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湜
(复旦大学 历史地理研究所,上海 200433)
摘要:晚清刻本《如不及斋丛书》,由同治初年潮阳知县陈坤编著而成,是一部较少被注意的地方文献。透过陈坤的见闻和见解,参以其他史料,我们可对晚清潮州社会情势的发展试作探讨。道光以后,潮州地方行政权力已难以达至基层。咸同时期地方军事化形成的团练结社,接续了村落串合械斗的积弊。同治年间,陈坤、冒澄、方耀等有识官员,力图通过拆社分乡、强绅办乡等措施,重建乡村秩序,这一趋向给地方权势提供了更多的上升空间,也影响了清末民初基层行政的转变。
关键词: 晚清;潮州;陈坤;如不及斋丛书
中图分类号:K2 文献标识码:A
太平天国运动前后的粤东社会史,近年来得到不少研究者的关注,相关论文主要有黄挺《地方文献与区域历史研究——以晚清海阳吴忠恕事件为例》1,以及李益杰、盛芳、黄瑾瑜关于该时期粤东地区会党的几篇专述文章2等。黄挺以吴忠恕事件为例,通过不同类型文献的爬梳,在探寻史实的同时,对如何利用“杂史”和歌册等文献,体味晚清潮汕地方政治生态与社会观念的变迁,提出了富有意义的学术主张。
上揭论文大都运用了同治年间潮阳知县陈坤所撰的《潮乘备采录》、《粤东剿匪纪略》这两部文献,黄挺教授对二者的编撰关系,以及写作立场与时代变迁的关系已作了较为深入的讨论。
笔者在上海图书馆览得晚清刻本《如不及斋丛书》(按:以下简称《丛书》),共包括十部文献,首先是陈坤校刊的两部官箴书:元代张养浩撰《为政忠告》、清初梁文科撰《日省录》,其次是陈坤校刊的明末陈瑚所著《大学日程》,其余是陈坤本人诸著述:《鳄渚回澜记》、《治潮刍言》、《粤东剿匪纪略》、《如不及斋诗钞》、《如不及斋咏史诗评》、《古井遗忠集》、《岭南杂事诗钞》,另外还有其早逝的女儿陈钲所著(身后由其兄弟辑成)《寒碧轩诗存》。这些文献卷帙不繁,内容却颇为丰富,撰写时间大多在咸丰、同治间,记录了陈坤及其亲朋的见闻和见解。总体看来,丛书兼有官方文献与私人著述的彩,值得玩味,结合其他史料,我们可对咸同年间的潮州社会试作窥探。
一、鳄渚回澜·古井遗忠——陈坤其人其书
陈坤字子厚,祖籍钱塘,自幼便随祖父来到潮州,窘于举业,后来纳粟入官,道光二十四年任大埔县典史,二十五年转任海阳县典史,咸丰六年在海阳任县丞,九年署理大埔知县,同治元年升任潮阳知县。3陈坤居潮卅余载,《丛书》及其他著述是其丰富阅
1黄挺:《地方文献与区域历史研究——以晚清海阳吴忠恕事件为例》,《潮学研究》第11辑,汕头:汕头大学出版社,2004年,第45-74页。
2盛芳、李益杰:《论太平天国时期粤东天地会起义的特点和历史作用》,《韩山师范学院学报》,1997年第3期;黄瑾瑜:《略谈清代潮州会党》,《广东史志》,2000年第1期;李益杰:《论太平天国时期粤东反清斗争》,《天府新论》,2001年第4期。
3可参饶宗颐总纂:《潮州志》,《古瀛志乘丛编》第1册,《大事记》,第355页;第5册,《职官志》,
历的见证。
在《丛书》诸篇中,陈坤将其校刊的《大学日程》和两部官箴书置于前列。其中《大学日程》最早刊刻,据徐焘所作序言,陈坤曾自诸城李方赤处得《大学日程》一书集录本,因明季太仓陈瑚先生“经济博通于河渠漕运、农田水利、兵法阵图,无不研贯”,于是陈坤“常置案头以奉圭臬”,并在道光年间将之重梓。4陈瑚的著述成为习文学政的陈坤的基础读本,伴随其多年为幕任吏。江有灿在为陈坤刊刻的《日省录》所作之跋语中,褒赞陈坤“为人谨然寡言,持躬慤实,官粤东三十余年,每以勤慎结长官知,殆所谓安静之吏,悃愊无华”5。
