,使信息生产者与消费者之间的关系发生改变,能够进行互动,让更多的用户积极参与,同时,信息数据的发布情况产生了巨大变化,改变了消费者获取信息的形式[4]。第三,具有融合性。充分结合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多媒体技术等多种技术,使信息数据的传播形式
作者简介:叶政宇(1997—),男,广东广州人,本科。研究方向:数字媒体技术。
2019年第11期
信息与电脑
千层饼的做法China Computer & Communication
多媒体应用技术
更加多样化。采用数字媒体技术,及时整理一些文字信息、视频、图片等,通过整合体现多媒体技术的应用效果,确保信息数据在传播过程中的完整性。
1.2 虚拟现实技术基础理论
虚拟现实技术是与计算机技术、多媒体技术、仿真技术的结合,能够感知、模拟自然技术与环境。环境模拟是在计算机技术下制作三维立体图像,感知是对其进行理想化设计,可以采用计算机技术制作图形,让人们在视觉上具有感知。技术不断发展的过程中,听觉、触觉等方面的感知不断进步,目前已发展到嗅觉与味觉的感知领域。自然技术能够通过人体的肢体动作、面部表情等,采用计算机技术得到相关信息数据,分析与执行用户指令,把得到的信息数据第一时间反馈到用户的身体器官[5]。虚拟现实技术的应用范围比较广泛,一般会应用在医疗、通信、教育和科技等多方面,最常见的是应用在电影、游戏中,能够增强用户的感官体验,让用户有真实的体验感。在一些特殊行业中,虚拟现实技术发挥着重要作用。
2 虚拟现实技术的应用
传统传播中,需要借助显示器、鼠标、键盘等,控制具体操作与应用,逐渐成为了交互方式的重要基础。用户使用鼠标操作界面,需要将自身的体验需求通过键盘输入信息,通过屏显获得最终目的。因此,人、机之间的交互性受到限制,一旦用户离开桌面,人、机之间的交互性就会立刻消失,无法把
520祝福语送给女朋友人、机之间的交互方式带入到实际生活[6]。虚拟现实技术的出现,有效解决了此问题,且虚拟现实技术已被广泛应用,满足了虚拟环境与现实世界的交互发展,操作与使用时,摆脱了鼠标、键盘的限制。用户在显示器上进行触摸或姿势操控,就可以实现交互方式,多样化创新了交互方式,使虚拟现实技术不受局限性的控制,不再是单一化的在电脑上进行操作与处理,而是在触摸屏的移动终端设备进行操作与使用。现代化发展中,虚拟现实技术是计算机技术的主要核心,能够在高科技技术下,不断提升感知效果,而不是单一化创造视觉,在听觉、触觉上具有逼真效果,营造了一个良好的虚拟交互的环境。实践应用中,用一些特定设备,用户就可以真实体验到虚拟世界中的环境,甚至可以与虚拟世界中的任何物体进行交互,让用户有了身临其境的真实感[7]。虚拟现实技术不仅包括了多媒体技术、感器技术,而且包含人工智能技术、图像学等,取代了传统的鼠标、键盘等工具片,实现了人机交互的方式。
3 虚拟现实技术对数字媒体交互方式的改变探究
3.1 文物保护及博物馆教育方面的改变
炒湖蟹
我国历史文化源远流长,有着上下五千年的悠久历史。为了弘扬与传承我国的历史文化,可以采用虚拟现实技术构建管理系统。其在文物保护及博物馆教育工作中,具有重要责任,能够在现代化的技术下,演绎与传播历史信息,提高信息传递效率,让更多的人了解与学习历史文化。虚拟现实技术在信
息技术传递领域具有重要地位,加强了文物保护,拓展了博物馆的历史教育,有效传递了信息,成为重要的信息传递手段[8]。现代化发展中,人们可以详细研究历史文化,通过数字媒体及时传播与表达用户发出的指令信息,创新与优化以往的表达行式,逐渐在扩大数字媒体的表达范围,不受PC局面的限制与影响,在数字移动终端充分体现具体信息数据,既满足了时代的发展需求,又有效传播了历史文化。
3.2 家居设计改变
项目工程实践与虚拟现实技术有效结合,对家居设计进行三维展示,在构建系统内操作功能。设置的功能能够满足用户需求,可以让用户在系统中自由漫游。根据用户所提出的要求,按照用户兴趣,可以在指定区域内进行互动。例如,能够体验室内设计的房间功能,设计风格与空间尺度都是根据用户要求设计,满足了用户个性化的发展需求。用户在漫游过程中,可以修改家具信息、家具颜、整体设计风格、家具位置以及方向等,为用户营造了真实的体验空间,提前了解室内装修效果,提出修改意见,与设计师沟通,实现业主个性化的要求[9]。实际应用虚拟现实技术时,用户可以在人机界面系统上操作,通常情况下采用触摸、动作操控、脑波操控等方式。通过虚拟现实技术与数字媒体进行交互方式的表达,让用户投入到虚拟世界中,达到了交互作用下传播与获取信息数据的主要目的,不被传统形式限制,增强了用户的真实体验感。
3.3 校园建筑的模型构建
随着虚拟现实技术的创新发展,现代化发展中逐渐营造了虚拟的空间环境,能够让人们在虚拟空间环境中漫游与对话,打破了传统单向传播的关系与形式。首先,采用虚拟现实技术构建校园建筑模型,能够实际勘查校园整体区域、建筑物分布位置等。通过收集与整理数据,针对性具体计划环境分布图,选择建设区域范围,设置中心点,以中心点的相关信息数据为基础,如建筑的长度、宽度、高度、面积和位置等,把实地考察数据与电子地图所获取的数据结合。其次,以每层楼为目标,分别建立模型,既能够体现实体特征,又是独立的个体。对于模型构建采用的方法,主要影响因素是模型类型与构建复杂程度。为了在视觉上产生一定冲击感,可以在设置的场景中进行细节处理,增加真实感[10]。最后,合成虚拟场景,把每个单独的实体场景合成后,可形成完整的虚拟场景,实现虚拟建筑物的构造。现代化发展中,数字媒体具有独特的交互方式。独特的交互方式主要依据数字媒
