鸳鸯绣了从教看 莫把金针度与人
冯绍峰个人资料妻子读完编者对教材的处理意见,掂了掂那沉沉的《现代文选读》课本,我突然想起了元好问的两句诗:“鸳鸯绣了从教看,莫把金针度与人。”我该如何来把高效阅读这根“金针”度与学生呢?再反复的思考中,我开始了第一步尝试:
一、发挥例子作用,激发阅读兴趣。
叶圣陶先生说过,课文无非是个例子。那么,课内教学的任务就应该充分运用课本中的例子,让学生在获取语文知识的同时,又获得获取知识的方法。然后又让他们在教师的指导下,自己运用这些知识和方法进行阅读训练,在“举三”的训练中获取“返一”的认识,进而达到举一反三的效果,并让他们在尝试中享受成功的喜悦。
但是,获得成功的体验谈何容易呀?根据问卷调查,大部分学生的阅读水平,仅仅停留在理解性阅读这个层面(韩雪屏教授把阅读由易到难依次分为认知性阅读、理解性阅读、欣赏性阅读、评价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五个层面),部分学生仍停留在认知阶段。如果按教材的目标来要求,不但完不成任务,而且还会挫伤他们的积极性、降低阅读兴趣。怎么办呢?于是
我想:例子的作用不仅要让学生在例子中获得语文知识,形文能力,掌握获取语文知识、训练语文能力的方法,而且还要让他们在例子中认识到语文阅读是轻松有趣的,阅读给人以很多的快乐,激发他们阅读的兴趣,让他们愿读、乐读。例如,处理精读部分(一),我示例了《内蒙访古》。首先,我让学生勾画出精读提示中的两句话:1、这是一篇……游记;2、弄清历史上我国北方少数民族的关系是怎样。接着,我提出要求:1、理清访问路线,出哪个访问点是作者重写之笔?为什么重写?2、在文章中出写赵武灵王、王昭君的文字,出写古长城、发布胡服骑射命令的文字,到写古代城堡、王昭君的文字;分析一下作者是带着什么样的感情倾向……随着一个个问题的解决,对文章的理解也便结束。然后,我让学生复述我们学习的过程,告诉学生阅读文章可以从文体入手,到阅读的切入口,并由此提出问题、解决问题,最终获得对课文的理解与欣赏,这就是阅读文章的一般方法。最后,我要求学生用这种方法尝试学习下一篇课文。由于学生在学习《内蒙访古》时,觉得获取成功并非难事,其过程也充满着一种快乐,这就激发了他学习下一篇文章的欲望。对这个作业 他也会乐意去做,因为他此时早已跃跃欲试了。于是,在我的引导下,这部分剩下的文章也较为顺利的处理完成。一些提不出问题、不敢提问题的同学问题也多起来了,学生的思维也活跃起来了;阅读课文,在他们眼里也并不是那么让人恐惧的事情了。
可是在处理精读部分(二)的时候,又发现了新的问题:学生对老师的依赖性很强。离开了老师的具体指导,总不能很好的完成任务。经过一段时间的调查分析,我认为学生对阅读中的程序性知识掌握不够,对自身阅读过程缺乏理性的认识、监控和调节。于是,我又开始了第二个尝试:
王丽坤否认结婚二、培养元认知技能,教会学生理性阅读
元认知是认知过程的监控和调节。阅读中的元认知活动不但有助于阅读理解,而且有助于提高阅读活动的效率。受这一理论的启发,我决定通过对学生的元认知技能的培养来解决学生对老师的依赖。为了准确的表述我对元认知在阅读活动中的运用,及对学生元认知技能的培养过程。列图如下: 通读全文
归纳:写的什么
我的归纳正确吗
否
是
思考:是怎样写的
我的分析正确吗
否
否
思考:作者为什么这样写
我的分析正确吗
小结并向老师同学或资料求证
我的结果被证实了吗
是
是
是
否
是
百度云10g压缩包解压总结,结束学习
黄豆芽怎么发上面图式,我在对学生进行元认知知识学习的专题讲座里已展示,学生一看即明白在阅读活动中应做什么、有哪些程序。在具体实践中,则要求学生按此图式开展自学活动。如处理《读伊索寓言》,我做了示范性指导,把我自己在阅读这篇文章时自觉监控和调节的情况外化出来。1、通读全文,归纳出这篇文章是在介绍《伊索寓言》这本书。思考:不正确。再读在归纳:是在批判人类发展到今天,恶的一面也在发展;只有提高警惕,清醒认识,才不至于上当。2、是怎样写的,是举了《伊索寓言》中的九则寓言,作者站在不同于伊索的角度来分析出寓意,然后把各个寓意串起来。思考:正确。3、作者为什么这样写?思考:得不出结论,再看是怎样写的。思考:还是得不出结论。监控:我的思维方向对吗?注意力集中吗?调节:把阅读活动集中再一个方向。4、调节后得出的结论正确吗?正确。5、我能再现我的思维过程吗?能,那么就是运用了元认知策略在阅读……完成这个过程之后,让学生明白阅读主体在这个阅读过程中,都在监控自己在做什么、下一步做什么。
