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与时俱进规律
摘要:与时俱进是马克思主义的内在品质,与时俱进贯穿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全过程,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理论随着时代发展不断创新。与时俱进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规律。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时俱进;规律
物质世界是不断发展变化的,实际情况变化了,人的认识也要随之变化。只有与时俱进,才能真正做到与实践相结合。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总是立足时代要求,根据实践的变化和斗争的需要,不断丰富和发展自己的理论,把马克思主义理论和党的事业推向新的发展阶段。可以说,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就是一部与时俱进的历史。与时俱进使马克思主义永葆青春与活力,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规律。只有与时俱进,不断创新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才能发挥正确指导实践的作用。
一、与时俱进是马克思主义的内在品质
马克思主义是应时而生的,同时也是应时而变的。马克思、恩格斯适应时代要求,系统总结了无产阶级革命斗争经验,在吸收和改造、继承和超越其他优秀思想成果的基础上,创立了自己
的科学理论体系。马克思、恩格斯对待自己的理论,总是根据实践的需要和历史条件的变化,不断地修正和完善,突出地表现在《共产党宣言》上。1848年2月发表的《共产党宣言》,是马克思主义与国际工人运动相结合的产物,是无产阶级政党的建党纲领。当随着实践的改变,《共产党宣言》的某些论断已经不合时宜时,马克思、恩格斯根据研究的深入,多次通过序言的方式对《共产党宣言》的一些内容进行说明、订正和补充,使之更加完善。马克思、恩格斯曾经认为,社会主义不可能在一国取得胜利,各国无产阶级应当联合起来,同时发动社会主义革命才能取得成功。列宁生活的时代,资本主义已经发展到了新的阶段,即帝国主义阶段,出现了自由资本主义时期所没有的许多新特点,列宁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不拘泥于马克思的个别论断和具体行动纲领,从资本主义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规律出发,得出社会主义可能在一国或数国首先胜利的结论,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革命的理论。1917年,列宁敏锐地把握历史时机,领导俄国人民取得了十月社会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十月革命后不久,在经济极度困难的条件下,列宁曾不得不采取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并且认为这是改造旧经济、实现社会主义的正确途径。到了1921年春,由于国内经济形势的好转,列宁的认识发生了变化。他看到从小农经济向社会主义的过渡,不能逾越商品经济这个阶段。在列宁的倡议下,执行了三年多的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为新经济政策所代替。可以看出,列宁关于怎样建设社会主
义的总体思路在不断调整,新经济政策的提出是列宁主义新的重大发展。列宁主义是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又一面伟大的旗帜,是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光辉典范。[1] (P.13-14)
二、与时俱进贯穿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全过程
纵观马克思主义的发展历史,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格贯穿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发展的全过程。从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到理论,再到“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充分说明马克思主义是一个随着时代的变迁、革命和建设主题的转换以及人民众的实践的不断深化而不断丰富和发展的过程,是一个不断与时俱进的过程。
(一)与时俱进与思想
众所周知,中国不同于马克思主义产生地的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在中国这样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搞革命,面临着许多复杂特殊的问题,照抄马克思主义本本、照搬他国经验都不行。以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创造性地提出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理论,首先在革命道路上肯定了中国非资本主义的前途。根据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政治、经济等发展极度不平衡
的规律,提出了独创性的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道路,并最终领导中国人民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新中国成立后,在社会主义国家大多以苏联为模式的大氛围中,独辟蹊径,提出“以苏为鉴”,走自己的路、强调要从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的国情出发,以农业为基础,正确处理重工业和农业、轻工业的关系,走出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工业化道路、发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指出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仍然是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之间的矛盾等等创新思想。正是这些对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品质的坚持和发展,使成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人,创立了思想,使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充满生机和活力。
续写小摄影师(二)与时俱进与中国特社会主义理论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总结了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教训,果断地放弃了以阶级斗争为纲,提出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实行改革开放,从而开创了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新时期。在这一时期,我们党为马克思主义注入了一系列新的内容。这些内容首先集中体现在理论中。重新确立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正确评价了思想,重申必须坚持四项基本原则,提出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正确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
