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中国近代史上的中间势力
太和一中高三备课组谢飞
专题综述:统一战线被认为是中国革命取得胜利的三大法宝之一,在复习中,就要注意把握近代史上的中间势力主张、活动以及在不同时期中共与中间势力的关系。
一、什么是中间势力
中间势力是国共两党以外的有着共同政治倾向的政党、政团及民主人士的总称。中间势力的党派、社团在大革命失败后出现,并在反蒋抗日和救亡御侮的斗争中发展起来。到了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中间势力已表现颇为活跃,不仅已经开始出现了具有政党性质的中间势力组织,而且随着中间势力中不同政治要求和政治倾向的团体和个人逐步凝结,使民主党派的发展逐渐具备了政治上和组织上的基础。
男士护肤品
从历史进程来看,在中国近代历史上,中间势力出现于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发展壮大并活跃于抗战时期,解放战争时期受到压制,与国民党公开决裂,从此走上与中共并肩作战的道路。
二、中间势力的发展历程
㈠、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
1、在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凝聚成中间势力的政党、政团、地方实力派及民主人士基本面貌大致可以概括为:九个政党、七个政团、四个地方实力派和若干个有代表性的无党派人士。(以高中教材为例)高考报什么专业比较好
①第三党。成立于1928年3月,主要发起人和前期领导者是邓演达、谭平山。该党坚持孙中山革命的三民主义,反对帝国主义、封建军阀地主以及大官僚买办资产阶级,该党在实际斗争中,始终把斗争目标指向国民党政府。由于“第三党”不妥协的斗争态度,该党遭到蒋介石政权的压制。1931年10月邓演达被国民党杀害后,“第三党”受到沉重打击。
②中国致公党。1925年10月10日正式成立,该党早期由军阀政客把持党务,其政党作用没有真正发挥。1931年10月,致公党“二大”在解决党内矛盾,加强党务工作的基础上,开始切实介入国内政治斗争。该党以反蒋抗日的政治面目出现,“主张民族联合抗日,主张各党派联合,主张停止一切内战,主张停止剿共内战”,认为“非抗日无以救亡,非联合无以抗日”,只有共同御侮,方是“复兴民族之大道”。
③青年党。1923年12月在法国巴黎成立。1924年后转入国内活动。主要领导人是曾琦、李璜、左舜生、陈启天、余家菊等人。1928年8月15日青年党“三大”明确提出“打倒祸国殃民的新旧军阀”、“打倒一党专政的国民党”的口号,青年党以“外抗强敌,内除国贼”为总政治纲领,以“实行国家主义,实现民刘二狗被谁打退网了
主政治、实施社会政策”为具体行动纲领。青年党1927年以后的政治表现,得到了民族资产阶级右翼势力的支持,并成了他们的政治代表,从而演变成中间势力的一支。
④中国民权保障同盟。1932年12月29日成立,领导人是宋庆龄、蔡元培、杨杏佛等。民权保障同盟从有利于推动积极抗战,有利于推动政治改造的目的出发,以争取民主、保障民权为宗旨。1933年6月,其负责人杨杏佛遭到暗杀。民权保障同盟停止了活动。
舒淇的三级电彰⑤全国各界救国联合会。1936年6月1日成立。是这个时期在抗日救亡的旗帜下形成的最有影响的中间势力组织。领导人是宋庆龄、何香凝、马相伯、沈钧儒、章乃器等,代表了当时全国各地各界救国会组织。
2、四个地方实力派
地方实力派在整个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曾发展到十大派系。而在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已
转化成中间势力的派系有四个。即①桂系地方实力派;②粤系地方实力派;③滇系地方实力派;④冯系地方实力派。
3、若干有代表性的无党派人士有代表性的无党派人士,是中间势力中的一个特殊体。这部分人士尽管不属于任何党派,但是,他们中间势力的政治立场鲜明,且具有相当广泛的社会号召力和影响力。
在中间势力形成和初步发展时期,丁文江、吴景超、王芙生、钱端升、王云五、傅斯年、莫德惠、杜重远、钱永铭、严重等都属于这个体,这是一个数量很大的体,他们联系着自由派资产阶级人士、工商实业界人士、非中央系军界人士和上层小资产阶级人士,代表和反映了这些社会成员的政治要求和政治主张,颇有社会实力。
