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本
【王嘉宁】:打开典籍,品读中国,欢迎走进《典籍里的中国》,我是王嘉宁。典籍如灯,照亮文化之路;典籍作舟,畅游文明之河。今天,让我们与三位读书人一起品读典籍,走进“合古今而集大成”的《永乐大典》。
【王嘉宁】:首先给大家介绍一下,今天与我们一起识读《永乐大典》的几位读书人。分别是国家图书馆副馆长张志清老师,中央民族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蒙曼老师,中国历史研究院古代史研究所研究员陈时龙老师,欢迎各位!
【王嘉宁】:新一季节目我们将继续以文化访谈、戏剧、影视化相结合的方式,让书写在典籍里的文字活起来。本季节目中,戏剧演员将在观访间,和我们一起聆听专家们对典籍的解读。欢迎他们!
【王嘉宁】:开场戏剧演绎了《永乐大典》“珠还合浦,历劫重光”的故事。《永乐大典》从最初的万册,几经散佚,让人唏嘘不已。中国国家图书馆是世界上《永乐大典》馆藏最
多的地方,现存224册,只字片纸都弥足珍贵。今天张馆长就把这部典籍的影印本带到了节目现场。
【张志清】:《永乐大典》几经散佚,正本已不知所踪,现存于世的都是嘉靖年间重录的副本,我手中就是国家图书馆出版社出版的《永乐大典》嘉靖副本的影印本,这是“颂”字册和“门”字册。
【张志清】:首先大家可以看到,《永乐大典》比我们现在看到的大部分书籍都要大,宽约30厘米,高约半米。它的装帧也十分精美,用一层黄绢包裹,用的是“包背装”,明、清时期的官书都是用这种装帧,看起来肃穆庄重。
【王嘉宁】:封面上的书名《永乐大典》,“永乐”是明成祖朱棣的年号,这部书正是成书于明代永乐年间。
【陈时龙】:是的。明代国力强盛,明成祖时期,朱棣下令修建了现在的北京故宫,疏通了大运河,还曾派遣郑和七次下西洋,开创了“永乐盛世”的局面,所以说《永乐大典》也是逢盛世而生。
【蒙 曼】:没错,朱棣认为读书是非常重要的事,他说过:“凡人积金玉欲遗子孙,朕积书亦欲遗子孙。金玉之利有限,书籍之利岂有穷也!”他知道,书籍的好处是无穷无尽的啊!但由于天下的知识散落在各种书籍中,不易检索,所以朱棣有一个宏大的愿望,他希望将天下书籍全部收集起来,汇集成册,传之后世,这样的宏愿他真的实现了,《永乐大典》成为了当时世界上最大的一部百科全书。
玺【王嘉宁】:《永乐大典》全书有22877卷,分装成11095册,总共约3.7亿字,它的编纂方式也非常有特点。张馆长,是这样吗?
【张志清】:是的,《永乐大典》是一部类书,什么是类书?从我手里这本“颂”字册就可以看出来。
大家看这里的“一东”,是“颂”字的韵,《洪武正韵》中有80个这样的韵字,与它音韵相同的字都可归类其中,《永乐大典》按照韵来排列,这就是“用韵以统字”。在每一个字的下面,先介绍这个字的读音、字义、出处,以及各种书体。后面的辞条和引文,会国庆节手抄报内容句子收录与这个字相关的所有知识,这就是“用字以系事”。通过这样的方法可以把知识链接起来,读书的人就可以通过到字而快速检索知识,真正做到“开卷而古今之事一览可见”。
办信用卡的条件【王嘉宁】:“开卷而古今之事一览可见”,《永乐大典》可谓是汇万书于一书!而且更为宝贵的是,它不仅收录了上自先秦,下迄明初的经史子集百家之言,更大量收录了当时的杂家之书,天下奇书。
【蒙 曼】:没错,《永乐大典》的《凡例》中是怎么说的?它说“是书之作……靡不收采”还说到“……奇闻异见,廋(sōu)词逸事,悉皆随字收载。”给大家讲个有趣的故事,开场戏中出现的郑振铎先生,曾在《永乐大典》的抄本中看到“魏征梦斩泾河龙”的故事,郑先生就把这段内容反复核对,发现与明代中后期成书的《西游记》第九回中,前半部分的故事基本相同。《西游记》嘉宁应该非常熟悉,里面有个故事讲的是“袁守诚妙算无私曲,老龙王拙计犯天条”。由此推断出,我们现在熟悉的小说《西游记》所参考的故事,曾经收录在大典之中。
【张志清】:《永乐大典》不仅收录了文字记载,还将许多古书中绘制的图样保存了下来。大家看“门”字册这一页的纹样,叫“凌花双龟背”,寓意祥瑞与永恒。如今国家典籍博物馆的大门,就是参考这个纹样设计的。推开这扇门,如同跨越时空界限,进入了古籍的世界,也叩响了知识的大门!