会主义”的基本问题,提出了市场经济与社会主义并不矛盾的理论、社会主义本质理论、一国两制的理论,提出加强党的领导必须改善党的领导、提出进一步密切党同人民众的血肉联系等等思想成果。在理论指导下,我们党与时俱进,使中国社会主义走出僵化,焕发出空前未有的生机与活力。[2](P. 25-26)以为核心的党中央第三代领导集体,提出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继承和发展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进一步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创造性地回答了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党,怎么建设党的问题,把中国特社会主义建设理论发展到了新的水平和境界。正是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指导下,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全党和全国人民奋力开创中国特社会主义事业的新局面,将中华民族复兴大业推进到了新的发展阶段。当今时代,实践发展呈现出许多新特点,确立什么样的发展观,是包括中国在内的世界各国面临的重大课题。以为总书记的党中央紧紧围绕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发展目标,提出了包括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等在内的一系列新思想、新理念。科学分析了我国当前发展中面临的各种新情况、新问题,深入探索和回答了什么是发展、发展什么、怎样发展、靠谁发展等重大问题,丰富和完善了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发展道路、发展模式和发展战略。是马克思主义在当代社会的创造性运用和发展,标志着我们党在新世纪新阶段实现了理念上的又一次重大飞跃。
柳云龙妻子
中国十大男装品牌
三、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理论随着时代发展不断创新
崔始源不喜欢刘雯与时俱进的实质是创新。强调:“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也是一个政党永葆生机的源泉。”[3](P.46)不创新就谈不上与时俱进,不与时俱进就不可能创新。马克思主义的创造人创立了马克思主义,他们的继承者都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创造性地把马克思主义推向前进。
(一)思想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创新
春天的景
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回答了在中国走资本主义道路行不通,不要寄希望于资产阶级式的社会变革这个根本问题,创造性地提出走不同于十月革命城市武装起义的中国式农村包围城市的武装斗争道路,指导中国革命取得了胜利。新中国成立后,又创造性地开辟了一条适合中国特点的社会主义改造道路:对资本家采取赎买政策,避免了强制剥夺资本而引起的社会动荡;对个体农业和手工业创造了由低级向高级的多种过渡形式,突破了以土地和企业国有化为标志的一举过渡的模式;把变革生产关系与发展生产力相结合,建立起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同时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从1953年算起,只用了三年左右的时间,在大规模开展经济建设的同时,提前完成了社会主义改造的任务,使中国和平过
渡到了社会主义。用革命与建设同时并举的方式进行社会主义革命,这是中国共产党人在实践中创造的,具有鲜明的中国特点。有中国特的社会主义革命理论与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一起,构成了以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完整的关于社会革命的理论。这些在马克思列宁的著作中是不到的,是前人没有进行过的,是世界历史上没有见过的。
(二)中国特社会主义理论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创新
的一生是不断探索、不断创新的一生。理论创造性地运用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的基本立场和方法,把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运用发展到一个新的阶段。它提出的一系列理论观点,如社会主义的基本任务是发展生产力,改革是生产力发展的必由之路,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两手抓、两手都要硬,允许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区先富起来,建立经济特区,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一个国家两种制度等等,都是既继承了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又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加以大大的丰富和发展。党的十五大以来,以为核心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创立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提出了一系列新的思想和举措,比如: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实现公有制形式的多样化;实施国有企
业战略性改组与改造,促进区域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部署;建设社会主义民主法治国家;实施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战略;走新型工业化、农村城镇化和农业产业化道路;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提出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思想路线等等,无不凝聚了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者的重大理论和实践创新。党的十六大以后,以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提出了建立创新型国家、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加强执政党的执政能力和先进性建设、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战略目标、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坚持和平发展道路,建设和谐世界等一系列思想成果,开创了中国特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新局面。在理论上进一步深化了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在当代的最新成果。[4](P.17)充分体现出鲜明的时代精神和实践要求,展现了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
中国共产党和中国社会主义的宏伟事业在继续向前发展,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在与时俱进地向前迈进,成果会越来越多。不断研究、充分体现中国人民伟大实践和聪明智慧及世界文明成果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是当代中国学人的恒久的宏大课题。
参考文献
[1]袁梅.“与时俱进”思想研究[D].武汉:武汉大学,2004.
[2]姜汉斌.与时俱进: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M].北京:解放军出版社,2007.
[3] . 论三个代表[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1.
[4]贾松青.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第1卷 [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 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