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近代史总体要求
教学目的:
通过本课程之教学,阐明中国近代社会(1840——1919年)发展的历史轨迹,揭示近代中国变迁的基本特点与规律,形成近代中国社会的基本历史图像。
教学方法:
讲授(包括教师讲授与学生讲授两种形式,但以前者为主体)、师生讨论与学生自学三者相结合的方式,并在讲授过程中辅之于多媒体等现代化教学手段。教学思想:
以历史唯物主义为教学指南,重视历史研究与教学的现实功能,服务于中国的现代化建设事业。
教材:
《中国近代史》(中华书局出版,第四次修订版)
成绩考核:贾樟柯 赵涛
采取结构记分办法,平时成绩(课堂讨论、作业、学期论文)占30%,期末考试占70%。
导言
苹果手机没有声音怎么回事教学时间:2课时
教学目的:通过导言的学习,是学生了解学习中国近代史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了解近代史的研究状况;了解国外中国近代史的研究模式;了解基本的近代史资料;了解近代史的几个争议焦点等。
教学方法:讲授和讨论相结合
重点和难点:近代史的研究状况;国外对中国近代史的研究模式
一、近代史的宏观研究新学期国旗下讲话稿
1、建国前的近代史研究
在新中国建立前,近代历史已引起了许多学者的关注与研究。其中,资产阶
级学者曾出版过一些有关中国近代史的著作。例如,陈恭禄的《中国近代史》、蒋廷黻《中国近代史》和郭廷以的《近代中国史》等等。这些著作在史料的收集、考订和某些具体问题的论述诸方面,
多有建树;某些论著对于近代历史的思考,也不乏真知灼见。例如,蒋廷黻在他的书中就提出了中国社会近代化的问题。他说:“近百年的中华民族只有一个问题,那就是:中国人能近代化吗?能赶上西洋人吗?能废除我们的家族和家乡观念而能组织一个近代的民族国家吗?能的话,我们民族的前途是光明的;不能的话,我们这个民族是没有前途的。因为在世界上,一切的国家能接受近代文化者必能富强,不能者必遭致惨败,毫无例外。并且接受得愈早愈好,日本就是好例子”。但是,从根本上看,因著者的阶级局限,上述的著作都未能给中国近代历史以科学的说明,并指明其客观的规律性。更有甚者,颠倒是非,贬斥中国人民的正义斗争,而为帝国主义侵华政策作辩护。蒋廷黻将英国侵略中国的战争说成是“东西对打”,肯定琦善而贬抑林则徐,并谓“不平等条约的根源,一部分由于我们饿无知,一部分由于我们的法制未达到近代文明的水准,”就是一种有代表性的观点。
真正构成近代史新学科的滥觞是其时马克思主义者筚路蓝缕的开创性研究。1939年后,在《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改造我们的学习》等许多有名的著作中,不仅号召重视对中国近百年史的研究,还对诸如近代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与性质、中国民主革命的对象、动力与前途等一系列涉及中国近代史的重大原则问题,作了马克思主义的精辟论述。这些论述后来成为新中国的学者们研究中国近代史的理论依据。其后,以范文澜的《中国近代史》、胡绳的《帝国主义与中国政治》为代表的研究近代历史的开拓性著作陆续问世。
2、建国后近代史研究
新中国成立后,随着中国近代史研究机构的建立及各高校历史系开设中国近代史课程,培养和组织起一支稳定的教学和科研队伍,中国近代史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才得以真正确立并且显示其旺盛的生命力和广阔的前景。
(一)50——80年代
1954年胡绳在《历史研究》创刊号上发表《中国近代历史分期问题》一文,引发了一场关于中国近代历史分期延续三年之久的大讨论,并促成了新学科体系的最终确立。所谓分期问题,就是要从纷繁复杂的中国近代历史现象中到一条
除夕就是岁末打一字线索,循此将中国近代历史的发展划分为若干符合其自身逻辑的阶段,以充分展现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及其自身演进脉络。胡绳认为近代史以太平天国革命、义和团运动和辛亥革命三次革命高潮为主要标志,将近代史分化为七个阶段:1840——1850——1864——1895——1900——1905——1912——1919。可以说此观点是以阶级斗争来概括近代史的线索。
第二,从中国近代社会的主要矛盾的发展及其质的某些变化为标准将近代史分为四个阶段:1840——1864,1864——1894,1894——1905,1905——1919年。
第三,将社会经济的表征和阶级斗争的表征结合起来考察,将近代史分为五个阶段:1840——1864,1864——1895,1895——1900,1900——1914年。
这些讨论基本上是以阶级斗争为标准来划分近代史的。
(二)80年代后,不少研究者对上述研究范式提出异议。他们以为近代中国社会错综复杂、动荡而变化急剧,多样而非单一。现有的科学范式只是突出反帝反封斗争的历史,近代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军事、外交等等更为丰富的内容被轻忽了,本是丰富多彩的历史因之变得枯燥乏味,故研究者研究近代史多与近代化联系起来。
什么是近代化?一般意义上讲是指18世纪工业革命以来人类社会发生的深刻变化,它包括从传统经济、政治、文明、社会向现代经济政治、文明社会的转变。具体而言,现代化又可分为二个阶段:第一次现代化(经典现代化)起始于18世纪60年代,指的是从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农业经济向工业经济、农业时代向工业时代转变的过程,其主要特点是工业化、城市化、民主化;第二次现代化始于20世纪20年代,指的是工业时代向知识时代、工业经济向知识经济、工业文明向知识文明、工业社会向知识社会的转变过程,其主要特点是知识化、网络化和全球化。
因此,近代史就是讲述近代中国是如何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过渡,如何与世界接轨的历史。就如同一个生活在计划经济社会下的职工、干部面临着向市场经济接轨中全面临的困惑、失衡、焦虑和各种不适应。这一转变是一个艰难的历程也是一个巨大变化的历程,所以从这个角度看,中国近代史又是一部近代化的历史。我们主要采取这一线索作为讲授本课程的基准。
二、国外研究中国近代史的几种模式
1、以费正清为代表提出“冲击——反应”模式
2、以柯文为代表提出“中国中心观”模式
3、前苏联为代表的“启蒙——革命”模式
4、“传统——近代”模式
5、“帝国主义”模式
关于小英雄的故事三、中国近代史上的几个历史是非问题
1、如何看待西方殖民主义的侵略?
