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第6期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
天天向上停播No 16,2010
第26卷JOURNAL O F EDUCATI ONAL I NSTI TUTE OF JI LI N PROV I NCE Vo l 126(总246期)
Tota lN o 1246
收稿日期:2010)04)10作者简介:王 磊(1975)
浅谈汉剧在河南的流变
王 磊
中秋节的来历50字左右(南阳理工学院音乐系,河南南阳473000)
摘要:2007年10月16日,河南省唐河县城郊乡北张湾村农民在唐河县大会堂的一场汉剧演出5四郎探母6使一些久盼汉剧恢复的人热泪盈眶。汉剧传入河南已有近200年历史,因唱腔优美,对白雅致考究,深受众喜爱,是一种濒危文化遗产。汉剧为京剧等著名剧种的形成作出过特殊的贡献,在南阳,对曲
剧的形成也产生过大的影响,2009年被列为河南省第二批河南省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其传承和保护工作的开展是每个热爱艺术的人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义务。
关键词:剧种;兴衰;传承
中图分类号:J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1580(2010)06)0031)02
2007年10月16日,河南省唐河县城郊乡北张
湾村农民在唐河县大会堂的一场汉剧演出5四郎探母6使一些久盼汉剧恢复的人热泪盈眶。/没想到有生之年还能看到汉剧。0坐着轮椅前来观看的93岁老人朱有文哽咽着说。把汉剧重新搬上舞台的是唐河县城郊乡北张湾村一农民。中央曾说:/事关民生无小事0,人民众需要的就是我们应关注的。说到汉剧,他在全国属稀有剧种。俗称二黄0,又有/楚剧0、/汉调0两种叫法,因唱腔优美,对白雅致考究,深受众喜爱,是一种濒危文化遗产,主要流行于湖北省境内长江、汉水流域以及河南、湖南、陕西、四川部分地区。它为湖北主要的戏曲剧种,是陕西第二大地方剧种,为京剧的母体剧种之首,在河南主要流行于南阳一带。因为其清代中叶形成于湖北境内,发展成为襄河、荆河、府河、汉河四支流派,因此文献记载中曾有/湖广调0、/黄腔0、/皮簧0等称谓。辛亥革命前仍称/汉调0,从民国初年起开始改称/汉剧0。
一、汉剧的声腔特点
汉剧是西皮、二簧经过长期逐渐融合的合流并用。声腔特点是以高亢激越,爽朗流畅、节奏灵活多变、可塑性强的西皮和曲调柔和委婉,舒展流畅,节奏较平稳的二簧为主,兼有一些曲调优美活泼、节奏鲜明的包括/昆腔0、/罗罗腔0(七句半),
/耍孩儿0/渭腔0、/凤阳歌0、/鸳鸯鸟0、/过关调0等数十余种的杂曲小调,以及民歌、杂曲等。清道光三十年(1850)刊印的叶调元所著5汉口竹枝词6中对这一融合曾有记载:/曲中反调最凄凉,急是西皮缓二黄,倒板高提平板下,音须圆亮气须长。0(南阳汉剧中净行当的唱腔与南阳越调接近,多是高八度唱法,或句尾拖腔用高八度,兼有南方细腻婉转和北方粗犷豪放的特点。吐字念白时用一种把当地音韵、北方音韵、湖广音韵相杂糅而成的独特韵律,这是南阳汉剧与周边汉剧的区别之处)西皮、二黄在传统演唱中还有一些独具特的专用曲调和特定唱腔。
二、汉剧的伴奏具有自己独特的风格
11不同的唱腔使用不同的伴奏乐器,皮簧腔主要以胡琴伴奏为主,唢呐二簧、罗罗腔、昆腔曲牌等,则以唢呐或笛子为主要伴奏乐器。近几十年来,文武场乐器有较大改进,如胡琴改为京胡;汉锣、汉钹改为音调高昂的奉锣、苏拨。
21汉剧锣鼓经十分丰富,打法多样,基本锣鼓点约有一百六十多个。大体上可分为大打、小打、川打、干打、湿打五种组合方式。其中,由马锣、边鼓、大锣、钹组合而成的川打,具有节奏鲜明、气每个月14号
氛强烈的特点,对于刻画粗犷、剽悍的人物形象和烘托场上火爆热烈的气氛,能起到独特的表现作用,主要用于
31
西皮唱腔及舞蹈、武打的伴奏。
三、汉剧的角行当
汉剧的角分为十大行当,在河南南阳仍大体传袭了这些角行当:其中有饰演正面人物的末;多饰演谏臣名将的净;演慷慨激昂、忠诚耿直的正面人物、重唱工的生角;饰演大家闺秀、中年妇女、皇后王妃和贞女烈妇的旦角;表演以诙谐风趣为主的丑角;以及外、小、贴、夫、杂共十个角。
四、汉剧的用声特点