【王嘉宁】:如此浩瀚的《永乐大典》,可以想象当初修纂的工程有多浩繁。
【陈时龙】:是的。据记载,第一次修书时,朱棣命解缙担任“监修”,解缙用了17个月就完成了,朱棣看过后并不满意,于是在永乐三年,再由姚广孝、刘季箎(chí)、解缙等监修,集两千余人共同修书。可谓是“天下文艺之英,济济乎咸集于京师”。
【蒙 曼】:就像陈老师说的,这次集结的天下英才中,有一个人最为特别,他就是都总裁陈济,这个人的故事很传奇。他从小就嗜书如命,读书更是过目不忘。他虽然是一介布衣,但是却因为博学多识,有了一个“两脚书橱”的名号。永乐三年,朝廷广召天下英才再修《永乐大典》,朱棣钦点当时已经四十多岁的一介布衣陈济为都总裁,请他主持修典。要知道,当时参与修典的,从总裁、副总裁到纂修等各个工种,每个工种少则数人多则千人,但唯有都总裁一职,只有陈济一个人,足以显示他的身份在修典中的重要性。
【王嘉宁】:“两脚书橱”“布衣都总裁”,陈济与《永乐大典》有着怎样的故事,让我们跟随演员们去典读会,一起看一看。
【王嘉宁】:“一编在手君无怪,曾典蓬山四库书”,陈济终于悟出大道,到了通往知识
的门径,但遗憾的是,修书的心愿还未能实现,父亲和恩师就离他而去了,他们是照亮陈济一生的灯塔,给了他无穷的力量。
【蒙 曼】:我很喜欢陈济领悟“门径”的那场戏。通过他和内心自己有趣且智慧的一问一答,此唱彼和,把原本很抽象的大典编纂方式,非常形象地表现了出来。而且用“湖”字来体现,湖映明月,月照湖面,既是生活中熟悉的景,又富有哲思,非常精彩。
【陈时龙】:陈济领悟大道后,见到了启发自己的恩师和一直支持自己的父亲,这个瞬间让我非常感动,他们是照亮陈济一生的灯塔,但都没能见到陈济修纂《永乐大典》,而这场戏,却用另一种方式让三个人都圆满了。
【王嘉宁】:我要透露一下,节目的编剧团队希望能够通过《永乐大典》中的某一个字册来体现其编纂方法,正是张馆长推荐了“湖”字册,并讲解了其中的几首诗,才有了戏剧中用“湖”字来寻门径的这段演绎,感谢张馆长。 您说说看为什么选择“湖”字?皓镧传演员表
【张志清】:看到这场戏我十分感动。戏剧通过巧妙的编排, 使“湖”这个字成为了陈济领悟大道的“门径”,他到了“因韵以统字,因字以求事”这样链接知识的方法,戏剧创作也让陈
济参悟的知识“门径”与《永乐大典》的编纂方法达成了一致,使陈济“布衣修典”的传奇格外动人。
曹世如【王嘉宁】:品读任何一部典籍,都要从典籍本身寻答案,今天张馆长也带来了“湖”字册 2273 卷,戏剧中出现的诗句也是收录在这一卷中。跟女朋友开车文案过程
【张志清】:没错。我手里的这一首就是陆游的《挟书一卷至湖上戏作》,“买地孤村结草庐”意思就是我要去乡下生活了,“萧然身世落樵渔”是说我过上了砍柴捕鱼的生活,后面两句就是我手里经常拿着书,但是你不要觉得奇怪,因为我曾经是管理书籍馆的人。
【王嘉宁】:张馆长的工作性质跟古时候的陆游先生的工作性质刚好一样,您来读这首诗再合适不过了,您现在为我们诵读一下好吗?
