豫剧⼤师阎⽴品的戏曲⼈⽣:终⾝未嫁,品⾏⾼洁1、义成班⾥的“⼩闺⼥”
1932年冬,有⼀个和马⾦凤同岁的⼥孩来到开封义成班,正式拜班主杨⾦⽟为师。
这个⼥孩长得眉清⽬秀,品貌端庄,笑起来声⾳清脆,脸上⼀对好看的酒窝若隐若现。她,就
是后来的豫剧⼤师阎⽴品。
阎⽴品原名阎桂荣,1922年1⽉24⽇出⽣在河南省封丘县仝蔡寨村,⽗亲是清末民初名震开封
的男旦“四⼤云”之⼀的阎彩云。受⽗亲的熏染,阎⽴品从⼩就喜欢看戏、学戏,表现出不俗的天
赋。
阎彩云成名后,有⼀次在新乡演出,认识⼀个姓郭的⼥⼦,陷⼊“婚外恋”的纠葛中,很少顾及家
中的妻⼦⼉⼥。1932年冬,失去⽣活来源的阎⽴品,在母亲和外祖⽗的带领下,来到省城开
封。当时阎彩云正在外地搭班演出,⾛投⽆路的阎⽴品就进义成班开始学戏,师从于杨⾦⽟、
马双枝夫妇和有“杂⾯⾁包”之称的祥符调名艺⼈周青⼭。
优秀的⽼师和戏班的诸多名家,给阎⽴品提供了得天独厚的学习机会,她不但跟师傅认真学
戏,也虚⼼向其他著名演员讨教。
⼗多岁时的阎⽴品⽂静娟秀,聪明乖巧,很讨⼈喜欢,⼤家都对她特别眷顾。学戏⼀年,⽼师
就让她登台实践。
阎⽴品演出的第⼀个戏是《打⾦枝》,她⾝材娇⼩,体态轻盈,扮相秀美,奶腔甜润,赢得了
观众们的阵阵掌声,戏班的⽼师前辈们都亲切地叫她“⼩闺⼥”。很快的,“⼩闺⼥”的名号就在观
众中流传起来,很少有⼈叫她当时的名字“阎桂荣”。
三年期满后,阎⽴品艺成出师,⽗亲阎彩云接她去太康县搭班。临⾏前,阎⽴品向师⽗、师娘
林俊杰的图片
拜别,师⽗杨⾦⽟语重⼼长地叮咛:“出去搭班,要清清⽩⽩做⼈,端端正正演戏。⾝钱不是要
来的,要艺压钱,不要钱压艺。”
光驱改cd
在以后漫长的演艺⽣涯中,阎⽴品时刻把⽼师的教诲记在⼼上。
2、“⽴⾝不使⽩⽟玷,品⾼当与青云齐”。
1938年春,太康沦陷,阎彩云、阎⽴品⽴志不给⽇寇、汉奸唱戏,遂离开县城,躲到偏僻的乡
村。阎⽴品索性剪掉⼀头秀发,把娇艳秀美的⼥⼉⾝隐藏在⼟布男装之中。
也正是这⾝男装,使阎⽴品逃过了⼀次次危难。
有⼀天,戏班演出结束后正在下处吃午饭,突然闯来⼀队⽇本⿁⼦,阎⽴品来不及躲避,只好
硬着头⽪蹲在地上继续吃饭,⾷不知味,难以下咽。⼀个⽇本兵端着上了刺⼑的三⼋⼤盖向阎
⽴品⾛去,全戏班的⼈都被吓懵了,⼈⼈屏住呼吸,阎⽴品的⼼怦怦乱跳,脸煞⽩煞⽩。
所幸的是,那个⽇本兵绕着阎⽴品转了⼀圈,傻笑⼏声,就扛起离开了。
受了这⼀惊吓,阎⽴品再也不敢在沦陷区呆下去了。1938年底,阎⽴品离开⽗亲,渡过⾃1938
年扒开花园⼝改道南流的黄河,⾛出敌占区,来到扶沟县,在四街班搭班。
