戏曲欣赏
○豫○剧——质朴优雅,贴近⽣活
前⾔
对于⾃⼩就对戏曲充满了热爱沉迷情愫的我,看到戏曲欣赏这个新课程的推出⼼⾥异常的⾼兴。由于家住在紧挨着河南省的⼭东菏泽曹县,⼩时候逢庙会、节庆就会有豫剧、⼤平调戏剧团去我们附近演出。⼩时候喜欢演员们脸上的油彩以及⾝上穿着的华丽戏服,随着年龄的增长逐渐的爱上了它的唱腔和表演⼀直到今天都不减当年对戏曲的执迷与热爱。⾃上⼤学以来有了更多的时间和资源来了解接触戏曲,所喜欢的剧种也不仅仅限于⼩时喜欢的豫剧、⼤平调、曲剧、越调,这两年也慢慢的喜欢上了国粹京剧。在这⼏个剧种当中,我还是更加喜欢豫剧这⼀最⼤的地⽅剧种。下⾯结合⾃⾝所了解以及⽹上提供的资源做⼀简单的介绍和论述。
简介
豫剧,是在河南梆⼦的基础上,不断进⾏继承、改⾰和创新发展起来的。建国后因河南简称“豫”,所以称豫剧。豫剧在安徽北部地区称梆剧,⼭东、江苏的部分地区仍称河南梆⼦戏。豫剧的流⾏区域主要在黄河、淮河流域。除河南省外,湖北、安徽、江苏、⼭东、河北、北京、⼭西、陕西、四川、⽢肃、青海、新疆、台湾等省区市都有专业豫剧团的分布,是我国最⼤的地⽅剧种。
豫剧流派
豫剧流派可分为因流传地域、语⾳不同形成的区域性艺术流派,以及艺术家表演、唱腔风格、弟⼦传承不同形成的风格流派。
⾳乐和地域流派
豫剧在其发展过程中,由于受到各地语⾳和民间⾳乐等因素的影响,在⾳乐上形成了带有区域性的不同风格
的艺术流派。即以开封为中⼼的"祥符调";以商丘为中⼼的"豫东调";以洛阳为中⼼的"豫西调"(⼜称"西府调");形成于豫南沙河⼀带的"沙河调"。其中"祥符调"、"
沙河调",从唱腔的板式结构、调式、旋律、节奏、句法组成和语⾳等⽅⾯看,都和"豫东调"⽐较近似,故统称"豫东调"。
建国后,在杨兰春等的领导下,对豫剧传统唱腔进⾏了综合吸收和⼤幅度改⾰,运
⽤科学的发⾳,融⼊了歌剧元素,形成了“现代流派”,⼜称现代戏流派。
"豫东调"唱腔主⾳为"5",以中州⾳韵和商丘、开封的语⾳为基础,在传统演唱中多⽤假嗓(⼆本腔),声⾳⾼细,花腔较多,具有激昂、豪放、明朗、花俏的特点。"豫西调"唱腔主⾳为"1",以中州⾳韵和洛阳语⾳为基础,在传统演唱中多⽤真嗓(⼤本腔),声⼤腔圆,寒韵(哭腔)较多,具粗犷、浑厚、悲壮、深沉的特点。这两⼤腔系30年代开始有了交流,建国后,清除"门户之见",相互交流,相互学习,取长补短,融会贯通。
⽽“现代唱腔流派”,是杨兰春在传统豫剧唱腔基础上,进⾏了⼤幅度的改⾰和创新,以专业的⾳乐创作⽅法为依据、以科学的发声⽅法为准则、以⾊彩丰富的⾳响为前提、以表现内容、塑造形象、刻画⼈物为⽬标、以完整的舞台艺术为原则、以突出豫剧艺术那种浓郁的地⽅⾊彩、鲜明的时代精神和朴实的⽣活⽓息为宗旨,丰富、发展、健全丁豫剧⾳乐的表现⼿法,形成了独特的⾳乐和唱腔风格,它打破了豫剧的地域限制,在豫剧的改⾰和创新历史上,具有⾥程碑的作⽤。
豫剧五⼤⾳乐流派
