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呕
即,今之谓“呕吐”,中医诊断教材定义为“有声有物”。吐出来的是胃内容物,如果是痰饮类,古人用的字多是“吐”。
[97]血弱气尽,腠理开,邪气因入,与正气相搏,结于胁下。正邪纷争,往来寒热,休作有时,嘿嘿不欲饮食。脏腑相连,其痛必下,邪高痛下,故使呕也。一云脏腑相连,其病必下,胁膈中痛。小柴胡汤主之。服柴胡汤已,渴者,属阳明,以法治之。
少阳证,书中常以呕指代少阳。邪高痛下,故使呕也。此半表半里郁结之热上冲发为呕逆,同时伴随胃虚,食欲不佳,是上热胃虚的典型症状。
[33]生姜半夏证。但呕者,葛根加半夏汤主之。若呕者,栀子生姜豉汤主之。此为饮逆上冲之呕。生姜半夏也能健胃。姜-温中(逐饮)。半夏因能去饮而胃虚自复。
胡歌代言费2亿总结:呕多由胃虚导致,如胃虚水饮或胃虚上热所致。
疑问:非得要有呕出物才叫呕吗?临床中可以看到很多无呕出物但作呕声的,最终却从少阳、半夏、生姜而得治。这种呕是“干呕”还是”呕”呢?仲景为什么要用不同的字词呢?
试答:干呕绝对不会有胃内容物吐出。“呕”,除具干呕特征,还兼具吐出胃内容物,或虽未吐出但有强烈欲吐出感。也算“呕”。
二、干呕
有声而无物,“呕”欲吐尚未吐出来的情况常见,但“干呕”是绝对没有胃内物吐出来的。
[12]鼻鸣干呕者,桂枝汤主之。本条之干呕是气不旁达所致。这种干呕最轻。翡翠原石怎么辨别
[40]小青龙汤干呕,心下有水气。寒饮上逆而致干呕。也轻。
[152]太阳中风,下利,呕逆,表解者,乃可攻之。其人漐漐汗出,发作有时,头痛,心下痞硬满,引胁下痛,干呕短气,汗出不恶寒者,此表解里未和也,十枣汤主之。 胸下痞硬满,引胁下痛为悬饮,饮积于胁胃之悬饮。先是呕逆,后是干呕,按胡老意思是表已解之象。干呕与短气同为有水饮。从用词来看,干呕比呕逆轻多了,表证也已解了。这一条与胃虚上热无关,通常胃气没有受损。
[266]本太阳病不解,转入少阳者,胁下硬满,干呕不能食,往来寒热,尚未吐下,脉沉紧者,与小柴胡汤。
本条,是太阳中风气不旁达之干呕,故本条抬头就写明了:本太阳病不解,转入少阳,但仍残存有太阳,故用“干呕”字样。少阳诸证中,特意点了个“往来寒热”。
[317]通脉四逆汤条,少阴病,下利清谷,或干呕。阴寒证明显。饮逆或热上攻并不明显。
315、324、378均属太阴病见呕,与317条类。
产后风,续之数十日不解,头微痛,恶寒,时时有热,心下闷,干呕汗出,虽久,阳旦证续在耳,可与阳旦汤。同12条
以下几条比较令人费解:
干呕而利者,黄芩加半夏生姜汤主之。
干呕,吐逆,吐涎沫,半夏干姜散主之。
干呕,哕,若手足厥者,橘皮汤主之。
首先是明明用生姜、半夏,条文却不用“呕”字,用了“干呕”,用字“干呕”是说绝对不会有胃内容物吐出来,仅有呕声。为什么?
试答:吐的都是涎沫,不是胃内物,故言'干呕'.这些饮逆上攻并不厉害.不致吐,或明显的欲吐出.
