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是刘舒。
直到2013年,我以前在微软的两个同事,离职之后出去创业,做了一个游戏在Google Market收入排第一。他们回国之后,刚好碰上我在做应用商店,所以就进行了一些合作;合作过后,我才第一次意识到:如果自己要去创业,或者说作为一个更高层次的产品经理去打磨一个产品,那么商业化的能力是非常重要的。
我工作的前五六年,都是在研究怎么去设计一个好的产品。但是如何完整地打磨、运营一个产品,让一个产品真正具有商业化的能力,是我从他们那个创业项目看到的。当然,他们后来的产品也运作得非常成功,短短一年多时间,被一个上市公司以十几亿的价格收购了。所以正是这个项目在商业上的成功,使我对产品经理这个角进行了一些反思和解构。
现在我从事的是互联网在线教育。从一个纯互联网的行业,走到互联网+的行业,我认为对我来说是一种必然。我现在跳出产品经理,以一个项目负责人的身份,重新反思产品经理这个角,我今天要讲的就是:一个好的产品经理,或者说你想去创业,在互联网+时代,应该具有什么样的能力模型。
我认为产品经理能力模型有三个要素:商业化能力、产品能力、运营能力。先说最重要的是商业化能力。
在座的很多都是四五年的产品经理,所以对于一些交互细节,用户体验,我在这里就不详细展开,我相信比我优秀的人也大有人在。我今天主要是结合自己的工作经历,来讲我认为非常重要的商业化能力。
1. 商业化能力:逆转思维,回归商业本质
互联网产品的目标
传统的互联网产品经理做产品的思维方式一般是这样子的:做一个有趣(有用)的功能,获取大量的用户;通过运营手段留存用户,提高用户活跃度;在这的基础上进行商业化变现(广告、游戏、电商)。而在互联网+时代,实际上应该反过来:你首先应该想的,应该是商业模式能否走通!
我们来解释为什么是这样子的。
广角变焦镜头先来看看一个公司的价值:
上市公司:公司价值(VALUE) = 市盈率(PE) × 利润(PROFIT)
非上市公司:公司价值(VALUE) ∝现金流折现(DCF)
如果大家炒股的话,应该对市盈率是很清楚的。这个PE值是一个系数,跟整个行业的很多因素相关。这里要说明的是:利润和公司价值是成正比的,这是上市公司价值的本质——实际上说的就是盈利能力的体现。
对于创业公司(非上市公司)来说,公司的估值本质上就是未来盈利能力的体现。但实际上我们会发现一个问题:在互联网行业,很少有人去讨论收入,包括我自己。大家都是在谈用户体验、用户量、活跃度等等。这里面的原因是因为:一个产品的活跃度几乎是跟收入成正比的。我们以腾讯为例,从财报可以看出,每个活跃用户给腾讯贡献的收入是7元,净利是2元。因此,互联网公司的市值实际上也是和活跃用户数成正比。这就是互联网公司估值的逻辑。
在以往的互联网公司,这点确实是显而易见的。但在如今的互联网环境下,这个模型模型面临一定的问题,因为我们正处于一个互联网泡沫的环境下。
为什么我们处于互联网的泡沫:
我们都知道一个简单的公式,利润 (DCF) ∝(收入 — 成本),一个公司的利润等于(正比于)收入减成本。要解释互联网泡沫,其实从这个公式就能看到。
我们先来看看用户获取成本。在2012年,移动互联网正处于疯狂增长期,也就是我们说的红利期;那时候我在联想做应用商店,我们是求着开发者来应用商店上传App(这种情况现在想都不可
权志龙女友想象),所以那时候的CPA成本是0;到2014年的时候,CPA大概是1.5-2元;而在去年的时候,每个用户的CPA是5-10元。
再来看用户活跃成本。在12年的时候,一个app只需要做到满足功能使用即可留存用户。比如墨迹天气,有功能用,基本上用户就会留存下来。而在2013-2014,一个类别都有很多款竞品了,留存拼的是用户体验,美观等。到了2015年,大家都知道了,留存用户靠的是红包,用户得靠补贴才会留下来。
最后看收入能力。实际上最早享受用户红利的,当然是BAT。他们在红利期获取了大量的用户,用户的收入场景也自然被BAT把控在手里;所以如今再去做一个收入场景的话,会非常的难,因为用户的大部分需求都已经被满足了。我们以游戏举例(游戏是商业化最明显的):在2012年,每个小分类只有一款游戏;在2013年的时候,每个小分类有5-10款游戏;在2015年的时候,每周上线5款精品游戏。由此可以看出,实际上现在的创业公司要去抢收入场景,已经是非常难了。有关龙的成语
中国内品牌女装综合来看,我们发现,90%的创业公司的利润(收入-成本)是负数的,而且是持续负数的。
因此,在现在这个互联网泡沫的环境下,如果我们还用那一套模型,就会出现这样一种情况:当我们一腔热血的去满足用户需求,去冲用户量,我们最终会发现,原来我们做的一直都是一个亏损的不可持续的业务。那最终的结果当然就会走向倒闭。
互联网+时代的商业模式应该如何思考:
很多人都知道:未来有一个大的趋势;一些大的传统行业,农业、教育、医疗,他们正在面临互联网改造的趋势。这些传统行业本质上的商业逻辑是很清楚的,因为商业逻辑已经得到验证,并且验证很多年了;否则这些传统行业也不可能走那么久。那么作为一个互联网人才,当我们做互联网+业务的时候,我们需要做的是将现有的商业逻辑理清楚,然后思考如何将互联网的思维、用户体验、用户运营的经验用在互联网+的行业。
以K12为例:杨丽萍老公
我们纯互联网人见得最多的商业模式就是游戏、电商、广告,而K12的商业逻辑有哪些?
对于区域级的,像比如市一级的,商业模式就有项目模式、SAAS模式、运维服务器等;
对于校园级的产品,商业模式有软件+硬件,课件内容等;
夜宿门对于个人级的产品,则有教材教辅、学生账号、练习内容等。
详细的就不展开了。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