4、在第二次国内革命时期,中间势力的活动坚持反蒋抗日、救亡御侮的政治斗争大方向,有力配合了中国共产党的武装斗争。其活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①广泛而深入地启迪民智
这个时期,几乎所有中间势力的党派、社团都有自己的机关报和机关刊物。这些报纸和刊物是社会了解中间势力的窗口,也是中间势力进行政治斗争的讲台。斗争性强,影响大。
②政治改良运动。国民党政府的一系列独裁专制政策,一直是中间势力斗争的主要目标,“反对独裁”、“改良政治”始终是中间势力的口号。
③社会改造实验。这是中间势力在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的一项重要活动。是中间势力的一部分人士面对现实的一次大规模社会改造实践。这项社会改造实践主要就是指以乡建派为代表的乡村改造实验。
④武装反蒋事变。这是中间势力介入政争的最激烈表现,是地方军事力量中间势力化的表现之一。
⑤发动抗日义举。“九·一八”事变爆发后,民族矛盾不断激化。在民族命运攸关的形势下,与南京国民政府妥协退让政策有所不同的是地方实力派人士频频发动抗战义举。
东北沦陷后,原奉张系势力的马占山、王德林等纷纷组织义勇军,坚持抗战。“一·二八”事变后,粤系十九路军违背国民党中央政府命令,英勇还击日寇的侵略行径,以伤亡7499人的惨重代价,谱写了中间势力抗敌御侮的辉煌篇章。1933年2月,日本侵略者从热河南下进犯长城各口。爱国将领冯玉祥组织察哈尔民众抗日同盟军痛击日军。这些抗日义举,均是以国民党的地方实力派人士为主体,是其民族意识觉悟趋向进步的表现。
⑥襄助爱国救亡活动。在民族危亡的历史关头,中间势力顺应时代要求,积极投身抗日救亡斗争,在国统区掀起救亡运动热潮,成为国统区爱国救亡运动的重要力量。东北失陷后,东北爱国人士杜重远、阎宝航等首先于1931年6月27日发起组织了东北人民抗日救国会。1936年5月,全国各界救国联合会在上海成立,全国60多个救亡团体参加了成立大会,这是全国救亡运动合流的表现。在全救会领导下开展的爱国反日大游行、营救七君子运动等活动,将救亡运动和政治斗争紧紧联系了起来,激发了全国人民的爱国热情,鼓舞了人民的斗志,为中共领导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创造了良好的社会环境。
㈡、抗战时期
团结争取中间势力,不仅是中共在三四十年代的重大方针政策问题,更是要在当时不折不扣地付诸实行的问题。主要史实:
始终反对王明中央拒绝争取与团结中间力量和利用国民党内部矛盾的“左”倾政策。1935年12月的瓦窑堡会议上,批评上述“左”倾政策是“孤家寡人的策略”,是“‘为渊驱鱼,为丛驱雀’,把‘千千万万’和‘浩浩荡荡’都赶到敌人那一边去,只博得敌人的喝采”。在这个讲话中,事实上提出了争取中间势力的思想。这是较早地明确地把争取中间势力提高到关系
抗战形势发展的关键意义上来认识。
诉讼离婚程序
在1939年1月国民党的政策发生逆转后,顽固派不断制造磨擦及武装冲突,更加强调对中间分子要加紧工作,提出要把所有的老百姓,所有一切抗战的爱国分子,统统组织到统一战线中来,每个革命同志都去办“小统一战线”,使其愈多愈好,“许多许多的小统一战线,作为基础,组成大统一战线”,结成全国四万万五千万人的大统一战线。
谢天华个人资料在打退国民党两次反共高潮的过程中,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关于争取中间势力的思想。
首先,明确地提出了发展进步势力、争取中间势力、反对顽固势力的策略,把争取中间势力与发展进
步势力和反对顽固势力视为不可分离的三个环节。为此,他提出争取中间势力必须有三个基本条件,即:(1)我们有充足的力量;(2)尊重他们的利益;(3)我们对顽固派作坚决的斗争。
其次,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权中实行“三三制”原则,给中间派以三分之一的位置。
在抗战进入相持阶段以后,建立抗日民主政权是华北、西北和华中地区斗争的一个焦点。在《目前抗日统一战线的策略问题》中,分析政权性质时指出:这种政权,即是一切赞成抗日又赞成民主的人们对于汉奸和反动派的民主专政,它既和国民党的大地主大资产阶级专政相区别,也和土地革命时期的工农民主专政相区别。整个抗战时期,我们党坚持实行“三三制”政策,有力地巩固和发展了抗日民主根据地的政权建设,使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具有更加广泛的基础。