1.祥符调风格是粗狂、⾼亢、激越,古朴醇厚、委婉明丽。代表⼈物:陈素真,阎⽴品、桑振君、宋桂玲、王秀兰。
2.豫西调(西府调)。⾳味略带秦腔,优美悦⽿动听,吐字清晰,字字⼊⽿;适合演悲观、愤慨,⾳乐深沉、悲壮。代表⼈物:常⾹⽟、崔兰⽥、王⼆顺、李树建。
陈凯歌的国籍3.豫东调。慷慨、激昂。⼥声花腔较多,具明快、俏丽特点,男声则挺拔、昂奋。代表⼈物:“红脸王”唐⽟成、赵义庭、马⾦凤、李斯忠、刘忠河。
4.沙河调。活泼婉转,激昂嘹亮。既适宜表达愉快舒畅的⼼情,也适宜表达慷慨壮烈的⽓氛。流传于淮北、沙河流域,安徽⼈
5.现代调。建国后,杨兰春整合豫剧其他声腔,形成的新唱腔。通俗易懂、类似民族⾳乐,欢畅明快。代表剧⽬:豫剧绝对经典现代戏《朝阳沟》。
艺术家风格流派
1927年以前的河南梆⼦没有⼥演员。出现了⼥演员后,逐步形成了以陈素真、常⾹⽟、崔兰⽥、马⾦凤、阎⽴品五⼤名旦为代表的表演流派,常派激昂奔放、陈派古朴典雅、马派刚健明亮、崔派深沉含蓄、阎派细腻委腕。⽬前,五⼤流派桃李天下。其他旦⾓及⽣、净、丑⾏的卓越艺术家也开创了不同风格的流派。
豫剧名家仝卓母亲
从民国⼗六年(1927)起,京剧界⾸先吹起流派风,以表演者姓名
当作流派的标记,正象征着个⼈的表演风格已经成为传统戏曲界的楷模。⽆论是剧评家、表演家、剧作家、戏迷们,开始以派别来品论表演者的艺术风范,“流派”便成为⼀种习惯⽤语,影响所及,豫剧也出现了流派的说法,经常被谈论的有陈(素真)派、常(⾹⽟)派、崔(兰⽥)派、马(⾦凤)派、阎(⽴品)派、桑(振君)派等旦⾓六⼤流派。流派的出现对豫剧来说有正⾯的激励意义,每⼀类派别的表演特⾊
都是直接促进豫剧成长的重要因素。上述⼏派分叙于下:
豫剧名旦六⼤家
常⾹⽟(1922.09.15 -2004.06.01),“常派”唱腔字正腔圆,运⽓酣畅,韵
⼀⼈⼀貌,栩栩如⽣,开创了豫剧旦⾓真假声结合唱法的先河。代表作有《花⽊兰》、《拷红》、《断桥》、《⼤祭桩》、《⼈欢马叫》、《红灯记》等。培养的弟⼦有韩⽟⽣,⾼⽟秋,孙⽟菊,王
希玲,虎美玲,⼩⾹⽟,王惠,李⾦枝,汪荃真,朱巧云、范军等⼀⼤批优秀演员,成为当代豫剧舞台上的中坚⼒量。
伊能静不雅
陈素真(1918.4.30 -1994.3.29),原名王若瑜,16岁就被誉为“河南梅兰芳”、17岁⼜被誉为“豫剧皇后”、22岁在西安⼜荣获“梆⼦⼤王”的美誉。豫剧⾃陈素真起,格局⼀新。开创了豫剧雅致化⼀个新时代。唱念做打影响其后旦⾓⾏当。从艺66年,积⼀⾝绝技,⽂武⽣旦不挡,唱念做打俱佳。她继承传统,勇于创新,开创了豫剧舞蹈化、技巧化、形式美之先河,唱腔古朴典雅,含蓄俏丽,表演细腻传神,规范讲究,⾝段优美、⾏动如飘,被专家称为“豫剧舞台上的⼀尊美神”。代表剧⽬《宇宙锋》、《三上轿》、《梵王宫》、《春秋配》、《拾⽟镯》、《凌云志》、《涤耻
⾎》、《霄壤恨》、《三拂袖》、《义烈风》、《⼥贞花》、《柳绿云》、《克敌荣归》、《伉俪箭》、《⼱帼侠》。先后有邹少和、程砚秋、⽥汉、曹禺等因敬服陈素真⽽题词。
