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下古诗
1.四时田园杂兴(其三十一)
电脑设备管理器在哪【宋】范成大
昼出耘田①夜绩麻②,村庄儿女各当家。
童孙未解③供④耕织,也傍⑤桑阴⑥学种瓜。
琦玉老师
【注释】
①耘田:在田间除草。 ②绩麻:把麻搓成线。 ③解:理解,懂得。 ④供:从事。 ⑤傍:靠近。 ⑥阴:树荫。
【作者简介】
范成大(1126-1193),字至能,一字幼元,早年自号此山居士,晚号石湖居士。平江府吴县(今江苏省苏州市)人。南宋名臣、文学家。他的诗风格平易浅显、清新妩媚。题材广泛,
以反映农村社会生活内容的作品成就最高。与杨万里、陆游、尤袤合称南宋“中兴四大诗人”。
【译文】
农村婚庆主持词
初夏,农人白天到田里锄草,晚上回来搓麻线,农家男女都各自挑起家庭的重担。孩子们不会耕地也不会织布,却在茂盛的桑树下学着大人的样子种瓜。
【赏析】
《四时田园杂兴六十首》是南宋诗人范成大退居家乡后写的一组大型的田园诗,分春日、晚春、夏日、秋日、冬日五部分,每部分各十二首,共六十首,这里是“其三十一”。前两句用“昼”“夜”“儿”“女”等词语,从时间、人物的角度表现出农家耕织的场景:不分日夜,不分男女,村庄上下,一片繁忙。后两句写得意趣横生,“未解”“也”“学”等词语表现出乡村儿童的天真可爱,流露出赞扬之意。全诗语言浅近、朴实、自然,没有刻意追求的痕迹,文笔清新轻巧,犹如一幅生动的农村风俗长卷,充溢着江南农村浓郁的乡土气息。
2.稚子弄冰
[宋] 杨万里
稚子①金盆②脱晓冰,彩丝穿取当银钲③。
敲成玉磬④穿林响,忽作玻璃⑤碎地声。
【注释】
①稚子:幼小的孩子。 ②金盆:一般指铜盆。 ③钲:一种金属打击乐器。 ④磬:一种打击乐器,形状像曲尺。 ⑤玻璃:古代常指一种玉石。
【作者简介】
杨万里(1127—1206),字廷秀,号诚斋,南宋诗人。与陆游、尤袤、范成大并称为南宋“中兴四大诗人”。他的诗歌大多描写自然景物,创造了语言浅近明白、清新自然且富有幽默情趣的“诚斋体”。有《诚斋集》传世。
【译文】
清晨,满脸稚气的小孩子将夜间冻结在盆中的冰块取出,用彩丝穿过冰块,提在手中,就像一个银钲。轻轻敲打,清脆的响声穿林而过。忽然冰块落地,发出如玻璃破碎一般的声音。
【赏析】
这首诗写了幼童在严寒天气弄冰玩耍、自得其乐的场景。诗中孩子取冰时的欣喜、穿丝时的小心、敲冰块时的得意一一呈现,表达出作者对孩子的喜爱之情。
全诗突出一个“稚”字。稚气和乐趣能使儿童忘却严冬的寒冷,保持他一如既往的活力和快乐。孩童与老人在心理特征上有诸多的相通之处,唯其如此,孩童的“脱冰作戏”的场景在老人的眼里才有依依情趣。正是以这种老少相通的心理特征为审美基点,杨万里通过“以稚为老”的手法使童趣化为诗趣,一方面从稚子的心理出发,描写“脱冰”的动作细节;另一方面基于世人的心理去感受,欣赏其行为细节,这样孩童的稚气与老人的“天真”相映成趣,融为形之于笔端的盎然诗意。诗人发自内心地尊重儿童的天真,才能把孩子玩冰的情趣描绘得如此真切酣畅。
3.村晚
[宋] 雷震怀吉
草满池塘水满陂①,山衔落日浸寒漪②。
牧童归去横牛背,短笛无腔③信口④吹。
【注释】
①陂:池岸。 ②漪:水中的波纹。 ③腔:曲调。 ④信口:随口。
【译文】
在四周长满青草的池塘里,池水高涨。太阳正要落山,红红的火球好像被远山衔在嘴里,倒映在清凉的水波中。放牛回家的孩子横坐在牛背上,拿着短笛随意地吹奏。
【赏析】
诗人雷震通过这首七言绝句向我们展示了一幅饶有生活情趣的牧童骑牛晚归图,抒发了诗人对乡村晚景的喜爱和赞美之情。古诗的前两句写景:两个“满”字,写出了水草丰美的景