再看这条:
凤起霓裳[158]伤寒中风,医反下之,其人下利,日数十行,谷不化,腹中雷鸣,心下痞硬而满,干呕心烦不得安,医见心下痞,谓病不尽,复下之,其痞益甚。此非结热,但以胃中虚,客气上逆,故使硬也。甘草泻心汤主之。
客气即邪气,与小柴胡的邪高痛下下,故使呕也,很相似。为什么一个用呕,一个用干呕呢?另外,一直没有明白为什么本条客气上逆会使心下痞硬,看了胡老讲座解释这一条时才算明白了:因胃虚,邪热都往胃里走,所以痞硬满。虽然胃虚有干呕但热往胃里走(上攻得轻),所以不吐物,反而在得治时常现呕吐。这条提示我们,干呕即是胃虚了,但要能吐物,还必须有热、或饮往上攻,才得吐物。
干呕:1.气不旁达或短气里饮轻度上逆。
2.胃虚所致,但水饮与热上攻并不利害,所以但干呕而不吐。
三、呕逆
[3]体痛、呕逆。呕字加个逆,是为了与桂枝汤的干呕要对比,这个气不旁达得更厉害。
[21.10] 妇人乳中虚,烦乱呕逆,安中益气,竹皮大丸主之。与太阳伤寒呕逆意同?气不旁边达干呕之甚者。
四、吐
有实物吐出,不伴随着呕(若伴呕则为呕吐)。呕大都与食欲有关,吐则不然。相对似乎更为强调的是结果。
五、呕吐
'呕且吐'。呕的物必须是胃内容物。干呕,吐诞沫,头痛者,茱萸汤主之。这一条吐的是涎沫而不是胃内物,故不用词“呕”。
但呕吐不一样,指胃内物,也见涎沫等物。
[165]伤寒发热,汗出不解,心中痞硬,呕吐而下利者,大柴胡汤主之。注意下利两字,饮泛明显吧,又呕吐又吐涎沫。
[173]伤寒,胸中有热,胃中有邪气,腹中痛,欲呕吐者,黄连汤主之。黄连汤呕吐的不仅是胃内物,也有涎沫。
[382]问曰:病有者何?答曰:呕吐而利,此名。水物一起吐,这个很明显了。
金匮里多小半夏加茯苓、大半夏、干姜半夏人参条各条皆是。用“呕吐“这个词估计是想额外的强调水泛吧?
六、哕
读(yue),说文解字,哕者气啎也。啎、逆也,抵触的意思。应是今之打嗝,多是食后发生。
[98]柴胡汤不中与也,食谷者哕。水逆,胃虚且有停水,不能再食谷了,食则哕。
[111]久则谵语,甚者至哕。胃中津虚,热结,严重者,胃气衰败,不能消谷。
[17.21]病人胸中似喘不喘,似呕不呕,似哕不哕,彻心中愤愤然无奈者,生姜半夏汤主之。与哕、喘、呕均不同,莫名言状之烦。
[17.22]干呕,哕,若手足厥者,橘皮汤主之。胃虚:食前干呕,食后哕。饮逆上攻不
重,故不呕。
[1.12] 阴病十八,何谓也?师曰:咳、上气、喘、哕、咽、肠鸣、胀满、心痛、拘急。哕属阴证,呕与吐却不在此列,也不在阳证列。
[17.23]哕逆者,橘皮竹茹汤主之。竹茹除胃热去烦,此逆字当指烦逆。逆者乱也。
故“哕”虽能食下,但胃虚不能消谷。食谷则加重胃负担,胃欲减负抵触,表现为打嗝。
七、噫气
又名嗳气,声长而缓,如俗谓之长叹气之状。常伴有酸水上泛,或不消化之食物味道。此即仲景谓之“
干噫食臭”之意。噫而吞酸,食卒不下,气填于膈上也,仲景的文字描写已经很生动了。旋覆代赭汤、生姜泻心汤条里出现。水饮上泛、胃虚不消化得似乎更加厉害。
八、总结
呕:有声有吐,但必须是胃内物(或虽未吐出但欲吐明显)。因胃虚水饮或热上攻剧烈致。
干呕:但有呕声,而无吐物。胃虚多见干呕,因饮或热气上攻不重,故但干呕而不见吐胃内物。(也有因气上冲或饮逆轻证者)
吐:无声而有物。强调结果。
呕吐:有声有物,吐出物为胃内容物或吐涎沫,或两者兼具。意在言水。弗兰西斯卡
呕逆:气上冲干呕之甚者
立春的含义哕:打嗝,声短而频。虽能食下,但胃虚不能消谷。
噫:声长而缓。常伴食臭,泛酸,水饮象比哕要重,但从哕归为阴病来看,哕的胃虚要比噫重。
呕,吐,哕。呃,噫,皆形声字。可试着发其音,以体会其本意。
张镜人银行卡丢了怎么办
【安中汤】
﹝组成﹞:柴胡6克 炒黄芩9克 炒白朮9克 香扁豆9克 炒白芍9克 炙甘草3克 苏梗6克制香附9克 炙延胡9克 八月札15克 炒六曲6克    香谷  芽12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