惑人惑世的孔孟家族辈分排序
姜文最新电影惑人惑世的孔孟家族辈分排序
——看孔孟家族辈分排序流传中的谬误演员孙茜
定点停车与坡道起步蓟州老渔翁作于2010年6月
“兴毓传继广,昭宪庆繁祥,令德惟垂佑,钦绍念显扬”。这首顺口溜——孔孟两大家族辈分排序中的二十个字,在当代孔孟姓氏的族人中,许多人都会当做家谱来背诵。甚至有不少外姓人也说这是孔孟两大家的家谱,也有些人说这是孔孟颜曾四大家的共同家谱。严格的讲,这些表明辈分的名子开头“字”不是家谱,家谱是记载某个家族世系传承情况——即各个支脉的男性家庭成员及其配偶、儿孙年龄职业住址等情况(封建社会中女性长大成人要出嫁,所以不计入家谱)的花名册(类似家族内部的户口登记薄)和家族成员中重要人物重大事迹的记录本(书)。所以,这些由某一家族制定的,在家族成员中统一使用,以此表明辈分的名子开头“字”,应该称为“辈字”。把“辈字”按照一定顺序排列起来,就是辈分排序。不过多年来,许多人都称其为“家谱”,也算俗称吧。平常说的孔孟“家谱”,就是对这种辈分排序的俗称,但是对于它的来源,真正清楚地人却不多。
改革开放前,广播电视、报刊杂志等传媒工具,都以政治宣传为主,不会涉及孔孟家谱及辈分排序这方面的内容。关于辈分排序的解释只在本家族中流传,而且多数是口头流传。改革开放后,各种报刊杂志如雨后春笋,传播的内容也包罗万象。尤其互联网的发展普及,更使大家解放思想畅所欲言。这样关于孔孟家谱中辈分排序的内容也成为媒体传播的一个话题。然而,在社会上流传的几种不符合实际情况的说法,也在迷惑着大众。因此有必要澄清历史事实,给大家一个正确的解答。
本人姓孟,名凡生。小时候本来是多笔画之“繁”,到中学后嫌写着费事,又见报纸上有的名气大些的夲姓人写成三笔画的“凡”,我也就改成此“凡”字了。现在许多孔孟族人都这样写。我虽然姓了六十多年的孟,可是对国人中众所周知的孔孟两家辈分排序的来源却一直没有真正搞清楚。也曾经被过去的谬误流传迷惑了多年。现在退休在家清闲无事,通过上网查阅有关资料,才感到过去流传的许多说法是错误的,觉得有必要对流传的以下几种谬误进行批驳。
1、孔孟一家说:上世纪五十年代,在我很小就受到 “孔孟一家亲”的家庭教育,说是“天下孔孟是一家,看字排辈论高低”。孔子孟子的后代人共用一个家谱,不管姓孔姓孟走到哪里
都要当一家人来对待。还说在旧中国孔家孟家子弟外出旅行,即使逃荒讨饭,来到陌生的孔孟人家,只要一提自己姓孔或者姓孟,就会被当一家人来看待。要按照姓名中的“字”表明的辈分论高低,岁数大辈分低的人也要给岁数小辈分高的人磕头行礼,称“叔”喊“爷”。东道主要给讨饭者安排吃住,走时还要送些粮食。这是和外姓人的区别之处。不过,由于在解放后讲“亲不亲阶级分”的社会背景下,即使没出“五伏”(第五代直系血亲)本家族人也不亲了,孔孟两姓当然更“亲”不起来。但是,两大家族共用一个家谱——辈分排序还是历史事实。或许孔孟两家的掌门人有过结盟和约定:使用共同的辈分排序,使子孙后代永成一家。这个说法正确吗?