象;写远山落日,用“衔”和“浸”,形象地展现出落日挂在山头、倒映在水中的情形。绿草、碧水、青山、落日,彩绚丽。后两句写牧童的活动,“横牛背”和“信口吹”生动地表现出牧童的调皮天真和悠闲自在。这首诗摄取的画面不大,写景则集中在池塘上,写人则集中在牧童上,又都紧紧围绕着“村晚”二字落笔,把人引入了江南优美的田园之中,使人对悠然恬静的乡村生活充满着向往。
4.游子吟①
心居冯晓琴最后和谁在一起[唐] 孟郊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
临行密密缝,意恐②迟迟归。
谁言寸草③心,报得三春晖④。
【注释】
①游子吟:游子:古代称远游旅居的人。吟:诗体名称。 ②意恐:担心。
③寸草:小草,比喻子女。 ④三春晖:形容母爱如春天和煦的阳光。
【作者简介】
孟郊(751-814),字东野,唐代著名诗人。孟郊工诗。因其诗作多写世态炎凉,民间苦难,故有“诗囚”之称,与贾岛并称“郊寒岛瘦”。孟诗现存500多首,以短篇五古最多。今传本《孟东野诗集》10卷。
【译文】
临行前,母亲在为游子缝制衣衫,那针脚分外细密,是怕孩子长久不能归家。像春天的阳光一般的母爱,孩子微小的心意又怎么能报答呢!
【赏析】
孟郊早年漂泊无依,一生贫困潦倒,直到五十岁时才得到了一个溧阳县尉的卑微之职,结束了长年的漂泊流离生活,便将母亲接来同住。诗人仕途失意,饱尝了世态炎凉,此时愈觉亲情之可贵,于是写出这首发于肺腑、感人至深的颂母之诗。这首诗清新流畅,感情真
挚,歌颂了母爱的伟大。“密密缝”这个细节传递的是母亲对游子的不舍和牵挂,因为怕孩子长期在外,迟迟不能返乡,所以衣服要缝制得结实一些,这样就能更耐穿。“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将孩子喻为小草,将母爱喻为春天的阳光,寄托了孩子对慈母发自肺腑的爱。这首诗虽无藻绘与雕饰,然而清新流畅,淳朴素淡中正见其诗味的浓郁醇美。
戚薇整容过吗5.鸟鸣涧①
[唐] 王维
人闲②桂花落,夜静春山空③。
月出惊④山鸟,时⑤鸣春涧中。
【注释】
①鸟鸣涧:鸟儿在山涧中鸣叫。 ②闲:安静、悠闲,含有人声寂静的意思。 ③空:空寂、空空荡荡。形容山中寂静,无声,好像空无所有。 ④惊:惊动,扰乱。 ⑤时:时而,偶尔。
【作者简介】
王维(约701—761),字摩诘,唐代诗人。与孟浩然齐名,世称“王孟”。诗作多描绘山水田园或歌咏隐居生活,宣扬隐士生活和佛教禅理,故后世人称其为“诗佛”。有《王右丞集》传世。
【译文】
  春天的夜晚十分静谧,山中一片空寂,甚至听得到桂花落下的声音。月亮升起,惊动了山中栖息的鸟儿,山间溪畔响起了鸟儿鸣叫的声音。
【赏析】
这首诗是王维题友人皇甫岳所居的云溪别墅所写的组诗《皇甫岳云溪杂题五首》中的第一首,是诗人寓居在今绍兴县东南五云溪(即若耶溪)的作品。全诗紧扣一个“静”字,通过花落、月出、鸟鸣等动态的景物,衬托出一幅宁静优美的山中春夜图,营造了动静相间、静而不寂的意境,表现出诗人闲适、恬淡而又愉快的心境。第一句中“人闲”说明诗人内心的宁静。由此作为前提,细微的桂花从枝上落下,才被觉察到了。诗人的心境和春山的环
境气氛,是互相契合而又互相作用的。第三句写明月升起惊动了山中的鸟,鸟惊是由于它们已习惯于山谷的静默,连月出也带有新的刺激。王维喜欢在山水诗中创造静谧的意境,但诗中所写的却是花落、月出、鸟鸣这些动的景物,既使诗显得富有生机而不枯寂,同时又通过动,更加突出地显示了春涧的幽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