2、如何看待革命、改良问题?
3、对统治阶级人物评价的是非问题?
第一章两次战争
教学时间:10课时
教学目标:
1、了解林则徐领导的禁烟斗争、两次战争的经过,了解《天津条约》和《北京条约》;
2、掌握战争爆发的原因,第二次战争对中国的影响;
3、运用所学的知识,说明中英《南京条约》及其附件的主要内容以及对中国社会的深远影响,战后中国社会的变化和爱国知识分子向西方学习的主张。
教学重点:战争前后的中国社会;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
教学难点:两次战争和第一批不平等条约对中国社会的影响
教法:讲授和讨论相结合
第一节战争前的中国和世界
一、战争前的中国社会
卤牛肉的家常做法
中华民族经过秦汉以来两千多年的发展,至康乾盛世,其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方面都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辉煌的同时也掩盖着一系列痼疾。
1、经济:是以农业、手工业相结合的自然经济为主体,商品经济为辅的经济结构。在这种结构中,尽管后者在封建社会末期已有很大发展,但仍不能从根本上动摇传统的经济结构。
2、政治:中央集权的专制国家、军机六部内阁制、地方督抚封疆大吏(督抚权限)、地方官员:道、府、州、县(县官的精干与幕府师爷、官府胥吏的作用)。从政治官僚制度上看,中国缺乏近代化的科层制,形成传统内重外轻的政治格局。
(一)、省
有清一代,省为地方的最高行政区,清廷设总督和巡抚进行节制。“初沿明制,督、抚系右都御史、右副都御史、右佥都御史衔,无定员”,“总督,掌厘治军民,综制文武,察举官吏,修饬封疆”。清初,凡地方有事,遣巡抚、总督镇摄之,作为差遣性的职务,并不按省派遣,如宣大山西总督、陕西三边总督、淮阳总督。康熙以后,总督、巡抚的设置渐趋于规范化,一般总督辖两省,也有辖一省和三省的,全国总督共8人,据《清史稿》所载为:直隶总督(辖今河北省及内蒙古一部分地方),兼巡抚衔,驻保定,同治九年(1870年)起,加授北洋通商大臣衔;两江总督(辖今江苏、安徽、江西3省),驻江宁,同治五年(1866年)起,加南洋通商大臣衔;陕甘总督(辖今陕西、甘肃、新疆3省)
,驻兰州,兼甘肃巡抚事;闽浙总督(辖今福建、台湾、浙江3省),驻福州,并领福建巡抚事;湖广总督(辖今湖南、湖北两省。光绪二十六年改名湖南湖北总督),驻武昌,光绪三十年(1904年)起兼领湖北巡抚事;四川总督(辖今四川),驻成都,兼巡抚事;两广总督(辖今广东、广西及海南岛等地),驻肇庆,光绪三十年起兼广东巡抚事;云贵总督(辖今云南、贵州2省),驻昆明,光绪三十年起兼云南巡抚事。奉天、吉林、黑龙江3省,即东三省,初各设将军管辖。光绪三十三年(公元1907 年)都建为行省,改盛京将军为东三省总督,并兼管三省将军事务,并摄奉天巡抚事。
巡抚则为一省地方行政长官,受总督节制(原则上如此,关于督抚之间的矛盾后述)。巡抚主要考察全省地方官员并管理本省关税、漕政等事务。若有用兵,则由巡抚督理粮饷。巡抚又多兼提督衔,到光绪年间,所有巡抚均兼提督衔,节制本省各镇总兵。其职权稍次于总督,无总督之省,则更是独当一面,所以巡抚与总督同是地方大员。
总督、巡抚成为封疆大吏以后,为了加重权势,一般都有兼衔。雍正元年(公元1723 年)规定,总督除授为尚书兼都察院右都御史外,或者为兵部右侍郎兼都察院右副都御史。巡抚也有兼衔,一般兼都察院右副都御史,经吏部奏请后兼兵部侍郎衔,光绪二十三年后改陆军部兵部侍郎衔。
总督的品级为正二品,加尚书衔者为从一品;巡抚从二品,加兵部侍郎衔者为正二品。一般来说,总督偏重军政,巡抚偏重民政。
(二)、道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