2019年第11期
信息与电脑
China Computer & Communication
多媒体应用技术
体技术,能够在发展与应用过程中不断演变,让用户在体验与操作中体会到真实感,并以此为重要基
础,形成新的交互模式。随着我国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交互方式不断改革,让更多的用户在现实与虚拟之间进行交互,给用户带来全新体验,促使数字媒体技术的广泛应用[11]。3.4 数字媒体艺术创作的改变
虚拟现实技术作为信息技术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能够创造和体验虚拟世界的计算机系统。将其用于媒体艺术创作时,主要由计算机技术形成艺术创作的仿真环境。这种技术是一个多源信息融合、交互式三维动态仿真系统。使用虚拟现实技术进行媒体艺术创作的过程中,用户易融入到虚拟环境中。虚拟现实技术的应用结合了多媒体技术、传感技术、计算机技术等各种新兴技术,在媒体艺术创作中充分融合这些技术,并应用于仿真,为用户创造一个真实、高仿真的环境,是一个非常有前途的领域。虚拟现实技术是先进技术发展的真实体现。通过人机交互界面,可以直观、方便处理复杂数据,完成所需操作。数字媒体艺术创作是一门跨越社会、自然和人文学科的综合性学科。它侧重于科学、艺术和人文概念,涉及塑料艺术、互动艺术、计算机图形学和计算机语言等领域的知识[12]。
与以往的计算机界面操作有所不同,虚拟现实技术具有更强的交互能力和更广阔的人机对话空间等无可比拟的优势。数字媒体艺术创作者可以利用虚拟现实技术,实现更方便、更人性化、更直接的人机交互,自由控制数字媒体艺术的表现,创造真实的环境。如果有虚拟现实技术的交互设备,可以通过多种感官和互动渠道,与用户进行密切沟通,充分互动。此外,视频界面动作捕捉技术可以用于存储用户访问的视频片段,更好地整合用户感知。数字媒体艺术创作者可以通过虚拟现实技术最大限度地阅兵几年举行一次
将数字媒体世界与现实世界结合起来。用户可以自己控制头部形状的内容,甚至可以佩戴外围设备获取身体接触反馈。通过移动场景增强虚拟现实技术下数字媒体作品的表现感,用户可以进一步增强虚拟现实技术下数字媒体作品的表现感
随着互联网技术和计算机技术的快速发展,数字媒体艺术创作中应用虚拟显示技术,实现了创作方向的多样化。虚拟技术应用中,创作者可以将自己的想象力在虚拟空间中表达,用更丰富的创作手法和更震撼的视觉效果展现出来。虚
女朋友生日送什么礼物好拟现实技术从根本上改变了数字媒体艺术的创作思维和传播方式,使数字媒体艺术获得更大的发展空间。
4 结 语
虚拟现实技术对数字媒体交互方式的改变,不只是技术上的创新,最重要的是能够符合人性化的设计,让多种媒体形式相互融合。数字媒体应用过程中,改革了传统的媒体传播方式,增加了自然、真实效果,形成了新的交互方式,促进了人们的情感交流。
参考文献
[1]李静雯.试论虚拟现实技术对数字媒体交互方式的改变[J].信息记录材料,2018,19(9):41-42.
[2]马志明.基于虚拟现实技术的数字媒体艺术创作研究[J].吉林工程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18,34(4):43-45.
[3]李青长.虚拟现实技术对数字媒体交互方式的改变分析[J].艺术科技,2018,31(4):47.
[4]孟庆波.虚拟现实技术下的数字媒体艺术创作探析[J].现代信息科技,2018,2(1):136-137.
[5]岳远腾,安珊珊.基于数字媒体技术的虚拟现实的分析与研究[J].电子世界,2017(23):86,88.nvidia控制面板怎么设置
[6]汪洋.虚拟现实技术下的数字媒体艺术创作探析[J].视听,2017(11):239-240.
[7]王岩.虚拟现实技术在数字媒体交互方式改善中的成功应用[J].数字技术与应用,2014(7).
[8]刘春苗.论数字媒体技术在交互产品设计中的应用 -- --评《数字媒体交互设计》[J].新闻爱好者,2017(1).
[9]高宁婧.虚拟现实技术的运用对数字媒体交互方式的改善[J].大众文艺,2014(21).
[10]喻晓和.高等学校数字媒体专业规划教材 虚拟现实技术基础教程 第2版[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2017.04.
[11]清华大学出版社著. 21世纪高等学校数字媒体专业规划教材 虚拟现实技术[M]. 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2014.12.
[12]郭丰;李松林;梁国伟. 数字媒体专业教学中的虚拟现实课程体系建设初探[A]. 中国高教学会影视教育专业委员会2011年年会暨“孙明经电影教育”学术研讨会论文集 [C]:2001: 218-2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