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教学设计
蓬街镇中心小学郑玲淑
【教材解析】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是人教版三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一首古诗,是王维十七岁时因重阳节思念家乡亲人而作,抒发游子思乡怀亲之情。全诗写得非常朴素,感情十分自然。诗人一开头便紧急切题,写异乡生活的孤独凄然,因而时时怀乡思人,遇到佳节良辰,思念倍加。“独在异乡为异客”,一个“独”字,两个“异”字,就把那种独自在外、人地两疏的情形表达出来,同时传给人们一种寂寞的心情,很自然地为下面思念的内容奠定了基础。接着诗一跃而写远在家乡的兄弟,按照重阳的风俗而登高时,也在怀念自己。“每逢佳节倍思亲”,一个“倍”字,真切地表达了诗人在重阳节极度思念家乡亲人的感情。此句已成千古传诵的佳句,千百年来,成为游子思念的名言,打动多少游子离人之心,表达了亿万炎黄子孙共同的生活感受。
【学情分析】
古代教育学家孔子说:“不学诗,无以言。”古诗语言精练、情感强烈、节奏鲜明、意境优美,引导学生学些古诗,可以陶冶情操,丰富想象,培养学生对语言文字的兴趣和敏感力。三年级上册第一次在古诗
下面出现注释,因此教会学生看注释能很好地帮助理解古诗。本节课引导学生能够在教师的指导下开展小组合作和自主学习活动,并且借助注释和图片,初步理解古诗意思。阅读古诗需要展开联想和想象去感悟诗中内涵,由于古诗创作的年代离学生比较久远,对三年级的学生来说,直接想象诗中的画面,感悟诗中的内容,有一定难度。因此需要教师创设情境,引导学生初步想象诗中的内容,体会诗人的情感,理解诗的意境。
【教学目标】林晨钰爆奶
1.会认6个生字,会写“插”“逢”“佳”等4个生字,理解“忆”“独”“倍”等词的含义。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学习借助注释等方法,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
3.体会诗中的真情实感,感悟诗人的孤独和对家乡的思念之情。
【教学重难点】
重点: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学习借助注释等方法,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
难点:感悟诗人的孤独和对家乡的思念之情。
【教学准备】
师:课件、田字格贴。
生:语文书、学习单及其他学习用品。
【教学过程预设】
一、课文导入
1.揭题:有一种永不过时的东西叫做经典,今天我们要学习唐代诗人王维的一首流传千古的名诗——《九
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指导读题,读出节奏。
2.理解诗题
(1)诗人是在什么时候写下这首诗的呢?(九月九日)
(2)借助注释理解:九月九日、山东
小结:借助注释能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古诗,以后我们遇到了古诗,也可以用上这样的方法。
(3)“忆”是什么意思呢?(思念)
【设计意图】让学生了解诗题的含义,初步理解题目中“忆”字,从诗题上抓住情感基调。
二、初读古诗,初感乡思
(一)指导读得字正腔圆
1.读古诗,首先要读得字正腔圆,把每个字都念准了。请大家自由地读一读这首诗,注意读得字字准确。
2.指名读,正音。
(二)指导读得抑扬顿挫
阴阳师现世召唤阵1.读古诗,不但要读得字正腔圆,还要讲究抑扬顿挫,读出古诗特有的节奏,读出自己的味道。
孕妇吃什么菜好2.自由读,指名。
3.师生合作读。
4.生齐读。
【设计意图】以“多读”为基础,每一次读都有明确的目的,从读准,至读通,到读出节奏。
三、小组合作,理解诗意
过渡:都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读着读着,你都读懂了什么呢?
1.小组合作理解诗意。
合作要求:
①借助学习单上的注释,自己试着去理解诗句的意思,不懂的地方用横线划出来。
②小组共同解决不理解的诗句。
笺怎么读
③大概说说每句诗的意思,每人负责交流一句。
2.交流、反馈。
【设计意图】基于本课注释较少,教师将难点形成注释,为学生自主理解降低坡度。学生刚刚接触注释,要给予充分时间,鼓励学生自己读懂诗意,在交流过程中,学生思维的火花得到碰撞,以此提高学生自主学习意识,培养自主学习能力,增强对诗意的理解。
如何做好一个管理者
3.小游戏:古今对对碰。老师说原文,你说译文;老师说译文,你说原文。
师问生答、男女生合作等形式。
四、解读古诗,理解乡思
(一)回忆家乡景
出示: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1. 都说王维的诗“诗中有画”,读着读着,你仿佛看到了怎样的画面呢?
(家乡的兄弟们在一起登高、插茱萸。)
2. 了解“茱萸”,体会“遍插”
(1)(出示图片)这就是“茱萸”,它是一种草本植物,所以茱萸都是“草字头”。它还是一种草药,人们在重阳节插茱萸,是为了驱虫辟邪、祈求平安的。
(2)人们会把茱萸往哪里插呢?体会“遍插”。
(3)书写:插。我们也来学学唐人,把“插”这个字认认真真地插到田字格中,注意要插得端端正正。
3. 在王维回想的画面中,兄弟们正在一起登高、插茱萸,那么在这样一个团圆的重阳节,兄弟们还有可能干什么呢?
(拓展重阳节其他习俗:吃重阳糕、饮菊花酒等。)
4. 体会:少一人。只是在这登高望远、遍插茱萸、把酒言欢的人中却独独少了一人,这少的一人是谁呢?为什么会少王维一个人呢?
