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立足中国国情和时代特征,建设有中国特社会主义现代化必须把生态文明看做题中应有之义。人与自然和谐,生态安全和生态文明关乎人类生存,是人类和其他文明的基础。本文从中国特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的建设过程中存在的生态问题,造成这些问题的原因以及采取的相关对策进行了简要的阐述。
关键字:生态文明 中国特社会主义
前言
21世纪,我们的生活是生态文明的时代,全球生态危机表明,工业文明已经开始走下坡路,并正在走向衰落;生态文明作为新文明正在兴起,将成为人类的新文明。十八大报告和新修改的党章规定,建设生态文明是国家发展战略,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这是中国道路,是建设中国特社会主义的道路,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之路。道路决定命运它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环境污染或生态危机是当今时代最为引人关注的问题之一。我们党和政府为了解决环境生态
问题,很早就提出了生态文明建设的伟大战略构想,在七一讲话中指出:要促进人与自然的协调与和谐,使人们在优美的生态环境中工作和生活,努力开创生产发展生活富裕和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党的十六大报告把生态文明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之一。提出:可持续发展,就是要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实现经济发展和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坚持走生产发展 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保证一代接一代地永续发展。在十七大报告中正式提出了要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这是我们党首次把生态文明这一理念写进党的行动纲领从这以后,生态文明建设成为中国共产党明确的政治方针。姚笛被成功求婚
一、生态文明与生态文明建设
生态文明是人类文明的一种形态,它以尊重和维护自然为前提,以人与人 、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和谐共生为宗旨,以建立可持续的生产方式和消费方式为内涵,以引导人们走上持续、和谐的发展道路为着眼点。其基本含义是:生态意识文明、生态制度文明、生态行为文明。生态文明强调人的自觉与自律,强调人与自然环境的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共处共融,既追求人与生态的和谐,也追求人与人的和谐,而且人与人的和谐是人与自然和谐的
前提。可以说,生态文明是人类对传统文明形态特别是工业文明进行深刻反思的成果,是人类文明形态和文明发展理念、道路和模式的重大进步。
建设生态文明,不同于传统意义上的污染控制和生态恢复,而是克服工业文明弊端,探索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发展道路的过程。由于我国巨大的人口基数和经济规模,即使采用各种末端治理措施,也难以避免严重的环境影响。要真正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需要大规模开发和使用清洁的可再生能源,实现对自然资源的高效、循环利用。这对于尚处于工业化时期的我国来说,挑战是巨大的。但作为后发国家,我们又具有积极借鉴和吸收其他国家经验的优势。我们必须抓住历史机遇,采取有力措施,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党的十七大报告将“建设生态文明”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要求,明确提出要使主要污染物排放得到有效控制,生态环境质量明显改善,生态文明观念在全社会牢固树立。建设生态文明,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必然要求和重大任务,为保护生态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进一步指明了方向。
二、我国目前存在的生态问题
