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高》练习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读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
A.倒(liáo)  多财善(gǔ)  记(zhuàn)  无音信(miǎo)
B.双(bìng) 前后相(zhǔ)  候(cì)    洁身自好(hǎo)
C.条(xiāo) 人才济(jì)    静(mì)    博闻强识(zhì)
D.混(xiáo) 清沙白(zhǔ)  徉(cháng)  稳操胜(quàn)
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A.临摹  度假  作客他乡  螳螂捕蝉,黄雀在后
B.浊酒  旋律  涣然冰释  鞠躬尽悴,死而后已
C.呼啸  寂寥  要言不繁  人为刀俎,我为鱼肉
D.协迫  邂逅  穷困潦倒  老骥伏枥 ,志在千里
3.对下列诗句中加点的词语解释,不当的一项是(  )
A清沙白鸟飞回    渚:水中小洲(陆地)
B.无边落木萧萧下 萧萧 树叶被风吹落的声音。
C万里悲秋常作客  万里 这里指到处漂泊,居无定所。
D潦倒新停浊酒杯  潦倒 政治上不得志。
4.对本诗诗句的诵读断句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风急/天高/猿/啸哀
  B.无边/落木/萧萧/下
什么口红比较好  C.百年/多病/独登/台
D.潦倒/新停/浊酒/杯
5.对本诗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首联写诗人登高的见闻。诗人对风、天、猿啸、渚、沙、鸟飞等具体的景物,进行了生动具体细致的刻画。
B.颔联也是写景,但手法与首联不同,如果说首联是一幅工笔画的话,那么颔联就是一幅写意画。诗人抓住典型的景物——萧萧的落木,滚滚的流水,加以渲染,给读者留下了广阔的想像空间。
C.颈联诗人点明诗旨。诗人登高望远,由无边的落木,不尽的江水,联想到自己漂泊万里,暮年多病,抒发了怨天尤人的牢骚,这是孤独者的慨叹。
D.杜甫是忧国忧民的现实主义诗人,他对人生有大悲悯。“艰难苦恨繁霜鬓”是他关于现实观照的结果。
阅读《登高》,完成6~8题。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6.有人称赞此诗为“杜集七言律第一”、精光万丈,是古今七言律诗之冠。历来被推为律诗中的杰作,千百年来为世人传诵。试就其对仗工整做简要分析。
答:
7.诗的前两联,描绘了怎样的图景?感情基调如何?
答:
8.“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中的“无边”“不尽”二词能否删去?为什么?
答:
9.杜甫的很多近体诗首联即对仗,如《登高》的首联就是:“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试查杜甫首联即对仗的诗句。
答:
10.2006年12月2日《人民日报》刊登了这样一则消息:
    一直作为中国形象标志的“龙”近日成为关注焦点。先是报道称:有专家提出“为避免西方误解,不以龙作中国形象标志”,因为“龙”的英文是“Dragon”,它在西方世界被人认为是一种充满霸气和攻击性的宠然大物,这样的形象容易让那些对中国历史、文化不甚了解的外国人产生一些联想。
    消息一出,立即引来了众多关注。网络调查显示,九成投票者反对“弃龙”,当事人吴友富教授澄清说,他无意“弃龙”,本意是希望“龙”的形象更完整、更丰满。随后,又有专家提出,应为“中国龙”重新确定英文译名……
  请就这一问题谈谈你的看法,要求观点明确,理由充足,不超过80字。
答:
比较阅读
读下面的甲乙二诗,完成1~5题。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杜甫《登高》