(二)品悟思乡情
1. 学习“独在异乡为异客”
(1)理解“独”:诗人是和很多朋友一起在异乡吗?而是——一个人。
(2)诗人一个人离开父母、离开兄弟妹和熟悉的家乡,会遇到哪些困难呢?
(没有家人的陪伴、没有亲人的照顾等)
(3)你觉得他的内心是怎样的?(孤独)
(4)指导朗读:这种孤独你能体会吗?
指名读,齐读。
(5)拓展区域教材《走进国学》中有关“独”的诗句。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柳宗元《江雪》
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李白《独坐敬亭山》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陈子昂《登幽州台歌》
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王维《竹里馆》
【设计意图】通过抓重点字“独”,感受诗句字词之美,触摸诗人的心灵,更深层次地体会作者的思乡的伤感。
2. 学习“每逢佳节倍思亲”
过渡:(播放作者写作背景的视频)此时此刻的王维,也在用这个“独”字表达内心的孤独。这是一种怎样的孤独啊?我们来听。
【设计意图】诗人所处的年代与学生十分遥远,学生的情感很难与诗人产生共鸣,因此通过了解诗人
写作背景,能拉近学生与作者之间的距离,为体会情感作铺垫。
(1)在团圆的重阳节,王维再也抑制不住内心的孤独了,于是他写下了这样的千古名句——每逢佳节倍思亲。
(2)出示对比:每逢佳节又思亲。你觉得哪一句好?为什么?
“倍”说明这种思念是平日里也有的,只是如今面对重阳佳节,往事历历在目,王维就比平时加倍地思念亲人。
(3)这是一种怎样的思乡之痛啊!当时的唐朝,重阳节就有摆家宴庆贺的习俗:
当王维来到大街,当王维来到大街,人来人往,热闹非凡,他却。
路过大院,亲朋相聚,举杯畅饮,他却。
回到居所,等待他的只有。
他是身在长安,心系。
难怪他写下了这样的句子——每逢佳节倍思亲。
(4)这句诗流传至今,仅仅指的是重阳节思念亲人吗?
当中秋来临,远在外地打工的人们,用诗句对亲人说——每逢佳节倍思亲!
当春节到来,普天同庆,远在国外的海外游子,总会自然地念起——每逢佳节倍思亲!
一代又一代远离家乡的游子,每到没有人陪伴的佳节,总会情不自禁地吟诵道——每逢佳节倍思亲!
(5)出示后人对名句的引用:这句诗早已成为了千古名句,现在,它还出现在了节日广告上、食品包装上、宣传单上,它还可以出现在我们的学习单上。
抄写、积累千古名句。
【设计意图】古诗语言凝练、简洁,但恰恰是这样的语言却包含着丰富的内涵,是作者的匠心独具。品味故事就是要引领学生走进诗境,抓住关键的词语“倍”,感受语言的美妙。
五、品读古诗、拓展积累
1. 回扣诗眼“忆”,是思念什么呢?
【设计意图】通过对“忆”的再认识,引领学生整体把握诗人的情感,体会诗人的无奈,体会那浓得化
不开的思念。在此基础上,学生练读全诗才有深厚的感情基础。
2. 千言万语道不尽王维深深的思念,于是它只能独自站在异乡的窗前,面对家的方向,深情地吟诵起《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生齐读。
【设计意图】在理解全诗的基础上,充分感受古代诗歌艺术的力量,进一步感受诗人对家乡思念的情怀,为背诵古诗作铺垫。
3. 王维思乡诗拓展《杂诗》。
(1)时间一天天过去,王维对家乡的思念仍然是那么强烈,许多年后的一天,家乡的一位朋友来到长安,王维心中有千万句话要问他,话到嘴边,却只问了这样一句:我窗前的那株梅花,开花了没有?
(2)师范读、生齐读《杂诗》。
4. 拓展其他思乡名句。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李白《静夜思》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杜甫《月夜忆舍弟》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王安石《泊船瓜洲》
……充电桩厂家
小结:或许我们看到的不仅仅是王维一个人,我们还可以从一个人身上折射出一类人。不知不觉,这种思念就成了中国文化的一部分,我们把它叫做——思乡诗。
【设计意图】以“乡思”为主题,从《杂诗》和其他思乡诗入手,将本诗进行升华,拓展学生的认知领域,让学生了解思乡是中国文化的一部分。
5. 配乐动情吟诵:看不够的是家乡景,说不完的是家乡话,写不完的是家乡情。当《思乡曲》缓缓地响起,让我们再次吟诵王维在九月九日写下的思念吧!
6. 背诵古诗,感受文化情怀(PPT文字消失,只剩画面,配乐《思乡曲》):
随着我们渐渐长大,也许有一天,你也会远离家乡,远离亲人,那时,我相信你一定会想起1300多年前的那一位诗人——王维,响起他的那首思乡诗——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你也会这样慢慢地吟诵着——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设计意图】在这样的基础上吟诵,学生才能把自己移情当作诗人,真正体会诗人的情感世界,走进诗人的心灵。这时候的“读”才能成为一种情感表达,是真正有感情的读,而不是为了读得有感情而装腔作势的读,这时候的“读”才能成为一种读者与作者间共鸣的催化剂。
【板书设计】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一个人一类人乡
王维思念家乡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