丛书所录《鳄渚回澜记》,则是陈坤辅助县官、经理地方水利的经验总结:
(咸丰)丙辰冬,邑侯汪公政,宽筹经费,大兴工役,亲临水次而董治之。坤适权尉事,奉檄往襄。
审度地形,测观水性,稽成法之得失,辨众论之否臧,应塞应疏,实事求是,怨劳罔避,赏罚兼行。凡八阅月而告成,水归故道,民复其业。
因就其经验者,振笔记之,分为八则。上两章专论本事,中五章概言通治,末一章杂录存参。考订再三,将以质诸君子,极知僭窃,无所迯罪,然于后之堤防,未必无小补云。6
《回澜记》所述甚为精要,并无空疏之言,颇见陈坤用力之深,辅政之勤。效仿官箴,身体力行,常常是基层官吏的佐治良法。除了《日省录》,陈坤亦将其推崇的元代张养浩所作官箴《为政忠告》收入《丛书》。他认为:“《忠告》一书切实近理,其言皆本诸阅历,不涉迂阔,可为居官法则,惜传本颇少,世不多见”,于是,陈坤于广州“偶得此册,因校缮重刊,以广其传,并志向往之意”7。也许正是这种“向往之意”,促使陈坤撰著不辍,总成丛书。由其汇公牍而成编者,如《粤东剿匪记略》以及另外单行的《潮乘备采录》;其阐论言志者,如《治潮刍言》。
自幼南迁,陈坤在岭南大地度过了一生的大部分光阴,不知他是否已通晓粤地方言,尽管陈坤在著述中多自称“钱唐陈坤子厚”,潮州方志中又常记为“陈坤,顺天府人”,但仅称其为客寓之士恐怕不符其实。学幕为官之余,陈坤对岭南文史、粤地风物情有独钟,《丛书》所收《岭南杂事诗钞》便是典型著作。诗钞煌煌八大卷,所记风物几乎遍及岭南,而且大部分是其亲历见闻,山川物产,古迹民风,靡不涉及。每一诗后,又常有详细注释,俨然一部小百科全书。此前不少潮学研究者就曾引用陈坤所
著《岭南杂事诗钞》中述及潮汕功夫茶、皮影戏、元宵灯会等诗篇,研究潮汕民俗。8《丛书》乃陈坤晚年时(大约在光绪三年),由其三子汇编并付省城西湖街艺苑楼刊印而成,其中,《岭南杂事诗钞》是最后收入之书:
家大人从公余暇,采其山川胜迹,物土民风,分题赋咏,积而成集,其殆有长言,咏叹不容自已者乎。兹值《如不及斋集》告成,钊等请并刻之,家大人不欲,曰:“吾仕于粤者垂四十年,不能稍有裨益,徒以空言寄意,吾滋惭矣,尔辈所请不
第2305-2306、2323、2408-2409页,潮州市地方志办公室2005年影印本。
4(明)陈瑚著,(清)陈坤刊:《大学日程》(收入《如不及斋丛书》,晚清刻本)卷首,道光二十七年长沙徐焘序,第1b-2a页。
5(清)梁文科辑,(清)陈坤刊:《日省录》(收入《如不及斋丛书》),同治十二年闰夏连平江有灿跋,第62页a。
6(清)陈坤:《鳄渚回澜记》(收入《如不及斋丛书》),咸丰七年八月陈坤自序,第1页a-b。
7(元)张养浩著,(清)陈坤校刊:《为政忠告》(收入《如不及斋丛书》)卷4,同治三年孟冬钱唐陈坤跋,第11页b。
8杨树彬:《〈岭南杂事诗钞〉中潮事考释》,潮州文化研究中心主办《潮州文化研究》第三/四期(总第5/6期),2006年12月。
杨子姗益增吾过耶?”钊等复进而请曰,大人作此诗,劝惩具备,意在寓箴规于吟咏也。
今秘而不彰,则此意隐矣。且此诗出,安知不有輶轩之采用,作刍荛之献,以有造于斯土乎?家大人(辶卤)然笑曰:“有是哉,如若所言,吾又何靳而不就正有道,以冀一当耶。”因得汇辑成编,付诸手民,而记原委于此。男铨、钊、(钅星)谨跋。
9
