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随着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和高新技术的广泛应用,我国社会经济发展对高技能人才的需求不断扩大。当前,我国劳动就业中高技能人才的分布呈现出数量短缺、结构失衡的特征。人才观念陈旧、教育投入不足、培养体系不完善、保障机制不健全等是主要因素。应多措并举,扩大我国劳动就业中高技能人才的规模和比重,提高高技能人才的综合素质。
关键词:高技能人才;现状;原因
高技能人才系指在生产、技术、管理与服务一线中,掌握专门知识和技术,具备精湛的操作技能,并能在实际工作中解决关键技术和工艺性操作难题的从业人才,主要包括技术技能劳动者中取得高级技工、技师、高级技师职业资格及具备相应资质和水平的人员。目前,我国高技能人才数量短缺和结构失衡已经成为制约我国经济持续快速发展的“瓶颈”。
一、高技能人才数量不足缺口较大
据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测算,2009年底全国技能劳动者总量突破1亿人,其中,高技能人才达到2630万人(其中高级工2122万人,技师423万人,高级技师85万人),约占技能劳动者
的26%,比2006年增加770万人,增长了约40%。尽管这几年高技能人才数量有大幅度的增长,但与经济发达国家高技能人才占技能劳动者近40%的比例相比相对偏低;与我国产业升级和经济发展对高技能人才的需求相比也明显不足。根据近些年来我国城市技能人才需求和供给数量的对比可以看出,在劳动力市场整体供过于求的背景下,高技能人才却异常紧缺,从而造成了经常见诸报端的“技工荒”现象(见表l、表2)。
表1、表2数据来源: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公布的全国劳动力市场供求状况的历年数据整理得出,http://v/gb/zwxx/node_5433.htm.
*表l和表2中的高技能人才,是指技能劳动者中取得高级技工、技师、高级技师职业资格的人员,
*求人倍率是指劳动力市场的需求人数除以求职人数,求人倍率大于l,表明劳动力供不应求;求人倍率小于1,表明劳动力市场上供过于求;求人倍率越大,表明劳动力供给的缺口越大,
从表丁嘉丽和孙红雷l和表2的数据可以看出,自2005年以来城市中高技能人才的需求量总体上呈上升的趋势,但由于使用的是季度的数据,所以会呈现出一定的波动性,但无论是哪个时期,高技能人才的求人倍率都大于1,说明市场上对高技能人才的需求量始终大于供给量,且缺口较大,2009年高技能人才缺口高达22.8万人。
一些地方上的统计数据和调查研究也充分证实了高技能人才紧缺的现状。有数据显示:北京高技能人才5.88万人,占技能人才总量(147.44万)的4.0%。其中高级技师1.17万人,技师4.71万人,分别占技能人才总量的0.8%和3.2%,高技能人才缺口达14.7万人。据深圳市人社局副局长刘青介绍,目前深圳市技能人才队伍总量为206万人,但是高技能人才仅有35万人,仅占技能人才队伍总量的17%左右,虽然比全省15%的比例高一点,但与全国25%的水平相比,差距较大。即使是基础较好的上海,到2005年末也仅能将高技能人才占技术性从业人员的比重提高到15%,而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则是到2004年底才实现全区高技
能人才比例达到产业工人总数6%。这些比例都与发达国家高级技术工人占技工总数的20%-40%的比例,有很大的差距。在我国走新型工业化发展道路和农业实施产业化、大力发展第三产业的战略布局中,经济社会发展对高技能人才的需求将持续增加,供给缺口将长期存在。
二、我国高技能人才结构失衡
1 技术等级结构方面,高级工占比少
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公布的2010年第三季度城市公共就业服务机构市场供求状况显示:在技能人才的求职者中,具备初级技能资格、中级技能资格和高级技能资格的人数分别为1209682人、601503人、384971人,各自占比约为55%、28%和重装机兵2攻略17%,也即高级工比中级工低近11个百分点,比初级工低近38个百分点,这基本与我国现有技能劳动者的技术等级结构相近,而与发达国家的相应比例15:50孔雪儿恋情疑曝光:35相比相去甚远。
2 年龄结构不合理,技师、高级技师青黄不接
四个年龄段中,高级技师的分布比例依次为0.11%、19.28%、38.82%、41.79%。在这里46-60岁年龄段占去了四成多的比例,而35岁以下的高级技师尚不足两成。在上述4个年龄段中,技师的分布比例依次为1.02%、21.04%、45.78%、32.16%,其中虽然36-45岁体所占比例最高,达到四成半以上,但46-60岁体的比例已愈三成,仍然较高。而高级工的比例则与技师的比例相似,4个年龄段依次为1.08%、28.04%、45.85%、25.03%。
上述三组数据不仅说明我国高技能人才年龄构成偏高,数量偏少,而且还说明各年龄段之间,特别是前三个年龄段之间的跨度较大,高级技师的差额分别为19.17和19.54个百分点,技师的差额分别为20.02和24.74个百分点,高级工的差额分别为26.96和17.81个百分点。这意味着,当相当数量的高级技师、技师、高级工陆续进入退休年龄后,他们的继任者不仅人数少,而且存在着批量断档的问题。以北京为例,35岁以下青年技术工作者仅占28%,35岁以下高技能人才占技术工人的比例则更低。
行业方面,来自于电子信息产业抽样调查显示,在该产业的500万从业人员中,其中技术工人约100万。在这100万技术工人中,技师和高级技师人才不过3万多人,只占3.2%左右,低于生产制造业的平均水平。而且,80%以上的技师和高级技师的年龄在48岁以上,35岁以下的青年工人是企业骨干,但他们之中几乎没有技师和高级技师。
