肺特发性间质性肺炎与结缔组织病相关性间质性肺疾病的比较分析
朱
杰
(南充市高坪区人民医院,四川南充637100)
、50例CTD-ILD患者(B组)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比较2组患者的病理学表现、
影像学表现及肺功能指标。结果A组肺泡间隔增宽、纤维增生患者数量多于B组,慢性炎症细胞浸润患者数量少于B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所有患者行HRCT检查,影像学表现分为磨玻璃影、索条影、网状影、蜂窝状影、斑片状影、胸膜增厚等,其中网状影、磨玻璃影2组有显著差异(P <0.05
),其他影像学表现比较无明显差异(P >0.05)。A组患者FEV1/FVC、FEV1%分别
为(84.7±7.9)%、(66.3±18.8)%,B组分别为(85.2±8.1)%、(67.1±19.2)%,组间比较无明显差异(P >0.05
)。结论IIPs、CTD-ILD在病理学方
面和影像学表现上均有一定的差异,肺功能方面两者相似,需要结合患者的临床表现做好其鉴别诊断。
【关键词】肺特发性间质性肺炎结缔组织病相关性间质刘德华正式出院
性肺疾病
临床特征
比较
DOI :10.19435/j.1672-1721.2019.13.038
肺特发性间质性肺炎是一种异质性非特异性疾病,主要发生在肺实质,由不同形式、程度的慢性炎症、纤维化导致,目前,其发病原因尚未明确。
结缔组织病相关性间质性肺疾病是一种间质性肺炎,主要发生在结缔组织,由自身免疫异常导致[1]。掌握肺特发性间质性肺炎(IIPs )、结缔组织病相关性间质性肺疾病(CTD-ILD )两者之间临床特征的异同,对鉴别具有重要的意
义[2,
3]
。本次研究对我院收治的45例IIPs 患者及50例CTD-ILD 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比较分析,旨在为临床诊断提供借鉴。
1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5年4月—2018年4月我院收
治的45例IIPs 患者(A 组)
、50例CTD-ILD 患者(B 组),A 组:男24例,女21例,年龄36岁~78岁,平均年龄(56.3±4.5)岁;
B 组:男28例,女22例,年龄34岁~82岁,平均年龄(56.7±4.4)岁。纳入标准:确诊为IIPs 患者、CTD-ILD 患者,临床资料完整。排除标准:
由环境因素、药物因素、放射性损伤等因素导致的间质性肺疾病患者;合并肺出血-肾炎综合征患者,外源性过敏性肺泡炎患者等[4]。
1.2
方法
对2组患者的病理学表现、影像学表现及肺
功能等指标进行分析,其中病理学表现包括慢性炎症细胞浸润、
肺泡间隔增宽及纤维组织增生;影像学表现包括磨玻璃影、索条影、网状影、蜂窝状影、斑片状影、胸膜增厚等;肺功能指标包括第1秒用力呼气量与肺活量的比值(FEV 1/FVC )、第1秒用力呼气量占预计值百分比(FEV 1%),对统计结果进行对比分析。
1.3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24.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
分析,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计量资料采用t 检验,P <0.05为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病理学表现A 组肺泡间隔增宽、纤维增生患者数量多于B 组,慢性炎症细胞浸润患者数量少于B 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
)。见表1。2.2
影像学表现
网状影、磨玻璃影2组有显著差异
(P <0.05
),其他影像学表现比较无明显差异(P >0.05)。见表2。表2
2组患者影像学表现对比
例(%)组别例数索条影磨玻璃影网状影蜂窝状影斑片状影胸膜增厚A 组456(13.33)21(46.67)35(77.78)7(15.56)22(48.89)23(51.11)B 组50
9(18.00)34(68.00)18(36.00)5(10.00)21(42.00)23(46.00)χ20.388 4.42216.7600.6620.4540.248P
0.5330.035
0.000
0.416
0.501
0.619
作者简介:朱杰,女,本科,主治医师。表1
2组患者病理学结果对比
例(%)组别例数慢性炎症细胞浸润
肺泡间隔增宽纤维组织增生A 组4532(71.11)13(28.89)26(57.78)B 组50
44(88.00)5(10.00)17(34.00)χ2 4.222 5.502 5.405P
0.040
0.0000.020
临床与实践
2.3肺功能A 组患者FEV 1/FVC 、FEV 1%分别为(84.7±7.9)%、(66.3±18.8)%,B 组患者分别为(85.2±8.1)%、(67.1±19.2)%,组间比较无显著差异(t FEV 1/FV C =0.304,P =0.762;t FEV 1%=0.205,
P =0.838)。
3
讨论
间质性肺疾病根据病因明确和不明分为两大类,其中以病因不明为主,病因不明的疾病又分为特发性
间质性肺炎、
汪峰章子怡牵手照片嗜酸
早期肠内营养集束对重型颅脑损伤患者免疫功能的影响
魏
俊
(孝感市中心医院,湖北孝感342000)
性肺炎、肉芽肿性疾病等,其中以特发性间质肺炎为主要类型[5]。IIPs 以肺纤维化为主要特征,导致肺纤维化的主要原因是弥散性肺泡炎、
肺泡结构紊乱等,临床发病率较高,危害性较大[6]。
结缔组织病相关性间质性肺疾病多继发于结缔组织病,例如干燥综合征、系统性硬化病、系统性红斑狼疮等。IIPs 与CTD-ILD 均为间质性肺疾病的多发性疾病,如何对两种疾病进行鉴别对临床方案的选择及预后具有重要的意义。
我的青春谁做主剧情随着IIPs 及CTD-ILD 发病率的升高,临床对两种疾病的诊断、等予以极高的关注。在本次研究中,主要针对两种疾病的病理学表现、
HRCT 影像学表现及肺功能指标进行对比分析,结果显示,在病理学表现方面,CTD-ILD 患者以慢性炎症细胞浸润为主,
IIP 患者以肺泡间隔增宽、纤维增生为主,差异显著(P <0.05
),可以作为鉴别标准之一;在HRCT 影像学方面,IIPs 患者以网状影较为多见,CTD-ILD 患者以磨玻璃影作为多见,有明显差异(P <0.05),在斑片状影、索条影、蜂窝状影及胸膜增厚等影像学表现对比,无明显差异(P >0.05);肺功能方面,主要是评价间质性肺炎的肺通气、
弥散功能情况,是对患者预后评估的重要指标,
2组的肺功能指标无明显差异,因此,肺功能检查不能作为其特异性指标。
综上所述,掌握CTD-ILD 、IIPs 患者的基本特征,对提高临床鉴别诊断能力具有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张浩.结缔组织病合并急性间质性肺炎60例临床分析[J].中国伤残
医学,
2016,24(12):15-16.[2]黎剑宇,邓宇,曾庆思,等.特发性非特异性间质性肺炎与结缔组织
病相关性非特异性间质性肺炎的临床及HRCT 比较[J].实用医学杂志,
2017,33(15):2496-2500.[3]高丽,云春梅,孙德俊.结缔组织病相关间质性肺病的诊治策略[J].