《岭南杂事诗钞》的内容和风格,确如其子所言,重在规讽,而不图尚文藻。其友俞洵庆在序中亦称,“子厚仁兄所咏杂事诗,凡粤中风俗事迹,无不备记,其事之悖于礼者,悉以名句微词,用作棒喝”10。这种吟咏风格在陈坤的《如不及斋诗钞》中也有直接体现,而诸多诗篇实际上也见证了陈坤在动荡不安的时局下辗转奔走的生涯。其女陈钲在跋语中称:
父性聪颖,童岁能诗。顾家苦贫,为衣食计,遂弃书读律,橐笔游郡邑间,一时有惊座之称。洎长,以时方多故,请缨入仕,讲求吏治,亟亟不遑。然公余手輙一编,不废吟咏,积四十余载,裒然成帙。11
陈钲对其父之褒赞固然缘自尽孝之心,但陈坤“寓箴规于吟咏”的文风,及其对时局之关切,显然对其子女产生了深刻影响,此点从陈钲《寒碧轩诗存》中五言古诗《夜听诸弟读书作》12、七言古诗《遣怀》13、七绝《羊城竹枝词二首》14等诗篇便可得知。陈钲的聪颖通达及其对父亲的理解和认同,令陈坤对其怜爱有加。无奈天妒才媛,同治十一年,陈钲为父亲的《如不及斋诗钞》敬撰跋语并付梓,随后归瑯玡夫家,一年后遽罹产厄,年仅二十三。15陈坤悲痛不已,回首一生戎马倥惚,晚年竟不得父女天伦。陈钲曾作五律《忆家大人时在东江军中》曰:
橐笔从戎去,匆匆又一年。重围闻已合,好梦计将圆。军旅宜仁恕,朝廷重俊贤。红旗看报捷,鞭着祖生先。16
何炅父亲陈坤再读此诗,必定是老泪纵横,既悲怜小女之早去,又憾叹“劳生况更苦兵戈”17的境遇。实际上,心怀宏图大志,却生逢多舛,无奈投身兵戎者,又何止陈坤一人。
关于道、咸、同间粤东兵事,观《粤东剿匪记略》及《潮州志·大事记》便可知概貌。粗阅《潮州志·职官志》所列此期间各县官员状况,我们最直接的印象是正印佐杂均无长任,多随战事调动,佐贰官员或是一年一换,或是奔走署职。黄挺教授在其研究中考察了吴忠恕事件中陈坤与海阳知县汪政等官员的关系,及其对文献编选可能造成的影响,他认为,陈坤其时担任汪政的副手,又同是顺天府人,编撰《潮乘备采录》时,有意识突出自己和汪政的作用,有其个人的功利因素。18这一推断应是合乎当时情势,而通读陈坤诗文,其功利求进之余,心绪或许更为复杂。
据后事来看,咸丰三、四年镇压吴忠恕、陈阿十等乱,是汪政和陈坤结下战斗友谊的机缘,更是他们仕途提升的重要转折点,咸丰三年汪政任潮阳县令,四年以功代署海
9(清)陈坤:《岭南杂事诗钞》(收入《如不及斋丛书》)卷8,陈钊、(钅星)跋,第47页a-b。
10《岭南杂事诗钞》卷首,光绪元年俞洵庆序,第3页b。
11(清)陈坤:《如不及斋诗钞》(收入《如不及斋丛书》),同治十一年季女陈钲跋,第32页a。
12(清)陈钲:《寒碧轩诗存》(收入《如不及斋丛书》),第6b-7b页。
13《寒碧轩诗存》,第9a-10a页。
14《寒碧轩诗存》,第14页a。
lu一丝15《寒碧轩诗存》,同治十三年陈铨跋,第16页a-b。
16《寒碧轩诗存》,《忆家大人时在东江军中》,第11页a。
17(清)陈坤:《九日感怀》,载《如不及斋诗钞》,第16页a。
18黄挺:《地方文献与区域历史研究——以晚清海阳吴忠恕事件为例》,第51-55页。
阳知县,陈坤也在咸丰六年任海阳县丞。前文所引《鳄渚回澜记》叙述的便是咸丰六年,陈坤初到海阳辅佐知县汪政治水的经过。汪政“宽筹经费”、亲董其事的魄力,令陈坤的才干有了用武之地。咸丰九年,陈坤得署大埔知县,同治元年署潮阳知县,不知是否得益于汪政的暗力相助,陈坤曾在其梅州留别诗文中一表衷怀:“平生知遇最拳拳,患难相随况六年”19后来陈坤在给汪政的《奉和汪敬斋太守重襄军务感旧四首》等诗文中,再次表达了对其知遇的敬意:死苍蝇
出处何常定,为官贵致身。公原甘淡泊,我亦知艰辛,知足忘荣辱,交情见旧新,讵无邦国计,爱惜老成人。20
