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亭送别·端正好
教学目标
1.了解元杂剧的基本常识。
2.体会本曲景与情交融的特点 。
3.真情出质文,体会文章表达的情感。
教学过程
一、回顾元杂剧相关知识
(一)元杂剧:概念
元杂剧是用北曲(北方的曲调)演唱的一种戏曲形式。金末元初产生于中国北方。是在金院本基础上以及诸宫调的影响下发展起来的。
作为一种新型的完整的戏剧形式,元杂剧有其自身的特点和严格的体制,形成了歌唱、说白
、舞蹈等有机结合的戏曲艺术形式,并且产生了韵文和散文结合的、结构完整的文学剧本。
(二)元杂剧:结构
元杂剧一般是一本四折演一完整的故事,个别的有五折、六折或多本连演。如《西厢记》是五本二十一折的连本戏。
折:是音乐组织的单元,也是故事情节发展的自然段落,四折一般分别是故事的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每一折大都包括较多的场次,类似于现代戏剧的“幕”。
四折之外可以加一二个楔子。楔子一般放在第一折之前,介绍剧情,类似现代剧中的序幕;也有的放在两折之间,相当于后来的过场戏。
每本杂剧的末尾有两句、四句或八句对语,用以概括全剧内容,叫做“题目正名”。如《窦娥冤》结尾的“题目”是“秉鉴持衡廉访法”,“正名”是“感天动地窦娥冤”。
(三)元杂剧:角
水利水电工程排名杂剧角分为末、旦、净三大类。
其中正末为男主角,正旦为女主角。净:俗称“大花脸”,大都扮演性格、相貌上有特异之处的人物。如张飞、李逵。
每类又可分为外末(老年男子)、副末(次主角)、冲末、大末、小末(少年);外旦、贴旦、老旦、花旦;副净、二净等。
此外,还有以剧中人职务身份为名的杂角,如驾(皇帝)、孤(官员)、卜儿(老年妇女)、孛老(老年男子)、洁郎(和尚)等。
(四)元杂剧:剧本构成
剧本由唱、白、科三部分构成。
唱是杂剧的主要部分。除楔子中可由次要角唱以外,一剧四折通常由主角一人唱到底,其他角有白无唱,正末主唱的称“末本”,正旦主唱的称“旦本”。
剧本中的唱词,即曲词,是按照曲牌规定的字数、句法、平仄、韵脚填写的,也可以在曲
牌的规定之外,适当加入衬字或增句。每折的曲子必须一韵到底,不能换韵。
白是“宾白”,是剧中人的说白部分。宾白又分以下四种:对白:人物对话;独白:人物自叙;旁白:背过别的人物自叙心理话;带白:唱词中的插话。
漂怎么组词剧本还规定了主要动作、表情和舞台效果,叫作“科范”,简称“科”,如“再跪科”“鼓三通、锣三下科”。
(五)元杂剧:音乐
杂剧的每折用同一宫调的若干曲牌组成套曲。楔子只能用一二支小令,不能用套曲。
宫调,即调式,相当于现代音乐的C调D调等。曲牌,是曲调的名称,每个曲牌都属于一定的宫调。剧本中每套曲子的第一支曲子前面都标明宫调。如《窦娥冤》第三折第一支曲子标示的【正宫】【端正好】,表示这一折自【端正好】以下各曲均属【正宫】。
二、简介《西厢记》
全名《崔莺莺待月西厢记》,全剧共五本二十一折写张生与崔莺莺这一对有情人冲破困阻
终成眷属的 故事。
《西厢记》故事梗概
女明星毛都漏了图片唐代礼部尚书之子书生张珙父母亡故后,家庭败落,虽有满腹诗书才学,却还没有做官。在去京城应试的路上,于寺庙中遇见崔相国之女崔莺莺,两人产生爱情,恰逢乱 军首领孙飞虎兵围古寺,强索莺莺为妻。莺莺之母崔夫人许诺:“无论何人,退得贼兵,情愿倒赔妆嫁,将莺莺许配于他。”张珙挺身而出,修书招来白马将军杜确,杀退孙飞虎,不料崔夫人变卦,竟让张珙与莺莺兄妹相称。二人不甘忍受礼教束缚,在丫鬟红娘的热情帮助下,几经挫折,终成眷属。崔夫人不得已同意婚事,但提出张生只有到京城考取状元后,才能完婚。本文讲述的就是一家人送别张生赴京赶考的情景。
三、元曲四大悲剧:
人生苦短 何妨一试关汉卿《窦娥冤》、白朴《梧桐雨》、马致远《汉宫秋》、纪君祥《赵氏孤儿》
元曲四大爱情剧:关汉卿《拜月庭》、王实甫《西厢记》、
白朴《墙头马上》、郑光祖《倩女离魂》
元曲四大家:关汉卿,号己斋叟。其代表作为《窦娥冤》
白朴,字太素,号兰谷。其代表作为《墙头马上》
马致远,字千里,号东篱。其代表作为《汉宫秋》
郑光祖,字德辉。其代表作为《倩女离魂》
四、王实甫
元代杂剧作家,名德信 。代表作《西厢记》 《破窑记》《丽春堂》。
王实甫是杰出的语言艺术大师,他吸收了当时民间生动活泼的口语,继承了唐诗宋词精美的语言艺术,融化百家,创造了文彩斑斓的元曲语汇,成为我国戏曲史上文采派最杰出的代表,形成了非常优美的“花间美人”的艺术风格。
其作品抒情性强,曲词优美,对元杂剧和后来戏曲的发展有很大的影响。
他的代表作《西厢记》全名为《崔莺莺待月西厢记》,共5本21折,取材于唐人元稹的《莺莺传》和金人董解元改编的《西厢记诸宫调》(习称《董西厢》)。
五、品读
【正宫】【端正好】
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
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
碧蓝的天空,开满了菊花的大地,西风猛烈吹,大雁从北往南飞。
清晨,是谁把经霜的枫林染红了?那总是离人的眼泪。幼儿园教师节
“碧云天,黄花地”,出自范仲淹的《苏幕遮》
碧云天,黄叶地,秋连波,波上寒烟翠。山映斜阳天接水,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
黯乡魂,追旅思,夜夜除非,好梦留人睡。明月楼高休独倚,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
此词言辞婉丽,深情绵邈。内容抒写乡思旅愁。上阕写景,气象阔大,意境深远,视点由上及下,由近到远,仅“无情”二字点出愁绪。下阕直揭主旨,因“芳草无情”导入离愁和相思。
此词以大景写哀情,别有悲壮之气。
六、赏析
【端正好】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
问1:景物描写有何作用?
描摹具有深秋时节特征的凄凉景物,烘托了送别的凄冷氛围,营造了凄美意境,表现出莺莺为离别而烦恼的痛苦、压抑心情(离愁别恨)。
三国英传7怎么玩问2:“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运用哪些修辞?有什么作用?
设问、拟人、夸张
“染”:不但写出了景物彩的变化,而且联通了景与情,融情于景,使景物融入离愁,表达出离人沉郁忧伤的感情。
“醉”:写出经霜的枫叶是被她的眼泪感动而变红,突出了离人伤感凄凉的离愁别绪。
七、探究
【端正好】是如何做到情景交融的?
(1)意象的组合典雅华美。前五句,一句一景,点染了一幅空间广阔、彩斑斓图画:蓝天白云,黄花满地,西风凄紧,北雁南飞,霜林染红。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