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史学史》考试范围
一、名词解释:
1、《尚书》:屠洪刚老婆约成书于3000年前的战国时期,是中国古代最早的一部历史文献汇编。主要汇集了殷、周王朝的训诰和追述殷、周王朝的史篇。《尚书》用散文写成,按朝代编排,分成《虞书》、《夏书》、《商书》和《周书》。《尚书》有三个版本今文《尚书》,分别为今文《尚书》、古文《尚书》、伪古文《尚书》。《尚书》是中国最古老的皇室文集,是儒家经书之一,是中国第一部上古历史文件和部分追述古代事迹著作的汇编,它保存了商周特别是西周初期的一些重要史料。
2、《新史学》:梁启超1902年在《新民丛报》上发表了《新史学》。《新史学》对旧史的主要看法是“四蔽”、“二病”、“三端”。主张用国民意识和进化论哲学观为指导,对旧史实行彻底改造,创作出符合时代需要的新史学。《新史学》对“中国之旧史”的批评虽有片面性,但在整体上和方向上是成立的。这种片面性和负面影响,有的已为梁启超本人后来的撰述所纠正,有的则为史学发展本身所纠正。而其所倡言的史学贵在创新,良史当看重历史哲学,史学对于民族命运至关重要等论点,至今仍有其借鉴价值和现实意义。
3、《国榷》记载明朝历史的编年体史书。作者谈迁。所记内容上起元文宗天历元年(1328);下迄明亡后一年(1645年),所记其间约320年史事。尤其详于万历以后史事,因而保存了比较丰富的明皇朝与建州女真之关系的历史记载。书中敢于直书《明实录》避而不谈的明朝一些重要史实﹔对一些重要事件﹐常以个人和诸家的评论并列于后。其史实注意考订精审﹐材料有相当的可靠性或参考价值。但书中叙事有的过于简略,有的事件前后记叙重复且说法不一。另外,封建食品卫生安全管理制度正统史观、儒家天命论、佛道等迷信思想,在书中也有浓重反映
4、《读史方舆纪要》:是清朝初年顾祖禹独撰的一部巨型历史地理著作。全书130卷,体裁为纲目体。体例为“自撰纲要,自为之注”。《读史方舆纪要》是一部以地理内容为基础,阐明军事成败为主要内容,总结政治兴亡为目的的巨著。特点是历史与地理的结合,尤其重视军事地理。
5、《蒙古秘史》:作者当是成吉思汗及窝阔台同时代的人。12卷,分为正集10卷,续集2卷,凡282节。记事起于成吉思汗第二十二代远祖,迄于窝阔台二十年,前后约500年的史事,尤祥于成吉思汗事迹。是中国史学上第一部比较全面地记载蒙古族的起源、发展、社
会生活、军事征服活动,也在不同程度上记载了蒙古族的经济、政治和文化面貌的历史著作。史学价值有:第一,全面反映了13世纪中叶以前蒙古族的历史进程以及与此相关的北方的变化。第二,《蒙古秘史》是一部以写战争见长的历史著作。第三,在表述上,史事与诗歌结合。
6、近代史地著作
《蒙古游牧记》:清蒙古地理志,共十六卷。清张穆编撰,书志体著作。内容以方域为骨骼,以史事为血肉。记述了内外蒙古自古代迄于清代道光年间的地理沿革和重大史事。它填补了内、外蒙古当时没有方志的空白,贯穿了经世致用的学术旨趣,对治理国家,广大民族地区和捍卫北部广袤的边疆具有重要意义,文献价值很高。《蒙古游牧记》是中国近代第一部有关内外蒙古的部旗、行政区域划分的历史和地理沿革的著作
《朔方备乘》:清代何秋涛作品,是研究中国西北地学的作品,也是中国近代第一部论述中俄关系的代表巨著。是一部针对沙俄的侵华野心,为当时中国国防军事服务;重视探求“夷情”和民族团结的爱国主义;论证缜密、自成一家的高质量史籍。《朔方备乘》的体裁是综合体,共80卷。它提供了备边和处理中俄关系问题的参与。为研究历史上的中俄关
系提供了有价值的史料。
