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报⼁河池市15个项⽬⼊选第⼋批⾃治区级⾮物质⽂化遗产代表性项⽬名录
近⽇,⼴西壮族⾃治区⼈民政府批准⾃治区⽂化和旅游厅确定的第⼋批⾃治区级⾮物质⽂化遗产代表性项⽬名录并正式公布。在此次公布的项⽬中,我市东兰壮族顺⼝溜“谈崖”、武篆⼭歌、⾦城江壮族哦吔⼭歌、罗城⽂场、宜州猫狮、贡川榨粉制作技艺、南丹壮族板狮、南丹瑶族陀螺制作技艺、南丹瑶族⽜⾓号制作技艺、都安藤芒编织技艺、都安书画纸制作技艺、凤⼭银饰制作技艺、东兰壮族婚嫁对歌习俗、宜州祭⽉习俗、河池壮族灶王节等15 个项⽬⼊选第⼋批⾃治区级⾮物质⽂化遗产代表性项⽬名录!
截⾄⽬前,我市各级⾮物质⽂化遗产代表性项⽬名录中,共有国家级⾮物质⽂化遗产代表性项⽬13 项,⾃治区级⾮物质⽂化遗产代表性项⽬83 项,市级⾮物质⽂化遗产代表性项⽬113 项,名录体系呈良好的梯度发展。
⼀、民间⽂学
东兰壮族顺⼝溜“谈崖”
▲东兰县的歌者们在“谈崖”
谈崖(也称之为:壮族的顺⼝溜),在红⽔河流域(东兰)壮族村寨极为盛⾏的⼀种⽂化表现形式,成为上个世纪70-80年代村寨主流⽂化表现形式,为村寨典型的⽂化符号,该⽂化表现形式多⽤在会友结亲
、婚嫁、贺寿、传孝等场合。⼆、传统⾳乐
武篆⼭歌
▲东兰县武篆镇传唱⼭歌活动
武篆⼭歌,是“武篆”+“⼭歌”两个部分构成,武篆是韦拔的故乡,是红七军的发祥地,是⼴西农民⾰命讲习所旧址——“列宁岩”所在地。武篆⼭歌,顾名思义就是起源于武篆并流传于武篆的⼭歌,是当年韦拔为宣传⾰命真理,⽤⼭歌改编⽽成的⼀种曲调,现在依然盛⾏传唱,具有较⾼的⾰命历史意义和社会⽂化价值。
三、传统⾳乐
⾦城江壮族哦吔⼭歌
▲传承⼈在“哦吔”⼭歌传承基地授课
⾦城江壮族哦吔⼭歌流传于河池市⾦城江区各乡镇壮族聚居地,还有周边环江、宜州的部分乡镇的壮族村寨。是当地壮族⼈民众为丰富⽂化⽣活及情感交流的⼀种⽂化娱乐⽅式。壮族哦吔⼭歌,曲调温婉,朗朗上⼝,易教易学,内容⼴泛。
四、曲艺
罗城⽂场
▲罗城⽂场参加铜⿎⼭歌艺术节展演
罗城⽂场是在⼴西⽂场的基础上演变⽽来的,融⼊仫佬族⽂化元素,流⾏于罗城乡镇村屯的传统清唱艺术,⽂场⾳乐主要分为⼤调、⼩调、码头调、过场⾳乐等四个部分,是罗城最有代表性和最具影响的传统曲艺形式之⼀。罗城⽂场是⼴西⽂场的具体体现,拥有悠久的历史传统积淀和浓厚的⽂化审美内涵,承载着丰富的历史⽂化信息,是⼀笔宝贵的历史
西⽂场的具体体现,拥有悠久的历史传统积淀和浓厚的⽂化审美内涵,承载着丰富的历史⽂化信息,是⼀笔宝贵的历史⽂化遗产。其雅俗共赏的表现特征与丰富多彩的艺术内容形式,融⼊民族历史、⽂化和情感,具有传播⽂化知识、凝聚民族精神的重要意义。
五、传统体育、游艺与杂技
宜州猫狮
▲宜州猫狮参加当地春晚表演
宜州猫狮流传于河池市宜州区屏南、洛东、北⽛⼀带,⾄今⼤约有150年的历史。因其表演所⽤的狮头似狮似猫,服饰因⽤猫⾝狮⾝颜⾊与花⾊⽽得名。猫狮表演艺术⼤致由⿎法、拳路、舞技三部分组成,将猫的动作和狮的性格融合起来,把猫狮的喜、怒、哀、乐、动、静、惊、疑等神态表现得淋漓尽致,形成外形奇特性、表演的艺术性、浓郁的地⽅性等独特特征,是节庆、拜年、祝贺、婚庆、娱乐等重要活动中⼀项喜闻乐见的传统体育、游艺与杂技项⽬。
六、传统技艺
贡川榨粉制作技艺
▲贡川榨粉
贡川榨粉制作技艺主要起源于⼴西河池市⼤化瑶族⾃治县贡川镇,以软、滑、⾹,还有与众不同的微酸⼝感⽽闻名,是壮族⼈⼀种传统的美⾷。贡川榨粉使⽤纯天然⾷材⼿⼯制作,⼯艺复杂,周期较长。贡川榨粉制作技艺是当地民众长期对饮⾷的喜好、饮⾷习惯、饮⾷健康等⽅⾯的探索和总结⽽得出的结果,对于研究饮⾷⽂化发展、民族经济、⾷品健康等⽅⾯有重要的科学价值。
七、传统技艺
南丹壮族板狮
▲南丹壮族板狮参加壮族蚂节