一般在用声特点上末、丑、夫用本嗓(俗称"堂音");生以本嗓为主,并夹用边音(俗称"本夹边");净、杂用边嗓;旦、小生用小嗓。南阳汉剧的传统上演剧目有1000多个,保留下来460多个,建国后经常演出的有200余个,代表剧目有5龙凤配6、5宇宙锋6、5打严嵩6等。
青丘狐传说演员表汉剧在河南的兴盛是于辛亥革命后,其流传范围仍然是南阳一带。当时随着戏曲活动的活跃,各种戏
曲班社如雨后春笋,纷纷破土而出。据粗略统计,整个南阳各种戏曲班社达168个,其中二簧(汉剧)就达60余个,(另据5河南戏曲资料数据库建设与研究6中记载)))中华民国成立之后,河南众多的地方戏剧种大都在进一步成熟壮大。在豫西南,主要流行汉剧、越调。当时从府、县衙门、达官贵人到富豪乡绅,直至平民百姓,多以供戏为荣,一时蔚然成风。如南阳县的张汝英于清末民初创办的二簧班,名角荟萃、盛极一时。名优的出现,把南阳境内的汉剧艺术活动推向鼎盛时期:其演出活动范围除在南阳境内外,已达周口、信阳等城镇,甚至湖北、陕西也留下他们的足迹(如据5河南戏曲资料数据库建设与研究6中记载汉剧的一批名演员如李三镇、赵庚辛、周德昌、黄振邦等,各怀绝技,名气颇大,不仅在南阳一带受观众欢迎,河南的开封、郑州、洛阳、周口、信阳,湖北的武汉,陕西的西安都有他们的足迹和影响。)又如淅川县的孙都文二簧班曾奉召到西安献演,慈禧太后特敕赠黄马褂;1923年,唐河张湾的/三字二簧0班还在汉口德租界汉剧院演出等,戏曲活动的范围十分广大。
河南汉剧衰落于民国二十七年,(当时河南大部分土地被日本侵略军占领,国民党又炸开了花园口黄河大堤,黄水泛滥,直到民国三十六年才堵口,河南人民既要抗击侵略者,又要同自然灾害、同饥饿搏斗,戏曲艺人陷入灾难之中。在温饱和性命上难以保全的历史条件下戏曲艺术的衰落成为必然。
河南汉剧的重建也是在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后。(据河南戏曲资料数据库建设与研究)6记载:新中国成立之后各地人民政府收留了一些处于困难之中的流散艺人和濒临解散的旧戏班,经过整编,改造为共和制的职业戏曲团体。但到80年代后期,汉剧在南阳连同其他几个剧种的戏剧文
公交卡化,同全国一样出现了/戏剧危机0。众经历了改革后经济大潮的冲击,经历了汉剧的辉煌和衰落,曾经对他一度冷落。
说到汉剧的贡献,由于其悠久的历史和活动班社的众多,在中国戏曲发展历史上汉剧为京剧的形成作出过特殊的贡献;对川剧、滇剧、桂剧、湘剧、粤剧、赣剧等地方戏曲剧种也有不同程度的影响;在南阳本地其对南阳主要剧种)))曲剧的形成也产生过大的影响;汉剧在剧目及研究戏曲板腔体系、戏曲音乐结构演变的重要史料和进行艺术创新的资源方面都留下了宝贵的艺术遗产。
陕西安康学者束文寿的研究成果)))汉剧是京剧之母的观点已初步得到戏曲史研究界的认可。这使得现有保存的汉剧音乐、脸谱、剧目等艺术资料在中国戏曲文化发展流向等学术研究上,具有/活化石0的作用与价值。
汉剧在河南经历了辉煌和衰落,甚至十几年的冷落,但最终人们还是认识到了对他割舍不了的感情,随着物质生活条件的提高,戏剧等艺术正以其不可替代的精神内涵显示其强盛的生命力,况且南阳是著名的戏曲之乡。近年又见戏剧爱好者或利用打擂形式登台演出,或利用街头巷尾自拉弹唱,除了民间的自发行为,这一古老剧种的传承和保护也已引起政府部门的重视:2008年汉剧被列为第一批南阳市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目前南阳组织相关机构拨专款适时开展了对汉剧的挖掘整理、申报河南非物质文化遗产,并于2009年6月获得省批准,被确立为第二批河南省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汉剧文化
的迅速发展给戏剧工作者提出一个严峻的问题:要想使他增强生命力,必须看到汉剧文化与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不相适应的地方,无论是研究、编剧、导演、音乐、舞美,特别是戏剧的内容、题材都要进行改革,以弘扬汉剧精粹,使这个经过时间考验的、众爱听爱看的古老剧种散发新的魅力。
[参考文献]全智贤之乳
[1]邵小萌.南阳地方戏曲艺术[M].河南大学出版社.
[2]冯建志等.河南戏曲资料数据库建设与研究[M].
[3]刘泽桢,梁卫华汉.调二黄传承保护之我见[J].四川戏剧, 2009(5).
[4]杜永轩、韩学广.唐河农民/抢救0汉剧文化遗产[N].大河南阳网.
32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