3 学历层次偏低
据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的研究,我国企业技术工人在本科以上、大专、中专、高中、初中、小学及以下受教育程度的比例依次为0.72%、5.91%、30.22%、29.06%、31.61%、2.48%。据江苏省的一项调查,企业中占技术工人总数30%以上的人的学历中,中专、技校、职高毕业占高级技能人才比例为35%,大专高职毕业占34%,高中、初中占26雇主责任保险%;据对无锡企业抽样调查,初级文化的占53.5%,专科以上的1.86%。对衡水市的一项调查显示:高技能人才在本科、大专、中专、高中及以下受教育程度的比例分别占0.13%、5.2%、24.4%、69%。总体上看,目前我国企业技术工人的文化程度以中等学历为主。
4 行业岗位分布失衡
目前,我国高技能人才主要集中在传统的机械、交通、餐饮、化工、电子等行业,而新兴的医药、高新技术和第三产业分布少,特别在制造、加工、建筑、能源、环保等产业和信息通信、航空航天等高新技术领域,高技能人才严重短缺,已成为制约经济社会持续发展和产业升级的“瓶颈”。据对杭州市37家企业的一项调查,当前高技能人才缺口最大的是电子制造、维修保养、汽车制造,占企业需求的35%、32%、27%。有关台州市的一项调查
也显示,2/3以上的技术工人分布在传统制造业和服务业,但一些先进制造业的数控机床操作工、信息技术、服装设计及现代服务业领域的物流、营销、理财规划、职业指导等行业的技能人才依然紧缺。在岗位分布上,一般通用工种偏多而其他专业性较强的工种或特殊岗位的高技能人才偏少。
5 技术工人的技能等级偏低,技术素质亟待提高
红包数字我国技术工人队伍的技能等级结构相对于发达国家,初级工超出30%,中级工缺额10%,高级工缺额20%。这里的一超一缺,深刻地反映了我国技术工人队伍的技能素质现状。在我国确立职业技能鉴定制度以来的10年中,尽管参加鉴定的人数已从1996年的268万上升到2003年的483万,累计已有3500万人取得不同等级的职业资格证书,但相对于7000万的技术工人总量来说,仍然仅占50%。显然,这不仅是一个制度化规范实施的问题,它也有一个技术素质问题。
三、我国高技能人才短缺原因分析
1给老人家买什么礼物 社会观念误区,个人投入不够
在“学而优则仕”、“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的官本位思想的影响下,我国社会存在重学历文凭轻素质技能,重仕轻工,鄙薄技术技能工人,鄙薄职业教育培训的认识偏见,认为职业技术教育是比普通高等教育低一级的教育,是学习不好的学生的无奈选择。在现实生活中,干部和工人在身份、待遇以及将来退休等方面有很大差别,导致青年学生都愿意上普通高校,期望将来当白领、做管理,而不愿选择职业技术院校,从而导致职业技术院校生源不足,家庭对职业教育的投入。
2 国家投入不足,资源分配不合理
国家对职业教育投入不足,教育资源的分配向学历教育尤其是普通高等教育倾斜。中等和高等职校的办学经费政府投入较少,主要来源于自筹、企业赞助、行业支持等,全国各地职教办学经费普遍不足。2005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的教育经费总额为25502370.8万元,其中: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10908368.7万元,财政性教育经费占总教育经费的比重约为43%,而同年高职高专院校的教育经费总额为3705365.2万元,其中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1185233.2万元,相应比重约为32%,二者相差11个百分点。实际上,高职高专教育由于需要大量的实习实训基地和设备的支持,办学成本比一般的普通高校更大,而政府对其投
入却比对普通高校少得多。一方面,经费不足导致职业院校难以引进优秀人才,严重影响到教师队伍的稳定和整体素质的提高;另一方面,职业院校实习实训的办学条件长期得不到改善,设备设施陈旧老化,严重制约了教育质量的提高和教育规模的扩大,进而导致高技能人才储备不足。
3 高技能人才培养体系不完善
《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完善以企业为主体、以职业院校为基础,学校教育与企业培养紧密联系、政府推动与社会支持相结合的高技能人才培养、培训体系。目前,我国的高技能人才培养体系还不完善,主要体现在:一是技校办学规模已不能适应经济快速发展的需要。二是教育体制与实践脱节。高等职业学校的专业设置与产业发展要求还不相适应,不能根据社会经济结构的调整、技术进步和社会劳动力市场的变化适时调整,专业设置雷同;职业院校的师资力量薄弱,“双师型”教师数量短缺;高职和专科院校大多仍按照本科压缩型来培养,未与市场需求接口,没有体现高职生突出的技能特点,培养特不鲜明和考核模式滞后,从而导致一方面大学生毕业后不到工作,另一方面企业又招不到技能型人才。三是企业在高技能人才的培养中还没有发挥主体作用。大
部分企业缺乏培养高技能人才的责任意识,重使用轻培养或只使用不培养的问题较为突出,企业随意挤占职业培训经费的现象也较为普遍。四是民办职业教育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现在社会力量办学已经成为职业培训工作和高技能人才培养的重要力量,但是由于缺乏重视和扶持,这类学校办学规模小,办学质量低。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