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电视谈话类娱乐节目《康熙来了》的媒介定位
在台湾综艺节目进入同质化时代的当下,保持收视长青的《康熙来了》无疑是最成功和最具代表性的节目之一。通过对《康熙》的媒介定位分析,可以深入了解该节目的内容、受众、媒介经营。随着媒介市场竞争的日趋激烈,受众的需求也更加多元化,媒介资源的整合和广告经营的需求也促使媒体更加重视媒介的定位。
1、内容定位
(一)《康熙来了》简介
《康熙来了》是一档由中天综合台于200415日开播的电视谈话类娱乐节目。康熙二字分别取自两位男女主持人姓名的第二个字:蔡康永和徐熙娣。《康熙来了》的首播时间为非黄金时段的晚上 10 点,《康熙》以65.07%的支持度而成为网友心目中最佳的综艺节目并入围金钟奖——最佳娱乐综艺节目 。《康熙来了》的节目形式相对固定,每期节目有一个话题,根据此话题,会有几位演艺名人与主持人进行互动。
(二)主持风格个性化
  可以说,正是蔡康永和小S的一庄一谐,一动一静,插科打诨,完美配合,造就了今天的《康熙来了》。个性化是电视主持人事业产生的根本需要和发展的必然趋势,是主持人的生命和灵魂,《康熙》的空前成功很大程度上归功于二人个性的主持风格。
蔡康永作为携有一身文卷气息的知识分子,在节目中衣着装扮诡异,说话颇具智慧与魅力;小S则直率犀利,肢体动作丰富,她衣着性感,以大胆豪放著称。个性大相径庭的二人联袂主持,不免带来荧屏清风,令观众耳目一新。值得一提的是,和大陆诸多综艺节目不同,《康熙来了》中主持人词多是即兴的。两位主持人用极快的反应与灵敏度,控制了节目的节奏,用随机应变的问答模式使节目好看好玩好笑,从而满足了受众的收视追求。
  主持人作为贯穿《康熙来了》的重要角,是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把握节目内容、决定节目走向的引领者。蔡康永和小S以个性化风格,为《康熙》带来了强大的力量。
(三)嘉宾类型多样化
  《康熙来了》作为一个日播节目(周一至周五),只有从节目本身出发进行嘉宾定位,才能保证节目的数量和质量。《康熙来了》让许多综艺节目望尘不及的是,它的嘉宾并没有
拘泥于演艺界,而是涉及了政治、商业、文学等诸多领域。嘉宾类型多样化在首期《康熙》中便体现得淋漓尽致,它邀请的是台湾著名作家及时事批评家李敖。李敖一向以快意恩仇、特立独行著称,面对如此难驾驭的嘉宾,蔡康永和小S却见招拆招,为观众带来了喜乐盛宴。  (四)极具特的话题
作为一档电视谈话类娱乐节目,《康熙来了》比较偏重挖掘嘉宾背后的故事,往往是从细节着手。如不可思议的工作经验奇怪的副业军校录取条件”生存法则等等,都是比较小的话题,避免了宏大的叙事,让节目能够紧扣话题,利于两位主持人穷追猛打。而且这些话题,无疑拉近了节目与受众的关系,以平民化的视角解构了嘉宾。
(五)节目制作及其他
  在《康熙来了中》,音响是一个不容忽视的因素。一些搞怪的音效经常配合着主持人或嘉宾的语言动作出现,让人捧腹大笑,增加娱乐效果,有时,还能化解尴尬的气氛。每期节目的片头,康熙来了四个字的有声音乐,及演播室背景屏幕一角打出的康熙来了四字都于无形中树立起了其节目的品牌意识。个性化的后期制作,也是《康熙》的一大亮点,在节目中加上这些虚拟形象和话题中提及的相关图片、音视频,可以突出笑果,吸引更多的
受众。
  还有一个不容忽视的亮点便是陈汉典。于2007年加入《康熙来了》的陈汉典甘当绿叶,虽然有主持助理这个头衔,但担当的一直是一个丑角,现场笑料百出。他以模仿著称,尤其能将被模仿对象的特点夸张N倍的表演出来,极有喜感。积累一定的人气后,陈汉典的扮相也成为了《康熙》的每期热点。两位主持人和陈汉典的互动,为《康熙》增加了许多的看点与笑料。
二、受众定位
(一)按时间细分
  《康熙来了》走的十点档路线却是一次精确制导怪盗基德出现的集数”,对于许多忙碌了一天、工作压力较大的白领来说,这正是打开电视寻求解压方式的黄金时段。这个时段也是偏年轻受众还守在电视旁的准黄金时段。按照时间进行目标人的定位,也使得《康熙》有了良好的收视基础。
中元节不能做的事禁忌(二)按个性细分
