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览说明:预览图片所展示的格式为文档的源格式展示,下载源文件没有水印,内容可编辑和复制
意大利汉学研究四百年
——以语言学为例
引言
“意大利的汉学研究,在欧洲是最古老、同时也是最年轻的”1。意大利汉学是欧洲汉学的发源地,最早可以追溯到13世纪马可波罗(Mac Polo,1254-1324 )和他的《东方见闻录》(又称《马可波罗游记》)。但同时意大利汉学的发展,又历经曲折和困境,从十八世纪过后知道而是世纪五十年代才开始恢复。本文拟从意大利汉学的中语言研究为例,系统梳理十六世纪以来意大利汉学的发展历程。
前汉学阶段(十一世纪至十五世纪)
杞人忧天是什么意思
从十字军东征运动到大航海开启前之间的四百年,是意大利前汉学阶段,国内张西平先生把这一时期的汉学称为称为“游记汉学”2。
原因
欧洲从1099年第一次十字军东征运动到1272年最后一个十字军东征,大量的欧洲骑士和平民涉过地中海进入巴勒斯坦地区,大多数人通过遥远的“传说”,对中国建立一个梦幻的遥想,对中国形成了一个朦胧的印象。随后的十三世纪从1206年至1405年蒙古帝国统治亚洲一百年,建立以一个横跨中国、波斯和中亚的帝国。正处在中世纪的欧洲人对蒙古人充满了恐惧,这迫使他们要派人去了解蒙古可汗的军事动向和政治意图。以后陆续有好几拨欧洲罗马教廷的使者穿过中亚到达蒙古帝国的首都。同时蒙古帝国的建立也方便了意大利早期商人和探险家们的热情,他们常常在长达三四个月的时间里冒着生命危险横穿亚欧大陆。早期的宗教使者和探险家兼商人称为这一时期的主要人物。
他们中的代表人物有意大利神父约翰。柏朗嘉宾(Jean de Plan Carpin,1182-1252)经长途跋涉到达蒙古帝国的心脏哈刺和林(Kara korum_),并参加了贵由(Guiyuk)大汗的登基典礼,在递交了宗教的书信后,于1247年返回法国昂。回国后撰写了《蒙古史》。
意大利人,方济会传教士孟高维诺(Giovanni da Montrcorvino,1247-1328)
意大利人鄂多立克(Odoe=icus de Dortu Naonis)是方济会游僧,以浪迹天涯为己任、云游四方。1318年他开始东方之旅,经印度,横穿马六甲海峡,从广东登陆中国,1322至1328年之间,他在中国旅行6年。晚年会国有口述下自己在东方在中国的所见所闻。其书广为流传,被西方誉为中世纪四大旅游家,《鄂立克东游记》。
虽有最有名影响力最大的当属马可波罗(1254-1324)。马可波罗的父亲尼可罗,马克和叔父马阿飞都是威尼斯巨富。他们曾经到过蒙古首都,当他们第二次去的时候,带上了年仅17岁的马可波罗。马可波罗到达东方后很快学会了蒙古语和汉语,1725到1292年他们在忽必烈宫廷供职长达17年,深受忽必烈器重。马可波罗曾到过西藏云南缅甸越南,他的丰富经历给和广泛的见闻,后来被狱中的狱友鲁斯梯谦(Rusticiamo)记录下来名为《东方见闻录》又名《马可波罗游记》。这部游记在西方产生了巨大影响。书中对南宋王朝首都的繁华的描
写激励了一代又一代的西方人探险的热情。著名航海家哥伦布从这本书中受到巨大鼓舞和启示,非常钦慕中国的文明富裕,激情了冒险东航的决心,1492年他带着西班牙国王致中
国皇帝的书信要去中国和印度,只是无意中来到了西印度岛。
意大利前汉学特点:这一时期更多的是方济会教士和商人们的探险活动,他们自己写或者通过晚年的口述,记录下了一些对东方的感性上的了解和认识,在地理学和人类学和民族学上有不少贡献,但没有语言层面的理论探讨。
致富种植其意义是使西方人对东方对中国的认识从朦胧幻想进入了一个更加具体形象。他们对东方对中国的文明富裕的夸张的描写,激起了西方人的强烈的好奇心,对东方财富的垂涎驱动着他们纷纷扬帆起航向东方,开启了全球化的浪潮。
古典汉学(十六世纪——十八世纪)
杜汶泽谭凯老婆意大利汉学在十六世纪到十八世世纪进入了古典汉学汉学阶段,古典汉学又称为传教士汉学。大航海时代开启了全球化的新时代,全世界越发紧密的联系在一起。意大利成为早期全球贸易的商业和金融中心。文艺复兴运动在一些富裕的城邦中蓬勃发展,此时的意大利成为欧洲各国学习的对象。欧洲汉学最早在意大利产生也就不足为奇了。16世纪上半叶,葡萄牙、西班牙等欧洲就教国家同罗马教会结成就叫同盟,并于1540年成立了耶稣会。基