崔兰⽥(1926 -2003),崔兰⽤的演唱以豫西调为主,兼⽤豫东调,是豫西流派的代表演员之⼀,在“豫剧⼗⼋兰”当中,其成就和影响为最⼤。她擅长塑造古代妇⼥中的悲剧⼈物形象。久演不辍的《桃花庵》、《秦⾹莲》、《三上轿》、《卖苗郎》
被誉为崔派艺术的四⼤悲剧。崔派唱腔深沉浑厚,含蓄蕴藉,韵味悠长。尤其是特有的⿐腔⾳和⾼低腔对⽐的演唱⽅法,幽咽低回,⽣动鲜明,富有情感⾊彩和艺术魅⼒。她的表演,庄重⼤⽓,做⽽不过,含⽽不露,以静显动,朴实⽆华。崔兰⽥所扮演的
悲剧⼈物,其唱其表,⽆不渗透着她对妇⼥命运的观察和体悟、理解和同情,给⼈⼀种凝重的历史苍桑感。
马⾦凤,她的嗓⾳明亮纯净,清脆圆润,⾳质坚实、柔韧,唱法上以假声为主,真假声结合运⽤;唱⼯以⼤段叙述性“豫东调”“⼆⼋板”为其擅长,吸收⼭东梆⼦的⾳调加以融化;唱腔结构严谨,旋律简练、朴实,节奏明快、舒展,技巧娴熟,造诣深厚。其特点刚健豪爽,深⼊浅出,蕴藉醇化。她演的穆桂英溶融青⾐、武旦、⼑马旦等表演程式为⼀炉,独具匠⼼地创造了适合剧情⼈物需要的“帅旦”这个新的艺
术⾏当,成功地塑造了⽓宇轩昂、雍容⼤度、⼱帼英雄穆桂英的艺术形象。
阎⽴品(1920 -1996),她的表演体现七分神韵,三分造型,重神传神,运神展姿,造姿展美的艺术风格。在⾏腔上追求以情带声、字正腔圆,常常为扩展⾳域,求⼀新声,苦咏千百遍。代表剧《秦雪梅》、《蝴蝶杯》、《⽟虎坠》、《碧⽟簪》等。
桑振君(1929-2004),⾃幼学习河南坠⼦,后改学豫剧。桑振君不仅继承了豫剧不同地域派别的演唱传统,⽽且擅长从各种表演流派以及多种姊妹艺术中,吸取精华,发展变化,⽽后融会贯通,最后形成了独具⼀格的“桑派”演唱艺术。她在豫剧声腔中,将河南坠⼦这门艺术吸收到豫剧之中,豫剧的旋律显得丰富多彩,优美耐听。正是由于她把河南坠⼦的韵律和嘴⽪功夫巧妙地融⼊唱腔,才形成了⾃⼰独有的演唱风格。她的声腔甜润娟丽,旋律变化有致,尤以“⼝伶齿俐、韵乖字巧”出名。
其他流派名家
除上述豫剧六⼤名旦外,豫剧旦⾓还有五个流派:“台湾豫剧皇太后”张岫云创⽴的张派,徐艳琴的徐派,宋桂玲的宋派,王秀兰的王派,安⾦凤的安派等;⼩⽣四⼤流派:赵义庭、王素君、王希玲、刘法印,代表四⼤风格⼩⽣流派;须⽣五⼤流派:唐⽟成、唐喜成、刘忠河、刘新民和李树建,代表五⼤风格须⽣流派;⿊脸两⼤流派:李斯忠的李派、吴⼼平的吴派;丑⾓两⼤流派:⽜得草的⽜派、⾼兴旺的⾼派。介绍如下。
张岫云(1928-),旦⾏⼥演员,艺名“万⾥云”。河南省临颍县⼈。她8岁时曾受教于豫剧名旦“玻璃脆”,⼀年后⼊“万家班”学艺,之后⼜曾拜豫剧名家杨⾦⽟门下学艺,⼯青⾐、闺门旦。还曾拜师于豫剧名⼩
⽣“筱⽕鞭”。因其拜师多,学的⾏当、剧⽬多,因此在她16岁后演出于豫东及界⾸等地时就以能⽂能武有了较⼤影响。张岫云于1949年随国民党军队撤往越南,1953年⼜随军赴台,先后在越南参加了军中康乐组织新⽣剧团、中州剧团。到台湾后,以
