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至是哪天
传播理论与传播史
chuanbo lilun yu chuanboshi
- 1 -
剧本格式媒介大众的共塑
李心艾不雅——浅论鲍德里亚的“拟像社会
周卫忠    简梦芝
[摘  要] “拟像社会”是鲍德里亚对信息社会的批判定义,他认为大众媒介造成了各种界限的“内爆”,现实和想象、真实和虚假的界限已经模糊,使我们进入了“超真实”的世界。“拟像社会”的产生依托于大众媒介的创造,也离不开大众的接受和进一步塑造。本文将从媒介和大众两个维度,进一步阐述“拟像社会”的形成机制。
[关键词] 鲍德里亚;拟像社会;媒介与大众
[作  者] 周卫忠,博士,广东技术师范学院,硕士生导师;
简梦芝,广东技术师范学院硕士研究生。
鲍德里亚是当代欧洲最负盛名的后现代理论家,他运用“拟像”“符号”“内爆”“超真实”等概念,观照虚拟替代现实世界的困境对媒介技术展开批判,引发诸多思考。其中,“拟像理论”是鲍德里亚最重要的媒介理论之一。他考察了“拟像”的历史轨迹,提出了“拟像三序列”(TheThreeOrdersofSimulacra):仿造(counterfeit)、生产(production)和仿真(simulation)。第一阶段的仿造是文艺复兴到工业革命时期的主导模式,遵循“自然价值规律”,侧重对自然和客观事物的再现、反映和模仿;第二阶段的生产是工业时代的主导模式,遵循“市场价值规律”,拟像通过没有原型的机械化生产实现盈利;第三阶段的仿真是指被符号、代码所主宰的信息社会的主导模式,遵循“结构价值规律”,模式和代码调试出真实,真实成为没有本体的代码。
“拟像社会”的形成离不开媒介技术的发展和传媒的推波助澜,但是大众作为有思想性、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的个体,并非是全然被动去接受的。由于网络媒体的发展,突破了个体之间的信息交流屏障,大众对媒介提供的“超真实”景观由最初的全然不知到选择性接受和反作用,俨然成为制造“拟像社会”的参与者。探究“拟像社会”的形成,需要同时考虑媒介和大众两个维度。
一、媒介对“拟像”的创造
(一)媒介技术的支撑
卫诗雅
媒介技术是“拟像社会”的形成基础。换言之,拟像之所以从最初的仿造到生产再到仿真,都是由当时的技术现状所决定的。文艺复兴到工业革命时期,人们掌握的技术还无法超越自然,因此只能在客观存在的基础上进行自然的模拟和复制;工业社会时期,人们掌握的机器生产技术使得“拟像”的产生可以脱离现实和自然进行大量生产复制;现如今,媒介技术的发展创造的
花粥为什么退出麻油叶“拟像社会”更是达到足以以假乱真的地步。例如,高仿真音频技术,保持了现场演奏之真,让听众仿佛身临其境;3D电影技术,利用特殊装置使观众大脑产生三维立体的视觉效果,给观众强烈的代入感;电脑特效,由电脑软件制作出现实生活中一般不出现的特殊效果,可以是古代的盛世,可以是逼真的恐龙或者不存在的虚构物种,一切在脑中想象的事物都能够成为“现实”;Photoshop技术,编辑数字图像,可以美化图片主体甚至重塑图片主体;定位技术,世界被一张电子地图展示,甚至完全覆盖,人们可以知道自己在哪,如何到达下个地点。媒介技术所创造的“拟像”世界,有着比真实还要真实的体验,受到人们的追捧。
(二)媒体的信息(主体)选择
“被拍摄成照片的物体,都只能是其他物体的消失而残留下来的痕迹,几乎是完美的犯罪。”[1]除了媒介技术的支撑,大众媒介内部的信息选择机制,也是创造“拟像社会”的参与者(除非做到了绝对的报道平衡,但这是不可能的)。媒体总是会根据自身的定位,选择符合自身倾向和价值的事实内容进行
报道,而被选择报道的主体,是以“消失的他者”为代价的。人们从媒介展示的主体身上勾勒出整体的定义,但这以个别替代整体而获得的认知难免有失偏颇。因此,鲍德里亚否定了美国媒体报道的伊拉克战争场面,他认为这只是持某一政治倾向的摄影师捕捉、剪切和变形的结果,这远非是现实的伊拉克,而是被具有实时转播功能的媒体所“虚拟化”的纪实叙述作品。
电子信息专业值得一提的是,由于新闻的特性,媒介的信息选择是无法避免的,真正令人担忧的是部分影视制作人为了收视率,大力吹捧拜金主义、偶像主义,部分媒体人为了商业利益炮制假新闻、为了吸引眼球大肆捏造事实,直接干扰受众的认知。一旦这种脱离现实的“超真实”取代了真实的状态,那么“拟像社会”将占据空位并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