要搞清孔孟是否真的一家,就需要看是不是两家真的共用一个家谱。所谓家谱是指记载某个家族世系传承情况——即各个支脉的男性家庭成员及其配偶、儿孙年龄职业住址等情况的花名册和家族成员中重要人物重大事迹的记录本(书),它类似家族内部的户口登记薄和《家族志》。经查阅家谱网得知:《孔子世家谱》是专门记录孔子家族繁衍脉络的谱牒,从孔子时代至今已传承了二千五百多年,跨越了八十多个代次,共登记近200万人。2005年,英国吉尼斯世界纪录有限公司在法兰克福宣布,中国的《孔子世家谱》被认定为目前世界上最长的家谱。
《孔子世家谱》原为手抄本,北宋神宗元丰三年(1080年)首次刻板印刷。明朝时《孔子世家谱》形成“六十年一大修,三十年一小修”之约定。然而由于种种原因,历史上只大修过四次,分别在明朝天启年间、清朝康熙年间、乾隆年间、和1937年民国时期(此次收录近60万人)。1987年,时任中国孔子基金会名誉会长的谷牧副总理和会长匡亚明向孔子后裔建议,认为历朝历代《孔子世家谱》都有续修之先例,当今社会不应断修。为此,世界孔子后裔联谊总会会长,第七十七代孙孔德墉在取得了居住在台北的孔令贻之子孔德成(孔家奉祀官,具有当代衍圣公的身份)的“授权”后,在香港注册了《孔子世家谱》续修工作协会,承担起第五次续修的重担。这次把女性后裔也收录入家谱,共登记130余万人。最小的是八十三代“念”字辈。
母亲节快乐说说《孟子世家谱》也记载了从孟子到第七十五代孙孟祥拹(1990年在台湾继任亚圣奉祀官)的历代孟氏子孙繁衍情况。 元朝至元元年(1264年),孟子五十一代孙孟祗祖曾续修家谱。泰定年间(1324年),五十二代孟惟恭将“孟氏宗支图”刻于碑上,藏于孔庙。明朝弘治年间(1488年),五十七代孟元详细考证了孟氏历代世系,也刻石立于孟庙。万历年间(1573年),六十代孟承相曾续修族谱。天启二年《1622年),六十二代孟闻钲组织孟氏族人共同捐资续修族谱,刊印后分发各户,以便于日后“认祖归宗”。清朝康熙五十九年(1720年),孟小学三年级数学上册教学计划
子六十五代孙世袭翰林院五经博士孟衍泰修编了一部较为完整的族谱,分送族众。康熙六十一年(172Z年)秋,孟子六十五代孙世袭翰林院五经博士孟衍泰重校《三迁志》。道光四年(1824年),六十九代孙世袭翰林院五经博士孟继(山亠日)主持续修族谱。同治四年(1865年),七十代孙世袭翰林院五经博士孟广均主持续修了《孟子世家谱》。道光十五年(1835年) 七十代孙世袭翰林院五经博士孟广均主持纂修《重纂三迁志》。
孟氏族谱规定,续谱之时要将旧谱缴入谱馆,一旦新谱修成,要将旧谱销毁,所以清代以前的孟氏族谱已经没有了,现在传世的只有《道光谱》、《同治谱》两种木版刊印本。《道光谱》收录了孟宁、孟润、孟衍泰在前几次主持修谱时所写的旧序,孟继告为之作了新序。全谱共计六册、十四卷。《同治谱》共计六册、十五卷,由孟广均作序,收录了五篇旧序,在内容与编排上,和《道光谱》大致相同,该谱是孟府内保存最为完备的孟氏族谱。
由此可见,孔孟两家各有独立的家谱,家谱中都没有两家合并为一家之说。所以从宗族的角度讲,孔家就是孔家,孟家就是孟家。大概因为孔孟两家的家谱中辈分排序具有许多“辈字”相同的特点,而且学术界从思想体系上将孔孟定为一家(儒家),并且供奉在一个庙堂,才被后代一些族人理解为“孔孟子孙后代是一家”了。
2、“二老”同辈说:我小时候听长辈说,孔子孟子老哥俩是拜把子兄弟,为了让子孙后代永远成为一家人,就制定了共同的家谱(辈分排序),要求各代儿孙起名(乳名不受此限)时,第一个字都要使用家谱中事先设定的“字”,用来标明辈分,以便体现“天下孔孟是一家”。孔子孟子老哥俩拜把子的说法对吗?
