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否多听一些不用多媒体音乐感恩教师的诗歌
        ——从一位教师的听后感想到的
诸暨市教育局教研室  应德梦
内容提要: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在我们的音乐教学中有了一种信息量大,集文字、图象、声音、动画于一体,而且能化繁为简、化难为易、化静为动,把平时教师说不清道不明,学生不易掌握和理解的知识一目了然地展现在学生面前的多媒体技术。它的出现,让我们的课堂音乐教学进入了全新的时代,她的交互性特征增强了学生的参与意识和能力,极大地提高了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当大家都对这种新的教学手段羡之、趋之、仰之、习之、用之,不惜成本、不计代价地使用并获得一片喝彩声的时候,却忽略了另一个事实: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业人口占65%农村基础教育是中国教育的主要部分;大多数农村的教育还很落后,经费短缺,师资水平低下,教学设备陈旧,离现代化教育还有相当的距离。因此,在研究、追求多媒体条件下课堂效率最大化的同时,关注传统媒体的使用,让传统媒体在实施新课标、落实新理念的过程中也能闪烁出光芒,同样值得让我们每个音乐老师去认真研究。
关键词:多媒体  国情  农村基础教育
前段时间,我市搞了一个新课程标准下的音乐优课展示活动。活动结束,一个老师私下里对我说:能否组织我们听一些不用多媒体的音乐课?这位老师说:这些课都很好,可我们的收获不大,因为我们那儿没有这样的条件,上不了,也学不了。一言敝之,让我这个组织者从很好的自我陶醉中省醒:我们的许多展示,能给基层的一线的老师提供多少帮助?我们在高消费现代科技成果、展现高科技带给我们的课堂教学样式变化、享受高科技给我们课堂音乐教学带来大容量、多信息、快捷便利的同时,是否关注了另一层面的教学——远离现代化教育的那个体;是否正视过另一种教学现状——粉笔加黑板别无长物。在追求公平教育、构建和谐社会的今天,在课程改革进入全面、普及、深化的当口,确实需要我们更理性地审视多媒体在音乐课堂教学中的应用,在追求多媒体应用以获得教学效果最大化的同时,关注没有多媒体条件下的音乐课堂教学。
音乐课堂教学是培养学生感受音乐能力的课,他首先着眼于听觉的培养,而良好听觉的培
养,依赖其他感官的协同提升,多媒体则通过真实的音、画、动漫优势,很好地为音乐的感受提供了视觉佐证和思维补白,他在课堂中发挥出来的作用和显露出来的优越性是不言而喻的。例如2004年全国中小学音乐优质课评比一等奖获得者吴妍老师的《过碇步》,如果没有多媒体的运用,没有“楠溪碇步”的风光电视片,要让远在广西的小学生了解“温州楠溪”、“永嘉歌谣”、“唱碇步、过碇步”是无法想象的。又如我听过这样一节初中一年级的音乐课,教学内容之一是向学生介绍歌唱知识:发声机能及发声方法。我们都知道,这是音乐教学中的一个难点,发声的机能和方法比较概念化,讲原理过程比较抽象,看不见、摸不着,学生比较难懂。但这位老师很好地利用了多媒体直观形象的特征,用多媒体展示了人体的发声机能和正确的发声方法(吸气于肺隔以下、保持吸气状、收束小腹、形成气流、冲击声带、发出声音),使学习者一目了然。虽然不可能通过这样一节课学生就掌握了发声方法,但至少是让学生明白了发声时有哪些肌体参与了,是怎么一个过程,以后老师再说发声方法时就不会毫无知觉的了。另有一节小学的音乐器乐教学课也给了我很深的印象。教学内容是学习口琴的复音伴奏,这位老师就是用多媒体的动漫效果把复音伴奏吹奏过程中的舌头的活动清楚地展示给了学习者。这样的音乐课堂教学设计,教学者让多媒体发挥了音、画、动漫高度统一的优势,展示那些讲不清,道不明或者虽然你讲得清道得
明,但由于学生生理、心理所限,经历少、阅历浅而无法明白或印象不深的。我以为,这样的多媒体应用是积极有效的,是事半功倍的,是真正体现了物尽其用的。
多媒体的英文单词是Multimedia,它由mediamulti两部分组成。一般理解为多种媒体的综合。