  台湾是一个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交织、碰撞的地方,各路文化在此交汇融合。这种文化的融合在《康熙》也有所体现,《康熙》中既有调侃政治人物的非传统突破,也有讨论台湾当地民俗文化的传统话题。《康熙》本身是在台湾多元文化背景下横空出市的,因此节目本身也具有这种多元性。节目在尊重嘉宾的信仰、文化、身份、背景的同时,又对他们的经历、生活、细节、个性等进行了深尺度的挖掘,将这些嘉宾从多元的角度进行解构。同时,根据节目个性,其受众尤其是死忠粉丝也一定程度上具备了与节目契合的个性。可以说,忠实受众对《康熙》的追捧与热爱,可以看做是其对《康熙》所体现的多元文化的认同。因此,根据个性细分的原则,《康熙来了》将目标受众定位在能够包容多元文化、符合节目个性的人身上。
(三)按动机细分
  凡是引起人去从事某种活动,指引活动去满足一定需要的愿望或意念,就是这种活动的动机。动机来源:一种为需要;另一种为刺激。对媒介的受众而言,他们有使用媒介的动机。这种动机反应他们对媒介的基本要求。
   首先,《康熙来了》满足了受众的娱乐和精神需要。《康熙来了》的平民叙事,契合了
年轻人去中心化的要求。张惠妹张雨生合唱 另外,《康熙》的目标受众在接受多元文化的同时,更加注重个体,尊重个体的塑造与发展。
  其次,《康熙来了》满足了受众的猎奇心理,满足了受众的刺激感。《康熙》仿佛一个虚拟空间,受众将情绪投射在嘉宾身上,看着嘉宾被剥离名人的光环,不为人知的细节一层层浮现,受众的好奇心得到极大的满足,同时,自己又处于安全的窥视别人的境地。《康熙》中,有一些话题经久不衰,如明星来卸妆、明星的包包里装了什么等等,这些都让受众进一步了解到了嘉宾褪去光环的真实,这些真实在很大程度上满足了受众的猎奇心理与刺激感。
(四)受众至上
  只有满足了受众的需求,才能得到长足的发展,反过来,身处媒介社会的受众由于对大众传播功能的依赖,注定要对大众传播(包括主持传播)充满期待,而受众对大众传播的期待也必然体现在对大众传播的功能上,期待大众传播通过发挥其功能来更好地服务于受众和社会。
3、媒介战略定位
(一)名牌策略
  媒介使用名牌战略、精品战略、造星战略来提升媒介的品质,扩大社会影响,达到形象塑造和形象推广的目的。
 除了片名,《康熙来了》经常会利用滚动屏幕做宣传,如康熙盛典’XX演唱会康熙来了松下除湿机都在微博等等。这些形式,很好地提高了《康熙》的知名度。名牌策略旨在打响《康熙来了》这个品牌。为了扩大宣传,《康熙》曾出过同名书籍。而《康熙盛典》作为《康熙》的衍生品,更是为提高康熙知名度做出了重要贡献。
(二)活动传播策略
  活动传播策略指媒体凭借自身的公信力和影响力,利用特定时期的热点和焦点,并整合各种社会资源,推出有创意、有吸引力的主题活动,吸引受众和广告商,以促进媒介销售,提升媒介品牌、形象的过程。
  《康熙来了》打造的《康熙盛典》 是最能体现其活动传播策略的。《康熙盛典》是《康熙来了》在大陆的演唱会版本,蔡康永、小S及陈汉典,力邀演艺界明星,一同为大陆粉
丝带来康熙式演唱会。利用盛典这个平台,《康熙》再次扩大了影响力。
  《康熙来了》的活动传播策略为大陆的一些娱乐类综艺节目提供了很好的范式,这种利用社会资源推出的极具创意的主题活动,不仅可以通过吸引受众和广告商获益,还能在短时间内提升自身品牌的价值和媒介形象。
  尼尔·波兹曼曾经这样评价拉斯维加斯:这是一个娱乐之城,在这里,一切公众话语都日渐以娱乐的方式出现,并成为一种文化精神。我们的政治、宗教、新闻、体育、教育和商业都心甘情愿地成为娱乐的附庸,毫无怨言,甚至无声无息,其结果是我们成了一个娱乐至死的物种。媒体为在激烈的竞争中保持收视率,经常存在言行出格的现象。包括《康熙来了》在内,小 S 经常使用不雅词汇,挑逗嘉宾导致气氛尴尬等,并时有丑化大陆的言论出现,这些都是需要注意的问题。把握好道德尺度,注意节目导向,对于一个节目的持续发展是有所裨益的。事实上,每个时代都有与这个时代相称的娱乐方式。《康熙来了》等娱乐节目大行其道,不仅不是一种文化的沉沦,受众亦不是娱乐的附庸胡月简历”,而是符合历史发展规律并不断推动电视事业向前发展的一个必经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