我上学读了《中国历史》课以后,才知道孔子孟子不是同时代人,不是老哥俩。,了解到在历史上,孔子最早(汉朝武帝时废辍百家独尊儒术)被奉为“圣人”,还被封为“大成至圣先师先师文成王”。在孔子家族所在地——曲阜建立孔府、孔庙。后来的朝代(大概是唐宋时期)孟子也被奉为“亚圣”,在孟子的家族所在地——邹县建立亚圣的府庙——孟府、孟庙。孔子的“圣人”地位是后来历朝历代的皇帝都承认的。孟子的“亚圣”地位只是有部分朝代承认。还有的朝代把子思(孔子的孙子孔伋,孟子的老师)、颜回(孔子的学生)、曾参(孔子的学生)、孟轲(子思的学生)四人同时奉为“亚圣”,与孔子共享同一庙堂。这大概就是有人说孔孟颜曾四大家族通用一个家谱(辈分排序)的原因。可是孔丘与孟柯的曾祖父是同辈,孔丘与颜回、曾参是叔侄辈,颜回、曾参与孟柯是祖孙辈。所以“孔孟同辈”这种说法,只是在缺乏历史知识没文化的人中有市场,到1974年全国性的批儒批孔运动开展后,广大众对孔孟之道及春秋战国那段历史有所了解,这种说法也就自行消失了。
3、同字同辈说:我从小就听说“天下孔孟是一家”,都按照名子开头“字”来排辈分,“字”相同辈分相同。后来学了历史,查看了一些历史资料,知道了孔孟之间的关系,知道孔子孟子不是平辈。至于他们的后代从什么时候起共用一个辈分排序,是不是同字同辈分,历史书中也没有答案。现实中这四大家族的许多人都是这样理解和照办的。在这种说法的影响下,我一直认为自己是孟子的第七十一代孙。理由是,1974年批儒批孔时得知,最后一个衍圣公孔令贻是孔子第七十六代孙。以此推算孔家“凡”字辈是孔子第七十四代孙,孟家的“凡”字辈就应比孔家差三代,多年来我也是这样对别人解释的。这个说法正确吗?
现在通过互联网查看山东省曲阜市孔子家族和邹城市孟子家族保存的家谱,才知道一些历史真相,才认识到这个说法是错误的。原来孔孟两大大家族掌门人,在各自的五十三代以前,是没有共同的辈分排序的。五十四代(思字)、五十五代(克字)、五十六代(希字)辈字相同,到五十七代均无“辈字”(后规定五十七代族人为言字)。虽然从五十八代以后共用相同的辈分排序,却不是一家人,因为孔子是孟子的曾祖辈,孔家第五十三代掌门人,与孟家第五十三代掌门人也应是曾祖孙关系。如果孔孟两家的某个世代的掌门人,为结成一家亲而制定通用的家谱排序的话,应该是孟家的五十一代与孔家的五十四代同用一个“辈字”。以此类推,每个“辈字”都应该是两家差三代,这样的排辈方法才能真的做到孔
美白效果好的面膜
孟两家“同字同辈分”。而现在同字同辈的原则只在夲姓氏家族中适用,孔孟两家之间,“字”同辈分并不相同。现实中的同用的辈分排序,只能反映出孔孟两家同“字”同“世代”,即某个字代表某个“世”,或者某个“代”,如孔希学是孔子的五十六代孙,孟希文也是孟子的五十六代孙。但是,孔希学的衍圣公爵位,先受封于元顺帝,后受封于明太祖朱元璋(洪武元年十一月)。洪武十四年(1381)故去,其子讷于洪武十七(1384)年袭位。而孟希文的翰林院五经博士世袭职位授于景泰三年(1452),故去后,其子元于弘治二年(1489)袭位。可见两个“希”字的掌门人不是同时代人。这正表明是孟家仿照孔家的辈分排序,制订了自己的辈分排序。正因为孔孟两家的家谱中辈分排序具有“同字同世代”特点,而且学术界从思想体系上将孔孟定为一家(儒家),才被后代一些族人理解为同字同辈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