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
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
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杜甫《登岳阳楼》)
1.这两首诗是杜甫漂泊南方时期所作,甲作于四川夔州,乙作于湖南。反映颠沛流离生活的诗句分别是:甲                                                                    ;乙                                                                   
笔记本键盘字母错乱
2.甲乙的首联皆对仗工整,但从表达方式上看还是有区别的:甲                                ;乙                               
3.结联往往是议论抒情为主的,当然抒情的方式不尽相同,甲是            ;乙是                           
4.甲乙二诗中的意象也是有区别的,具体地说,甲中的意象是            的;乙中的意象是                      的。
5.下面是对甲乙的分析,错误的一项是(  )
A.两首诗都很好地体现了杜诗“沉郁顿挫”的风格。
B.甲在空间上很阔大,乙在时间上颇久远,各具雄浑之韵。
C.二诗的语言非常精粹传神,动态感十足;还有对举之美。
D.诗人即使在漂泊中仍然心系国事,这在二诗中都能到注脚。
美文赏析
阅读下文,完成6~9题。
明月清泉自在怀
贾平凹
读王维的《山居秋暝》时年龄还小,想像不来“松间明月”的高洁,也不懂得“泉流石上”是什么样。母亲说这是一幅很美很美的风景画,要我好好背,说背熟了就知道意思了。可我虽将诗句背得滚瓜烂熟,其意义依然不懂。什么空山、清泉、渔舟这些田园风物也只是朦胧,而乡野情致则更模糊了。智能电视哪个牌子好
后来上了大学,有了些古文功底,常常自豪于同窗好友。翻来覆去的“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也能时常获得师长赞许。再后来深入乡村,那儿有田园,却无松竹流泉;及至上了华山、峨眉山,并且专在月夜听泉,古刹闻钟,乘江南渔舟,访溪边浣女,都为寻王维《山居秋暝》的那种灿烂意境,都为了却“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的那份执著情结。一段时间,于人世纷杂之中,自以为林泉在胸,甚至以渔樵野老自居,说和同事纠纷,劝解祸中难人。自认为心中有了王维,就了却了人间烦恼,看透了红尘纷争;更自以为一壶清茶,便可笑谈古今。
真正进入了人生的生存程序:结婚、生子、住房、柴米油盐,等等,才知道青年时代“明月松间照”式的“超脱”,只不过是少年时代“为赋新词强说愁”的浮雕和顺延。真正对王维和他的诗的理解,是在经历了无数生命的体验和阅历的堆积之后。人的一生,苦也罢,乐也罢;得也罢,失也罢——要紧的是心间那一泓清潭里不能没有月辉。哲学家培根说过:“历史使人明智,诗歌使人灵秀。”顶上的松月、足下的流泉以及坐下的磐石,何曾因宠辱得失而抛却自在?又何曾因风霜雨雪而易移萎缩?它们自我踏实,不变心性,才有了千年的阅历,万年的长久,也才有了诗人的神韵和学者的品性。我不止一次造访过终南山翠华池边那棵苍松,也每年数次带外地朋友去观览黄帝陵下的汉武帝手植柏,还常常携着孩子在碑
林前的唐槐边盘桓……这些木中的祖宗,旱天雷摧折过它们的骨干,三九冰冻裂过它们的树皮,甚至它们还挨过野樵顽童的斧斫和毛虫鸟雀的啮啄,然而它们全都无言地忍受了,它们默默地自我修复、自我完善。到头来,这风霜雨雪,这刀斧虫雀,统统化做了其根下营养自身的泥土和涵育情操的“胎盘”。这是何等的气度和胸襟?相形之下,那些不惜以自己的尊严和人格与金钱地位、功名利禄作交换,最终腰缠万贯、飞黄腾达的小人的蝇营狗苟算得了什么?且让他暂去得逞又能怎样?!