【张志清】:好。
【王嘉宁】:感谢几位老师的诵读,“一编在手君无怪,曾典蓬山四库书”,仿佛是陈济一生的写照。而那一月一湖,是来自六百年后的致敬,它穿越时空照进了我们每个人的心灵。
【王嘉宁】:刚才的戏剧中,陈济已经悟出大道,到门径,那么《永乐大典》这部鸿篇巨制是如何修纂的呢?让我们继续往下看。
【王嘉宁】:“珠还合浦,历劫重光。”一部《永乐大典》让我们感受到了六百年前修纂之人对文化的坚守,也让我们领略了后世无数“护典人”对中华文脉的护佑。这部集文化之大成的典籍,虽然我们还看不到全本,但现存的《永乐大典》,也足以让我们以史明德、以史促行。
【蒙 曼】:陈济说:“文章贵如布帛菽粟,但求有益于世尔”,他所说的有益于世,在《永乐大典》的修纂上体现得淋漓尽致,作为一个读书人,他和姚广孝、解缙等两千多人合力修书,使《永乐大典》成为包罗万象、能够检索的百科全书。我们不光要记住这些人的名字,更要向这部鸿篇巨制背后无数平凡的人、无数感人的事致敬,前人修典但求有益于世,我们读典但求不忘初心。
【张志清】:《永乐大典》是文化传承的符号,也是历史起伏的见证。在国家、社会各界人士和几代国图人的不懈努力下,通过政府拨交、海外送还、藏家捐赠等多种途径,先后有 224 册《永乐大典》入藏国图,每收进一册,真的无法形容我们的激动和自豪。《永乐大
典》是中国历史上当之无愧的文化宝库,如今寻觅它、守护它、传承它的责任落到了我们这一代人手里,我们应该擦亮如明灯般的不朽典籍,照亮中华文化绵延不绝、文脉永存的传世之光。
【陈时龙】: 国运昌则文运盛,《永乐大典》修于“永乐盛世”,经过了六百年的命运沉浮,可以说它的聚散就是“文运同国运相牵,文脉同国脉相连”的最好印证。《永乐大典》被称为“典籍之渊薮”,它为我们后人保存了许多未能传世的单行本,让我们有机会窥见中华文脉源头之光,如今国家强盛,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与时代的思想交相辉映,我们相信,新征程必将铸就中华文化新辉煌,为文明续脉,为时代添彩。
【王嘉宁】:感谢三位老师,《永乐大典》中积累着千年的智慧,每一册每一页都弥足珍贵。我们期待伴随着国家和许许多多有志之士对《永乐大典》的寻、修复和辑佚,会有更多《永乐大典》的遗册面世,让尘封的文字再现光明、造福世人。
【王嘉宁】:《永乐大典》“序百王之传,总历代之典”,它使很多消失的典籍得以传世至今。如今《永乐大典》的珍贵残册珠还合浦、历劫重光,而我们也在新时代钩沉典籍里的精神之源,激发奋进的力量。“允发挥于既往,用启迪于方来。”我是王嘉宁,下一本典籍,
我们再会。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