其为⾸成⽴了海军陆战队飞马豫剧队,开豫剧⼊台之先河。飞马豫剧队成⽴后初次公演就轰动了台湾。张岫云也从此在台湾⼀举成名。1954年,张峭云曾率“飞马”进⾏了环岛巡演,所到之处好评如潮,被誉为“台湾豫剧皇太后”。
宋桂玲(1933-1999),豫剧表演艺术家,河南开封⼈,国家⼀级演员。10岁进开封快乐戏院学唱豫剧,专攻⼑马、花旦。曾师从豫剧⽼艺⼈赵清和,后⼜曾随京剧艺⼈⾦丝猴学练武功,12岁便以“⽂武双全”之誉担任主演。她性情刚烈,学艺刻苦,勤于钻研。从艺57年,积⼀⾝绝技。宋桂玲⼀⽣演出了近150部戏,不仅以花旦、闺门旦著称,⽽且能翻能打,是豫剧⼥演员中少有的“⽂武全能”。
1952年,年仅19岁的宋桂玲参加中南区戏曲观摩会演,以⼀折《投衙》竟与“豫剧皇后”陈素真获同等奖励。之后,⼜赴朝鲜前线参加了“抗美援朝”慰问演出,20岁时已闻名遐尔。她的《秦⾹莲》、《桃花庵》、《穆桂英下⼭》等在⼴⼤观众中享有盛誉。尤其是经她精⼼修改的传统剧⽬《⾹囊记》(修改后名为《抬花轿》),精彩⾄极,轰动⼀时。1982年4⽉在北京演出时,国际剧协英国中⼼主任⽶
歇尔、朱⾥安特意拜访宋⽼师,⼗分推崇她的表演、演唱。著名导演谢添也⾮常喜爱此剧,要为宋⽼师拍电影。时⾄今⽇,《抬花轿》的剧名已经代替了以前的《⾹囊记》、《⽂武换亲》,每逢欢庆时刻,“府门外三声炮花轿起动”的唱段还都是必唱的曲⽬。此剧已经成为了豫剧花旦⾏当的看家戏。
唐⽟成(1895-1973),豫剧须⽣,河南虞城⼈。1904年⼊玩友班,攻花脸、红脸。1906年⼊夏⾢罗家班学艺,师从况凤仙(艺名科马,旦⾓)。1920年⼜拜师冯垛,
赐名⽟成,他虚⼼学习冯垛的演唱技巧,技艺提⾼,名声⼤震。唐⽟成是豫东调最有代表性的须⽣演员,他不仅扮相壮美,表演细腻洒脱,善于刻画⼈物的性格情态,⽽且唱腔不同⼀般,别具风采。在演唱时,多是真假嗓结合,先低后⾼(⼀般由C调升到E降调),刚柔相济,浑厚朴实,耐⼈寻味。他特别擅长运⽤偷字、嵌字、闪板及
哀颤(寒颤)等巧妙唱法,使⼈听起来既感到粗犷豪放,⼜别具风采。他演出的代表剧⽬还有《反徐州》、《杨河堂》、《⽩⽟杯》、《李渊跑宫》、《闯幽州》、《困南屯》、《刘公案》等。1949年,他参加了虞城县⼈民剧团,还先后演出过现代戏《⼩⼥婿》、《王贵与李⾹⾹》、《⽩⽑⼥》、《传》等。
唐喜成(1924—1993),豫剧须⽣,是著名的豫剧“⼆本腔”(假声)演员。他幼年唱男旦,17岁嗓⾳失润,遂苦练武功,改演武⽣和花脸,
同时悉⼼钻研假声唱法,终于练出了很好的⼆本腔,成为唱做俱佳的⽣⾓演员,⼈称“响⼋县,⼀拿三”(即⽣、旦、浄三者皆能)。唐喜成的演唱虽以假声为主,但⾳域并不窄,⽽且声⾳洪亮,⾼低⾳衔接⾃然,控制⾃如。特别是吐字清晰,唱⾼腔也能保持⾳⾊的柔和悦⽿,这在梆⼦戏⼆本腔演员中是很难得的。在五⼗年的舞台艺术实践中,他创造性的以宏亮、委婉的“⼆本腔”和细腻、真实的表演,塑造了众多正直、廉明、潇洒的⽣⾓形象。代表剧⽬有《南阳关》、《辕门斩⼦》、《三哭殿》等。