南丹壮族板狮制作主要分布在⼴西壮族⾃治区南丹县吾隘镇罗富镇、芒场镇等,其中以吾隘镇那地村的壮族板狮制作颇为典型,是壮族传统农耕⽂化的活态体现,具备有取材⽤料便捷、民族特性、造型独特等特征,反映桂西北壮族众的思维⽅式、信仰习惯和审美意识,承载着深厚的⽂化内涵。
⼋、传统技艺
南丹瑶族陀螺制作技艺
▲⽩裤瑶打陀螺传承⼈何光斌展⽰陀螺技巧
⽩裤瑶陀螺制作技艺主要分布于⼴西南丹县⾥湖、⼋圩两个瑶族乡及其县内周边的城关、芒场、罗富、车河等乡镇。陀螺与⽩裤瑶⼈民⽣活息息相关,制作陀螺、打陀螺是⽩裤瑶⽇常⽣活中必不可少的传统⽂化内容。⽩裤瑶陀螺制作选材讲究,技艺独特,饱含科学原理,体现⽩裤瑶众精湛的传统⼿⼯技艺特点。
九、传统技艺
南丹瑶族⽜⾓号制作技艺
▲⽩裤瑶众在吹⽜⾓号
秋天成熟的农作物⽩裤瑶⽜⾓号,是⽩裤瑶民俗⽂化⼀个重要的组成部分,与铜⿎、⽪⿎、风桐、陀螺、⽕铳,同等并重存在于⽩裤瑶的民俗⽂化之中,制作⽩裤瑶⽜⾓号从造型设计、弯曲幅度、撑⾻布筋、粘膏厚度、校⾳定⾳等⼀整套⼯序都颇为讲究,⽩裤瑶⽜⾓号具有较⾼的社会价值和⽂化价值。
吴尊为什么是文莱人⼗、传统技艺
如何开通网银都安藤芒编织技艺
▲精巧的藤芒编织⼯艺品
都安藤芒编织技艺流传于都安瑶族⾃治县地苏镇⼀带,起源可追溯到战国时期,主要⽤当地丰富的藤类、芒草类资源编织各类⽣活⽤品。都安藤芒编织⼯艺复杂、品种多样,在⼯艺、造型、品质等⽅⾯具有独特特征,具有重要的⼯艺价值、经济价值,产品畅销国内外,解决上万农民就业,是脱贫攻坚好门路。
⼗⼀、传统技艺
都安书画纸制作技艺
▲都安书画纸
都安书画纸制作技艺流传于都安瑶族⾃治县安阳、⾼岭、百旺、拉烈等乡镇。起源追溯于清朝时期,清末民初是⿍盛时期,经过制作技艺改良,都安书画纸制作在原材料、⼯艺、纸质等⽅⾯形成独特特征,具有较⾼的⼯艺价值和经济价值,产品曾荣获国家轻⼯业部优质产品称号。
⼗⼆、传统技艺
凤⼭银饰制作技艺
▲精美的凤⼭银饰⼯艺品
银饰制作技艺是主要流传于河池市凤⼭县汉族世代相传的民间⼿⼯技艺,凤⼭银饰采⽤纯⼿⼯制作,需要⼋⼤类、⼋⼗余件制作⼯具,加⼯成的银饰品种繁多,⼤⼩不⼀,形状各异,风格各异,⼯艺精湛,是银匠艺⼈聪明智慧的结晶,具有较⾼的历史价值、⽂化价值、艺术审美价值和经济价值。
⼗三、民俗
东兰壮族婚嫁对歌习俗
程瑶瑶▲东兰壮族婚礼中男⽅迎亲队伍在对歌
东兰壮族婚嫁对歌习俗中的“⽐⼊”是在“谈崖”形式上出现婚嫁习俗之中,整个形式既有趣味性⼜显⽰智慧性,在谈和唱中显⽰出它的⽂学和艺术性。该“⽐⼊”婚嫁习俗主要流⾏于东巴凤,特别流⾏于红⽔河岸边的壮族村寨。
⼗四、民俗
张雅蓓于根伟宜州祭⽉习俗
▲宜州祭⽉仪式
宜州祭⽉习俗流传于宜州各乡镇,最早可追溯于南宋初年,于明朝时期形成⼀套相对固定的祭拜仪式,表达⼈们对⾃然的感恩。宜州祭⽉习俗包含着饮⾷、仪式、娱乐等多种活动,也衍⽣出⼀系列赏⽉祭⽉风物、民谣等,不仅具有传统节⽇特征,同时具有当地独特性,如内容的多样性、鲜明的⽂学性、综合的艺术性、强烈的互动性等,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化价值和经济价值。
⼗五、民俗
河池壮族灶王节
教师党性分析材料▲⾦城江区六甲“灶王”⽂化旅游节开幕式
六甲壮族灶王节是河池壮族祭祀⽂化传统的活态体现,展现出了壮族民众在历史长河中具有的创造⼒,并使壮族⽂化具有了⼀定的历史延续性,对于满⾜壮族民众的精神⽂化需要,提⾼民族⽂化⾃信,促进壮族地区社会发展以及对于对⼈类⽂化多样性和创造性保护都有着重要的现实价值。
我市新增这15个⾃治区级⾮物质⽂化遗产代表性项⽬名录,充分展⽰了河池历史⽂化底蕴和⾮物质⽂化遗产的丰富性,有利于推动河池⾮物质⽂化遗产的抢救、保护和传承,进⼀步发挥⾮物质⽂化遗产在河池⽂化繁荣、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中的积极作⽤。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