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演义》与民间的关公信仰
关公信仰的形成原因及过程
摘要:民间信仰又称民俗信仰,是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在民众中自发产生的一套神灵崇拜观念、行为习惯和相应的仪式制度。中国是一个多神国家,从帝王将相,到平民百姓,都信奉着许许多多的神灵。这些神灵,有土生土长的,也有外来的,有来自某个宗教的,也有来自世俗创造的。在中国民间信仰的众多神中,关帝算是信众广泛的大神之一,对现实社会生活产生了重大影响。
关键字:民间信仰 三国演义 关公
关羽,又称关帝、关圣帝君、关老爷。据陈寿《三国志蜀书》记载,关羽字云长,本字长生,河东解州(今山西运城)人。在民间,关公扮演了扬善惩恶、驱邪辟魔、主持正义的保护神的角,成为各行各业、妇孺老幼尊奉的万能之神。民间年画中的天地诸神、三界诸神或三教诸神画像中,关帝的像常常置于正中,图像比玉帝还要大,或者与玉帝同样大小,说明关公在民间信仰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主持人李响结婚《三国演义》是我国历史演义小说的开山之作,作者用通俗的语言对三国历史进行艺术加工,为我们塑造了许多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生动地展现了一幅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关羽作为作者着力刻画的人物之一,其忠义形象深入人心,提到关公,就会想起勇武善战,重情重义。自古以来,人们心中的关羽就是神的代名词,民间对关公的尊崇热潮也从未消退过。细细品读我国四大名著之一的《三国演义》,不难发现这种关公热的现象与该部精彩绝伦的小说脱不了干系。从现代的角度来看,关羽从一个普通平凡人变成人们心目中无所不能的神是循序渐进的,而《三国演义》可以说是关羽成为“神”的一类催化剂。
其实早在《三国演义》出现以前,民间就流传着关公的传说,再加上各类史书的记载,民间早就有了崇拜关羽的倾向,而在《三国演义》之后,民间对关公的崇拜可谓更加狂热,逐渐形成了关公信仰,与历史中的关羽相比,《三国演义》中的关羽更接近百姓心目中的关公形象。
首先,《三国演义》里的关羽“身长九尺,髯长二尺;面如重枣,唇若涂脂;丹凤眼,卧蚕眉”,被汉献帝称为“美髯公”。其次,作为一名武将,关羽的坐骑名为“赤兔”,“浑身上下,火炭般赤,无半根杂毛,从头至尾,长一丈;从蹄至顶,高八尺;嘶喊咆哮,有腾空入海
之状”。 他的兵器是青龙偃月刀,又名“冷艳锯”,刀刃部分为半月形,刀柄上刻有龙的图案。这些构成了民间关公的基本形象:身材魁梧、浓眉大眼、相貌堂堂,身跨赤兔马,手舞青龙偃月刀,英勇威猛。
拉萨旅游景点大全人物性格方面,《三国演义》里的关羽是一名勇猛的将士,武艺出众。“温酒斩华雄”一幕向来为众人津津乐道,这也是关羽首次表现出个人出众武艺的场景。在这个故事中,作者无正面描写关羽英勇斗华雄的语句,而是在之前不惜大量笔墨渲染华雄的勇武:连败盟军四将和孙坚。在众人惶惶之际,关羽一声暴喝:“小将愿往斩华雄头,献于帐下”。作者巧妙运用铺垫,让关羽闪亮登场,读者的目光顿时全部集中在他身上。之后,作者又一波三折,袁绍的怀疑、袁术的轻视、曹操的力荐,使众人对关羽的兴趣大大增加。曹操为其斟酒,关羽却答:“酒且斟下,某去便来”,何等英雄气概!最终,关羽大败华雄,“云长提华雄头,掷于地上。其酒尚温”。关羽一战成名,之后又刺颜良、诛文丑,过五关斩六将,其威名日盛。作为民间信仰的原始形象,关羽受人推崇的不仅仅是其勇武,更重要的是其忠义的性格。关羽无奈降曹,在得知刘备消息后又毅然独行千里,追随旧主,又华容道义释曹操,“忠义”二字在他身上显现得淋漓尽致。在对战曹操时,刘关张三人失散,关羽孤身被困,宁死不降,曹操与其约法三章,关羽才答应留在曹营。之后,曹操不断以金钱、美
