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一历史上册朝代列表
时间
朝代
建立者
都城
主要特征或成就
前2070-1600年
阳城
立夏祝福语我国原始社会的结束,奴隶社会的开始,标志着我国早期国家的建立,夏朝成为奴隶主阶级压迫奴隶阶级的工具,桀是最后一个暴君,传说中“夏历”源于夏朝
前1600-1046年
任用伊尹,盘庚迁都到殷,商朝也叫殷朝,纣王是最后一个暴君,甲骨文和金文,是我国有文字可考历史的开始,著名青铜器有司母戊鼎和四羊方尊,
前1046-771年
西周
周武王
任用能人姜尚,在牧野大战打败商,定都镐,实行分封制加强统治,最后一个国王是周厉王
前770-221年
东周
春秋
以周平王迁都为标志,出现诸子百家
前771-476
公元前770年迁都洛,春秋争霸;三个霸主齐桓公(第一个霸主)、晋文公、楚庄王;出现铁农具和牛耕
战国
前475-221
战国七雄:齐(田氏)楚秦燕赵魏韩,铁农具使用和牛耕技术使用普遍,秦国蜀郡李冰父子修建都江堰;各国变法封建社会形成,秦国商鞅变法
前221-前207年
秦朝
嬴政
咸阳
扫六合建立统一中央集权的秦朝,设立皇帝、丞相、太尉、御史大夫;地方实现郡县制,加强统治;统一货币度量衡文字;焚书坑儒;修长城灵渠。残暴,修阿房宫和骊山陵墓,陈胜吴广大泽乡起义。
前202-公元9年
西汉
刘邦
长安
汉初文景之治,汉武帝的大一统,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张骞出使西域与丝绸之路;卫青霍去病扫匈奴;昭君出塞和亲
公元25-220年
东汉
刘秀
洛阳
光武中兴;班超、甘英经营西域;蔡伦改进纸;张衡与地动仪;九章算术;华佗与张仲景;道教创立;窦固、窦宪打败匈奴
三国鼎立
曹丕
洛阳
220年建立,修建水利工程,生产恢复和发展起来
蜀(汉)
刘备
成都
221年建立,任用诸葛亮,丝织业发达,蜀锦行销三国
孙权
建业
222年建立,造船业发达,卫温到达夷洲(台湾),大将周瑜赤壁大败曹操
266年-316年
西晋
司马炎
洛阳
后来匈奴、鲜卑、羯、氐、羌族入关,西晋被一只匈奴灭
317年-420年
东晋
司马睿
建康
淝水之战打败前秦苻坚,后来被刘裕灭
420年
南朝
南朝宋
 
自刘裕建立宋以后南方四个朝代的通称
439年
红烧牛肉的做法大全
北朝
北魏
吴京谢楠结婚 
北魏孝文帝把都城从平城迁到洛阳、改革;北方四个王朝通称北朝
中国古代史:三国和两晋南北朝时期
三国和两晋南北朝时期,封建国家大分裂,民族融合迅速发展,江南地区迅速开发为本单元的突出特点,也是本单元学习的重点。士族的形成与发展,宗教盛行也是本单元的突出特点。
4月14是什么情人节三国和两晋。东汉末年,各军事集团割据混战,社会动荡,国家分裂,这种局面实质上是东汉以来豪强地主势力发展的必然结果。曹操势力逐渐强大,一度统一北方,但赤壁战败,统一中国的企图未能实现,孙、刘势力发展,形成三国鼎立的局面,三国时期,各国都注意发展经济。西晋曾一度统一,但因各种矛盾尖锐复杂,又迅速灭亡。东晋偏安江南,与内迁各族建立的政权对峙。前秦曾一度统一北方,并想进而统一中国,但淝水战败,统一愿望再度落空。
南北朝,东晋之后,南方四朝相互更替,史称南朝。南朝时,由于南北人民的共同开发,江南经济有了较大发展,开始赶上北方。但政治上,则在地主阶级中形成了士族制度,它们在政治上、经济上都享有特权,极端腐朽。而此时的北方,继前秦统一失败后,北魏又曾一度统一北方。此后北方出现了民族大融合的趋势,北魏孝文帝的改革适应了这一趋势,
并使北方经济得以恢复和发展。后来北魏分裂为东魏、西魏,不久,东魏、西魏又分别为北齐和北周所取代。北周又一度统一北方,为以后隋的统一奠定了基础。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文化。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由于民族大融合,北方经济的恢复和发展,江南的开发,我国的科技文化得到进一步发展,在不少领域取得领先世界的成就,出现了祖冲之、贾思勰等著名科学家和杰出的文学艺术家。与此同时,佛教盛行,对当时的社会生活、思想文化及以后都产生了重大影响,正是在这种情况下,产生了杰出的无神论者范缜。
1.怎样认识三国鼎立的局面
三国鼎立的社会根源。首先是东汉以来世家豪族势力的膨胀,使政治分裂倾向日益加剧,其次是南方得到开发,孙刘两集团的经济实力日趋雄厚,而北方生产遭到破坏,曹魏时虽有恢复,也未超过两方的水平,因而在全国形成三个经济实力相对平衡的区域,为分立提供了物质基础。再次是魏、蜀、吴之间也形成军事实力的某种均衡,彼此都无力消灭对方。因而导致三国鼎立。