阎⽴品虽然爱看戏、爱唱戏,但在她的内⼼深处,对“戏⼦”这个⾝份并不认同,对旧戏班⾥的⼀
些丑陋现象尤其厌恶。因为怕被⼈瞧不起,她虽然正值青春妙龄,却深居简出,除了在舞台
之外,很少出现在观众的视线之中,更不⽤说吃酒席、唱堂会了。天长⽇久,阎⽴品就给⼈有
点“孤僻”、“执拗”的印象。
浪漫情书
但也正是这深居简出、离索居的⽣活,使阎⽴品有时间识字读书,使她成为旧时代的演员中
少有的能读书为⽂者。⽂化品位的提⾼,使阎⽴品演出⽔平不断攀升,越来越受到观众的青
睐。1939年秋,阎⽴品离开扶沟到许昌时,当地⼠绅赠送给她⼀块上书“品清艺精”的匾额。
在许昌,阎⽴品作为主演搭进⼀道辙戏班,第⼀次使⽤她的学名“阎⽴品”。
虽然当上了主演,但阎⽴品仍然学艺不⽌。戏班⾥有⼀位从开封来的⽼艺⼈,会戏很多,阎⽴
品向他学习了《⼤祭桩》、《洛阳桥》、《⾹囊记》等。在《⾹囊记》中,阎⽴品饰演周凤
莲,把学⾃⽗亲阎彩云的“坐轿”技艺施展出来,起轿三起三落,然后从始⾄终是坐姿舞蹈,随着
欢快的节奏,做出许多优美、流畅的动作,赢得观众阵阵掌声。
从1939年秋到1943年春,阎⽴品在许昌、漯河两地穿梭演出,从⼀个娇巧玲珑的“⼩闺⼥”,长成亭亭⽟⽴的⼤姑娘。
阎⽴品在艺术上也是严格要求⾃⼰,不随波逐流,不苟同低级庸俗的审美趣味,净化演出剧⽬,“粉戏”不演,脏词不唱,伤风败俗的动作不做,不为⼀时的“红⽕”⽽丧失⾃⼰的⽓节。同时,阎⽴品还虚⼼向当地的⽂⼈雅⼠讨教,⽂化修养⽇渐丰厚,在诠释和演绎作品⽅⾯,有很⼤程度的提⾼。
阎⽴品这种“学艺先学艺德,⽴艺先⽴⼈品”的做法,赢得了⼴⼤观众的尊敬,每⾛过⼀处,往往都有⼈送旗送匾,赞扬她“⽴⾝不使⽩⽟玷,品⾼当与青云齐”。
3、享誉“⼩上海”的“⽟观⾳”
抗⽇战争爆发后,津浦铁路沿线的城市相继沦陷,地处豫皖两省交界⽐较偏僻的界⾸,迁驻来许多部队机关,⼀时商贾云集,⼈⼝⼤增,出现⼀⽚繁华景象,被称之为“⼩上海”。市⾯的繁华,使许多艺术团体趋之若骛,蜂拥⽽来,演出活动⽇见频繁,豫剧、京剧、平剧、越调、曲剧、话剧等各种剧种竞相上演。
但演出团体最多、最受欢迎的,仍是豫剧。
1944年的《界⾸⼀览》中,记述了豫剧在当地的演出情况:“豫梆之在界⾸,以徐艳琴为最早⽽且久,其后马⾦凤、⽑兰花、阎⽴品、刘⽟梅等先后续来,徐、⽑、阎在明星舞台演唱,马在第⼀舞台演唱,刘在民众演唱……迄后复到驰名之青⾐⽥岫玲。”
阎⽴品到界⾸不久,黄海剧团解散,民众舞台的经理穆润⽣前来邀请,阎⽴品提出两个条件,⼀是要邀请名⾓,⼆是不拜客、不唱堂会,穆润⽣满⼝答应,并提出让阎⽴品抽“加⼦”。在民众舞台和阎⽴品先后搭班演出的知名演员有李耀卿、徐艳云、王松⼭以及刘⽟梅、周凤云、⽑兰花、⽥岫玲、马⾦凤等,名⾓荟萃,好戏连台,深受观众欢迎。
