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锐教育学科教师辅导教案
学员编号:
所属年级:八年级
课 时 数:
学员姓名:
辅导科目:语文
学科教师:李春华
课程主题:
授课时间:
学习目标
教学内容
野望
   唐  王 绩
东皋薄幕望,徒倚欲何依。
树树皆秋,山山唯落晖。
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
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
(八上 默写篇目)
【词语注释】
①选自《王绩诗注》(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1年版)。王绩(约589-644),字无功,号东皋(gāo)子,绛州龙门(今山西河津)人,唐代诗人
②东皋:地名,今属山西万荣。作者弃官后隐居于此。皋,水边地。
③薄暮:傍晚。薄,接近。
④徒倚:徘徊。
⑤犊(dú):小牛。这里指牛。
⑥禽:泛指猎获的鸟兽。
⑦采薇:采食野菜。据《史记·伯夷列传》,商末狐竹君之子伯夷、叔齐在商亡之后,“不食周粟,隐于首阳山,采薇而食之”。后遂以“采薇”比喻隐居不仕。
阅读指南
  1.这首诗是王绩的代表作,全诗写的是山村傍晚的秋景,在安闲的气氛中流露出了诗人几分惆怅、孤独和抑郁心愤。
“东皋薄基望,徒倚欲何依。”这一句向我们展示了这样一个画面:秋天的一个傍晚,诗人独自一个人漫无目的地看着远方。这时诗人内心生出几分惆帐,诗人化用曹操的“何所依”的意思,问自己“欲何依”,顺其自然地表达出了诗人内心无所依靠的孤单。
下面四句写的是傍晚时诗人看到的景象:在满树秋、落日余晖中,牧人放牧回来,猎人也骑着马满载而归。这句远景与近景、光和、动与静完美结合,勾勒出了一幅美丽的山水田园画,一片安乐祥和的氛围。 
但是诗人没有从这些美好的田园风光中得到安慰,他笔锋一转,“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这些场景和场景中的人与诗人无关。
整首诗的感情又回到空寂无聊,最后诗人只有放声高歌排遣内心惆怅。
  2. 这首五言律诗一改南朝宋、齐、梁、陈诗歌的浮华靡艳风气,文笔朴素,文风质补,让人读来如沐清风,沁人心脾。中间两联写景,首联和尾联抒情言事,经过“情-一景-情”的结构,深化了诗文的意思,符合律诗的章法。而在当时,律诗这一新的体裁尚未定型,所以,这首诗是现存较早的格律完整的五言律诗。
巩固检测
1. 诗中“                                     ”四句诗,宛如一幅山村秋晚图,光与,远景与近景,静态与动态,都搭配得恰到好处。
2. 首联”东皋薄暮望”写出了诗作的地点:       ,时间:       ,事情:       
3. 颔联写薄暮中的秋夜静景:树对山,                    
4. 请从景与情关系的角度,赏析本诗的颔联。
                                              