认购费国际呼吸杂志,2016,36(24):1898-1901.霍建华叶璇
[4]谭荣,
赵旻.不同类型结缔组织病相关间质性肺炎临床研究[J].今日健康,2016,15(7):105-106.
[5]周明远.结缔组织病相关的肺间质病变临床特点分析[J].中外医疗,
2017,36(7):68-70.
[6]谢荣华,吴振彪,贾俊峰,等.结缔组织病相关间质性肺病和特发性肺
纤维化临床特征比较[J].中国医师进修杂志,
2016,39(9):795-798.(收稿日期:2019-01-03)
作者简介:魏俊,男,本科,副主任医师。【摘要】目的探讨早期肠内营养集束对重症颅脑
损伤患者免疫功能的改善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
2月—2018年2月我院收治的62例重症颅脑损伤患者,采用早期肠内营养集束者共32例,记为集束组;采用常规营养者共30例,记为常规组。对比2组前后免疫球蛋白(IgG、IgM、IgA)水平变化,并对比2组贫血、营养不良发生率。结果
前2组IgG、IgM、IgA水平相近(P >0.05);
后2组IgG、
IgM、IgA水平均升高(P <0.05),且集束组提高幅度更大(P <0.05)。集束组贫血、营养不良发生率均低于常规组(P <0.05)。结论
早期肠内营养集束能够增强重症颅脑损伤患者的
免疫功能,还可降低贫血、
池珍熙老婆
营养不良发生率。【关键词】重症颅脑损伤早期肠内营养集束
免疫
功能
影响
DOI :10.19435/j.1672-1721.2019.13.039
重症颅脑损伤是神经外科的常见重症,可对患者的神经功能造成严重损害,甚至危及生命安全。针对重症颅脑损伤患者及时采取有效的营养支持意义重大,不仅能够提供机体新陈代谢所需的营养物质,还可增强免疫功能,为快速康复创造条件[1]。早期肠内营养集束是近年来临床上常用的一种营养支持疗法,效果确切。本研究探讨其对重症颅脑损伤患者免疫功能的影响,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选取2016年2月—2018年2月我院收
治的62例重症颅脑损伤患者,采用早期肠内营养集束者共32例,记为集束组;采用常规营养者共30例,记为常规组。集束组男18例、女14例,年龄36岁~68岁,
平均年龄(58.1±5.9)岁,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
)评分8~20分,平均(14.5±2.3)分;常规组男17例、女13例,年龄34岁~69岁,平均年龄(57.8±6.2)岁,NIHSS 评分8~19分,平均(14.3±2.5)分。2组一般资料对比无统计学差异(P >0.05)。
1.2方法集束组实施早期肠内营养集束:热量供给:急性应激期20~25kcal/
(kg ·d ),稳定期25~30kcal/(kg ·d );营养液方案:
300~400mL/d ,第1天~第2天,0.8kcal/mL ,滴注速度为20~30mL/h ;500~800mL/d ,第3天~第4天,0.8kcal/mL ,滴注速度为40~50mL/h ;
1000~1800mL/d 逐步过渡,第5天~第14天,1.0~1.2kcal/mL ,滴注速度为40~50mL/h ,第15天~出院前,逐渐停止肠内营养支持并过渡至正常饮食。
常规组实施常规营养:采用鼻胃管方式给予营养支持,第1天喂养粥水,第2天开始喂养整蛋白型营养素能全素500mL/d ,0.8~1.0kcal/mL ,采用重力滴注,第6天开始喂养能全素1000mL/d ,
1.0kcal/mL ,第15天~出院前,逐渐停止营养支持并开始过渡至正常饮食。
1.3
观察指标
对比2组前和后(由于住院时
间不一致,故统计后15d 的数据
)免疫球蛋白(IgG 、IgM 、IgA )水平变化,并对比2组贫血、营养不良发生率。其中IgG 、
临床与实践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