在界⾸期间,已是豫剧红⾓的阎⽴品在繁忙的演出中,虚⼼向京剧男旦演员郝效莲学习表演⾝段,排
迪克牛仔和弦子
演了《冷雪雁》⼀剧,学习了“趟马”、“起霸”和舞剑的曲牌“夜深沉”。排演了京剧荀派秘本《红娘》和《元宵谜》,学习了京剧唱腔的发声、⽤⽓和唱字技巧,并且在化装、头饰、服装上⾯有了很⼤的改进,拓宽了戏路,提⾼了境界,为⽇后形成独具⼀格的阎派艺术打下了基础。
之后,阎⽴品⼜在中学⾳乐教师⾼启俊的帮助下,对《吊孝》⼀剧的唱词和内容进⾏修改,加了⼀场《训⼥》,净化了《观⽂》,简化了《别府》,并增加了祭⽂,初步形成了其⽇后的代表作品《秦雪梅》的雏形。
界⾸是阎⽴品艺术成长的第⼆故乡,在界⾸的⼏年间,阎⽴品⼴泛接触名家,吸收促进艺术成熟的营养,开始孕育⾃⼰的艺术风格,她的⼈品艺品受到越来越多的赞扬,尤其在知识分⼦阶层和青年学⽣中享有很⾼的声誉,称她为“⽟观⾳”。
4、阎⽴品到了永葆嗓⾳青春的秘⽅
1945年,抗⽇战争取得胜利,阎⽴品觉得该到结束⼋年颠沛流离⽣活的时候了,便和母亲、弟弟⼀起,回到阔别已久的开封。
⼀直对吃“戏⼦饭”感到伤⼼的阎⽴品曾萌⽣退出梨园、回⽼家耕地教学的想法,幸被⽗亲阎彩云的盟弟“假妮”阻拦没有成⾏。那时,刚过⼋⽉⼗五的季头不久,虽然有⼤舞台的⽩经理等托⼈热情相邀,阎⽴品仍然坚持要等腊⽉初⼋换季时再出⼭搭班。
回到开封这段时间,阎⽴品得到⾃出道以来难得的清闲,但她“⼈闲艺不闲”,⼀边多看戏观摩,⼀边刻苦练声。
正是在这个阶段,阎⽴品解决了⼤⼩嗓结合的技巧问题,到了应⽤咽腔调控的技能。
阎⽴品回忆说:“我学戏是唱祥符调的,唱祥符调⽤的是⼆本嗓。实践中我体会到,仅仅⽤⼆本嗓其表现⼒已经不能适应剧⽬的⽇益增多和不同⾓⾊的复杂感情的需要了……因此,我回开封后趁没演出这段时间,更加刻苦地练。早起到包府坑边喊嗓⼦,回来请谢保其给我吊弦。这时我患⽓管炎,嗓⼦哑我也坚持练,终于使我的⼤嗓和⼆嗓结合起来,⾳域更宽阔了,⾳⾊更多彩了,这对我演《桃花庵》、《秦雪梅》等剧⽬,在唱腔处理上就能够任我上扬下抑、回转⾃如了。”经过刻苦训练,阎⽴品发声的⾳域拉宽了,结合她学到的发⾳、⽤⽓、唱字技巧,后经过多年的实践,成功掌握咽腔发⾳功能,使唱腔别有⼀种韵味,意味着她到了永葆嗓⾳青春的秘⽅。
⼏乎和阎⽴品重返开封同时,开封沦陷时期外迁的军政机关和学校、医院等陆续归来,曾受⽇寇重创的开封在⼀⽚“胜利”的欢呼声中,逐渐繁华起来,许多豫剧演员也纷纷回到开封。