                                              
实战演练
同义词大全
1.            ,长歌怀采薇。
(测量目标:能默写和理解规定范围内的古诗文)
2. 请简析首联“望”字的双重意蕴。
                                              
(测量目标:能理解和把握古诗词的基本内容)
3. 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 该诗是现存较早的五言律诗,格律严整开唐代律诗风气之先。
B. 颔联和颈联运用工笔细描的表现手法,精细地描画出了农村生活的真实场景。
C. 颔联和颈联运用动静结合的表现手法,使诗歌充满画面感,突出了乡村气息。
好记星魔塔攻略D. 尾联表明了诗人在现实当中难觅知音,孤苦无依,只好追怀古代的高士贤人。
(测量目标:能理解和把握诗词的基本内容和作者的感情倾向)
【参考答案】
[巩固检测]
1. 树树皆秋 山山唯落晖 牧人驱犊返 猎马带禽归
2. 东皋 薄暮 望
3. 皆 唯 晖
4. 颔联妙在融情于景。诗中描写了漫山遍野树叶枯黄,更兼残阳尽染的萧瑟衰败景象,景中寄寓了诗人孤独、落寞的情怀
[实战演练]
1. 相顾无相识
2. “望”既写诗人眺望之意,又暗指诗人内心的期望,希望觅得知音,得到理解、赏识和重用 3. B (应是白描的手法,以质朴的语言描画)
2 黄鹤楼
      唐  崔颢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八上 默写篇目)
词语注释
①选自《全唐诗》卷一三(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版)。黄鹤楼,故址在今湖北武汉蛇山的黄鹄(hú)矶上。《太平寰宇记》:“昔费祎(yī)登仙,每乘黄鹤于此憩驾,故号为黄鹤楼。”此楼屡建屡毁,现在的黄鹤楼是1985年重建的。崔颢(hào) (?-754),汴州(今河南开封)人,唐代诗人。
②昔人:指传说中骑鹤飞去的仙人。
③悠悠:飘飘荡荡的样子。
④晴川:晴日里的原野。川,平川、原野。
⑤历历:分明的样子。
⑥汉阳:地名,今湖北武汉的汉阳区,与黄鹤楼隔江相望。
⑦萋(qī)萋:草木茂盛的样子。
⑧鹦鹉洲:长江中的小洲,在黄鹤楼东北。
⑨乡关:故乡。
阅读指南
1.这首诗是作者还乡途中运留武昌时所作。作者登临黄鹅楼,遥望汴州感到家乡越来越近,思乡之情也因之更切,所以堤笔写成了这首满怀乡愁的诗作。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诗人满怀对黄鹤神秘的美好憧憬慕名前来,可仙人驾鹤杳无踪迹,眼前就是一座寻常的江楼。美好憧憬与寻常江楼的落差,在诗人心中布上了一层迷然若失的底,为乡愁情结的抒发作了铺垫。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楼头远望,江天相接的自然画面烘托出黄鹤楼高耸的雄姿。受此景象的感染,诗人的心境渐渐开朗,胸中的情思也随之插上了纵横驰骋的翅膀;黄鹤楼久远的历史和美丽的传说一幕幕在眼前回放,但终归物是人非、鹤去楼空。人们留下什么才能经得起岁月的考验?只有任地老天荒、海枯石烂也割舍不断的绵绵乡恋、悠悠乡情。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艳阳高照,澄空流碧。恍惚中,汉水北岸的树木化作久久思念的亲人。美好的憧憬与动情的追忆,使得颈联极富人情味。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日暮后鸟要归巢,船要归航,游子要归乡。水雾江烟,一片迷蒙,问乡乡不语,思乡不见乡,面对此情此景,谁人不生乡愁?诗作以一“愁”字收篇,准确地表达了日暮时分诗人登临黄鹤楼的心情,同时又和第一、二联的暗喻相照应,以起伏辗转的文笔表现缠绵的乡愁,做到了言外传情,情内展画,画外拖音。
  2.这首诗在取景上颇具绘画美,首联写近景,领联写远景,颈联写日景,尾联写晚景。仙人黄鹤、名楼胜地、蓝天白云、晴川沙洲、绿树芳草、落日暮江,彩缤纷,相互映衬,变化奇妙,气象恢宏。诗中多处运用双声、叠韵和叠音词或词组,如“黄鹤”、“复返”等双声词、双声词组,“此地”、“江上”等叠韵词组,以及“悠悠”、“历历”、“萋萋”等叠音词,清朗和谐,有音韵美。
巩固检测
1.           ,此地空余黄鹤楼。
2. 黄鹤一去不复返,           
3. 诗中“乡关”的意思是           
4. 诗句“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中用了叠音词“历历”、“萋萋”,在诵读时呈现               
           的艺术特点。
