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56
摘要 当前高职院校毕业生在就业现状及就业质量方面亮起“黄灯”,显示出我国部分高职院校专业设置已出现与社会经济的脱节现象。应改革以理实课堂为中心的高技术人才培养模式,加强与企业、社会的互动交流,满足企业的人才需求同时满足学生的就业需求。
比熊犬图片关键词 高职毕业生;就业现状;就业质量;对策研究
《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明确指出,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职业教育办学方针,积极推动职业教育从计划培养向市场驱动转变,从政府直接管理向宏观引导转变,从传统的升学导向向就业导向转变。由此可见,当前高职院校应该积极帮助学生接触企业中所需求的职业素质和岗位需求,搭建企业与毕业生之间的互动平台建设。
1 高等职业院校毕业生的就业现状1.1 就业率与就业难度成反比
我国高等教育向“大众化”转变并未彻底解决大学毕业生就业难的问题,尤其是当前热词“内卷”客观影响了企业遴选人才的医院,“985、211硕士”将很多高职毕业生的就业期望压低。但适应高职教育的基层工作也成为当前高职毕业生关注的问题,尽管从目前的就业增长幅度来看,高职毕业生高于研究生和本科生,
但从就业难度来看,高职毕业生在劳动力市场上就业周期长、跳槽率高等现象也反映了其就业难度逐年上升。
1.2 学科专业的市场需求变化
当前部分高职院校在经济形势变革的情况下,专业设置方面的反应存在滞后性,不能迎合产业结构调整的客观需求。一方面是由于培养学术型人才的高等院校在学科发展的领头羊地位没有显示出来,导致高职院校缺乏调整教学管理的借鉴方向,这是整体教育结构调整的问题;另一方面显示部分专业设置受产业结构影响,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发生变化,而高职院校对此反应速度不够敏感。
1.3 各地区的就业形势差异明显
我国地区经济发展极不平衡,职业教育的基础属性又决定了其应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匹配、并服务于区域经济,起到扶持与反哺的双赢效果。但目前的就业现象是高职毕业生流向区域核心城市及发达地区,区域经济很难得到地方培养人才的给养,导致部分高职院校规模、层次、结构连年萎缩。一方面来看,经济增速较慢的地区消化人才能力固然有限,但从另一方面来看高职毕业生的知识与技能在经济增速较慢,在地区的发展前景局限性也较大,形成一个不易解开的闭路循环。
2 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质量的分析
2.1 近半数高职毕业生的就业满意度不高
一项来自于两广地区的研究报告显示,通过权重法统计,两广地区高职毕业生就业质量权重均值5分制为2.78,百分制为55.56,这显示高职毕业生对自己的就业质量并不满意。一方面高职毕业生就业期望值过高,在个人待遇方面存在心理落差;另一方面显示,高职毕业对就业岗位的职业认知与自我设定标准的职业岗位重合度较低。
2.2 教学内容与社会需求差异大根据部分高职毕业生访谈显示,工科专业中电子信息大类、土木建筑大类、装备制造大类专业的就业岗位排序比较靠前,而一些常规专业诸如市场营销、旅游管理、文秘、物流管理的就业岗位排序十分之后,甚至出现专业无对口方向的现象。可以看出工科专业在倚靠技术背景的情况下,学业成绩好、实践动手强的学生能显示出一定的相对优势,而“黄牌”专业的高职毕业生难获得高质量就业。为数较多的职业岗位需要进行专
文/郑湘湘
业技能再培训,显示出毕业生职业技能教育的缺失,从而导致产生个人的不自信。
2.3 就业质量无成绩上的显著差异
根据问卷调查显示,高职毕业生性别、学业成绩的差异对就业质量的影响不大,这显示社会视角下对
老款伊兰特油耗高职毕业生形成的总体评价有下降趋势。一方面高职毕业生的就业受到不公平待遇的概率下降,另一方面说明高职院校对学生的教学评价日益失去作用,不能作为社会评价的参考依据,这也进一步说明高职院校自身的教育教学与社会、岗位存在某种脱节现象,对市场需求的迎合度降低。
2.4 六大因素对高职毕业生的就业影响
