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面具文化内涵和民族特征
面具是历史、宗教艺术及民俗等多种意义的复合体。中国的面具艺术具有独特的文化内涵和造型特点,在其形成和发展的漫长岁月里.与原始乐舞、巫术、图腾崇拜以及民间歌舞、戏曲等相互融合、相互依存、相互渗透,从一个侧面形象而鲜明地反映了中华民族的观念信仰、民俗文化、情感理想与审美趣味,并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中华民族的心理特质和精神追求。
一、面具的艺术价值和文化底蕴
中国面具文化已有4000多年的历史,是世界上面具历史最悠久、品类最丰富的国家之一。中国的面具资料,或记载于古代典籍,或刻制于高山峭壁,或制作于各种器物,或展现于傩仪、戏剧中。现在民间仍有大量面具流传,蕴含着相当丰富的多种文化因素。
中国少数民族面具有着丰富的种类和鲜明的特。随着时代的发展,面具原有的鬼神崇拜、宗教迷信内涵逐渐淡化,而其艺术性、娱乐性的审美价值日益增强,已成为一种文化而受到人们的喜爱。从面具的功能进行分类,主要有跳神面具、节日祭祀面具、生命礼仪面具,镇
宅面具、戏剧面具;从面具的文化类型的空间分布和传承方面进行分类,主要有藏面具、傩面具、百戏面具、彝族面具和萨满面具。
面具的起源、发展和演变具有很深的文化内涵和鲜明的民族、地域、宗教特。从我国傩面具的发展来看,原始面具起始于远古时期的驱鬼怪、逐瘟疫的傩仪式;大约从汉代以后,面具的功用不再限于傩祭仪式,在乐舞百戏中和战争中被广泛地使用,西汉时期傩仪式与歌舞结合起来,娱乐的成分增加,用于作战的“铁面”使敌方产生震惊和恐怖;至五代及隋唐时期,面具与戏剧结合;宋朝之后,面具向戏剧伎艺方向发展,气氛由恐惧转为热闹,并逐渐成为除旧迎新的习俗;明清后,傩进一步戏剧化;到现在,面具不仅用于祭祀。而且成为戏剧、舞蹈表演的道具,成为除旧迎新、欢歌劲舞、交流情感时的装饰,也成为文化旅游的新亮点。贵州、四川、江西、广西等地至今还流传着地戏、傩堂戏和变人戏三种典型的傩戏,一些地方 如贵州的德江、江西的萍乡、四川的广汉 还举办傩文化节或面具节。
二、面具的多元文化交融
我国自古以来就是个多民族国家,多文化交融在我国艺术发展史上有其特殊性,也鲜明地
体现在文学、音乐、歌曲、舞蹈及其它艺术和艺术品中。藏面具比较集中地体现了多文化的交融,分为羌姆面具、悬挂面具和藏戏面具,流行于西藏、青海、甘肃、四川、云南的藏区以及内蒙,东北和华北地区的藏、蒙、门巴、羌等民族。从藏面具的表现手法和特征具有明显的巫文化、印度文化、中原文化等特点,体现了多元文化的融会和交流。
羌姆面具是在原始宗教巫师祭祀自然神的仪式的基础上,吸收民间土风,运用了藏族的动物面具和人物面具,用以表现佛旨教义,贯串一些佛教故事中的人物、神仙、鬼怪及简单情节。藏戏表演形式独具特,面具是藏戏的特征之一,五彩缤纷、瑰奇神异,具有深厚的文化根基。如藏戏的开场仪式戏中的甲鲁“晋拜” 祈神赐福 、拉姆“鲁嘎” 歌舞祀神 以及结尾仪式戏“拉散” 祭天神 等,都有祭祀天地万物之神的意思。藏戏从内容到形式也可以看到梵剧的影子,如西藏白面具戏和蓝面具戏的开场仪式中的3种人物“觉” 智慧 、“称” 名声 ,“定” 坚定 就含有一种古梵剧“象征而又现实”、“娱乐而又宣传”的特点。松赞干布时代及其后,随着文成、金城二公主的入藏,大量的汉文化传入西藏,极大地丰富了藏面具和藏戏,其主要经典剧目有表现历史的《文成公主》,表现善恶斗争的《诺桑王子》,表现兄弟情谊的《顿月顿珠》等。
三、面具对戏剧文化的影响
小额贷款条件从戏剧和面具的起源和发展来看,戏剧与面具有千丝万缕的联系。面具和脸谱有着传承关系。戴面具的戏剧历史悠久,内容丰富,在艺术的各方面发展得也较为成熟。有的发展称为舞台戏 如傩堂戏 、有的没有发展成舞台戏 如地戏、藏戏、变人戏 。历史上,这些地方山高路远、地广人稀,长期经济不发达,人口集中、工商业发达的城市很少,对外交流受到地理环境的影响,一个戏团到一个村镇、一个居民聚居地、一个帐篷围圈点甚至是田间地头或农家小院,一出戏一般只演一场,但这一场可能演几天。因为是广场式演出,就要在表演和唱腔的中间,大量掺插民间舞蹈和在演出实践中形成的特殊的舞蹈,豪放、雄壮、粗犷、朴实,又内含特殊的韵律之美。正因为如此,这些地方能够比较完整地保留了先人所创造的文化,傩面具和傩戏就被誉为“戏剧的活化石”,广场戏也成为地戏、藏戏、变人戏等原始戏剧的显著特征之一。
与功能上相似的脸谱不同。面具通常都被算作雕塑的一种、正因为如此,它与脸谱在进行表演时也各有短长。面具能够表现面部肌肉所不能做出的夸张形象,但无法随面部肌肉变化而变化,因此在表现人物的神态变化时则有明显的不足;而脸谱则将面部活动的因素加入,使戏剧在表现力上得到了很大提高,但是受面部肌肉生理结构的限制,无法达到面具的夸张和想象.
