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1北京初一(上)期末历史汇编
西晋的短暂统一和北方各族内迁
虹桥一一、选择题
1.(2021·北京西城·七年级期末)有同学在学习历史时搜集到“定都洛阳”“司马炎”“八王之乱”等信息,据此判断他学习的朝代是
A.西晋B.东晋C.前秦D.北魏
2.(2021·北京门头沟·七年级期末)以下四项史实,没有内在联系的是
A.火烧赤壁——三国鼎立B.巨鹿之战——消灭秦军主力
C.八王之乱——西晋衰落D.外戚宦官交替掌权——西汉灭亡
3.(2021·北京门头沟·七年级期末)观察下列三幅形势图,它们反映的历史发展趋势是
古建筑工程技术A.东汉末年军阀割据B.统一趋势不断加强
C.三国鼎立局面形成D.魏晋时期政权并立
4.(2021·北京海淀·七年级期末)以下三幅示意图按其反映的历史现象出现的时间排序,正确的是
A.①②③B.②①③C.②③①D.③①②
5.(2021·北京延庆·七年级期末)我国老百姓的主食一般呈现出“北麦南稻”的格局,但在魏晋南北朝时,南方老百姓的餐桌上除了稻米之外,还有各类北方面食。出现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A.人口南迁和民族融合的影响B.面食的营养价值高
C.南方商品经济的发展D.南方人口增多
6.(2021·北京延庆·七年级期末)“随着江南的开发,南方经济逐渐赶上北方。东晋南朝时期,江南修建了许多水利工程,开垦出大量农田,水稻产量提高,麦、菽等北方作物在南方推广。”材料反映的是江南地区
A.手工业发展情况B.商业发展情况
C.海外贸易发展情况D.农业发展情况
7.(2020·北京房山·七年级期末)魏晋南北朝时期江南地区的开发最主要得益于
如何申请哈佛大学A.优越的自然条件B.北方人口大量南迁
C.统治者的措施D.稳定的社会环境
8.(2020·北京西城·七年级期末)李白的诗句“三川北虏乱如麻,四海南渡似永嘉。”提到了永嘉五年(311年),中原人民纷纷南迁江南的情况,从中可以看出,北方人民南迁主要是因为
A.北方自然条件恶劣B.北方战乱频繁
C.北方统治者残暴D.南方经济发达
9.(2020·北京平谷·七年级期末)按顺序观察下列三幅图,反应了历史发展的什么趋势
A.分裂割据B.分久必合,合久必分C.走向统一D.战争不断10.(2020·北京石景山·七年级期末)西晋王朝建立后迅速衰落,标志着西晋王朝由盛转衰的事件是
A.七国之乱B.黄巾起义C.八王之乱D.淝水之战
11.(2020·北京昌平·七年级期末)以下示意图反映出()
A.东汉末年军阀割据B.三国鼎立局面形成eva地垫
C.统一趋势不断加强D.魏晋时期政权并立
12.(2020·北京延庆·七年级期末)小明同学为某单元设计了如下图所示的示意图,请你根据所学知识判断该单元的主题是 ( )
A.中华文明的起源B.国家的产生和社会变革
C.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D.繁荣与开放的社会
二、综合题
13.(2021·北京西城·七年级期末)中华民族多元一体。
材料一从春秋到战国,中原各国和相邻的周边各族有了频繁往来和密切的联系,华夏族吸收了周边民族大量新鲜血液,成为更加稳定和分布更广泛的族。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出春秋战国时期各地区、各族人们加强联系的表现。这些联系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材料二东汉、魏、晋时期,我国北方的游牧民族不断内迁。据西晋的史料记载,内迁的少数民族主动认同中原地区的历史和文化,如鲜卑说自己是黄帝之子的后裔,匈奴的铁弗部自称是大禹的后代。
(2)结合所学并依据材料,说说东汉、魏、晋时期内迁的主要北方少数民族有哪些?这些少数民族认为自己与汉族同祖同宗说明了什么?