督教耶稣会不断向国外发展,中国成为重要的发展对象。传播福音的这种原动力使他们远渡重洋,不辞辛劳来到中国。当葡萄牙人第一次登上中国的时候,传教士也跟着一起进入了中国。他们想在中国很好的传播基督教,“耶稣会正确地确立了“适应”(Accommodation)策略:不急于追求接受皈依的信徒的数量,而是选择一条沟通双方文化,减缓文化冲突于对立的道路,一大高成功传教的目的。”3,那就是学习汉文化,让中国人觉得亲近的方式传播基督教的福音。这一时期的主要人员是意大利派往中国传教的传教士。面对的是高深莫测的汉语和中国文化,没有前人的学习经验和总结,也没有任何别的双语学习材料,所有的工作都要从头开始。但是他们遇到了一些学识渊博的国内儒生的帮助,这给他们带来了很多好处。这些受过良好教育的传教士一方面把西方文化科学介绍给中国,另一方面也首次把中国文明以系统的方式介绍给西方大众。这次文化的打交流不管是对西方还是对中国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传教士时代比较著名的汉学家包括代表人物罗明坚(MicheleRuggierri,1543-1607)、利玛竇(Matteo Ricci,1552-1610)、艾儒略(Giulio Aleni,1582-1649)、罗雅谷(Jacques Rho,1593-1638)、卫匡国(Matino Martini,1614-1661)。
罗明坚(Michele Ruggleri,1543-1607 ),字复初,意大利人,1543年生于意大利中南部
的斯品纳佐拉(Spinazzola)城,曾获民法和教会法两种法学博士学位。1579年7月抵达澳门,随后开始了在澳门和中国南方长达十年的传教活动。罗明坚于1579年7月20日左右到达澳门,刚到澳门时,他遵循范礼安(Alexandre V alignani ,1538 —1606) 的进入中国的天主教神父“应该学习中国话及中文” 的要求,开始学习汉语、了解中国的风俗习惯。罗明坚是一位很有毅力并有极高天赋的传教士,到达澳门后2年4个月,便能认识15000个汉字,可以初步阅读中国的书籍,3年多后,便开始用汉语来写作了。在中国期间,罗明坚先后到过浙江、广西传教,为天主教在中国站稳脚跟立下了汗马功劳。他在广东肇庆时,与利玛窦一起编写了第一部汉语—外语字典—《葡华辞典》以帮助入华传教士学习汉语。而且,他还在澳门写出了第一部欧洲人以汉语所写的著作——《天主圣教实录》,使天主教本地化迈出了关键的一步。在欧洲人中,他是第一个以毕生精力投入到中国研究的。
利玛窦(Matteo Ricci,1552年10月6日—1610年5月11日),意大利的耶稣会传贵州 旅游
教士,学者。利玛窦号西泰,又号清泰、西江。在中国颇受士大夫的敬重,尊称为“泰西儒士”。他是天主教在中国传教的开拓者之一,也是第一位阅读中国文学并对中国典籍进行钻研的西方学者。他除传播天主教教义外,还广交中国官员和社会名流,传播西方天文、数
假冒商品学、地理等科学技术知识。他的著述不仅对中西交流作出了重要贡献,对日本和朝鲜半岛上的国家认识西方文明也产生了重要影响。利玛竇1582年来到澳门,此时他已30岁。罗明坚向开始师从罗明坚一起学习汉语,两人曾经在开往东方的轮船上相遇,只不到达印度之后罗继续前行二利玛窦则在印度留下了。后来罗明坚向向东方总巡察使范礼安举荐了利玛窦。1582年(万历十年)利玛窦应召前往中国传教,8月7日到达澳门。利玛窦的第一部中文著作是《交友论》。不断利玛窦是西方传教士中影响对为广泛、受到最高统治者器重的传教士。利玛窦的成绩是多方面的,包括把西方先进的几何原理、地理等自然科学的知识介绍到中国,把中国的哲学思想第一次系统的展现在西方人面前。《西字奇迹》:(今改名《明末罗马字注音文章》),是中国汉字拉丁化道路之始。带着西学而来的利玛窦开展了晚明士大夫学习西学的风气。由明万历至清顺治年间,一共有一百五十余种的西方书籍翻译成中文。利玛窦撰写的《天主实录》以及和徐光启等人翻译的欧几里得《几何原本》等书不仅带给中国许多先进的科学知识和哲学思想,而且许多中文词汇,例如点、线、面、平面、曲线、曲面、直角、钝角、锐角、垂线、平行线、对角线、三角形、四边形、多边形、圆、圆心、外切、几何、星期等等以及汉字“欧”等就是由他们创造并沿用至今。利玛窦制作的世界地图《坤舆万国全图》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世界地图,在中国先后被十
二次刻印。而且问世后不久,在江户时代前期也被介绍到了日本。该地图使得日本人传统的崇拜中国的“慕夏”观念因此发生根本性的变化。对日本地理学的发展,有着很重要的影响。北极、南极、地中海、日本海等词汇皆出于此地图。至今,日本仍称17世纪至18世纪的地图为利玛窦系地图。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