李斯忠(1921~1996),男,豫剧净⾓⿊头。河南宁陵⼈。12岁拜王家⽟为师,17岁出科,因嗓⾳洪亮绰号“⼋⾥嗡”。他主演的《司马茅告状》1956年获河南戏曲观摩演出演员⼀等奖。1958年与崔兰⽥合作,为周恩来总理演出《见皇姑》⼀折。先后演出数⼗个剧⽬,演出的《唐知县审诰命》获建国30周年献礼⼀等奖。他的唱腔以豫东调为主,豪迈奔放,嗓⾳洪亮。
甄嬛传好看吗
⽜得草(1933—1998),男,著名豫剧丑⾓。河南省开封市⼈,原名⽜俊国。他10岁学艺专攻⽂丑,在博采旁收、⼴取众长的基础上融会贯通,⾃成流派,“官丑”尤称⼀绝。他技艺精湛,唱、念、做、舞俱佳,既讲究程式规范,⼜⼒求贴近⽣活;洒脱雅致,寓庄于谐;既有⼤家风范,⼜有乡⼟⽓息。其代表剧⽬有《卷席筒》、《做⽂章》、《张古董借妻》、《三不愿意》、《拾⼥婿》等;后期主要演出《唐知县审诰命》(即《七品芝⿇官》)。《唐知县审诰命》由⽜得草亲⾃执笔并主演,在1979
年被北京电影制⽚⼚改编为电影《七品芝⿇官》并获第四届“百花奖”最佳戏曲影⽚奖,其中的⼀句台词“当官不为民作主,不如回家卖红薯”脍炙⼈⼝。
吴⼼平(1937年2⽉⽣),豫剧⽼⽣、⿊头。宁陵县⼈。从艺56年来,先后在《社长的⼥⼉》、《屈原》、《包青天》、《桃园喜》、《睢阳忠烈》、《岳飞》等100多部戏曲、电影、电视剧中扮演主要⾓⾊。特别是1963年出演《社长的⼥⼉》社
长⼀⾓在全国引起轰动,赴北京汇报演出受到周恩来、李先念、陶铸、习仲勋、薄⼀波等党和国家领导⼈的接见。1979年,他在河南影业公司与⾹港⾦马影业公司联合摄制的彩⾊电影戏曲⽚《包青天》中成功地扮演了包拯,赢得了豫剧“活包公”的赞誉。他既攻⽼⽣,⼜演⿊脸,⼯于传统戏,擅演现代戏,在艺术上形成了唱腔浑厚、吐字清晰、表演朴素⼤⽅的风格。
刘忠河(1943年)红脸王代表,被称作为豫剧“马连良”,他唱腔古朴、豪放、⼤⽅独特⾃成⼀派,他弟⼦众多、戏迷遍布全国、为弘扬豫东红脸艺术常年⼯作在⼀线、下乡演出,把戏曲艺术挥洒在华夏每⼀⽚⼟地上。⾃1980起其唱段即被录制成
唱⽚发⾏全国及东南亚各国。其代表剧⽬有《打⾦枝》、《三打⾦枝》、《⾎溅乌纱》、
《⼗五贯》、《辕门斩⼦》、《清风亭》等。流派弟⼦众多,有魏建新、刘⽰河、⽯贵、王振强、张发仁、盛建成、寇传信、⾦万民、王洪⽣、景福仓、张连忠、焦道峰、付青松、张新民、宋惠民、张秀云、李素莲、张珍、闫蔻云、杨松慧等。
李树建(1962年4⽉⽣)豫剧须⽣,汝州⼈。现任中国剧协副主席、河南剧协主席。经长期⾛访和专研豫西调名家,逐渐形成了⾃⼰具有明显个性特征的独特唱法,即既有王⼆顺嗓⾳洪亮、⾳域宽⼴、声韵醇厚的特⾊,⼜使原本就擅长表现曲折委婉
今天兰州疫情最新消息