一项在广东地区开展的高职毕业生中的社会调查显示,对高职毕业生就业质量影响最主要的六个因素分别是工作地区、家庭经济条件、实践动手能力、专业对口度、兴趣吻合度、专业大类。从工作地区上来看,选择珠三角地区的高职毕业生与粤东、粤西、粤北地区有相对优势;从家庭经济来看,经济条件好的毕业生有相对优势;从实践动手能力上来看,一线基层岗位实践经验重组的毕业生又相对优势;从专业对口度来看,适岗期短的高职毕业生有相对优势;从工作与个人兴趣吻合度上来看,业绩较好的高职毕业生有相对优势;从专业大类上来看,工作稳定性更高的专业大类更有相对优势。
3 高等职业院校毕业生就业问题的总结3.1 院校方面管理的问题3.1.1 教育管理理念的问题
随着我国职业教育的不断发展,社会、用人单位、家长基本意识到培养“一技之长”职业教育有着发展的广阔的前景,这也客观刺激了高职院校“扩招”的意愿。高职院校的战略管理是围绕中长期发展规划展开的。但许多高职院校战略管理工作停留在规划阶段,缺乏实施、控制与创新计划,校内各项业务缺乏在明确战略引导下的整合与重组,处于相对独立、分散甚至随机的管控状态,造成业务重叠、交
叉严重,资源流向也没有很好地体现战略重点,结果是人力投入高,效率、效益下降。随着规模的扩大,一些高职院校的教学资源出现紧张的态势,若教育管理工作不改变已有的工作方法,势必会呈现出更多的问题。
3.1.2 专业设置管理的问题
我国很多高职院校曾经在生源紧缺的环境下,专业建设过程中出现盲目化、跟风化、随意化的现象,不考虑当地劳动力市场供求状况,不顾高职院校办学定位与条件,不分析地域的经济发展状况与趋势,背弃了专业自身的学科基础性和发展规律,专业设置与地方产业发展脱节。例如“摊大饼”式地盲目开设市场就业率高、好招生、投入小的饱和或热门专业,或者一些“另类”专业诸如“电竞专业”之类的“独木成林”,规模体量和专业集聚效应不稳定,难以获得同类或跨学科相关专业的支撑与指导,高职院校的专业结构不合理会导致专业教学质量低、教学资源浪费、与区域产业之间形不成互动关系等系统性问题。
3.2 高职毕业生素质欠缺的问题
3.2.1 企业文化教育欠缺
在高职院校人才培养工作的实践活动中,企业文化知识相对较为重要,是培养学生正确职业道德和岗位意识的前提条件。而企业文化教育的开展,需要进企业实践作为有效的支撑。但是在对我国高职院校专业人才培养工作进行研究的过程中,发现部分高职院校虽然初步认识到企业文化教育的重要性,并且开设了相应的课程,然而在实际教学活动中却没有为学生提供认识企业文化的机会,也尚未设置能彰显企业文化的实践活动场所,导致学生对职业的理解能力不足,或职业理解的效果不理想,无法全面支撑专业人才培养工作的不断革新。
3.2.2 学生个人素质水平偏低
近年来在一些高职院校的人才培育方面,出现了所培养出的毕业生岗位适应能力下降的现象,究其原因是综合素质不强,不能满足企业对高素质人才的渴求。为了化解这种矛盾,就要求在实践教学中尽快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但目前大多数高职学生对素质教育缺乏应有的重视,在参与学习活动的过程中更加重视自身专业能力和业务能力的强化,在参与素质教育学习活动的过程中态度不端正,主动学习意识和实践探索意识不足,无法保障素质教育发挥作用。
3.3 高职毕业生就业约束的问题
3.3.1 核心竞争力的约束
部分高职院校在新兴重点产业的专业教学中普遍存在重理论、轻技能的现象,毕业生动手能力不强。目前社会反映多集中在操作水平欠缺熟练度方面,大多数毕业生岗位胜任力不足,而很多单位举出高待遇却无人胜任。另一方面许多高职院校教材及实践中教学的技术老化、单一,还是沿用培养通用工的思维对学生开展指导实践,浪费了学生的学习能力,没有培养出复合型高技能人才。
3.3.2 人才结构的约束
一方面,部分高职院校也重视建立特专业、努力与社会需求进行衔接,提高学生的就业率,而且针对“十三五”产业进行专业设置,但这些新兴专业的师资力量十分紧缺且缺乏专业带头人。另一方面,大多数高校受专业设置同质同构现象影响,据统计目前全国50%以上的高职院校开设了计算机应用技术、电子商务、市场营销、计算机网络技术、会计电算化、旅游管理、文秘、物流管理等建设成本低、布局泛化、就业预警程度高(俗称“黄牌专业”)的专业,根据大学生就业调查显示,这些专业的就业率、月收入、就业满意度都较低,侧面反映了该专业人才结构已经进入经济结构调整阶段。
4.1 完善院校的教育优势
4.1.1 科学的专业设置
高职院校专业设置的目标是将学生向企业、社会力量方向推送,肩负起推动本区域高新技术研发和实
