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学期模拟考试
语文试题
题号 | 一 | 二 | 三 | 四 | 总分 |
得分 | |||||
一、积累与运用(共15分)
1.给下面加点的字注音,根据拼音写出汉字并改正句中的错别字。(3分)
那种恬静,那种清yì____,常令你耳轻目爽,心旷神怡,这种朋友,可遇而不可求,得此朋友,是你一生的造化。
恬( ) yì( ) _______ 改为_____
2.按要求填空。(5分)
最暖心最浪漫的一段话①《题破山寺后禅院》描绘山寺幽雅和宁静的句子是: , 。
撵的拼音
②《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以拟人化的手法抒情,表达出一片真挚的友情,一颗赤诚之心的句子是: ,___________________。
③《约客》中用一个细节描写诗人貌似闲适,其实反映出内心焦躁和约客未至的怅惘心情的句子是: , 。
④《论诗》写出了后人继承前人,诗歌创作贵在创新的主张的句子是: , 。
⑤中国的传统节日内容丰富,形式多样,是中国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请从下列传统节日中任选一个,写出与之相关的连续的两句古诗。
传统节日:春节 元宵节 清明节 端午节 中秋节 重阳节
古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下列加点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2分 )
A. 为了让学生中考能取得更好的成绩,老师们处心积虑为他们辅导。
B.面对越来越高的求职门槛,许多大学生叹为观止。
C.在晚会上,同学们看到精彩的表演,忍俊不禁地大笑起来。
D. 这一别具匠心的设计,赢得了评委的一致好评。
4.下列各项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2分)( )
A.中学生之所以喜欢网络文学作品的原因,是因为这些作品不仅表现手法自由活泼,而且思想感情丰富细腻。
B.有学者认为,央视“百家讲坛”栏目将国学经典通俗化,有利于更多人了解、研究传统文化。
C.近200年来,地球的森林已有三分之一左右被采伐和毁掉,尤其在近50年,部分地区森林减少了一倍。
D项目成本管理.我们要养成爱读书,特别是读经典,读名著,让书香飘满我们的生活。
5.下列有关名著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
A、《伊索寓言》大部分是动物寓言,广泛采用拟人化手法,篇幅短小而寓意深刻。
B、《格列佛游记》的作者是笛福,作品以奇异的想象和辛辣的讽刺,真实反映了当时的美国社会现实。
C、鲁迅在《藤野先生》一文中深切表达了对没有民族偏见又正直热诚的先生的怀念。
D、《骆驼祥子》的主人公祥子拉着一辆黄包车在风雨中哆嗦,在烈日下喘息,让读者感受到当时下层劳动人民的辛酸苦难。
6.随着《舌尖上的中国》的热播,中国的美食文化更加风靡世界,一个“吃”字,也呈现出丰富的语义内涵,比如:花积蓄叫“吃老本”,理解透彻叫“吃透”, 受人欢迎,受重视叫“吃香”。请根据下边括号里的提示,在“吃”字后面的横线上填上恰当的字,使之产生有趣的效果。(1分)
①出了问题,要承担一切后果,叫“吃 ”
② 受着这一方的好处,暗地里却为那一方尽力,叫“吃 ”
王者荣耀雅典娜
二、古诗文阅读(共15分)
阅读下面的古诗文,回答7—10题。
可乐鸡翅的做法窍门 夏日登车盖亭 蔡确①
纸屏②石枕竹方床,手倦抛书午梦长。
睡起莞然成独笑,数声渔笛在沧浪。
【注释】①蔡确:嘉祐四年(1059年)中进士。元丰五年(1082年),拜尚书右仆射,元祐元年(1086年),罢知陈州。元祐二年(1087年)因为受其弟蔡硕牵连,被贬知安州②纸屏:纸糊的屏风
7.欧阳智薇真空照诗的前两句描写了一幅怎样的图景?你从第三句中的“独笑”中读出了诗人怎样的一种心情?(3分)
(二)
【甲】臣本布衣,躬耕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受命以来,夙夜忧虑,恐付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今南方已定,甲兵已足,当奖帅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至于斟酌损益,进尽忠言,则攸之、祎、允之任也。
【乙】齐桓公见小臣稷①,一日三至弗得见。从者曰:“万乘②之主,见布衣之士,一日三至而弗得见,亦可以止矣。”桓公曰:“不然,士骜禄爵者③,固轻其主,其主骜霸王者,亦轻其士。纵夫子骜禄爵,吾庸④敢骜霸王乎?”遂见之,不可止。(《吕氏春秋•下贤》)
8. (1)先帝不以臣卑鄙 卑鄙:
(2)猥自枉屈 猥:
(3)一日三至而弗得见 弗:
(4)见布衣之士 布衣:
9.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4分)
(1)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
(2)遂见之,不可止。
10.结合文意,说说甲文中先帝和乙文中桓公的相同之处是什么?(3分)
三、现代文阅读(共30分)
阅读下面的文章,回答12—19题。
(一)时间去哪儿了
①“时间都去哪儿了?还没有好好感受年轻就老了……”这首歌引起了许多人的共鸣,是啊,时间到底去哪儿了?