多媒体技术不是各种信息媒体的简单复合,它是一种把文本(Text)、图形(Graphics)、图像(Images)、动画(Animation)和声音(Sound)等形式的信息结合在一起,并通过计算机进行综合处理和控制,能支持完成一系列交互式操作的信息技术.是上世纪八十年代才发展起来的新兴技术,是科学技术和社会经济发展到一定高度的新生产物。多媒体教学系统需要多媒体教学的硬件环境:课堂演示教室、网络教室、现代教学资源中心与电子阅览室、校园网及多媒体计算机教学软件系统。因此,它的运行保障是一定的经济实力和技术能力。而我们的国情决定我们的教育是既少经济又缺技术的.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村人口占全国总人口的65%,农村基础教育是中国教育的主要部分。根据资料显示:2000年全国有小学共553622所,其中城市32145所,县镇81184所,农村440284所,分别占5.81%14.66%79.53%;小学在校生数130132548人,其
中城市18166507人,县镇26928904人,农村85037183人,分别占13.96%20.69%65.35%。初中学校62704所,其中城市14473所,县镇20852所,农村41942所,分别占18.73%26.99%54.28%;在校生浙江宁波旅游61676458人,其中城市10346351人,县镇17045443人,农村李湘家庭背景34284664人,分别占16.78%27.64%55.59%。(国家统计局.中国统计年鉴2000[r].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1)就教育经费言,2002年为例:全年全社会各项教育投资为5800多亿元,而占总人口65%以上的农村却只获得其中的23祖国在我心中的演讲稿%。再以教学设备言,以我市为例,(本市为县级市,2002年成为浙江省第一个所有乡镇通过“高普九”验收的县市;是“全国基础教育先进县”,“浙江省教育强市”。)2004年,全市已有多媒体226套,199所中、小学校,平均拥有一套稍强。但实际情况是,这226套多媒体的75%集中在城区学校、私立学校及经济发达的少数镇,全市3个街道24三皇五帝的三皇是谁个镇乡中的20个镇乡,仅能保证镇初中和中心小学各有一套。因此,就广大农村教育实际而言,经费短缺、教育设备陈旧、师资落后、师资培养及培训远跟不上课改实践的需要决非一朝一夕能改变的了的,国情如是,在广大的农村学校实现现代化教育,为时尚早。
我们说,多媒体在我们今天和明天的音乐课堂教学中将发挥的作用及显露出来的优越性、不可替代性、发展性和普及性是不言而喻的。但“能否多听一些不用多媒体的音乐课”却说
出了一个农村音乐教师的心声,揭示了现今大多数农村音乐教学实实在在的现状,表露了许多一线音乐教师的心理现状。怎样来解决这个现实与理想间的矛盾,我以为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解决观念问题,纠正观念上的误区。
在承认多媒体用于音乐教学有其优越性,我们需要争取利用、会用、多用的同时,也需要对它有一个清醒的认识,即要解决一些观念上的问题,纠正一些观念上的误区。
1、只有用多媒体的课才是好课,才能上出新颖、出彩的音乐课。这里有两方面的问题:活动组织者和教学设计者。就组织者言,不能以有无多媒体作为评价课的优劣的依据。现在,各级各类的评优及各种类型的公开课、展示课都有这种倾向:一定要有多媒体。首先是对那些没有用多媒体的音乐课在意识中拒绝认可,再是在评比的操作过程中,倾向于那些“热闹”的、“花哨”的带多媒体的课,而冷落那些没有用多媒体的相对“清谈”的课。因此,作为组织者,应该有意识地安排一些不用多媒体的音乐优课展示活动。
从教学设计者言,不要把是否用多媒体作为教学设计的重要内容来关注。我们的一些老师
母亲节花在教学设计之初,不是认真研读教材,遴选教学内容,构思教学思路和方法,而是把注意力的重点放在教学软件的寻、课件的制作,甚至一些老师看“菜”下“饭”——到一个好的课件后以此设计教学目标和环节。这种有悖教学原则和思想的根源是观念问题:把施行新课程标准,让课堂“活”起来寄希望于多媒体的“动”;把丰富情感体验,激发学习音乐的兴趣寄希望于多媒体的声与;把上好一节富有创意、学生兴趣盎然、教与学活力四射的音乐课的“赌注”都押在一个“好”的多媒体课件上。
2、喜新厌旧,忽视其它媒体。
多媒体集文、图、声、动漫于一体,其强大的综合功能与传统的“一张嘴一架琴再加一台录音机”当然不在一个层面上。因此,有些教师觉得,用多媒体才能显示新意,才能体现新课程的理念,才能提升音乐的表现力,才能提高学生对音乐的兴趣,于是乎,有了多媒体黑板也可以不要了,投影仪也可以不用了,幻灯机录音机录像机也都可以不要了,多媒体似乎可以替代一切。一堂音乐课下来,教师既不用弹琴,也不用唱歌;既看不见教师用粉笔写一个字,也听不见教师的琴声与歌声。教学从传统的“人灌”变成现代的“电灌”,教师成了多媒体操控员。教师上课仅仅关注屏幕、鼠标、键盘,课堂上仅存下按部就班的人机交流,