王维实在是唐朝的爱因斯坦,他把山水景物参悟得那么透彻,所谓穷极物理形而上学于他实在是储之心灵,口吐莲花!坦诚、执著、自识,使王维远离了贪婪、附庸、嫉妒的装饰,从而永葆了自身人品、诗品顽强的生命力。谁又能说不呢?的确,“空山”是一种胸襟,“新雨”是一种态度;“天气”是一种环境,“晚来”是瞬间的境遇。“竹喧”也罢,“莲动”也罢,“春芳”也罢,“王孙”也罢,生活中的诱惑实在是太多太多,而物质的欲望则永无止境,什么都要的结果最终只能是什么都没有得到。唯有甘于清贫、甘于寂寞,自始至终保持独立的人格,这才是人生“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精神财富。王维的人生态度正是因为有了太多的放弃,也便才有他“息阴无恶木,饮水必清源”的高洁的情怀,也便有了他哲悟金铂般的千古名篇!
“明月松间照”,照一片娴静淡泊寄寓我无所栖息的灵魂;“清泉石上流”,流一江春水细流淘洗我劳累庸碌之身躯。浣女是个好,渔舟也是个好,好的质地在于劳作,在于独立,在于思想——这是物质的创造,更是精神的明月清泉。
6. 在文中,作者写出了自己在不同人生阶段读王维《山居秋暝》的不同感受,请概括说明。
答:
7作者把王维和爱因斯坦联系起来,认为“王维实在是唐朝的爱因斯坦”。请你分析这样写的好处。
答:
8. 结合全文,请分析题目“明月清泉自在怀”的深刻含义。
答:
9. 下列对这篇散文的赏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这是一篇托物言志的散文,作者托明月清泉,寄托自己对人生境界的追求。语言典雅而含蓄,富有美感。
B. “要紧的是心间的一泓清潭里不能没有月辉”,这句话强调的是,人生在世,面对宠辱得失,要悠然淡泊;面对困难挫折,要坚持不懈。
C. 在文中,作者用翠华池边的苍松、黄帝陵下的汉武帝手植柏、碑林前的唐槐等树木中的祖宗和腰缠万贯、飞黄腾达的小人构成对比,通过这些想像生动形象地表达了自己的人生感悟。
D. 这篇散文旁征博引,古今中外的材料信手拈来,但始终以作者对“不惜以自己的尊严和人格与金钱地位,功名利禄作交换”的小人的抨击为线索体现了散文形散而神聚的特点。
文采展示
10.联系《登高》和《登岳阳楼》以及自己所了解的杜甫的经历,参考有关资料,为诗人作一小传,不少于200字。重点突出其忧国忧民的精神品质。
答:
高考模拟
11.把下列句子组成意思完整、前后衔接、语序最恰当的一段话。(只写句子的序号)(07年高考山东卷)
①百般不能排解思情,不妨往诗文中寻个消遣处。
②王维的乡思亦有画意:来日绮窗前,寒梅着花未?
③从古至今,乡愁是诗人的惆怅。
④没有什么再像乡愁一样令我悲伤,这么美丽的文字,这么伤感的情怀,只有诗人才能表达。
⑤诗云: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序号:________
12按要求将名篇名句填写在下面的横线上。(两题任选一题)(07年高考四川卷略加改动)
1)荀子在《劝学》中强调君子学思结合、不断反省,因而很少犯错误的句子是:“                            。”
消防宣传日杜甫在《登高》中用传神之笔写出落叶的苍凉与江水的气势的句子是:“                            。”
王勃在《滕王阁序》中用“哈林个人资料                                。”着力表现水光山的变幻,在彩的浓淡对比中,突出深秋景物的特征。
2)孔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其不善者而改之。”韩愈在《师说》中也明确提出了择师的标准:“                                  。”
答案
1D点拨:A中“杳”读“yǎo”; B “鬓” 读“bīn”“好”读“hào”;C“济”读“jǐ”。
2A点拨:B“悴”应为“瘁”C“繁”应为“烦”D“协”应为“胁”。
3D点拨指年老因疾病困顿
琢磨的近义词是什么
4C点拨应为“百年/多病/独/登台”,“独”应单读,“登台”是一个词连贯起来
5C点拨:“怨天尤人”与“孤独”错。杜甫忧国忧民的情怀是一贯的,他并不孤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