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读此书,薄薄200多页,震撼、颠覆。
想要论其事,必先谈其人。蒋廷黻先生是中国历史学地上的一个传奇人物,也是中国外交史上的一个传奇人物,他早年治学,中年以后志在外交。作为政治家,他是当时“书生从政”的代表人物,主张以所学为国家所用;作为学者,他是当时公认的中国近代外交史专家和这一研究领域的开拓者。他一生治学严谨,著作不多。其中流传最广、影响最大的,反而不是花了极大精力辑录的《近代中国外交史资料辑要》,而是这本仅五万余字的《中国近代史》。
本书短短的篇幅讲述了自战争以来至孙中山先生逝世接近百年的历史,从一个全新的研究视角,打开了近代史研究的新大门,“近代化”观念广泛传播,对后人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
在本书中,蒋廷黻先生的观点十分鲜明,他坚持 “要图生存非全盘接受西方文化不可”的看法。所以, 蒋廷黻先生在研究中国近代史时, 评判人的善恶、事的好坏,全以是否学习西方科技、文化、政治为标准。在蒋廷黻先生看来,“人与人的竞争,民族与民族间的竞争,最足以决定
胜负的,莫过于知识的高低”。如此按照蒋先生的这种逻辑思维,那么我们能够看到一个与传统视角全然不同的中国近代历史。
蒋先生在书中指出: “战争的军事失败还不是民族致命伤。失败后还不明白失败的理由,力图改革,那才是民族的致命伤。” 他在书中问:为什么中国人不在战争失败后就开始维新、改革内政呢?回答说:一是“中国人守旧性太重”;二是士大夫以传统文化为生命线,“文化的动摇,就是士大夫饭碗的动摇”,所以他们反对改革;三是“中国士大夫阶级(知识阶级和官僚阶级)最缺乏独立的、大无畏的精神” 。
首先是守旧性,中国经历了长大上千年的封建社会,人们大多接受孔孟之道的儒家精神,中庸之道深入人心,然而变革必然要遭到别人的反对,历史上几次著名的变法运动都以失败告终,此后,人们渐渐更多的不思进取,墨守成规。举例而言,儒家的士大夫精神规定读书只有做官这一条出路,而以八股古文为题科举考试流行千年,似乎成才的路只有一条,恒古不变。
在是士大夫缺少牺牲自我的无畏精神,他们在八股文的科举制度中成长,文气太重,文风浮华空洞,从而导致实行度较难。这不符合近代化历史的要求,康有为实行的变法之一就
是废除八股文,代以政治经济。这正击中了广大知识分子的要害,十年苦读只为今朝,如今你说废除就废除,你还要怎么要求他把目光放远点人生会光亮的,这让他们情何以堪呐?清朝晚期重文抑武,于是甚至出现了士大夫在甲午海战期间较劲改革派李鸿章的事情,更有甚者拒绝向威海卫提供援军,直接导致了北洋水师的覆灭。
开业大吉金句短句>五一去哪里玩儿比较好蒋先生的眼光无疑是十分尖锐的,以上三个问题在当代影响力依旧十分强大,因此我们从近代史中吸取经验和教训,在新时代的改革开放中要摒弃旧的腐朽思想,有无畏向前之志。
当然本书依旧有一些不足之处,因为历史观的偏差,导致此书在一定程度上对于史料的选择、对于历史人物的评价具有一定的片面性,例如在本书的第四章中蒋廷黻先生就过于推崇孙中山了,浓厚的个人意识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历史的客观性,因此有失偏颇。我们并不否认孙中山先生在改革事业中起到的关键作用,但由于其自身阶级特性导致的软弱性,革命终究没有成功。
除夕短信最后在读此书的过程中,我认为我们应当学会宽容。李鸿章是曾国藩的得意门生,有人说他丧权辱国是叛国奴,有人说他为近代化的中国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我们后人读史一贯犯
杨幂刘恺威的电视剧的错误就是对前人太苛刻,甚至用今日的现状观念去剖析前人的作为,每一个时代都有他的局限性,人也是一样,每个人都有他的难处,我们要做的,是宽容,是以史为鉴,原谅过去,明白现在,预设未来,防止再一次踏入同一条错误的河流。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