把最重要的师生间的情感交流大大削弱了。以至于许多领导和其他学科的教师听了我们的音乐课后发出这样的感言:音乐课我也能上(尽管他是一个对音乐一窍不通的“音盲”);音乐老师既有趣也好当。多媒体确实拥有传统教学媒体的一切功能,但有必要让多媒体来代替一切吗?这里还是一个观念的问题。
3、追求形式上的华丽,忽视对音乐本身的关注。
音乐是声音的艺术,她的最高原则是音响。通过音响传达思想、情感与交流;通过音响唤起灵魂深处对自然、对生活的美感;通过音响展开想象并获得审美体验和愉悦。因此,音乐本身的关注是第一位的,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本体地位问题。如果说,我们能在关注音乐本身的前提下,能积极、合理、有效地运用多媒体技术进行音乐课堂教学,这无疑是猛虎添翼,有百益而无一害。但现在还没有能达到随时随地使用多媒体进行教学,既无设备的保障又无技术保证,却不顾一切地追求形式上的“新”,甚至为了这“新”而忽视音乐本身,这就本末倒置了。(如果有一天我们的教育真正实现现代化、数字信息化了,作为音乐课,音乐本身永远是第一位的。)我们求新、创新,但并非只有运用多媒体教学这样华山一条道,这也是一个观念问题。
二、修炼教师内功,提升教学品位。
提高教师的素质是走出多媒体樊笼的基本条件。我们不否认,一些教师挖空心思地用多媒体,其实有其难以跨越的一个坎——教师自身的音乐素养。因为自己唱的不够动听,所以用多媒体;琴弹得不够份,用多媒体;跳个舞、做几个表演动作到不了位,用多媒体;粉笔字不漂亮,用多媒体;对音乐的解说没有足够的自信和语言魅力,用多媒体……,总之,多媒体代替了音乐教师的弹、唱、做、说,多媒体成了教师基本素质不高的遮羞布。
我们这里所说的教师素质,无意要求我们的音乐老师个个都是演奏家、歌唱家、表演艺术家、节目主持人和优秀播音员的集合体,这不现实,那只是理想化的音乐教师形象。但提高教师自身的音乐素养,修炼教师的内功,是时代的需要,是课改的需要,是我们今天谈论的解决多媒体运用这些非理性观念束缚的需要。没有教师的高素质,(当然,运用多媒体的能力也是高素质的一种表现,不过这不是这里的话题。)就跳不出以多媒体替代音乐教师教学的樊笼,也不可能提升我们的课堂教学品位。
三、挖掘现有条件,展现传统媒体优势。
媒体,她是中性的。她自身无法确定结果的优劣,关键是怎样使用。作为课堂教学,同样是板书,用粉笔书写和用多媒体呈示其结果恐怕没有什么区别,作为教学特质用粉笔更优;用磁带放音乐和用多媒体放音乐,就音响而言除后者的快捷便利以外也没有多少区别;用一幅教学挂图反映歌曲的主题与把课本插图、教学挂图通过扫描制成课件来展示并没有本质上的进步。由此看来,问题的关键并不是用了什么媒体,而是怎样在使用媒体,作为教学者是否把你所拥有的媒体资源利用到了极致,把你所拥有的媒体资源都在你的教学设计中发挥到了最恰倒好处的那个点,让看似简单、传统的媒体在你的教学中发出使人为之耳目一新、出其不意的闪亮点。因此,大可不必贪大求洋、舍近求远地去掘井止渴,应该正视各具特、各有所长的传统媒体的优势,在用好现有媒体资源,挖掘传统媒体的优势上下工夫。
我们应该看到,许多运用多媒体的课,教学者化了很多的时间、精力甚至请人帮忙做课件、上课还要请人帮助操控,但其实效果并不好。由于多媒体的使用大大增加了教学的制约因素,用了反而给人有添堵、添乱,甚至给人以喧宾夺主、画蛇添足的课例也为数不少。许多成功的、优秀的课例,虽然运用了多媒体为其增不少,但关键还是试教者对教学对象、教学内容、教学目标的理解与把握,对课堂教学的全身心投入,对课堂教学艺术
的多一份禅悟。他们独具匠心的教学设计,举手投足、一笑一颦中透射出的人格魅力及严谨有序、机智灵活、即兴生成的课堂调控能力等,才是他们成功的秘笈所在。
我们广大的音乐老师时间有限(周课时数在各级各类学校中总是最多的)、精力有限,我们目前的教学环境设备有限、经费有限、优质教学资源有限。我们惟有在向前看、努力学习先进科学技术、跟上现代化教学前进步伐的同时,更应正视现实、脚踏实地、根据现有的教学资源组织好课堂音乐教学,千万不要被这百里挑一、千里挑一、千锤百炼的优质课淹没了自我,迷失了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