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栋科;闫广芬
李小璐网店营业额【摘 要】专业建设是我国高职院校专业内涵式发展的重要途径,而我国专业建设的历史政策演进反映了其由试点、普及到优化的建设历程,现状研究梳理呈现出包含专业及其建设的基本理论、常态建设的要素及其措施、动态调整的机制及其评价在内的研究框架.由此,可以从生涯发展取向的价值理念、产业 专业 就业联动的行动逻辑、需求导向下动态调整的实施路径等三个方面设计我国高职专业建设的未来发展.
【期刊名称】《职业技术教育》
【年(卷),期】2017(038)028
【总页数】6页(P38-43)
【关键词】专业;生涯发展;联动逻辑;动态调整
雷正兴为什么叫雷锋【作 者】张栋科;闫广芬
【作者单位】天津大学 天津,300162;天津大学教育学院
挽回一个男人【正文语种】中 文
【中图分类】G718.5
当前,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已经实现了由规模扩张到内涵建设的转变,并步入了内涵提升与常态化建设的“后示范”阶段。高等职业教育内涵建设的关键是提升高职院校的专业建设水平,而以专业为单位统筹专业内涵建设则是建设高水平专业的重要途径。通过回顾建设历程可以发现,2006年是我国高职专业建设的元年,在这一年,“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开始实施,并提出要通过特专业建设来提升高职院校的社会服务能力。二十年来,专业建设已然成为我国高职院校内涵式发展的切入点和突破口,同时,也面临着来自产业转型升级和结构性就业矛盾的现实挑战。由此,就我国高职专业建设的历史政策演进与研究现状框架进行分析与反思,有助于为其未来发展提供参考与借鉴。
二十年来,我国高职专业政策经过了由试点、普及到优化的建设历程,并呈现出明显的阶段性特征。
2005年10月,国务院出台的《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提出要在“十一五”期间实施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重点支持100所国家示范院校,进而带动高等职业教育加快改革与发展。2006年11月,教育部与财政部联合印发的《关于实施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加快高等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意见》(以下简称《实施意见》)提出要从专业带头人和教学骨干培养、实训基地或车间建设、工学结合特的课程体系开发等入手,形成500个左右以重点建设专业为龙头、相关专业为支撑的重点建设专业,以期提高示范高职院校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服务能力。截至2010年,先后完成了三批共440个重点专业的试点建设。由此,伴随着示范院校的带动作用,专业逐渐成为我国高职院校专业内涵式发展的未来方向。此阶段的政策导向体现在以下方面:
首先,进一步明确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指导方针。《决定》提到,要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职业教育办学方针,积极推动职业教育向市场驱动、就业导向转变。与此同时,2006年11月出台的《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也明确提出要“服务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以就业为导向,加快专业改革与建设”,通过及时追踪市场需求变化、毕业生就业状况,有针对性的调控与优化专业结构布局,并通过重点专业体系建设,辐射服务面向的区域、行业、企业和农村,强化学生就业能力培
养。
其次,以投入导向的方式系统提出高职专业建设的具体任务。2007年6月印发的《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管理暂行办法》明确了专项资金支出主要包括实验实训条件建设费、课程建设费、师资队伍建设费、共享型专业教学资源库建设费,进而明确了高职专业的建设方向。《实施意见》中也详细指出,要培养和引进高素质“双师型”专业带头人和骨干教师,建成4000门左右优质专业核心课程、1500种特教材和教学课件和共享型专业教学资源库,并由重点专业带动区域和行业内3个以上相关专业主干课程水平的提高,继而确立了高职专业建设的具体内容。
2010年7月,教育部与财政部联合下发《关于进一步推进“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实施工作的通知》(以下简称《推进通知》),提出新增100所左右骨干高职建设院校。2011年9月,教育部、财政部决定实施“支持高等职业学校提升专业服务能力”项目,提出要在全国独立设置公办高等职业学校中,支持1000个左右高等职业教育专业进行重点建设。2012年6月,经过审核与确定,全国共有969所高职院校纳入了行动计划。由此,“以重点专业为龙头辐射带动相关专业”的专业建设模式基本覆盖到全国所有高职院校。此阶段的政策导向体现在以下方面:
