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亭送别(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与《窦娥冤》一文的学习相结合,进一步了解元杂剧的特点与成就。
2.了解本课曲词富于抒情性和音韵美的特点。
3.体味剧作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鉴赏剧作富于文采的语言。
重点、难点及解决办法
鉴赏剧作曲词的音韵美和体会其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是学习的重点和难点。为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应在疏理剧情的基础上,重点赏读若干支曲词,通过诵读、比较,让学生掌握有关知识,进行文学鉴赏的训练。
教学过程:
一、整体感知
《长亭送别》是《西厢记》的第四本第三折,(《西厢记》共五本二十一折,这在元杂剧中是颇为少见的。全剧剧情,可参看课本题解)也是全剧最为脍灸人口听精 彩片断之一。随着剧情的发展,莺莺终于克服了身心解放的要求与封建精神桎梏的矛盾,迈出了关键的一步,与张生私下结为夫妻。但接下来便是老夫人逼张生赶 考,并说考不取功名便休来见我为什么电脑老是黑屏,崔、张爱情又面临新的威胁。无奈中张生只好起程上朝取应。这场送别戏共有十九支曲文,由莺莺主唱,既是塑造莺莺形 象的重场戏,也充分体现了王实甫剧作情景交融、富于文采的特点。
二、教学过程
1.导入  :《西厢记》是脍炙人口的艺术杰作,同学们是从什么时候起知道这部作品的?读过那些与《西厢记》有关的书,是否观赏过相关的影视戏曲作品?
(学生可自由作答,能引入课文学习的正题即可。)
2.疏理剧情:《长亭送别》写莺莺、红娘、老夫人到十里长亭送别上京赶考的张生,莺莺是最重要的剧中人,经过的时间线索。度依据送,把课文划分为四个部分。
第一部分{开头至叨叨令结束}:赴长亭途中
第二部分{承上至四边静之前}:长亭别宴
第三部分{承上至小生又生些念”}:临别叮咛
第四部分{“一煞三十而已演员至此折剧终}:长亭别后
3.赏读曲词《端正好》。全曲共六句二十五字,可要求学生先背诵,后作赏析。提问:这支曲子在修辞上有什么特点?是怎样渲染出剧中主人公的离愁别恨的?
实现自我价值
明确:曲子句子式既整饬又参差错落,前3个三字句构成对偶、排比。后又各有一个四字句、七字句和五字句。前四句一句一景,点明送别的季节,以景衬情。后二句用设问手法,说是离人泪”“染霜林醉,一,下得极度有分量。沟通了景与情的联系,使大自然的景物融入凝重的离愁,创造了委婉深沉、令人感伤的悲凉意境。
4.与《端正好》对比,赏读剧本末尾的《一煞》、《收尾》。
提问:和《端正好》一样,《一煞》和《收尾》也是情景交融、借景抒情的。王季思教授
评点这两支曲子说:末二曲写张生去后莺莺的怅望情景,景中有人、有情,虚情实写,正语反诘,俱臻妙境。试说说你对这段评语的理解。
明确虚情实写,就是寓情于景,借生动的景物来传情。这两支曲子写夕阳残照、青山疏林、淡烟暮霭、秋风马嘶,我们仿佛看到莺莺满怀凄楚,怅然痴立,目 送张生转山坡、出疏林,离愁渐远渐无穷,此时的满目秋景,都是莺莺悲凉心境的外化。《收尾》的末句遍人间烦恼填胸臆,量这些大小车儿如何载得起 便是正语反诘,即用反问句抒写心境。比之于李清照的只恐双溪舴舟,载不动许多愁的正面直说,更显得激越真切。
5.与以上三支曲子对比,赏读《滚绣球》和《叨叨令》。
提问:这两支曲子主要写什么?有人说,只有《端正好》、《一煞》和《煞尾》这样的曲词,才可以称为绝纱好辞小米路由器怎么设置最搞笑的小品台词,《滚绣球》与《叨叨令》便相形见绌,你的看法怎样?
明确:《滚绣球》仍是莺莺的内心独白,借去长亭途中的景物,从正面刻画莺莺与张生难以离舍的复杂内心世界。《叨叨令》由红娘的问话引发,叙说动身前无心打扮的原因,设想今后孤凄的生活情景。
  关于曲词的评价:《端正好》、《一煞》等化用唐诗宋词精美语句固然堪称绝妙好辞,而《滚绣球》、《叨叨令》亦各有特。这两支曲子使用对偶、排比、夸张等修辞手法,写得也很生动真切,同时,又更多地融口语入曲,语言通俗,才能使演员宜于演唱,听众容易接受,雅俗共赏。《叨叨令》多用叠词、衬字,更能体现口语化的音韵美。有时委婉含蓄,有时尽情倾泻,两种曲子风格各异而能统一,正是王实甫才具超之处,不必硬性分出高下。
三、总结、扩展
本课时我们只重点赏读了五支曲子,对课文华美曲雅、富于文采的语言已多有领会。王实甫是酿造气氛、描摹环境的圣手,他描绘的情景交融的艺术意境,有使人感泣的魅力;他又是杰出的语言大师,曲词艳丽曲雅,又自然流利,毫不矫揉造作。下一课时,我们将时一步赏读共余曲词。
四、课后作业 
1.复习已讲析、讨论的五支曲子,进上步作吟诵体味。
2.诵读自《脱布衫》和《二煞》等十四支曲子,体会其中反映出的莺莺的心理活动与思想性格。
五、板书设计
  曲词赏读                                       
《端正好》:浓重彩  以景写情
《滚绣球》:借景抒情  哀婉动人
《一煞》、《收尾》:虚情实写 正语反诘
《叨叨令》:口语入曲  通俗真切
剧情分析
《端正好》至《叨叨令》  送别途中 
《脱布衫》至《朝天子》  长亭别宴 
《四边静》至《二  煞》骆达华  临别叮咛 
《一煞》至《收尾》      长亭别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