《康輶纪行》:清代姚莹作品, 16卷 ,札记体。道光二十五年(1845),姚莹在西南各地进行实地考察的基础上,著《康輶纪行》一书,旨在“知彼虚实”“徐图制夷”,以“冀雪中国之耻,重边海之防”。该书对英法历史,英俄、英印关系,印度、杜海涛 下跪尼泊尔锡金入藏交通要道,以及喇嘛教、天主教、回教源流等问题,都有所阐述,尤其注重考察西藏地区情况,揭露英国侵藏野心,建议清政府加强沿海与边疆防务,以反抗外国侵略。《康輶纪行》反映了姚莹的满腔爱国之忧及其经世致用的思想。提供了研究西藏历史的有价值的史料。
《海国图志》魏源林则徐嘱托而编著的一部世界地理历史知识的综合性图书,共100卷。是以《四洲志》为基础,博采中国文献,尤其是最新的西人论著、图说,编撰成为一部系统的世界史地及现状的著作是近代倡导打破封闭状态,认识世界潮流的先驱名著。全书大部分内容是介绍外国历史、地理和现状知识。张学习西方的科学技术,提出“师夷之长技以制夷”的中心思想。是一部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巨著。
《日本国志》测控技术与仪器专业就业方向及前景:黄遵宪作品,共四十卷,分十二志:国统志、邻交志、天文志、地理志、职官志、食货志、兵志、刑法志、学术志、礼俗志、物产志、工艺志全书以“志”为主体,
用“论”和“表”配合而成。书中把日本明治维新的相关内容作详细记载此书“是近代中国研究日本的集大成代表作”。《日本国志》作为近代中国人编撰的第一部日本通志,第一次比较全面翔实地介绍了日本明治维新的改革情形,成为晚清首倡“日本模式”的里程碑式的著作,“对于国人了解域外新知发挥了积极作用。总而言之,无论是从其内容思想还是从其实际影响来看,黄遵宪的《日本国志》都堪称近代中国人关于日本研究的第一部最具代表性的巨著,在近代中国思想史和中日文化交流史上都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7、南宋四大史学流派
南宋时期史学出现了区域性的特征,形成四大史学流派,即南宋四大史学流派。即蜀中史学、浙东史学、福建史学。蜀中史学注重当代史的研究,重视辑录当代文献掌故和材料的考辩,代表人物:李焘、李心传、苏辙等。浙东史学除注重文献外,也重史事、制度的研究,以为经世致用,包括永康(陈亮)、永嘉(叶适)、金华(吕祖谦)三个学派,是中国出现最早、延续时间最久的史学派。江西史学:注重历史文献的补辑、整理和研究。福建史学:以新体裁改变旧史。如竹席的《资治通鉴纲目》、《通鉴纪事本末》。
8、清代四大考据著作
《十七史商榷》是我国传统史学走向总结时期的一部重要的历史考证学著作。作者王鸣盛所考证的史事上自《史记》,下至《五代史》,因其包含《旧唐书》和《旧五代史》当时未正式列入“正史”,故名“十七史”。故实为考证十九史。考史内容和方法:即包含史书文字方面的考订和史书所记典制、事迹方面的铨解与审核。
《廿二史札记》:清代赵翼著,三十六卷,补遗一卷,所考及论,上起《史记》,下至《明史》。所考包含全部“二十四史”,因当时尚未把《旧唐书》《旧五代史》正式列为正史,故称“二十二史”。与钱大昕《二十二史考异》、王鸣盛《十七史商榷》并称清代三大史学名着。考证方法为主要是从史书所记载内容着眼的,但同时也在考订历史的过程中阐述史事和史学的见解。《廿二史札记》是乾嘉史学中独树一帜的着作,全书以札记的形式熟练地运用归纳考据、比较研究和朴素辩证等多种史学方法对二十四部正史从宏观角度进行分析研究。《廿二史札记》的最大特点乃它采纳排比和归纳等方法解读历史,于重大历史问题上,以归纳法集合有关资料,作有系统的论述。