5. 下列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 这是一首抒写游子乡愁的作品。       B. 这是一首抒发作者报国无门的作品。
 C. 这是一首思念友人、赞美友情的作品。     D. 这是一首赞美黄鹤楼风光优美的作品。
6. 这首诗表现了诗人        的伤感与        的所见所思,抒发了诗人       
虚无之境boss怎么打        的情怀。
实战演练
1. 日暮乡关何处是?             
(测量目标:能默写和理解规定范围内的古诗文)
2. 诗中“萋萋”的意思是           
(测量目标:能在具体语境中理解词语的含义)
3. 下列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A. 首联用典,写了黄鹤楼的传说。        B. 颔联烘托出黄鹤楼高耸的雄姿。
C. 颈联描画江上美景,极富人情味。      D. 尾联表达了诗人无奈的思乡之情。
(测量目标:能理解和把握诗词的基本内容和作者的感情倾向)
【参考答案】
[巩固检测]
1-2. 略    3. 故乡    4. 节奏明快,富于乐感      5. A      6. 登楼远眺 漂泊异地 思念故乡
望洞庭课件[实战演练]
1. 略    2. 草木茂盛的样子      3. D (表达了诗人缠绵深沉的乡愁,“无奈”不恰当)
3 使至塞上
唐 王 维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八上 默写篇目)
词语注释
①选自《王维集校注》卷二(中华书局1997年版)。此诗是开元二十五年(737)王维以监察御史身份出使凉州时所作。塞上,边境地区,也泛指北方长城内外。
②单车:一辆车,表明此次出使随从不多。
③问边:慰问边关守军。
④属国:典属国的简称。汉代称负责少数民族事务的官员为典属国,诗人在这里借指自己出使边塞的使者身份。
⑤居延:地名,在今甘肃张掖北。这里泛指辽远的边塞地区。
⑥征蓬:飘飞的蓬草,古诗中常用来比喻远行之人。
⑦孤烟:指烽烟。据说古代边关烽火多燃狼粪,因其烟轻直且不易为风吹散。
⑧长河:指黄河。
⑨萧关:古关名,故址在今宁夏固原东南。
⑩候骑:负责侦察、巡逻的骑兵。
都护:官名,汉代始置,唐代边疆设有大都护府,其长官称大都护。这里指前线统帅。
阅读指南
1. 这首诗描绘了出使边塞的艰苦情况,抒发了作者漂泊天涯的悲壮情怀和孤寂之情。
首联点题,交代地点与事由。“单车欲问边”,诗人以监察御史身份轻车前往边境,所往之处是“居延”。居延在这里泛指遥远的边塞地区。
颔联直抒内心感受。“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诗人以“蓬”“雁”自比,说自己像随风飘飞的蓬草一样出使“汉塞”,像振翅北飞的“归雁”一样进入“胡天”。古诗中多用飞蓬比喻漂泊在外的游子,这里却是比喻一个负有朝廷使命的大臣,暗写出诗人内心的激愤和抑郁。与首句的“单车”相呼应。万里行程只用了十个字轻轻带过。
颈联从个人荣辱沉浮中跳出,境界转而宽大起来。诗人抓住沙漠中的典型景物进行刻画。“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两句,以传神的笔墨描绘了奇美壮丽的塞外风光。笔力苍劲,意境雄浑,壮阔深邃。近人王国维称之为“千古壮观”的名句。
尾联与首联呼应。继续写出使一事:“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到了边塞,却没有遇到将官,侦察兵告诉使臣:守将正在燕然前线。这里诗人的情绪不仅仅是个人的失意,而是慷慨悲壮。故事似乎还要延续下去,但诗歌却于此嘎然而止,给人留下回味余地。
2. 整首诗即景设喻,用归雁自比,既叙事,又写景,一笔两到,贴切自然。尤其是“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一联,写进入边塞后所看到的塞外奇特壮丽的风光。一个“孤”字写出了景物的单调一个“直”字又表现了它的劲拔、坚毅。沙漠上没有山峦林木,那横贯其间的黄河,就非一个“长”字不能表达诗人的感觉,落日,本来容易给人以感伤的印象,这里用一“圆”字,却给人以亲切温暖而又苍茫的感觉。一个“圆”字,一个“直”字,不仅准确地描绘了沙漠的景象,而且表现了作者的深切感受。诗人把自己的孤寂情绪巧妙地溶化在了自然景象的描绘之中。
巩固检测
1.            ,都护在燕然。
2. 面对雄浑苍凉的边塞风光,我们会想起本诗中的诗句:                       
3. 这首诗通过描写出使塞上的所见所闻,勾勒出边疆           的风光,表达了对     
      的崇敬,洋溢着诗人           热情。
4. 颈联中的“直”“圆”两字用得十分传神,请说说它们的妙处。
                                              