当然,和章赠诗难免也有逢迎之嫌,毕竟熟读官箴的陈坤应是深知,出身监生,为幕任吏,分差佐杂,又逢仕途多变,欲于宦海沉浮中有所寸进,须盼正官惜才提携。“乱世”从军为官,只有知人之仁,方有谋国之忠。“受恩容易受知难”的心境,在陈坤的诗中常常流露出来:
十载戎机屡共参,功名事业属奇男。消残战血春遗镞,劳苦攻心雪满篸。投笔莫轻班定远,拥旄尝重济平南。黄粱未熟邯郸道,梦到浓时睡自酣。
慙愧年年说故吾,忌才人众爱才孤。情犹潭影空何在,与比秋花淡欲无。至竟薰莸成异味,未妨牛马任相呼。扁舟待结樵青伴,水淼云深入五湖。21
同治元年署理潮阳知县,实际上已达到了陈坤在潮任官的顶峰,同治三年,陈坤调离,由江苏如皋人冒澄接任潮阳知县,后来陈坤《如不及斋丛书》刻本的所有书名题款者“碧纕内史冒文蕙”便是冒澄。潮阳二年任内,陈坤完成了《丛书》中较为独特的一部题词汇编《古井遗忠集》,此事在饶宗颐《潮州志》中有记载:
潮阳县署旁有黄老相公祠,香火甚盛,读壁间碑,乃知讳安,字定公,号石斋。
七赴乡闱,不售。崇祯壬午,潮阳令孟应春聘为幕客。甲申三月,帝死社稷,六月二十日,石斋闻变,北望恸哭,投署西偏井中,死之年六十有三。时值海氛,孟为填土成塚。后应春御寇,赴海殉难。顺治间王令觉民为作记,以昭节义。……陈子厚令潮阳,以传记题词,刻一册,曰“古井遗忠录”。22
明清鼎革之际,黄安殉节,孟侯殉职,此类忠节事迹无疑是士大夫讴歌铭志的常用主题。在陈坤之前,嘉庆年间郑昌时撰《韩江闻见录》,已略载了黄安“义士祠”的由来,并作诗凭吊,叹曰“王公及难,责有难辞,而幕士之殉,所未前闻”。23祭祠香火未熄,历代题咏犹在,同治元年新上任的陈坤对此颇受触动,而其心绪或许又与郑昌时不同。陈坤将陶文鼎24所撰之叙置于卷首第一篇。陶叙追述了一细节,即是崇祯壬午孟应春聘黄安入幕后,“旋值海寇搆乱,同列多去,而先生独相助为理”。第二篇叙言则是汪政所作,亦提及主宾相知共难之情。25陈坤在书中仅列入自己一首凭吊诗,“孤忠犹有幕中人,
19(清)陈坤:《中秋夜月怀汪敬斋司马政》,载《如不及斋诗钞》,第17b-18a页。
20(清)陈坤:《奉和汪敬斋太守重襄军务感旧四首》,载《如不及斋诗钞》,第22b-23a页。
21(清)陈坤:《感遇》,载《如不及斋诗钞》,第24页a-b。
卩字旁的字22《潮州志》第6册,《丛谈志二》,《古井遗忠录》,第2927页。
23(清)郑昌时著,吴二持校注:《韩江闻见录》,《潮汕历史文献丛编》,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第8页。
24陶文鼎,字卿田,其先会稽人,流寓番禺,后占籍。同治初年曾作潮阳知县冒澄之幕客,后又曾为广东巡抚蒋益澧延为幕宾。事见(清)冒澄:《禀本府、道会营查办十五社匪徒暨营兵滋事由》陶文鼎之识语,《潮牍偶存》(清光绪刻本),第14页a;汪兆镛纂录:《碑传集三编》(三)卷44,《清代传记丛刊》综录类⑥,台北:明文书局,1985年,第653-654页。
25(清)陈坤编纂:《古井遗忠录》(收入《如不及斋丛书》)卷首,陶文鼎、汪政叙,第1a-4a页。
鲁连蹈海心同烈”26之吟,或是追忆十年倥惚中主官幕友的惺惺相惜,或是权篆潮邑后仍觉前路堪虞,我们无从得知其心境,也许《古井遗忠录》的编录本身,便蕴含着复杂的情愫。