第三,逐渐地扩大了中间势力的对象,以争取一切可以争取的力量共同抗日。在1939年至1941年间,我们党不断扩大中间势力概念的内涵,坚持实行争取和团结的政策,并极力从顽固势力中分化出一部分作为中间势力来对待,无论在政治上还是军事上对打退两次反共高潮都起了重要作用。在打退第二次反共高潮的总结中指出,上次反共高潮中反共最力的阎锡山,这一次就站在中间立场;而上次居于中间立场的桂系,这一次虽然转到了反共方面,却和蒋系仍然有矛盾,不可视同一律。其他各地方实力派更不待论。1941年,中国民主政团同盟在重庆成立,得到中共积极支持。自此中间势力逐渐成为中共领导下的重要政治势力。
㈢、解放战争时期
1、中间势力的中间路线: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
2、国共重庆谈判;(《双十协定》)
3、重庆政治协商会议;(政协决议)
4、民主党派与蒋介石集团决裂,与中共并肩作战。(一二·一血案、较场口血案、下关惨案、李闻血案)
三、中共领导的统一战线发展历程
1、革命统一战线;
2、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3、人民民主统一战线;
4、爱国统一战线(建国后)。
精选习题:
1、重庆政协决议和“双十协定”最突出的不同点是()
A.避免内战,和平建国问题B.召开国民大会,制定宪法问题
C.实现民主政治问题D、整编全国军队和改组国民政府问题
2、1948年,美国驻华大使司徒雷登说:“国民党内弥漫腐化和反动势力,已是尽人皆知。我现在主要担心的是,通过对他们(指民盟等民主力量)的鲁莽迫害,政府将进一步使自己丧失名誉。”当时司徒雷登对华的实际立场是()
A、仍然不放弃对国民党政权的支持
B、开始倾向于建立民主联合政府
C.建议美国政府放弃对国民政府的支持D、希望有其他党派来取代国民党
3、中国近代史上出现过几次资产阶级民主政治的机遇,先后发生于()
①洋务运动时②戊戌变法时③辛亥革命时④大革命后⑤抗日战争胜利时⑤解放战争胜利时
A、①②③B.④⑤⑥C.②③⑤D、②③④⑤
4、中共中央提出“坚持抗战,反对投降”“坚持团结,反对分裂”“坚持进步,反对倒退”三大口号,主要是针对()
A.近卫关于“建立大东亚新秩序”的声明B.汪精卫集团公开叛国投敌成立伪政权
C.国民党五届五中全会前后的政策转变D.国民党顽固派制造皖南事变破坏抗战
5、1945年,在争取和平、民主的斗争中,告诫全党:“我们党是人民的代表,要代表得好,不要像陈独秀。”对此理解最确切的是()
A.努力争取和平、民主B.不要首先挑起内战
C.防止国共合作再次破裂D.要作好两手准备
6、促成1945年国共和谈的最主要因素是()
A.两党“和平建国”的愿望B.民主党派和全国人民的要求
C.美、苏的压力和影响D.两党各自的两手策略
7、(2006年上海历史卷)1936年11月,国民党当局以“危害民国罪”逮捕爱国民主人士沈钧儒等人,
历史上称为“七君子”事件。七君子被捕前曾组织了()
A.上海工商学联合会B.东北抗日联军
C.察哈尔民众抗日同盟军D.全国各界救国会
8、(2006年四川卷)中国近现代女革命家、社会活动家宋庆龄的主要事迹有()
①组织中国民权保障同盟②领导一二.九运动
③维护抗日民族统一战线④担任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副主席
A. 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①③④
D.②③④
9、抗战胜利到全面内战爆发前,国内各种政治力量关注的焦点问题是()
A.哪个政党执政B.要不要打内战
C.实现人民的民主权利D.建设一个什么性质的国家
10、中国民主同盟与蒋介石集团彻底决裂,与中国共产党并肩战斗的历程主要说明了()
A.蒋介石独裁专制不得人心B.民主党派在政治上缺乏独立性
C.中共统一战线政策取得巨大成就D.资产阶级共和国道路在中国行不通
11、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今后领导国人,挽回大局,仍不能不以望于执政之国民党。……请以武力属之国家,而勿分操于党;彼此互以理性相见,而视大众趋向为依归。国家统一,夫岂难定,申言之即必须军队国家化,政治民主化是已。