由于人们对于经济效益的热衷和对金钱的崇拜,世界范围内自然生态平衡逐渐被打破,以破坏环境来换取表面上的经济增长的现象随处可见。这一现象在中国尤为严重,我国的环境形势不容乐观。调查显示,目前我国存在的生态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耕地面积急剧减少
1耕地面积急剧减少
我国土地广袤、幅原辽阔,国土总面积约960万平方千米,但是可耕地资源十分有限。当前,我国人均耕地面积约为778平方米,不及世界人均耕地的三分之一。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耕地面积急剧减少。实施《土地管理法》之后,耕地减少速度趋缓,但仍为减少趋势。
耕地面积减少的原因多种多样,其中建筑占地最为严重,包括住房、工厂等的修建。在很多农村地区,出现了荒村或者是“村中荒”现象。荒村现象大多是由于整村迁移导致的。“村中荒”则是由于宅基地外要导致的,村子面积不断扩大,但村中间的老宅或倒塌、或用来放置废弃物品。这些都体现了农村建设规划的不科学、不合理。其次是铁路、高速公路等基础设施的建设占地。例如青藏铁路的修建,不可避免的占用了部分耕地资源。
2土地沙漠化日趋严重
我国目前有沙漠化土地约7.1河珠熙×105km2,占国土面积的7.4%;戈壁面积5.7×105km2,占国土面积的5.9%。更为严重的是,我国沙漠化土地每年正以2.1×103km2龙之谷未响应的速度扩展,相当于每年减少两个香港的土地。政府虽然实施了相关政策,如退耕还林,但效果微乎其微。
土地沙漠化现象在我国西北地区尤为突出,这些地区原本就处于干旱和半干旱的脆弱生态环境之下,由于缺水,动植物多样性不像其他地区那么丰富。再加上人类的过度开发, 如伐木毁林,破坏了生态平衡,从而导致土地肥力下降、质量退化,最终变成沙漠。可以说我国土地沙漠化主要是由于过度的人类活动引起的。
3森林资源缺乏且急剧减少
经统计,在世界160凤照片个国家或地区中,我国森林覆盖率位居第120位,人均占有林地面积位居第128位。可见,我国森林资源极度缺乏,是世界森林资源最少的国家之一。森林资源的缺乏给我们的生产生活带来了极大的不便,同时也阻碍了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森林资源缺乏、林地面积急剧减少是由于人类过度的伐木开垦、毁林造田,以及火灾、病虫害等原因引起的。森林面积的减少同时也加剧了水土流失、土地沙漠化等灾害。
身份证贷款4水土流失日益加重
水土流失是我国土地资源遭到破坏的最常见的地质灾害,以黄土高原地区最为严重。我国水土流失面积达150万平方公里,每年流入江河的泥沙量约为50亿吨,属于世界水土流失十分严重的国家之一。
造成我国水土流失严重的原因有两个方面,自然原因和人为原因。从自然方面来看,主要有多山,土质疏松,垂直节理发育,易冲刷;降水集中,多暴雨,冲刷力强;植被稀少,对地面的保护性差,易造成水土流失。从人为方面来看,主要有乱砍滥伐,植被破坏严重;不合理的耕作制度;开矿及其他工程建设对生态环境的破坏等。
5淡水资源严重缺乏
我国是一个淡水资源奇缺的国家。虽然我国的淡水资源总量为28 000亿立方米,占全球水资源的6%,名列世界第四位,但是我国拥有十三亿人口,若按人均计,约为世界人均水量的1/4。我国淡水资源奇缺的原因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自然因素,我国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衡,总体而言,南多北少、东多西少,夏秋多春冬少,这导致有些地区水灾频发,有些
地区又极度干旱。二是人为因素,我国国民惜水、节水意识薄弱,节水措施不到位,这导致水资源浪费现象随处可见。
6生物多样性不断减少,大量物种面临灭绝
我国是世界上生物多样性最丰富的国家之一,然而,近年来我国生物多样性成骤减趋势,且大量物种面临灭绝的威胁。生物多样性的减少,同时也使生态平衡遭到严重破坏。
我国生物多样性骤减的原因多种多样,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物种生存环境的改变与破坏,人类掠夺式的开发与利用,环境污染,外来物种的入侵或不合理的引种等,此外人类非法收集、采挖、走私等行为也会造成生物多样性的减少。
7我国人口基数大,人口增长快,人口素质低
2010年我国大陆人口总数接近13.4亿,并且每年人口净增长达730多万。中国人口素质相对较低,2010年,文盲率(15岁及以上不识字的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为4.08%,2011年等教育毛入学率仅为26.5%,低于世界平均水平。
8各种污染严重
在我国,各种污染日趋严重,包括大气污染、水污染、光污染、噪音污染、土壤污染、固体废弃物污染等等。其中,水污染和大气污染尤为严重。改革开放以来,我们把经济建设作为一切工作的中心和重心,为了追求经济增长,大肆发展第二产业,人们长期只片面的注重经济效益而置社会整体效益于不顾,先污染后治理曾是我们一度采用的发展策略。这种粗放式的发展模式不仅带来的是没有发展的增长,同时给生态环境造成了巨大的破坏,严重威胁到人们的生存与发展。