实战演练
1. 诗中诗人以“蓬”“雁”自比,写出自己内心激愤和抑郁的情感的诗句是:           
         
(测量目标:能默写和理解规定范围内的古诗文)
2. 为什么说这是一首边塞诗?结合诗句作具体说明。
                                              
                                                  
(测量目标:能掌握重要的文学和文化常识)
3.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A. 首联一个“单”字,写出了作者出使边塞的孤单与无奈。
 B. 颔联借用比喻,形象生动写出自己像飘飞的蓬草出了汉塞,像北归的大雁进入胡天。
 C. 颈联中“孤烟”“长河”“落日”写出了大漠景的单调;“直”“圆”写出了边塞人民不惧生活艰苦,奋勇向前以圆美好愿望的豪迈斗志。
 D. 尾联意思是说在萧关遇到巡逻侦察的骑兵,才知道都护还在很远的燕然山。至此,并未交待“出使”结束,给人留下想象回味的余地。
 E. 全诗叙事与写景相结合,而重点在于写景,为读者展现了一幅画面宏大、意境开朗、景壮丽的塞外风光图。
(测量目标:能理解和把握诗词的基本内容和作者的感情倾向)
【参考答案】
[巩固检测]
1. 略      2.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3. 壮丽 守边壮士 报效祖的豪情壮志和慷慨悲壮的爱国
4. “直”字表现了大漠孤烟的劲拔、坚毅,“圆”字给人以亲切温暖而又苍茫的感觉。这两个字不仅准确地描绘了塞外雄奇壮丽的自然之景,而且巧妙地融入了诗人的孤寂情绪
[实战演练]
1.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2. 可从诗题“使至塞上”,从诗句中的“边”“居延”“汉塞”“胡天”“大漠”“萧关”“燕然”等词语(地名、官名)看出这是一首边塞诗
3. BC
4 渡荆门送别
唐  李 白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八上 默写篇目)
词语注释
①选自《李太白全集》卷十五(中华书局1977年版)。荆门,即荆门山,在今湖北宜都西北长江南岸,与北岸虎牙山对峙,形势险要,战国时是楚国的战略门户。
②从:往。
③楚国:楚地。这里指今湖北一带。
④大荒:辽远无际的原野。
⑥海楼:海市蜃楼。这里形容江上云霞多变形成的美丽景象。
⑤月下飞天镜:月亮倒映在水中,犹如从天上飞来一面明镜。
⑦怜:喜爱。
⑧故乡水:指从四川流来的长江水。李白从小生活在蜀地,故称蜀地为故乡。
阅读指南】
首联直扣诗题,交代此行的目的。李白这次出蜀,由水路乘船远行,经巴渝,出三峡,直向荆门山之外驶去,目的是到湖北、湖南一带楚国故地游览。这时候的青年诗人,兴致勃勃,坐在船上沿途纵情观赏巫山两岸高耸云霄的峻岭,船过荆门一带,已是平原旷野,视域顿然开阔。
颌联紧承起句。以远景写出渡过荆门进入楚地的壮阔景。这两句不仅由于写尽“平野”、“大荒”这些辽阔原野的意象而气势开阔,而且还由于动态的描写而十分生动。大江是流动的,山脉是凝固的,“随”、“尽”的动态感觉,完全得自舟行的实际体验。高度凝炼的语言,概括地写出了诗人整个行程的地理变化。
颈联则变换视角,描写长江的近景,长江流过荆门以下,河道迂曲,流速减缓。晚上,江面平静时,俯视月亮在水中的倒影,好像天上飞来一面明镜似的;日间,仰望天空,云彩兴起,变幻无穷,结成了海市蜃楼般的奇景。这一联以水中月明如圆镜反衬江水的平静,以天上云彩构成海市蜃楼衬托江岸的辽阔,天空的高远。
尾联“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诗人顺着长江远渡荆门,江水流过的蜀地是养育他的故乡,初次离别,怎能不依依不舍?但诗人不说自己思念故乡,而说故乡之水怀着深情厚意,万里送行舟,从对面写来,越发显出自己思乡深情。诗以浓重的怀念惜别之情结尾,言有尽而情无穷。
巩固检测
1. 月下飞天镜,           
2. 诗中李白用移动的视角来描写景物变化的诗句是                   
3. 这首诗通过对         的描绘,反映了诗人          精神,结尾缘江水而生发遐想,在“故乡水”送行的      中,化为           的憧憬。
4. 古人写诗讲究炼字,常有一字传神之妙,试简要分析“月下飞天镜”中动词的表达效果。
                                              
                                              
5. 下列对诗歌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 首联以叙事为主,交代地点及其事由。     B. 颔联以静观的视角描写景物的变化。
 C. 尾联由欣赏美景转入深沉的思乡之叹。     D. 本诗意境高远,风格雄健,想象瑰丽。
 
实战演练
1. 面对离别,李白吟诵的诗句是“                       ”表达了对故乡
山水的眷恋之情。
(测量目标:能默写和理解规定范围内的古诗文)
2.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一联,历来被人们称道。请任选一个角度进行赏析。
                                                  