这种局面虽然仍属于政治上的分裂,但与东汉末年相比,却是一个历史的进步。三国是在各自统治范围内的统一,这种局部统一较之东汉末年众多军阀割据混战是一进步,它给社会生产和人民生活提供了相对安全的环境,各国统治者又都重视发展生产,为全国的再次统一奠定了基础。
2.西晋短期灭亡的原因
西晋统治短暂的原因主要有:统治阶级内部争夺皇权的斗争,使生产遭受严重破坏,也削弱了自身的统治力量。内迁的各族受西晋统治阶级残酷的剥削和压迫,民族矛盾尖锐,流民起义打击了西晋统治。匈奴贵族借机反晋,攻占西晋都城洛阳,又攻占长安,俘虏西晋皇帝,直接导致西晋灭亡。所以,统治阶级内部矛盾、阶级矛盾、民族矛盾是造成西晋短命而亡的三大矛盾,其中,统治阶级内部矛盾激化了其他两个矛盾。
3.士族制度
士族制度是魏晋南朝时期的一种特殊的历史现象。对这种现象要从三个方面来把握:士族的兴衰:魏晋以来,形成士族制度;东晋时得到充分发展;东晋南朝时士族势力很大;
南朝末年,南方士族的势力逐渐衰落。士族的特殊地位:经济上占有很多的土地和劳动力;政治上按门第高低分享特权,世代担任重要的官职;文化上崇尚清谈,占据高级文官职位。士族的腐朽性:注重门第和身份的高低;不学无术,生活腐化。
士族制度经历了以下四个演变过程:魏晋以来形成。东晋时期得到充分发展,东晋南朝时势力很大。南朝末年,南方士族的势力逐渐衰落。隋唐科举制度的冲击,到唐末农民起义时消亡。
4.关于北魏孝文帝改革问题
改革的背景:北魏统一黄河流域后,各族人民共同生活,相互影响,出现了民族大融合的趋势。面对这种情况,为了加强对各族人民的统治,北魏孝文帝接受汉族地主的建议,实行改革。
改革的主要内容:可分为经济、政治、文化三个方面。经济上,实行均田制是封建土地所有制的一种形式,政府把一些荒地分配给无地或少地的农民,这对社会秩序,生产的恢复和发展是有积极意义的。政治上,迁都洛阳和采用汉族统治阶级的政治制度,这两
项措施均有利于北魏对黄河流域的控制。文化上,接受汉族先进文化。孝文帝下令鲜卑族采用汉姓,改穿汉服,学说汉话,提倡同汉族通婚,这就从姓氏、服装、语言、婚姻等方面清除了鲜卑族和汉族的隔阂,达到鲜卑族和汉族进一步融合的目的。
改革的历史作用。历史作用主要有两方面。一方面加速了北方各族封建化的进程;另一方面促进了北方民族的大融合。
5.南北朝时佛教的盛行
佛教盛行是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一种特殊的文化现象。对这一现象,应注重从以下方面分析:
佛教盛行的原因:佛教自西汉末传入我国,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兴盛起来,其原因有:第一、社会动荡不安,长期的战乱给人民带来无穷灾难,为佛教流行提供了土壤,人民容易接受宗教。第二,佛教本身有很大的欺骗性,佛教所宣传的“生死轮回”、“因果报应”的思想,把人们的眼光从痛苦的现实转移到无法验证的来世幸福上,很容易欺骗和麻痹广大劳动人民。第三,统治阶级的提倡支持。
何九华
佛教兴盛的表现:信奉佛教的人很多,上至皇帝、王公、贵族和大臣,下至普通百姓,都信奉佛教;佛寺遍布各地,僧尼众多;佛教寺院在政治、经济上有很大势力。
佛教的影响:同佛教有关的建筑和石窟艺术得到迅速发展;佛教没有解脱人民的灾难,反而大大加重了人民的负担;出现了反佛教的斗争,以范缜最为突出。范缜的《神灭论》揭穿了统治阶级利用佛教进行的欺骗。
6.如何理解和认识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民族大融合
民族融合是魏晋南北朝历史的突出特点之一。民族融合是指民族间的自然融合,民族差异和民族隔阂的消除,是民族间经济、文化以及生活习惯密切联系的结果。民族融合的过程,从社会发展的角度看,就是少数民族封建化的过程,是历史的进步。这一时期民族融合的形式途径为:民族迁徙:魏晋以来,匈奴、鲜卑、羯、氐、羌等族大批内迁,他们在北方各地和汉族人民杂居相处。联合斗争:西晋末年统治者对各族人民的残酷剥削和压迫,十六国时期的连年战乱,北方经济破坏,人民生活困苦,迫使各族人民联合起来,共同斗争,从而使民族之间联系更加密切。2022小年友好往来:魏晋以来,我国北方出现过几次统一局面,在和平的环境中,各民族人民频繁交往,使民族大融合进程进一步加快;在战
乱期间,这种交往也始终未断。各族间的征战,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打破了各族原有的部落组织,有利于民族融合。少数民族统治者的改革:北魏孝文帝改革,实行政策,促进了民族的大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