②幼年的时光去哪儿了?我们为何很难记起3岁以前的事情?研究表明,时间的感知需要儿童的注意力和短期记忆能力的完全形成,这需要前额叶皮质和海马体发育较成熟以后才能具备。这两个区域的成熟速度较慢,往往到了童年后期才能渐渐完善。孩子们的遗忘速度远比成年人要快,所以他们的记忆更替也更快,这意味着留下童年记忆的可能性并不大。
③幼时记忆究竟从何时开始模糊,直到被永久遗忘?研究发现,早期回忆往往从7岁开始丢失。虽然不少3岁孩子能够记得前一年发生的事,但这些记忆也只能持续到五六岁。在7岁这一年中,童年记忆迅速衰退,到了八九岁,大部分孩子只能回想起童年生活35%的内容。这是因为在7岁时,人们形成记忆的方式开始改变——在那之前,儿童缺少时间和地点的观念,而在年龄较大的儿童中,回忆早期记忆的内容和形式更趋向于成年人。
④如果你到了一定的年纪,可能会有这样的感觉:小时候总是盼望快快长大,但是似乎过了很久才长了一岁,而随着年龄的增长,就感觉时间越来越快,这是为什么呢?
⑤首先,人体内的生物钟在逐渐变慢,实验表明,让年轻人和老年人估测1分钟有多长,结果年轻人还没有到1分钟就认为已经到1分钟的时间了;而老年长的人,则往往过了1分钟觉得这是1分钟的长。在生命的进程中,人体内的某种节律在变慢,而客观的时间没有变慢,
老年人就会感觉时间过得快了。
⑥其次,与新鲜感能刺激人大脑记忆有关。比如我们新去一个地方时,去的路总是显得很长,回来时却似乎要短得多。因为去时路上你所看到的景都是新鲜的,你的大脑需要对这些新鲜事物进行处理记忆,就会感觉时间过得很慢,路似乎很长。而回来时,这些景象不再是第一次体验,一切变得熟悉,大脑需要处理的事物也就少了,时间过得就快了,路也似乎短了许多。人生也是一样,小时候看这个世界都是新鲜的,外界充满了各种新刺激,这样就显得每一天都很漫长;随着年龄的增长,外界的事物已经缺少太多的新鲜感,更多的只是一种单调的重复刺激。丰富的经验使神经对于生活中的信息处理得极为快速,渐渐进入了“适应性”的状态,不但削弱了对时间流逝的感知,同时保留的记忆也信息不全,这样显得一天不经意间就过去了。
⑦第三,可以用“相对论”来解释,一个5岁的儿童,他会感觉过去的一年很长很长,这是因为过去的一年占他生命总过程的20%(1/5);而一个20岁的青年,过去的一年只是他生命总过程的5%(1/20);而对于一个50岁的中年人,过去的一年仅仅是他生命总过程的2%(1/50)。人越老,几个月甚至几年的光阴在其整个人生当中所占的比重就越小,同漫漫人生相比,就会觉得这些微不足道的时间过起来很快。
11. 文章标题和开头都与流行歌曲有关,请分析其表达效果。(2分)
12. “研究发现,早期回忆往往从7岁开始丢失。”一句中“往往”一词能否去掉,为什么?(3分)
13. 文章第⑦段主要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有什么表达作用?(4分)
(二)浪漫去哪儿了
——聚焦转型期社会的“过度现实”
刘维涛
①中国人不懂浪漫,似乎已是被坐实的事情。打开搜索,输入“中国人+浪漫”,结果大多是“中国人天生不浪漫”“中国人为什么不浪漫”……
②中国人之所以给人“不浪漫”的印象,原因大概有以下几点:首先是文化性格,一个民旅的文化性格只能从大概上说,身体里流淌着儒家文化血脉的中国人,含蓄内敛不张扬,讲究“发乎情止乎礼”。如果进一步,把“浪漫”理解为一种生活态度或生活方式,那么说中国人
不浪漫,更直接的原因,是我们现实生活的样子。当“压力山大”成为网络流行词,折射出的是一种普遍社会心态。不只是“80后”“90后”年轻人,整个国家都处在负重爬坡的状态,经济转型升级、社会转型发展,接踵而至的变化让不确定性和不安全感成为普遍情绪。因此,尽管物质生活已大大改善,生活方式却并未有太大的改观。很多人还只是延续以前的习惯——“过日子”。如果为我们的生活些关键词,“忙”“急”“快”“躁”之类的词入选的几率应该很高。“急匆匆地生活,来不及感受”,这些词背后的生活态度,恰恰是浪漫的死敌。
③在后现代主义者的视野中,秉持现代生活方式的人是一不懂浪漫为何物的“可怜虫”:他们对生存事实深度屈服,对物质主义和消费主义过度迷恋,对征服自然有着痴迷的兴趣,以为掌握着生活的真理,却总是视缺乏创意,人云亦云的生活为常态……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