人、名誉利诱,关羽一概不受,曹操又希望以情动之,赠锦袍、赠赤兔,然而关羽一片丹心仍旧心系刘备。在得知刘备消息后,留书曹操,千里护嫂,往寻刘备。连曹操也不得不佩服关羽的忠心耿耿。赤壁一战,曹操败走华容道,关羽奉命在险要处拦截曹操,曹操此时兵穷马尽,低声下气向关羽求情,关羽感念曹操当年知遇之恩,放过了曹操。出众的武艺和忠义的性格是《三国演义》着力刻画的关羽性格形象,也是百姓心中关公的最初形象。周杰伦写的歌
从实际情况看,关羽生前最大的军衔是“前将军”,最高的封爵为“汉寿亭侯”,他身上不具多大的神通。因此,在死后很长的时期里,关羽在民间并没有多大影响。但在小说《三国演义》以及许多戏剧中,他被描绘成极为完美的勇武和忠义的化身
宋茜与昌珉
再加上到宋代以后,帝王们的大力推崇,关羽名声大振,地位青云直上,无比显赫,关羽庙在全国建立起来。宋哲宗封他为“显烈王”,宋徽宗封他为“义勇武安王”。 到了元代,民间兴建大量关庙,祭祀活动也十分盛大,元代诗句中甚至出现了“关帝”的说法。元代皇帝封他为“显灵义勇武安英济王”。到了明代,明神宗加封他为“协天护国忠义帝”、“三界伏魔大帝、神威远镇天尊关圣帝君”,关羽的地位更加显赫。清朝皇帝也不断给关羽封号,到清
末,关羽的封号竟长达二十六个字:“忠义神武灵佑仁勇威显护国保民精诚绥靖翊赞宣德光圣帝君”,关庙香火更加旺盛,据《京师乾隆地图》记载,清代乾隆年间,北京城内的关帝庙达116座,为各种庙宇之首,祭拜关羽的活动更加隆重。咸丰年间,关羽祭祀活动甚至上升为国家祭典。关羽由一介武将,上升为“王”、“帝”以至“大帝”。上千年来,关帝不仅成为民间供奉膜拜的神明,而且持续成为封建国家祭祀的神祗和皇家的保护神。
在民间,随着官方的重视,关于关羽的各种事迹与传说也越来越多,“关公显圣”成为民间百姓心中的一种信仰。这种信仰给人以精神寄托、心灵慰藉和心态的平衡。人们时不时会遇到天灾人祸和种种不平。在灾祸不平无法和无力克服之际,神佛就站了出来,作为人们的精神支柱。碰到不公正之事,百姓去祭拜关公,希望他主持公道;遇上天灾人祸,百姓向关公祈求,希望他救民于水火之中;遇到战事,百姓祭祀关公,希望战事顺利;想要升官发财,百姓也会去祭拜关公。总之,关公管辖的内容越来越多,范围也越来越广,从一个忠义的神成为无所不能的神。百姓对于关羽的祭祀也相当重视,把每年的五月十三日规定为祭祀关羽的日子。每逢这天前后,无数百姓从四方八方而来,全部聚集在关庙附近,举行祈拜、游神、演戏等活动以祭祀关公,场面隆重盛大。
关帝的信众,上自封建王朝的帝王将相、地主士绅、富商大贾,下至平民百姓、三教九流、无业游民、无所不包,无所不有。甚至在海外,凡是有华人的地方,也都有它们的信徒。改革开放以后,有调查者曾访问亚洲、欧洲、美洲、澳洲的十多个国家和地区,在华人聚居的唐人街,几乎都能见到关帝的神像和寺庙,在许多海外华人的家里,也大多供奉着关帝的神像。东南亚、欧洲、美洲、澳洲的华人华侨中,都有关帝的信徒,可以说,这些信仰超越了政治、国界、阶层、民族甚至教派的界线。
民间信仰归根结蒂是一种农民和市民的信仰。民众之信仰关公,或渴望一个贤明的关帝,以反对贪官;或期待一个保护神,以驱邪纳福。二者所反映的,同样都是一种小生产者的农民和市民的意识。
总之,民间的关公信仰最初来源就是《三国演义》,再经过官方和民间的流传,关羽成为了无所不能的神的形象。千百年来,关公的形象已经深入人心,甚至成为了中华民族“忠孝仁爱、礼义廉耻”的代表形象,得到了全世界人民的喜爱。这种民俗文化已成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炎黄子孙的联系纽带,具有很强的民族凝聚力,能把我们民族中的各个分子凝聚起来,合为一体。
参考文献:
[1] 罗贯中.网络公司注册 《三国演义》 人民文学出版社 1973
[2] 刘永华怪物猎人ol太刀.  关羽崇拜的塑成与民间文化传统[J]. 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95(02)
[3] 张晓粉关帝信仰形成原因探究[J]. 宗教学研究. 2006(04)
[4] 纪玲妹论中国传统文化中“关公信仰”形成原因[J]. 西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