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唐颖
190艺术家The artists
与教育性并存、覆盖广与亲民性兼具,有效地实现了节目与商家的共赢;从本质看,亲子类综艺节目具有典型的符号消费现象,其基本消费模式主要围绕“明星”“父母”“子女”“萌娃”四个核心符号;当前,对明星、儿童及亲子教育文化都有过度消费的迹象,并且过度的娱乐化使得这些符号的价值导向存在偏误,非常值得反思。
关键词:亲子类;综艺节目;走红逻辑;符号消费;文化反思
自2013年湖南卫视《爸爸去哪儿》热播后,各大卫视及网络媒体纷纷开始涉足亲子类综艺节目的制作,掀起了一波“亲子关系”真人秀节目的浪潮。由于亲子类节目既有较强的明星导流效应,又有萌娃的天真
无邪,并且在真人秀节目的过程中会衍生出一些育儿理念的探讨,从而引发观众的讨论与思考,这些都使得此类节目对各个年龄阶段的观众都非常有吸引力。在此背景下,本文以分析亲子类综艺节目的走红逻辑为切入点,重点探究亲子类综艺节目的符号消费及文化反思,以期能对节目制作方的决策有所裨益,从而优化节目的制作思路与内容,最终进一步完善亲子类综艺节目的艺术元素,充分发挥亲子类节目正确的价值导向作用。
一、亲子类综艺节目的走红逻辑
孙桂田与傅彪的关系(一)亲子类综艺节目素材丰富,趣味性与教育性并存
黄嘉雯港冠军亲子类综艺节目的素材丰富,从而确保了节目的内容非常充实,且亲子类综艺节目内容往往是在偏远的农村或者具有地域特点的民居区体验生活,故而其趣味性较高,加之是明星带萌娃这个模式就极具吸引力,能引发观众的好奇心,进一步推动了节目的走红。与此同时,在明星与萌娃体验生活的过程中,穿插着许多明星养育小孩的情节,从而容易引发观众对育儿的思考与讨论,进一步提升了节目的教育性,很好地抓住了观众的眼球,最终创下较高的收视率[1]。
中国高端女装品牌(二)以宣导子女的教育为核心,覆盖广与亲民性兼具
从《爸爸去哪儿》《人生第一次》《爸爸回来了》《妈妈是超人》等亲子类综艺节目的发展来看,无
论形式及拍摄地点如何变化,其核心主线还是围绕着育儿这条主线来展开各种情节,从而使得亲子类综艺节目的受众极广,上到年过半百的老人,下到小学生,都有不少的喜爱者,这使得此类节目具有极高的受众覆盖度。与此同时,在具体的情节安排中,明星们及其子女都以体验生活的形式出现在镜头中,所做的事情与日常生活息息相关,故而节目情节非常接地气,具有非常强的亲民性质,故而容易受到各年龄段观众的喜爱。
走读申请书(三)整合节目各类营销资源,实现节目与商家的共赢
基于亲子类综艺节目强大的流量效应,故而在综艺节目的营销上,亲子类综艺节目有着更为丰富的营销资源,使节目有着较好的播出效果,进而也有利于制片方与广告方,而广告方获得了足够高的曝光度后也会更愿意投资,制片方的经费也会进一步提升,于是形成了综艺节目宣传中的马太效应,即越具有流量的节目越拥有“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营销资源,从而能更好地实现节目与商家的共赢。以《爸爸去哪儿》为例,节目不仅仅通过线上线下各类渠道进行宣传,而且还促进了各类周边产品进行宣传,如相关的电影、玩具等。
二、亲子类综艺节目的符号消费及文化反思
(一)亲子类综艺节目的符号消费
从艺术学、传播学及消费学的角度来看,亲子类综艺节目具有典型的符号消费现象,其基本消费模式主要围绕“明星”“父母”“子女”“萌娃”四个既有显著区别又极具代表性的核心符号。
从“明星”的符号角度来说,明星本身就是在某个领域有一定影响力的人物,因此明星的外在形象(包括相貌、穿着、妆容等)和内在性格(语言风格、价值取向及行为表现等)已经成为一种自身的魅力符号,明星的身份、明星认可的事物及其偏好的生活方式都能够影响观众的消费需求,从而引发观众的消费欲望。
从“父母”的符号角度来说,早期亲子类综艺节目《爸爸去哪儿》之所以火热,还有一个原因就是社会对家庭育儿教育中父亲角的期待。在现代社会中,由于生活节奏及压
>富二代陈俊宇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