材料三北方草原的游牧民族是以“食肉饮酪”著称的。乳酪制品是北方草原民族的发明创造。中原上古时代也有“酪”,但是和乳酪不是一回事……随着农耕、游牧两大经济文化区的形成和相互交流的展开,草原牧民的饮食习俗也逐渐传入中原。到了北朝,羊肉乳酪竟然被称之为“中国之味”。
——摘编自李根蟠从《<;齐民要术>看少数民族对中国科技文化发展的贡献》
(3)材料三反映了怎样的历史现象?从时代背景、中华民族的发展等角度谈谈你对“中国之味”的理解。
秦汉刘雪华参考答案
1.A
【详解】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266年,司马懿的孙子司马炎篡夺皇位取代魏国建立了晋朝,定都洛阳,史称“西晋”;西晋统一后,统治集团迅速腐朽。由于第二代皇帝晋惠帝智力低下,无力治理国家,为争夺皇位,皇族内部爆发了“八王之乱”,故A正确;东晋定都建康,故B错误;前秦定都长安,故C错误;北魏定都盛乐,故D错误。综上故选A。
2.D
【详解】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东汉中期以后,由于继位的皇帝大多年幼,不能主政,形成了外戚宦官交替掌权的局面,这种恶性循环最终动摇了东汉的统治,东汉王朝走向了衰亡,与西汉灭亡没有内在联系,故D符合题意;208年,孙刘联军在赤壁之战中大败曹操,曹操再无力南下;刘备攻占四川,并从曹操手中夺得汉中地区,有了立足之地;孙权在长江中下游的地位进一步稳固。因此,赤壁之战奠定了三国鼎立的基础,故A不符合题意;公元前207,秦朝末期的巨鹿之战。是秦末战争中项羽以少胜多,消灭秦军主力的一次决定性战役,故B不符合题意;晋武帝死后,继承者晋惠帝没有执政能力,西晋中央立即爆发了争夺实际控制权力的斗争,八名王族先后开始争夺权力相互攻杀,“八王之战”先后进行了16年,破坏了社会经济,西晋统治了大为削弱,加剧了民族矛盾和西晋的灭亡,西晋从此衰落。故C不符合题意。综上所述,故D正确。
3.B
【详解】
根据三幅形势图,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89年汉灵帝死后,东汉长期混乱,东汉末年军阀割据,以后所形成的魏、蜀、吴三国鼎立局面;263年魏灭蜀,266年司马炎建立晋朝,定都洛阳,史称西晋,280年,西晋灭掉吴国,结束了分裂的局面,统一全国。因此三幅形势图反映的历史发展趋势是统一
趋势不断加强。选项B符合题意;东汉末年军阀割据,与三国、西晋不符,A排除;三国鼎立局面形成,只与第二幅图片相关,C排除;选项D与东汉末年、西晋不符,可排除。故选B。
4.B
吴亦凡约炮门【详解】
根据题干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图①反映的是三国鼎立,图②反映的是东汉末年军阀割据,图③反映的是西晋完成国家统一,结束三国鼎立局面,先后顺序是②①③,选项B符合题意;选项ACD不符合题意。故选B。
5.A
【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江南经济的开发原因的理解能力,依据已学知识可知魏晋南北朝时期,北方由于战乱,劳动人民为了躲避战乱,大量南迁,不仅为南方增加了大量的劳动力,还带去了先进的生产技术和北方的生活方式,民族间的关系逐渐融合起来,其中把小麦等的种植方法也带去了南方,这样,南方老百姓的餐桌上除了稻米饭外,还有面食,栗米饭等北方食品,故选A。
考点:人教新课标七年级下册·经济重心的南移·民族融合
6.D
【详解】
依据题文的“随着江南的开发,南方经济逐渐赶上北方。东晋南朝时期,江南修建了许多水利工程,开垦出大量农田,水稻产量提高,麦、菽等北方作物在南方推广。”可以看出江南地区的农业得到发展。故ABC不符合题意,故选D。
7.B
【详解】
根据所学可知,魏晋南北朝时期,北方战乱,导致北方人口大量南迁,给南方带去了先进的技术和劳动力,促进了江南地区的开发,B项正确;“优越的自然条件”、“统治者的措施”和“稳定的社会环境”均不是魏晋南北朝时期江南地区开发的最主要原因,排除A、C、D项。故选B项。
8.B
【详解】
根据“三川北虏乱如麻,四海南渡似永嘉”结合所学可知,东汉末年以来,北方战乱相对频繁,而江南地区战争较少,社会秩序比较,许多人为了躲避北方战乱,逃往江南地区,B符合题意;ACD项材料没有体现,排除。故选择B。
9.C
【详解】
根据地图”“东汉、三国、西晋”,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89年东汉灵帝死后,东汉长期混乱,诞生了曹魏、蜀汉、孙吴三国。后来三国最后由晋朝统一。西晋皇朝短暂的统一。因此这三幅图,反应了历史发展的走向统一趋势。选项C符合题意,选项ABD不符合题意,故选C。
10.C
【详解】
根据题干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晋惠帝时发生了争夺中央政权的八王之乱,标志着西晋王朝由盛转。西晋统一后,统治集团迅速腐朽。由于第二代皇帝晋惠帝智力低下,无力治理国家,为争夺皇位,皇族内部爆发了“八王之乱”。八王之乱历时16年,西晋从此衰落,选项C符合题意;七国之乱发生在西汉,选项A不符合题意;黄巾起义发生在东汉末,选项B不符合题意;淝水之战发生在前秦和东晋时期,
选项D不符合题意。故选C。
11.C
【详解】
依据题干的图片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东汉以后,我国形成了三国鼎立的局面,这是东汉末年以来军阀混战的结果,是局部的统一,也是从分裂割据走向逐步统一的过渡阶段,后来西晋实现了短暂统一,题干图片反映了统一趋势不断加强,C项符合题意;ABD三项不符合题意;故选C。
12.C
【详解】
图示是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三国,东晋十六国和南北朝是典型的政权分立时期,同时政权分立,各民族共同交往,促进了民族融合,如北魏孝文帝改革促进了北方民族融合,所以这一时期的特点是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C符合图片内容。ABD三项不符合图片的内容。所以答案选C。
13.(1)表现:该时期中原各国和相邻的周边各族联系更为密切,交流更加频繁。
影响:民族间的交流有利于促进民族融合,推动不同民族相互之间取长补短,实现共同发展。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