当然,图式仅仅是个示例,许多篇文章很难用“我的归纳正确吗”来监控自己的思维,这时,不妨提出“我的提取合理吗” “我这样组织好吗”等问题。指导学生阅读时,我有意识的培养他们的这种技能,让他们带着“我正在干什么、下一步干什么、我干得怎么样”的问题去阅读文章。再让学生自己阅读精读部分(二)余下的文章时,我感觉到学生在整个活动中到了程序,集中了精力,阅读效率已有明显提高。可是,在一次检查和阅读能力检测中,我发现学生所提问题重点不突出,深度广度不够,不知道如何表述自己对阅读得理解,普遍存在只能意会不能言传的苦恼。对此,我又进行了第三步尝试:
三、用阅读检测来培养学生把握重点、准确表述的能力
我收集了部分阅读题,包括《》、《雨中登泰山记》、《琐忆》三篇课本上已有的材料共二十题,印发给他们。引导学生通过对阅读材料和阅读检测题的分析,弄清阅读材料与阅读检测的关系,明白命题者要考察的往往就是我们在阅读时应该把握的重点。然后从研究命题的角度去思考如何把握阅读重点在答题的过程中,我引导学生通过对题干的分析,领会命题意图,围绕命题意图归纳自己的理解、感悟,并准确表述出来。比如,有这样一个命题“从第三段看,这个道理指的是什么(不超过十二个字),作者用了3个形象化的事物
解说这个道理。它们分别是——、——、——(每项答案不超过10个字),”(原题见附页)。我先让学生 到“这个道理”在文中的位置,然后引导学生分析前后几句话的联系。学生在我的提示下,注意到了“艺术的境界都不在热烈……扰动的神这时”,我问“这个道理”是指“黄酒经过长久年代的储藏,失去它的辣性,只剩一味淳朴”吗?有的学生回答是,有的学生仍在怀疑。这时,我鼓励学生说:快到目的了,仅差一步,想想作者到底想说什么。这时有回答说:艺术的最高境界都不在热烈。我接着问:那在什么?下面哪个词和“最高境界”含义相同呢?学生通过再读,又有人回答说“和平静穆被看作诗的极境”中的“极境”,有人答到。对!这对你有何启发?“哦,作者说和平静穆是艺术的最高境界”。对!但你的答案不能得满分,看看题,为什么呢?学生再看,明白了自己的答案超过规定的字数了。这时,我又让学生把可要可不要的字词删去,这个答案就完整了。完成这些之后,我又和学生一起对这个过程进行了总结,归纳了解答这类题的原则和方法。让学生明白:把握重点,准确表达的前提是读懂阅读材料。在读懂材料,整体把握的基础上去到命题点的前后联系,从分析命题点的前后联系中寻答案,然后通过梳理归纳,形成答案。总结之后,我让学生以此原则去解答下一个问题,对形象化事物说理之(一)的答案用“黄酒”表达准不准确?这时,学生很容易就作了回答:不准确,因为只回答黄酒不能说明这个
道理,应回答:“储藏多年的黄酒”才准确。当然,这样的训练需与教学过程 组合起来并反复进行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仅凭一次两次的训练是达不到目的的。量子纠缠是什么意思
网上自选车牌号以上措施的落实,学生便向以“自学为主”的方向迈出了坚实的步伐。但他们能走多远呢?我思考着用“量”与“质”之间的积极关系来加以巩固。让学生在实践中更加熟练,以形成自觉的阅读习惯,注意课内课外的结合。把课内“质”(方法)的训练与课外的“量”的用法结合起来,以阅读的量来促进学生阅读技能的娴熟和阅读质量的提高。反过来,又用娴熟的技能、高质量的阅读效果去指导阅读量的扩展,实现“质”与“量”的共同飞跃。陈康肃公善射,“善”是对他射箭技能的肯定,但如果没有千百万次的“射”,谈何“善射”呢?我想这也是卖油翁微微点头的原因吧,这也是他从千百次酌油中悟出的真理。同样,学生自学能力的提高也得反复的历练才行。只不过若有“金针”的指导,学生可以少走弯路,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