引自《中国民主政团同盟成立宣言》
材料二:以下是《中国民主政团同盟对抗战最后阶段的政治主张》摘录:
1.召集各党派会议,产生战时举国一致之政府;
2.保障人民言论、出版、集会、结社、身体之自由;废除现行一切有妨害上列自由之法令与条例;3.开放党禁,承认各党派公开合法地位。……
4.废除特务及劳动营等各类组织。
材料三:中共为民主革命事业而奋斗的历史,日寇投降以来,他们为实现国内和平的努力是值得每个爱国的中国人赞佩,本盟今后要与他们携手合作,彻底消灭独裁卖国的国民党反动集团。
引自《中国民主同盟一届三中全会宣言》
请回答:
①结合三个材料分析比较民盟政治态度和立场的变化。
参考答案:在成立宣言中,民盟对国民党寄托了很大的希望,幻想在国民党的领导下,建立一个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材料二中,民盟提出要保障人民的自由民主权利,召集各党派参加的会议。说明民盟对国民党的独裁倾向开始不满,但仍没放弃对国民党的幻想。材料三反映了民盟与蒋介石集团彻底决裂,走上与中共并肩战斗,反对国民党独裁统治的道路。
②根据有关历史背景分析变化的原因。
参考答案:原因:在抗战前期,出于自身利益和抗战需要,国民党在某些方面作出了一些让步;到抗战后期,国民党反共反人民和独裁倾向日益增长;在解放战争时期,坚持独裁内战的方针,诬蔑民主党派,迫使民盟解散,中间道路走不通。
备课参考资料:
胡绳:《从五四运动到人民共和国成立》节选1927年大革命为什么一下子失败了?就是因为中间势力大多数偏向国民党。后来抗日起来了,才发生根本变化。中间势力的特点就是动摇、不断分化。分化的结果,大多数站到共产党一边,站到国民党那边的也有,但很少。
中间势力是什么人包括知识分子,工商界,搞工业的,搞教育的,等等。过去说,资产阶级是中间力量,工农、小资产阶级才属于共产党一边,是革命的依靠、基础。实际上工农、小资产阶级只是革命的可能的基础。就阶级论,它们是革命的;但就具体的人来说,他们当中大多数在政治上是处于中间状态,不可能一开始都自动跟共产党走。要做很多工作,才能使他们跟共产党走。这一部分人可以走社会主义道路,也可以走资本主义道路。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发展资本主义是进步的事情。那时候,假如有一个阶级、政党真正能实现资本主义,工农、小资产阶级中的很多人也可以跟着它走资本主义道路,不一定都跟共产党走。应当说,中间的力量自发顺着的是走资本主义道路。
社会主义是以工人阶级为主体的。没有这个主体,社会主义是搞不成的。硬要搞社会主义革命,只能
是游民运动。这种看法应当说是触及到了要害问题,在方法上还有点唯物主义味道……在“五四”后的论战中,陈独秀虽然反驳了梁(启超)、张(东荪)的看法,实际上没有驳倒他们。现在来看,粱、张的看法有很多是不对的,革命事实上也胜利了,但他们根据中国的实际情况提出了一些重要问题,这些问题当时在理论上并没有得到解决,是靠后来的实践才解决的。靠农民来搞革命,是可能变成流寇式的革命。后来古田会议就是为了解决这个问题,解决流氓无产者、无政府主义的问题,本来陈独秀等人反驳他们,不外是说在世界范围内资本主义都不行了,社会主义比资本主义好,中国可以跨越资本主义去实现社会主义,而梁、张认为必须先实现资本主义,然后才能搞社会主义。他们论点虽然不对,但提出了一个很重要的问题,怎样跨越资本主义呢陈独秀等当时当然回答不了,直到的新民主主义论,才提出中国革命要分上、下篇,只有做了上篇,才能做好下篇;并说中国目前不是资本主义多了,而是资本主义太少了。这种话在此之前恐怕共产党内无人说过。甚至到今天我们还在解决、回答如何跨越资本主义阶段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所以在旧中国,发展资本主义是进步的主张,不能认为凡是不同意马克思主义,不赞成当时搞社会主义的,就都是反动的。问题在于资本主义道路,一直走不通。
国民党在大陆解决不了反帝、反封建两大问题,资本主义发展不起来,所以,农民、中间力量最终只能跟着共产党走。中间力量,知识分子,很多人都先是右倾的,后来才左倾。蔡元培是个明显的例子,甚至邹韬奋、胡愈之,开始也是要走资本主义的路,不是要搞社会主义,后来却参加了共产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