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植根中原沃土的地方戏曲,越调与豫剧、曲剧并称为河南三大剧种。20世纪60年代至80年代是其发展的辉煌时期;20世纪90年代以来,观众的审美情趣日益变化,演出市场严重萎缩,越调处在生死存亡的边缘。为抢救、保护这一优秀剧种,2007年2月,许昌越调成为许昌市唯一入选河南省第一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民间戏剧;2008年,国务院公布许昌越调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2009年,毛爱莲被认定为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许昌越调是如何起源的?它的魅力何在?命运为何一波三折?本文带您一起寻求答案。
越调的传承和发展,与表演艺术家们的辛苦付出是分不开的。河南省越调剧团建团60多年来,造就了一大批表演艺术家。张秀卿、申凤梅、何全志等老一辈艺术家饰演的人物形象,更是家喻户晓,妇孺皆知。他们为了使越调艺术发扬光大,孜孜不倦地探索着,使越调从地方少数剧种成了众所周知的河南三大剧种之一。
在广袤的中原大地上曾流传着这样的顺口溜:“卖了牛,荒了田,也要听听申凤梅;不打油、不称盐,也要看看大宝贝。”
这里所说的大宝贝指的是越调剧团的主要创始人之——越调表演艺术家张秀卿。从顺口溜中,想必大家就能感受到张秀卿有多受观众喜爱,不然也不会被称之为“宝贝”了。
张秀卿是何许人?据资料记载,张秀卿7岁拜议封班名艺人尚云亭(工旦、须生)为师,从此跟班学戏。
9岁登台演戏,11岁在《小二做梦》中饰演小二,稚嫩乖巧,观众呼之为“小宝贝”。15岁即通小旦、小生、须生、青衣多行,声名日盛。后到舞阳越调戏班担任主演,到各地演出,深受欢迎,观众改呼其为“大宝贝”,誉之为“盖河南”。
故乡的声音——河南越调
160
张秀卿不但继承了越调传统的演唱技巧,而且在演出实践中能大胆借鉴、创新。细心观察名家的演出,把汉剧、宛梆、南阳大调曲子、秦腔、吕剧、河北梆子等剧种的唱腔揉进越调里,既丰富了越调的表现力,也逐渐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演唱风格。在表演方面,她借鉴京剧的身段、武打技巧及鼓经,对化妆、服饰等亦加以变革,为越调艺术的发展做了有益的探索,在越调界深有影响。同时,张秀卿戏路广,悲喜剧皆宜,塑造了众多的艺术形象,早在20世纪30年代,因饰演《天水关》中的诸葛亮就名噪一时,表演从容稳健,气度非凡,唱腔激昂,又有韵味,对后来申凤梅塑造诸葛亮形象有着直接影响。
1949年6月,张秀卿加入河南省越调剧团,一直担任主演。1956年参加河南省首届戏曲观摩演出大会,饰演《三哭殿》中的李世民,获演员一等奖。其表演抖身、提蟒、净须等,一招一式优美精炼,扮相俊美潇洒,一派王家风范。著名剧作家田汉誉之为“河南的周信芳”(周信芳,我国卓越的京剧表演艺术家,“麒派”的创始人)。她还积极参与传统戏的改编及导演工作,对越调现代戏的表演艺术作了开拓性尝试,为越调的繁荣和发展作出了突出的贡献。
1960年,作为越调泰斗的张秀卿因病在开封去世,年仅41岁。张秀卿去世后,申凤梅调入河南省越调剧团挑大梁。
申凤梅是一位成绩卓著的越调表演艺术家,在她57年的艺术生涯中,先后在传统戏、新编历史戏及现
代戏等近200个剧目中扮演过生、旦、净、丑等各种行当的角,塑造了各类性格迥异的艺术形象。她塑造的诸葛亮更是深得广大观众好评,周恩来总理曾夸赞申凤梅说:“你把诸葛亮演活了,河南的诸葛亮很会做思想工作嘛。”
申凤梅一生的舞台实践证明了她是一位戏路宽广、功夫全面的演员。她表演真实,动作稳健,吐字清楚,以声带情,行腔婉转,声音宽厚
161
有力,质朴豪放,形成了独特的申派艺术,将越调艺术推向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峰。
越调的传承不光需要主角大放异彩,“绿叶”的陪衬同
样重要。与张秀卿、申凤梅这些主演不同,何全志就是戏里默默无闻的“绿叶”。虽然是“绿叶”,但是他却以文武不挡、生丑皆能的表演享誉越调戏剧界,被戏曲界专家和广大观众公认为“全才演员”。2008年,他被文化和旅游部命名为非物质文化遗产越调艺术传承人。“既然是‘绿叶’,那我就要演一个什么都会的‘绿叶’,把‘红花’衬得漂漂亮亮的。”年近九旬的何全志老人,精神抖擞,谈起越调兴致极高。在记者采访中,老人会时不时唱上几句,以便向记者解释他所说的人物角的特点。1936年,何老出生于商水县张明乡何渡口村。由于家中姊妹多,加之家境贫寒,他只上了半年学。但他天资聪慧,自幼痴迷戏剧,经常跟着大人撵戏班子听戏,听得多了,慢慢也就能有板有眼地唱上一两段。就这样,一个毛头小子和戏曲结下了不解之缘。更令人意想不到的是,几十年之后,当年的这个孩子竟然成了越调剧种的传承人。1950年春节前,越调剧团到商水县邓城演出,何全志去听戏,被同村艺人何金堂推荐给了剧团主演张秀卿。何全志在现场表演了一段《二进宫》,张秀卿听后非常满意,认为何全志是不可多得的好苗子,当即批准他加入越调剧团。就这样,何老走上了专业演唱越调的道路。起初,何全志启蒙于铜锤花脸,后改学丑行、生行。他刻苦练嗓、练身段,文武兼修,为以后塑造各类艺术形象打下了坚实基础。何全志早年在艺术上师承越调著名演员张秀卿、李金山,后长期与申凤梅同台演出。在戏剧舞台上,演员的角分生、旦、净、末、丑,绝大多数演员都是主修一个行当,也只能演活一个角。而何全志却能在多个行当中游刃有余,演一个成功一个,在表演