感情的“豫西调”更加悲壮苍凉。在演唱⽅法上,既有马连良“衰派”的散淡优雅,⼜有周信芳“麒派”的苍凉悲壮。他主演的《程婴救孤》,在海内外反响太⼤了,为当代豫剧的杰出代表。《程》剧中,他简
约了程式化的表演,使唱、念、⾝段更加⽣活化,特别是剧中的“失⼦”和“⼗六年”两⼤段唱,兼⽤“轻声”、“⽓声”,实为哭唱,前者哭别⼈,后者哭⾃⼰,悲痛欲绝却未见号啕,不胜凄苦却没有声嘶⼒竭,把⽆限的悲情化作⼲涩的⾬与颤抖的风,点滴撕扯着、浸润着观众的⼼。主演代表作有豫剧《清风亭》、《程婴救孤》、《⼤登殿》、《鞭打芦花》和现代戏《乡村警官》、《试⽤丈夫》、《⼉⼤不由爹》等。
王希玲(1944年2⽉12⽇⽣)豫剧⼩⽣,祖籍⼭东胜县。以"传⼈物之神"为最⾼境界。不拘泥程式的束缚,努⼒探寻程式与⼈物,程式与⽣活,古典戏曲与现代美的契合点,代程式为⼈物服务。她的创作⽅法和经验受到戏剧专家关注,并给同仁以启迪。由她主演的《风流才⼦》唱响城乡,轰动京城,风靡海内外,演出超千场。王希玲还多次赴⾹港、澳门、台湾、前南联盟,法国、意⼤利等地区、国家演出。她耻踪尘俗,⼤胆⾰新,团结同仁,追求豫剧的"真、深、新、美"。她以《风流才⼦》、
《情断状元楼》、《春秋出个姜⼩⽩》、《⾦殿抗婚》、《陆逊拜帅》等为代表,形成了"⾃然淳雅、
清新明秀、超凡脱俗"的艺术风格。以⼩⽣领衔主演,第⼀次把豫剧⼩⽣提到了与旦⾓齐肩的地位,使豫剧⼩⽣⾏当的发展步⼊新的阶段。
后记
在⼀个充满活⼒和激情的⼤学校园⾥竟然不到关于⼀个戏曲⽅⾯组织的影⼦是我来到⼤学之后⾄今感到失落的事情,每当观看各种院级或者校级的⽂艺演出看不到戏曲⼀点半星戏曲影⼦的时候就感到⼀种失落。为什么中国传统的娱乐形式得不到⼤学校园的⼀点点阳光和⾬露?为什么有那么多的扯淡协会就没有⼀个继承发扬中国传统戏曲的⼀个协会?
在我还很⼩的时候,戏曲是最普遍的娱乐⽅式,进⼊⼆⼗⼀世纪,中国传统的戏剧⾯临严峻的挑战,观众⽼化,传统化严重,地域性特征严重限制了中国戏剧的发展。戏剧本⾝是⼀种表演艺术,是唱,念、坐、打为⼀体的综合艺术体系。综合性,程序性、虚拟性是其主要特点。进⼊⼆⼗⼀世纪以后,随着中国⽂化市场的⽇益发展,⽹络技术的不断进步,艺术⽂化的传播已经不仅仅局限于⼀种⽅式。电影、电视、期刊、杂志的兴起,⽠分了戏剧的观众份额。以戏剧表演为代表的传统戏剧形式处在边缘化位置。
对于振兴中国传统戏曲,我们应该采取抢救、发扬、继承、创新的⼋字⽅针,放弃固有的观念,准确定位,扩⼤观众层次,对受众⽬标进⾏市场调查,准与观众的最佳切合点,精⼼策划,努⼒创新使
之不断适应当下的审美需要。在思想内容上,创造现在感强的形式,注重对戏剧的宣传和包装,加强与影视、⽹络等宣传媒体的合作。另外,中国传统戏曲应该⾛⼀条国际化发展的道路,⽴⾜于国内,加强与国际的交流。
>山东省内旅游景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