四、面具鲜明的地域、民族特征
社区主任述职报告
中老年服装品牌有哪些面具艺术和面具表演艺术融会了民间音乐,舞蹈、山歌、绘画、雕刻、戏剧、文学等艺术门类,带有原始生态文化和泛文化的意味,积淀了多个时代的文化现象,汇蓄了宗教、历史、人文、艺术等诸多文化信息,具有鲜明的民族特和地方特。
面具的造型、艺术表现手法和制作工艺又因地域和民族的不同而各具特。如藏族在“密宗金刚法舞” 藏语羌姆 中使用的一系列面具,体现出鲜明的民族特征。由于宗教在藏族的生活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藏面具不但用材考究且制作精良。藏族面具在形象上多狰狞恐怖,用鲜艳,多装饰性的纹样,显示出高超的铸铜和镶嵌工艺。又如变人戏面具,一般雕刻成前额凸出、鼻子长、鼻梁直、嘴巴小、脸型直长、眼睛斜且大、无耳朵、无眼珠、无牙齿,整体形象显示出一种单纯、原始、稚拙、憨厚、天真、怪诞的艺术风格,符合彝族关于人类进化“变人不像人,变得像野兽,猴子的脸面,老鼠的牙齿。鼻子剪刀样,下巴鸡蛋圆”的思想。
五、面具鲜明的民俗特征
哈利波特票房破亿无论是傩祭活动还是傩戏演出,面具都被赋予了民俗含义。巫傩文化曾经是中国古代民俗文化的主流之一,面具作为巫傩祭祀、舞戏的主要道具,寄托了先人祟神敬鬼的心态。在长期的演化中又添加了娱人娱神的功能内涵,是一种具有特殊表意性质的象征符号。因此,面具不但具有民俗学的研究价值,也具有极高的艺术鉴赏价值。
以民俗文化为母体的中国面具在艺术特征上也更多地表现出了民间的特征,且充满东方意蕴。与西方传统的雕塑不同,巫傩面具采用浅浮雕与镂空雕相结合,造型夸张,线条洗练,长于表意,给人一种强烈的视觉冲击,表意较之于写实虽然缺乏细节,但就艺术手法和文化内涵来说则丰富得多。面具的表意特征在其彩运用上体现得更为明显,一般来说,红代表忠勇,黑代表刚猛,黄代表稳重,蓝代表阴沉,体现出民间艺人们的彩观念和人民心目中的正邪关系,达到人们对神的祟拜心理和完善的艺术效果。
六、面具鲜明的宗教特征
作为一种历史文化积淀,面具也被赋予了神秘的宗教含义。我国早期的巫傩面具由于其原始功能 即驱鬼 的单一,往往面目狰狞恐怖,更多地带有原始的图腾祟拜和宗教性质。由于古人对自然认识力的局限,神鬼的形象就在人与兽之间,就在这个时期出现了许多人兽合
体的形象,如伏羲氏“人首蛇身”、神农氏“人身牛首”、蚩尤“人身牛蹄,四目六首”等。兽的形象带给巫傩面具最直接的影响就是形成了巨眼、巨鼻和獠牙的特征。在这种人兽合体形象中,兽和人所占的成分随着文明的发展而慢慢变化,兽的成分逐渐减小,人性的成分逐步增多。隋唐时期,西域文化影响中原,面具的造型中也出现了明星的胡人特征 如电视剧《大明宫词》中“昆仑奴”面具 。这个时候,巫傩面具中兽化的人逐渐变成了神化的人,许多勇猛的武将形象也成为了面具,钟馗的形象就是在这一时期定型的。不论造型艺术有多大差异,面具都有一种威严、神奇的艺术效果和庄重慑人的宗教力量。通过观察、分析、研究,使我们看到面具雕刻者对艺术的虔诚以及他们在运用传统、夸张结合的手段和深厚的功力。
唐一菲与凌潇肃七、小结
中国文化自其发生期即因环境的多样化而呈现多元化状态,彩鲜明的区域性文化在相互冲突激荡、交流互摄的过程中相得益彰。处于不同地域文化中的各个民族的面具,承袭了文化传统,经历了历史的交融、衍变,积淀了宗教、民族、民俗、艺术多重内涵,展现着中华民族审美的意趣和理想,是中国文化的瑰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