三、我国生态问题的原因分析
生态问题在我国如此的严重,究其原因应该说是多方面的,既有自然地理因素,亦有经济、人文社会等因素,而且我们国家的具体国情又使其具有特殊性,下面分别进行一下阐述:
1.经济因素
目前,我国经济正处于从传统的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的时期,同时也是我国经济高速增长的时期,从发达国家经济发展的历史来看,这个阶段正是生态环境问题最严重的时期,因而我国在这一时期承受的生态环境压力会更为沉重。
1.经济因素
目前,我国经济正处于从传统的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的时期,同时也是我国经济高速增长的时期,从发达国家经济发展的历史来看,这个阶段正是生态环境问题最严重的时期,因而我国在这一时期承受的生态环境压力会更为沉重。
第一,经济发展引起的环境问题恶化。我国的经济体制改革是对社会生产力的极大解放,这种解放刺激了国民经济的高速增长,但与此同时,对资源开发利用规模和各行业污染物排放量也会随之高速增加。然而,由于国民经济尚处在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的转型时期,人们只关注于经济增长的数字,却往往忽略了其背后所付出的沉重代价:对资源的掠夺式开发造成环境的极大破坏;我国近年来的生态环境问题呈几何级数增长。
第二,经济利益与环境保护的冲突。市场经济发展所追求的是高额利润,是相对少数人的利益,而环境保护则是多数人的利益,二者是对立状态,法律对这种显性冲突的社会关系,比较容易做出规范。而我国经济是以公有制为主体,经济利益的主体和环境利益的主体具有统一性。但近年来,我国农村环境恶化尤为明显,一些乡镇企业的农民为“脱贫致富”,宁肯容忍环境污染对国家、所在集体和本人的损害。对此,国家不得不采取强制措施关闭“十五小”企业。但在一定意义上,政府既是冲突调解者,又常成为冲突的一方(地方利益),违法阵营庞大,法律执行的难度极大。
2.人文社会因素
“生态学作为一门科学,从它诞生的那一天起,一直就与人类社会结下了不解之缘,如果说前期的生态学更多地显示了自然属性的话,那么现代的生态学,则更强烈地显示了它的
第二,经济利益与环境保护的冲突。市场经济发展所追求的是高额利润,是相对少数人的利益,而环境保护则是多数人的利益,二者是对立状态,法律对这种显性冲突的社会关系,比较容易做出规范。而我国经济是以公有制为主体,经济利益的主体和环境利益的主体具有统一性。但近年来,我国农村环境恶化尤为明显,一些乡镇企业的农民为“脱贫致富”,宁肯容忍环境污染对国家、所在集体和本人的损害。对此,国家不得不采取强制措施关闭“十五小”企业。但在一定意义上,政府既是冲突调解者,又常成为冲突的一方(地方利益),违法阵营庞大,法律执行的难度极大。
2.人文社会因素
“生态学作为一门科学,从它诞生的那一天起,一直就与人类社会结下了不解之缘,如果说前期的生态学更多地显示了自然属性的话,那么现代的生态学,则更强烈地显示了它的
社会属性这一面。环境问题最明显的是人文社会的原因,我国的环境问题,从现行的角度看,这方面的因素影响更为巨大。
第一,我国人口众多,环境的资源压力大,环境问题与人口有着密切的互为因果的联系。在一定社会发展阶段,一定地理环境和生产力水平的条件下,人口增长应有一个适当比例,人口问题与环境问题是当代中国发展面临的重大挑战,庞大的人口数量及快的增长,引发了一系列的社会经济问题,对环境造成了巨大的冲击。可以这样说,我国的人口问题是短时期内很难扭转的最大社会问题之一,这是用不着忌讳的。人口问题导致了我国资源的绝对短缺,因而往往出现了对资源的无节制开发的现象,这种现象伴随着惊人的浪费,给我们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造成了极大的压力。
第二,公众环保意识普遍较差。“所谓环保意识,是指人们在认知环境状况和了解环保规则的基础上,根据自己的基本价值观念而发生的参与环境保护的自觉性,它最终体现在有利于环境保护的行为上。”(5)目前我们国家的大多数人对于环境问题的客观状况缺乏一个清醒的认识,据调查,国民对于环境状况的判断大多是态度中庸,无敏感性,对许多根本性的环境问题缺少了解,甚至是根本不了解,而且还有相当一部分的社会公众不愿意主动地去获取环境知识。2000年“世界环境日”前后,国家环境保护总局和教育部联合进行的对全