《廿二史考异》:清钱大昕撰,是“乾嘉学派”中具有代表性的考史学家,共100卷。所考自《史记》至《元史》,不合《旧五代史》和《明史》,故谓之“廿史”。《廿二史考异》运
用实证的方法,对历代正史作了系统的考辨,补充遗漏,订正讹误,取得了很大的成就。该书援引广博,考辨严谨,对近代史家有深远的影响。
《考信录》:清代乾嘉年间河北大名崔述撰,崔述是对先秦古史作系统考证的第一人。这部我国疑古主义史学的集大成之作有其独到的编篆体例,它的刊刻发行,则从一个侧面反射出时代的特点。考史范围:上起上古传说时代,下至春秋战国。考史方法:以经书为依据,对秦汉以后关于上古历史的各种说法一一进行考证,目的是要廓清其中的大量附会和谬误。
9、两大史案
崔浩国史案:北魏太武帝时崔浩等奉诏撰修国史,后刻石示路人。太平真君十一年(450年),案发,同受死者达128人,皆诛连五族,汉族士族门阀受牵连者甚多,史称崔浩国史案。“崔浩国史案” 的真正的原因是崔浩利用撰修国史,调整汉族士族门阀在整个拓拔政权中的地位,受到拓拔最高统治层的打击而致。从本质上看,“崔浩国史案”是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门阀士族的政治要求和意识形态的矛盾冲突在史学上的充分反映。
魏收秽史案:北齐天保五年(公元554年),史学家魏收撰成《魏书》一百三十卷当时,北齐
的一些显赫人物,针对此书的有关的内容,曾经有过激烈的争论,后魏收对所争论的问题也有一定的修改五一国际劳动节的由来八十二年后,即唐太宗贞观十年(636),李百药在他所撰的《北齐书·魏收传》里,以北齐人之口,把《魏书》号为秽史”。此后,《魏书》为秽史”。
10、刘知幾的史学理论(史家素养论)彩铅画
“史才三长”论是唐代著名史学理论家刘知幾提出的著名史学观点。所谓“史才三长”,包括:史才、史学、史识。“才”主要指掌握文献的能力,运用体裁、体例的能力和文字表述的能力。“学”指各方面的知识,主要指文献知识,也包括社会知识以及自然知识。“识”指史家器局和胆识。他认为,作为史官,三者不可缺一,三者中间以“史识”最为重要。“史才三长”说把史家的素养问题提到更加自觉的理论认识高度,对促进史家修养和史学进步都有积极作用,在中国史学史上有重要的理论价值。
二、简述题
1、编年体的发展
编年体是我国古代史学文体中最古老的一种叙事形态,是中国史体发展之源。它的产生、
成熟与发展,始终伴随着中国历史学的成长历程。与其它史体相比,编年体最突出的特征是时间与空间的巧妙结合。编年体史学的发展历程主要有以下几点:
(1)孔子在综合当时各国已有旧史的基础上,依据鲁史修成了我国第一部编年体的历史著作——《春秋》,开创编年体记事之史,经《左传》、《春秋公羊传》《春秋谷梁传等“三传”发扬,到《竹书纪年》的成熟,遂使编年体成为先秦史学的主要体裁。
(2)东汉荀悦撰《汉纪》、东晋袁宏撰《后汉纪》,他们在这两部编年体皇朝史中,运用了连类列举的体例,从而扩大了编年体史书容纳人物、史事的范围
(3)编年体史学在隋唐时期经历了一个低谷阶段。但崔龟从的《续唐历》以及范祖禹的《唐鉴》也为编年体史学的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
(4)北宋司马光主编的《资治通鉴》的完成,使中国编年体史书更臻于完善。在《资治通鉴》的影响下,南宋李焘撰《续资治通鉴长编》、李心传撰《建炎以来系年要录》、朱熹撰《通鉴纲目》,清毕沅撰《续资治通鉴》、夏燮撰《明通鉴》,形成了历史编纂上的“《通鉴》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