(测量目标:能理解和把握诗词的基本内容和作者的感情倾向)
3. 下列对诗歌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 首联以叙事手法写出诗人的漫游路线。     B. 颔联和颈联描写途中所见长江两岸美景。
 C. 尾联用拟人手法借水言说对故乡的眷恋。    D. 此诗是诗人再次离开故乡,出蜀至荆门时所作。
(测量目标:能理解和把握诗词的基本内容和作者的感情倾向)
【参考答案】
[巩固检测]
1. 略        2.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3. 长江两岸秀丽景 开阔的情怀和奋发进取  深情祝愿  对前程
4. 示例:“月下飞天镜”中的“下”和“飞”字写出了水中月的动态。江水平静,月亮倒影,本是静态之景,“下”“飞”既衬托出江水之平静,又突现了静中有动、动静合一的奇妙美景
5. B
[实战演练]
1.仍怜故乡水 万里送行舟     
2.示例一:绘意境:苍恭起伏的山峦随着平原旷野的延伸,渐渐消失得无影无踪,一泻千里的长江水奔赴茫茫无际的辽阔平原。作者为我们展示了一幅气势磅礴的万里长江图
示例二:赏字词:“随”字表现出山与平野的位置逐渐变换、推移,写出空间感和流动感;“入”字渲染出江水奔流的磅礴气势,展示了诗人的广阔胸襟
示例三:品技巧:运用了借景抒情的方法,抒发了作者初出荆门时喜悦、激动的心情。更是诗人开阔的胸怀、开朗的心境和蓬勃朝气的形象写照
3. D
5 钱塘湖春行
唐 白居易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儿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八上 默写篇目)
词语注释
①选自《白居易集》卷二十(中华书局1979年版)钱塘湖,即杭州西湖。白居易(772-846),字乐天,晚年号香山居士,祖籍太原(今属山西),生于新郑(今属河南),唐代诗人。著《白氏长庆集》。
②孤山:在西湖的里湖与外湖之间,山上有孤山寺。
贾亭:即贾公亭。唐贞元(785-805)年间,贾全在杭州做官时在西湖边建造此亭。
④水面初平:春天湖水初涨,水面刚刚与湖岸齐平。初,刚刚。
⑤云脚低:白云重重叠叠,同湖面上的波浪连成一片,看上去浮云很低。
⑥暖树:向阳的树。
⑦白沙堤:指西湖的白堤,又称“沙堤”或“断桥堤”。
阅读指南
这首七言律诗是白居易任杭州刺史时所作,是他写景诗中的名篇。全诗以“行”字为线索,以“春”字为着眼点,写出早春西湖美景给游人带来的喜悦之情。整首诗前四句写湖上春光,远近结合;后四句专写湖东景,彩缤纷。全诗描写细致生动,语言质补自然,体现了诗人清新淡雅的审美情趣。
陈文媛吃鸡照艳全集
首联从大处落笔,写孤山寺所见之景。第一句是地点,第二句是远景。“初平”写春水初生,水面与堤平。“云脚低”写白云低垂,与湖水相连,勾勒出了早春的轮廓。脚下平静的水面与天上低垂的云朵构成了一副宁静的水面西湖图
领联写仰视所见禽鸟。莺在歌,燕在舞,显示出春天的勃勃生机,以“平”“新”写莺燕的盎然生机,以“争”“啄”表现莺燕勃勃的动态。“几处”勾画出莺歌的此呼彼应和诗人左右寻声的情态:“谁家”的疑问,又表现出诗人乍见新燕的喜悦心情,并使读者由此产生丰富的联想。
颈联写俯察花草,着重表现诗人的感受。眼前一片蛇紫嫣红,看花的时间长了,会产生迷乱的感觉;马在浅草地上走得很轻快。此联和上联是全诗的核心部分。以“乱”“浅”“渐欲”“才能”状写花草向荣的趋势,渲染了春天来临的勃勃生气,给人以清新之感。
尾联略写诗人最爱的湖东沙堤,直抒胸臆,表达诗人喜悦的心情。“行不足”是因为看不足,说明诗人流连忘返。
巩固检测
1. 乱花渐欲迷人眼,           
2. 诗中写远视所见之景的诗句是                       
3. 诗中直接表达诗人喜悦心情的诗句是                       
4. 诗中的“云脚”是指           
5. 全诗以    ”字为线索,从       起,至     终。
6. 下列对本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水面初平云脚低”表明湖水丰盈。    B. “几处”勾画出莺歌燕舞的情景。 
 C. “乱花”写出早春花开稀疏的特征。    D. “行不足”表明诗人最爱西湖的感情。
 
实战演练
1. 诗中写仰视所见之景的诗句是                       
 (测量目标:能默写和理解规定范围内的古诗文)
2. 诗中“暖树”的意思是           
(测量目标:能理解和把握诗词的基本内容)
3. 下列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A. 首联点明“春行”起点,写出早春轮廓。      B. 颔联和颈联都描写孤山寺的西湖美景。
 崔永元抑郁症C. 尾联直抒胸臆,表达了诗人喜悦的心情。      D. 本诗体现了诗人清新淡雅的审美情趣。
(测量目标:能理解和把握诗词的基本内容和作者的感情倾向)
【参考答案】
[巩固检测]
1. 略      2.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3.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4. 接近地面的云气        5. 行 孤山寺 白沙堤    6. C (写出早春花开纷繁的特征)
[实战演练]
1.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2. 向阳的树
3. B (两联描写之景不同,颔联描写孤山寺之景,颈联描写白沙堤之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