和声腔等方面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
1963年,何全志随越调剧团赴京汇报演出,在《收姜
维》剧中,他扮演红生姜维,在《李天保娶亲》剧中,他扮
演老丑张忠实。这是两个不同行当、不同身份、不同性格的
Tips:
越调,因主奏乐器为“四弦”,俗称
“四股弦”,是河南比较古老的剧
种。据南阳赊店的庄王庙碑记载,越
愚人节整人整蛊方法调距今有300年以上的历史。
越调的渊源与形成有多种说法,专家
们认识较为一致的是越调原为“月
调”,是中
国戏曲唱腔
四种调类
“平、背、侧、月”之一。月是月亮
的月,后称“月调”为“越调”。
马炎心介绍,越调在许昌的流行可追溯至清乾隆年间。最早,禹县衙门及
马车场组建越调班。1821年,越调
艺人王庆和来此搭班,成为这个班的
班主和主演。1927年,许昌县人张三
余、张书监组建越调窝班,申凤梅就
是在这里开始学习的。
越调最早与其他剧种一样,只有男演
员。到20世纪初,舞阳老越调班的
女演员老桂红(艺名)第一个走上
舞台,以后相继出现张秀卿(大宝
贝)、张桂兰、金凤楼(假宝贝)、
申凤梅、毛爱莲等后起之秀。
越调分南北两派。南派的中心在南
阳、老河口一带,特点是弦低、男演
员多,主要演三国、列国戏,唱腔节
奏缓慢。北派的中心在许昌一带,特
点是弦高、女演员多,主要演公子小
戏和生活戏。女演员嘴巧,擅长唱
大板戏,一开口就是几十、上百句,
观众欢迎,发展较快。毛爱莲、申凤
梅均属北派演员。162
项目序号:171 项目编号:Ⅳ-27公布时间:2008(第二批)类别:传统戏剧所属地区:河南省类型:扩展项目申报地区或单位:河南省许昌市保护单位:许昌市戏曲艺术发展中心(许昌市越调艺术保护传承中心)申报地区或单位:河南省许昌市 
姚晨八卦
越调是河南省主要的地方剧种之一,流行于河南、湖北北部、陕西、山西及安徽部分地区,距今已有300多
年的历史。越调具有独特的艺术风格和广泛的众基础,其声腔音乐以越调为主,也兼唱吹腔、昆腔、七句半等,带有中原地区民间音乐的特和浓厚的乡土气息。越调角齐全,包括大红脸、二红脸、文生、武生、大净、二毛、三花脸、正旦、花旦、闺门旦、浪旦、武旦、老旦等十几个行当,在
表演实践中形成了一些著名的表演流派。越调有300多种传统和新编剧目,其中不少作品为广大众所熟悉和喜爱。许昌越调是河南越调的代表之一,该剧种著名演员毛爱莲以乱弹为主架结构的唱腔,风格鲜明,独具特,被称为“毛派艺术”,在观众中具有很大的影响。
非遗名片越调人物形象,但何全志都演得活灵活现,给观众留
下了极其深刻的印象。当时剧协主席田汉观看演
出后,对何全志的表演赞不绝口。著名京剧表演
艺术家马连良、李少春、袁世海也惊叹何全志作
为一个地方戏演员的表演功力。1965年,何全
志与申凤梅排演的现代戏《扒爪园》参加了中南
海汇报演出。何全志在剧中又成功扮演了一个老
农民形象,受到等中央领导的接见。何全
志的表演以刻画人物见长,“演谁像谁,演啥像
啥”,这是观众对何全志最朴实的评价。何全志
凭借超人的艺术禀赋, 以入木三分、淋漓尽致
的表演,将舞台上嫉贤妒能的周瑜、吝啬奸猾的
“老鳖一”张忠实等艺术形象融入现实生活,至中国面积最大的城市
今仍为众津津乐道。
何全志戏路宽广,半个世纪以来,他在舞
台上塑造了一个个性格迥异、角反差极大的艺
术形象。观众耳熟能详的有《诸葛亮吊孝》中的
周瑜,《七擒孟获》中的孟获,《斩关羽》中的
关羽,《诸葛亮出山》中的张飞,《舌战儒》
中的孙权;现代戏《智取威虎山》中的杨子荣,
林俊杰女友
《红灯记》中的李玉和,《吵闹亲家》中的杨大
山。1986年,他还和马季等人出演了电影故事片
《南洋富翁》,何全志演黄三爹。当时,由地方
戏演员担纲主演电影故事片,在全国也不多见。
“既然是传承人,我就有责任收徒传艺和宣
传越调。开始我并没有想过收徒弟,但后来细细
一想,申凤梅老师不在了,越调戏种也要有传人
啊。”何全志说。他认为,为什么要给他“非物
质文化遗产传承人”这个称号呢?那是因为国家董洁的图片
希望越调能发扬光大。“既然我成为非物质文化
遗产传承人,我就该琢磨怎样进行传承,并且传
承好。我是在越调中长大的,越调是河南三大戏
重要的反义词
种之一,我希望越调能与其他戏种百花齐放。”
何全志说。1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