践的社会责任,但也要审视自身是否有能力培养出合格人才、是否有教育这类人才的师资队伍,专业设置贪大求全是办学大忌,损害了“质量第一,规模适度”的办学原则。2010年前后我国高校扩招后,越来越多的高职院校办学特开始模糊,导致许多专业毕业生的职业技能不适应市场需求,市场对高职毕业生评价下降,社会对高职院校产生误解,高职院校的招生能力下降就是恶果。而进入2015年前后我国高职院校在招生规模、专业设置覆盖面上一度缩减,重回特办学宗旨的道路上,这就体现出了专业设置重回市场需求的客观要求。
4.1.2 服务于地方经济支付宝的钱怎么转到余额宝
高职教育的本质是培养符合地方行业、企业需要的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有其本质决定了高职教育的发展必须紧密联系地方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并且对地方市场经济的变革和持续发展起到促进作用。因此一种“市场匹配”人才培养模式要大力发展“工学交替”“现代学徒”的与社会互动活动,而“产学研联动”模式也有一些成熟的经验。在“社会工作”主导的外部环境内,高职院校应该主动与企业需求匹配,但在“社会工作”影响的内部环境里,应该摆脱传统“计划供给”残留影响,积极实现内外环境思想触点平衡、需求能够对接。
6135柴油机4.2 完善学生的社会性教育
4.2.1 职业岗位教育
计算机的诞生职业教育与社会职业紧密相关,是对真实的社会职业或岗位所需的知识、技能进行社会调查所得来的经验总结。因此,以“职业岗位”为维度进行职业教育的重新认识并不为过,当前用人单位除了对高职毕业生有职业能力的要求之外,对于学生的职业岗位教育也提出了个性化需求。当前高职教育中,学生往往是通过理论学习来认知职业岗位教育,应利用直接接触企业生产、经营、管理等方面的条件,将现代企业员工必须具备的职业素质体现在教学内容里,帮助高职毕业生从学生时代就培养出员工心态,提前完成个人与社会角转换,使学生在岗位工作上提高胜任力。
4.2.2 企业文化教育
企业文化是一个企业体现自身行为一致性及产生机制、办企宗旨、价值观等方面的认知内容,而高职院校毕业生面向企业生产、服务,所以在制订教学计划的时候必须深入企业进行市场调研,在实践课程中增加企业文化教育内容,使学生感受企业氛围,在上岗前就能较好地了解企业的规章制度、价值观念、经营信条,增强社会适应能力,增强高职毕业生对企业行事方法的主动认可。通过教学实践观察,未经历过企业文化教育的高职毕业生对企业文化的认识模糊化,不但无法适应除本职专业工作之外的企业行事方法,而且对企业文化建设也起不到贡献,相反可能束手束脚、专业技术和能力也施展不开,所以有高职院校必要实施企业文化教育,提高高职毕业生的岗位适应能力。
4.2.3 关键能力教育
20世纪末期德国企业界提出一个“关键能力”的概念,使高职教育的内容又有了新突破。“关键能力”内容主要包括合作能力、公关能力、解决矛盾的能力、协调能力、生存能力、心理承受能力等。教育界研究表明,企业对“关键能力”的需求在高职毕业生的综合素质所占的比例约为70%左右,而专业技能只占30%,因此“关键能力”有利于提高高职毕业生对现代企业的认识。当前我国企业追求国际化,对员工的素质要求自然与往日有所不同,“关键能力”有普适性要求,高职院校很有必要向高职学生们开展关键能力教育,提升高职毕业生与现代企业相匹配的新型素质。
5 结语
就业是高职院校十分关心的问题,既反映了院校、学生的社会评价,也反映了毕业生的的综合素质和岗位适应力。高职院校应不忘初心,服务地方经济与推进产业结构转型,积极提高高技术人才的培养质量与市场适应性。
【参考文献】杨乐乐怀孕了吗
[1]钟春果.地方新建本科院校毕业生就业竞争力提升的路径--基于用人单位的视角[J].教书育人(高教论坛),2016,(33):34-35.
[2]王振,黄雪飞.高职毕业生就业质量评价的研究与思考[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3,(1):83-85.
[作者简介:郑湘湘(1977.11--),女,汉族,河南南阳,本科,讲师,许昌职业技术学院教育学专业,研究方向:教育学、大学生就业创业教育。]
257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