首先,确定以提升服务产业能力作为高职专业建设的行动导向。教育部于2011年9月发布的《关于推进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创新引领职业教育科学发展的若干意见》明确了在提升服务产业能力的行动导向下,高职专业建设应围绕国家与区域产业发展的人才需求,合理确定专业结构和布局,充分发挥地方及行业在专业设置工作中的调控和引导作用,并鼓励其参与到人才培养的全过程。
其次,明晰提升高职专业服务产业能力的原则与内容。2011年教育部发布的《中央财政支持高等职业学校提升专业服务能力基本要求》指出,应坚持服务和发展、重点突破与整体带动、学校主体和多方参与、区域特与行业统筹相结合的原则,探索系统培养、强化实践育人、建设教学团队等来整体提升专业发展水平。而《推进通知》中也提出应从适应区域产业结构升级来调整专业结构、参照职业岗位任职要求制定培养方案、引入行业企业技术标准开发专业课程、吸纳行业企业参与人才培养与评价、合作共建实习实训基地等方面来提升高职院校的服务产业能力。
2014年6月,《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2014-2020年)》出台,提出要改革职业教育专业课程体系,建立产业结构调整驱动专业改革机制、产业技术进步驱动课程改革机制和
真实应用驱动教学改革机制,进而形成动态调整的专业预警机制和课程体系。2015年7月发布的《高等职业教育创新发展行动计划(2015-2018年)》亦指出应加强专科高等职业院校的专业建设,支持紧贴产业发展、校企深度合作、社会认可度高的骨干专业建设,依托重点专业(),整体提升专业发展水平,促进区域产业结构调整和新兴产业发展。由此,我国高职院校专业开始步入动态调整的“优化”建设阶段。此阶段的政策导向体现在以下方面:
首先,完善高职院校专业设置的动态调整机制。2015年10月,教育部印发《普通高等学校高等职业教育(专科)专业设置管理办法》和《普通高等学校高等职业教育(专科)专业目录(2015年)》,明确提出省级教育行政部门要建立健全本地区高职专业设置的预警和动态调整机制,把招生计划及其完成率、报到率、就业率等指标作为优化专业布局、调整专业结构的基本依据。
其次,进一步明晰高职专业动态调整的实施策略。2015年7月出台的《关于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若干意见》指出,要引导职业院校科学合理设置专业,紧贴市场、紧贴产业、紧贴职业设置专业;优化服务产业发展的专业布局,围绕各类
经济带、产业带和产业集建设适应需求、特鲜明、效益显著的专业;推动国家产业发展急需的示范专业建设。2016年12月发布的《制造业人才发展规划指南》指出推进制造业人才供给结构改革、促进学科专业设置与产业发展同步,要建立学科专业动态调整机制,围绕产业链、创新链调整专业设置;强化行业特学科专业建设。2017年1月印发的《国家教育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也指出,要完善职业学校布局结构,推动区域内职业学校科学定位,加强特优势专业(集)建设,加快学科专业结构调整,通过专业改造等方式设置复合型专业,并建设服务现代产业的新兴学科专业集。
现代爱情诗词名句其次,建立高职专业动态调整的诊断与改进制度。2015年6月下发的《关于建立职业院校教学工作诊断与改进制度的通知》指出建立职业院校教学工作诊断与改进制度,不断完善内部质量保证制度体系和运行机制,并试行专业诊改,通过反映专业机构和社会组织对职业院校专业教学质量的认可程度,倒逼专业改革与建设。2015年12月,《高等职业院校内部质量保证体系诊断与改进指导方案(试行)》印发,指出应从专业建设规划、专业诊改、课程质量保证等三个角度保障专业建设质量。
高职专业建设相关政策不断出台,引领并推动着建设实践转向内涵式发展,与此同时,
我国专业研究呈现出与其建设实践融合发展的共生状态。通过文献的梳理与分析,可以建构包含专业及其建设的基本理论、专业常态建设的要素及其措施、专业动态调整的机制及其评价在内的研究框架。
1.专业的内涵解析与组建逻辑
专业概念界定存在“核心专业支撑论”和“相关专业组合论”两种观点。“核心专业支撑论”认为专业是由核心或特专业与其他相关专业或专业方向组建的专业集合[1]。“专业组合论”则认为专业是由相关专业或专业方向遵循“课程相近”“能力趋同”或“同一实践教学”的原则组建的专业集合[2]。
专业内涵认识也存在“教学组织论”与“管理模式论”两种观点。“教学组织论”认为专业是高职院校的基本教学单位和课程组织单位,以课程体系建设作为其出发点和落脚点。“管理模式论”认为专业亦是高职院校的基本管理单元,是资源共享与人才产出的实体单位。因此,从内涵上说,专业既是高职院校优化专业布局和资源配置的教学组织手段,也是高职专业建设机制和管理模式创新。
专业内部专业的组建逻辑包括关系逻辑、区域逻辑与结构逻辑。关系逻辑是以专业间关系为依据,组建双核心型、单核心引领型、单核心辐射型和协同发展型等专业[3]。区域逻辑是根据专业涉及的地理范围,组建校内专业和校际专业集,校际专业集是由两所及两所以上的高职院校根据社会需求,围绕区域内某一行业岗位共同构建的,由某一类近似专业形成的专业集合[4]。结构逻辑是依据专业的稳定程度,组建制度化专业和松散性专业。松散型专业即项目导向型专业,是以项目(最好是现实问题或企业的真实项目)为纽带,组建内容开放、形式松散、模式动态的专业[5]。
1千克等于多少克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