第一,我国人口众多,环境的资源压力大,环境问题与人口有着密切的互为因果的联系。在一定社会发展阶段,一定地理环境和生产力水平的条件下,人口增长应有一个适当比例,人口问题与环境问题是当代中国发展面临的重大挑战,庞大的人口数量及快的增长,引发了一系列的社会经济问题,对环境造成了巨大的冲击。可以这样说,我国的人口问题是短时期内很难扭转的最大社会问题之一,这是用不着忌讳的。人口问题导致了我国资源的绝对短缺,因而往往出现了对资源的无节制开发的现象,这种现象伴随着惊人的浪费,给我们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造成了极大的压力。
第二,公众环保意识普遍较差。“所谓环保意识,是指人们在认知环境状况和了解环保规则的基础上,根据自己的基本价值观念而发生的参与环境保护的自觉性,它最终体现在有利于环境保护的行为上。”(5)目前我们国家的大多数人对于环境问题的客观状况缺乏一个清醒的认识,据调查,国民对于环境状况的判断大多是态度中庸,无敏感性,对许多根本性的环境问题缺少了解,甚至是根本不了解,而且还有相当一部分的社会公众不愿意主动地去获取环境知识。2000年“世界环境日”前后,国家环境保护总局和教育部联合进行的对全
国公众环境意识的调查报告得出的结果是,我国公众的环境意识和知识水平还都处理较低的水平,环境道德较弱,我国公众环境意识中具有很强的依赖政府型的特征,政府对于强化公众环境意识具有决定性的作用。从这些大量的调查中,我们可以看到,我国的国民的环保意识是有多么的差。一国的国民的环保意识如此的差,可以想象这个国家的环境问题又是怎样的一个状况了。
第三,环境问题与贫困等其它的社会问题交叉在一起,又有形成恶性循环的趋势。环境问题在当今世界各国有着不同的表现形式,但是从总体上来看,我们可以归纳出这样一点,富国的环境问题主要是与污染物相关的环境污染,而穷国环境问题主要是与自然资源相关的环境破坏,前者比较容易得到防治和恢复,而后者的防治和恢复则要困难的多。我国的环境问题也有类似情况,在平原、沿海及大城市等经济发达的地区,环境问题主要以以环境污染为主,如今经过不断地治理正在不断有所缓解;而西部相对贫困地区,环境破坏引起的生态环境恶化十分严重,且日益呈现出环境问题与贫困同步深化,形成恶性循环的趋势。
第三,环境问题与贫困等其它的社会问题交叉在一起,又有形成恶性循环的趋势。环境问题在当今世界各国有着不同的表现形式,但是从总体上来看,我们可以归纳出这样一点,富国的环境问题主要是与污染物相关的环境污染,而穷国环境问题主要是与自然资源相关的环境破坏,前者比较容易得到防治和恢复,而后者的防治和恢复则要困难的多。我国的环境问题也有类似情况,在平原、沿海及大城市等经济发达的地区,环境问题主要以以环境污染为主,如今经过不断地治理正在不断有所缓解;而西部相对贫困地区,环境破坏引起的生态环境恶化十分严重,且日益呈现出环境问题与贫困同步深化,形成恶性循环的趋势。
四、生态文明建设的一些对策
十八大报告指出: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长远大计面对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为此,1. 主要方针是,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2. 主要途径是,着力发展生态技术和工艺,推进绿发展 循环发展低碳发展,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3. 主要目标是,从源头上扭转生态环境恶化趋势,为人民创造良好生产生活环境,为全球生态安全作出贡献。为此,当前建设生态文明的具体措施主要有四个方面:
第一,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
十八大报告指出,国土是生态文明建设的空间载体,必须珍惜每一寸国土。在我国资源环境压力已较大的背景下,如何在有限的国土空间合理布局,以承载人口增长、经济扩张带来的高强度的经济活动,使我国生态脆弱和环境恶化的地区得到保护和改善,使大都市区、城市密集区、经济带等实现可持续发展,关系到国家的长治久安。优化国土空间开发
格局包括:1积极打造国家级重点经济带:首先促进国家级重点经济经济带均衡发展;其次加快多式多通道联动建设;第三,积极培育经济带上新的增长点;第四,强化国家级经地带与区域性经济带的协调发展。2创造条件加快发展城市:首先,积极开展城市发展规划试点;其次,加快基础设施建设;第三,努力推进城市市场一体化建设;第四,支持和鼓励城市内部建立利益协调机制。3着力构建有影响力的经济区:首先,构建区域协调管理机构;其次,加强经济区发展规划;第三,把经济区作为区域政策的着力点;第四,完善相关的政策法规体系。赤组词4努力建设区域性中心城市:首先,加快发展区域性中心城市;其次,完善区域性中心城市功能;第三,提高区域性中心城市的文化品位; 第四,创新城市管理理念。5有重点、有选择的培育增长极:首先,释放边境城市发展潜力;其次,培育中西部地区增长极;第三,鼓励陆海统筹。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