陈坤在诸多诗篇中,亦常缅怀道咸间叱吒潮州的知府吴均。吴均是钱塘进士,道光年间先后在惠来、揭阳、潮阳任官。道光二十四年,吴均任海阳县令,二十六年署理运同兼潮州守。27道光二十五年,陈坤曾任海阳典史,与这位“同乡”长官应已谋面。道光末咸丰初,黄悟空双刀会、陈娘康、吴忠恕等乱,都是吴均指挥御战,前面提到汪政与陈坤并肩援战潮阳,正是吴均的指派。咸丰四年十一月,吴均在任上积疾而卒,后来受追赠并崇祀名宦。28接任陈坤任潮阳知县的冒澄,后来在光绪五年将其公牍文书汇编成《潮牍偶存》,不知是否经陈坤介绍,凑巧也在广州西湖街艺苑楼刊刻。汪瑔为冒澄所撰序中认为,潮固难治,数十年来守令“惟钱塘吴公称最”,次则冒澄。29暂不论其对冒澄之褒扬是否过之,至少说明这位资深名幕同样对吴均评价甚高。
吴均逝世后,陈坤曾作挽章二首,其一曰:“廿年潮郡宦游频,遐迩人歌有脚春。刑乱由来宜重典,谕名从此竟成仁。九重特达孚明主,一息犹存尽老臣。未了丹心留后补,生儿已有报恩人。”30吴均的英勇善战,为陈坤所敬重和向往。在这一点上,陈坤的精神世界又是复杂的,既希图太平光景以便一展治理之才,又羡叹“十载戎机屡共参,功名事业属奇男”,以“投笔莫轻班定远”自勉,渴求建功立业。吴均对他的启示,或许正在于乱世须用重典,兵者固凶,在此时却是守土之基,施政之需。
实际上,咸同年间吴均的征战并非一帆风顺,所向披靡。道光二十四年攻揭阳县而被吴均带兵讨平的黄悟空,其实是此前抗粮拒捕的潮阳直浦土豪黄银生的亲信。据《揭阳县续志》称,黄银生曾破吴均之兵,后来黄悟空杀黄银生,重组成双刀会,声势渐大。道宪遂命时任海阳知县的吴均带兵驰抵揭阳
城下,而吴均大概心有余悸,又怀疑揭阳民心有异,不肯入城,被城中人嘲笑,吴均一怒之下欲轰城,揭阳知县王治溥力争朝夕,保百姓不反,吴均遂引兵入城戒严。后来揭阳县丞王皆春及时地探得双刀会攻城的密谋,官军击敌成功。31这段颇为难得的细节记载,反映了吴均等官员在会匪渐盛的时局下,对揭阳民情的某种不信任心结,折射出军事化局势之下社会情态的某些变化。
道光以来粤东的风俗迁移和世态发展,促使究心吏治的陈坤在辗转“剿匪”之余,不断地思考治潮之道。同治元年,陈坤终掌知县正印,其后不久,太平军屡犯大埔、饶平,潮州又逢兵警。仓促署政之间,陈坤未能如愿整饬治务,几年后便调离潮汕大地,远赴海南。他在《琼台留别》一诗末尾自叙:“同治九年二月,县属三江一带匪徒欲图结会滋事,适余捧檄抵篆,雷琼道王公,琼州府冯公即饬会督兵役 (32)
或许是命中注定,陈坤以戎旅终其仕途。也许出于未尽之抱负,在同治七年,陈坤将其三十余载在潮学幕入吏、佐政为官的心得,汇为《治潮刍言》一小册,授诸后来之治潮者。他或许并未意料到,一个多世纪后的人们得益于他的书作,探寻着晚清潮州社
26(清)陈坤:《弔黄石斋先生诗》,载《古井遗忠录》,第12页a。
27《潮州志》第5册,《职官志》,第2320、2347、2389、2478页。
28光绪《海阳县志》卷33《列传二》,《中国方志丛书》广东省第64号,台北:成文出版社,1967年,第358页。光绪《潮阳县志》,卷16《宦迹列传》,《中国方志丛书》广东省第12号,台北:成文出版社,1966年,第262页。陈赫
29(清)冒澄:《潮牍偶存》,光绪三年汪瑔序,第4页a。
30(清)陈坤:《挽吴云帆夫子均》,载《如不及斋诗钞》,第15页a-b。
31光绪《揭阳县续志》卷4,《风俗志》,《事纪下》,《中国方志丛书》华南地方第188号,台北:成文出版社,1974,第440-442页。
32(清)陈坤:《琼台留别》,载《如不及斋诗钞》,第28b-29a页。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