阎⽴品在国民⼤舞台演出期间,著名演员赵秀英与许树云合作,在豫声剧院与阎⽴品唱起了“对台戏”。
赵秀英1917年出⽣,早年丧⽗,母亲给⼈做针线活,10岁的哥哥在永乐舞台当茶房。赵秀英领着弟弟拣煤核时,经常出⼊戏院,天长⽇久学会了不少唱词。
赵秀英⽐“豫剧皇后”陈素真还年长⼀岁,出道却⽐较晚,直到14岁那年,她的演唱才能才被出⾝义成班的祥符调名家朱庆喜发现,收为学徒。
赵秀英学戏异常艰苦,每天都是天不亮就到城墙上和护城河边喊嗓练声,在唱⼯上的进步⽇新⽉异。⼀年后,赵秀英随朱庆喜到兰考搭班,再拜管润⽥为师,与马⾦凤等同班学戏。两年后,朱庆喜⼜带着赵秀英到杞县、中牟等地搭班,在实践中提⾼技艺。到了1936年底,朱庆喜带着19岁的赵秀英返回开封,在豫声剧院搭班。
当时的豫声剧院因陈素真赴北京学戏,远没有往⽇的热闹。赵秀英到来后,在名演员张⼦林、刘朝福、王润枝、司凤英等的帮助下,学习司凤英甜美的唱腔技巧,学习王润枝柔情舒展的唱法,同时,
认真揣摩陈素真表演的细腻华丽和“樊戏”剧⽬的优长,还⼤胆吸收了京剧的表演⽅法,终于在⽼祥符调的基础上形成了⾃⼰严肃凝重、绚丽多彩⼜富于⽣活⽓息的艺术风格。
到1940年前后,随着司凤英结婚离开舞台,赵秀英成了沦陷时期叱咤开封舞台的⼀流名⾓。1943年,赵秀英应商丘单凤舞台的邀请前去演出,与活跃在豫东的豫剧名家唐⽟成、黄儒秀、陈素花等同台,在豫东和鲁西南⼀带闯下了响亮的名头。
这次重返豫声剧院演出,赵秀英当时在开封的名⽓,远⽐15岁就离开开封的阎⽴品要⾼,再加上有名家许树云配演,国民⼤舞台的⽩经理很为票房担⼼,就连担任多年掌班的徐⽂德,也为阎⽴品捏了⼀把汗。
要在省城开封唱响,打炮戏是个关键。阎⽴品经过反复思考,决定排演她在界⾸时反复琢磨改编的《秦雪梅》。待上演后,⼀炮⽽红,新的戏词,新的表现⽅法,得到开封观众的认可,反响⾮常强烈,赞美声响成⼀⽚,开封观众为8年前的“⼩闺⼥”成长为别具韵味的⼤主演⽽格外兴
奋,传下顺⼝溜说:“少吃⼀顿饭,少穿⼀件⾐,也要看看‘⼩闺⼥’”。
5、阎⽴品被梅兰芳收为弟⼦
在开封唱红后,阎⽴品应邀先后到中牟、郑州、许昌、蚌埠、武汉等地巡演。新中国后,阎⽴品回到
开封,被选为河南省政协委员和⼈⼤代表。1951年,阎⽴品应邀在河北省邯郸市成⽴了⽴品剧社,排演了《红发记》,移植了《刘巧⼉》和《柳树井》,排演了豫剧现代戏《刘胡兰》。1953年冬,⽴品剧社因经营问题宣布解散,阎⽴品加盟商丘⼈民豫剧团,到上海的丽都戏院演出。
⼀天,阎⽴品演完“樊戏”《⼥贞花》,正在后台卸装,突然来了⼀个⾝穿蓝布长衫,头戴呢⼦帽,架⼀副⾦丝眼镜的儒雅长者,⾃我介绍说,他是京剧⼤师梅兰芳的秘书许源来,连看了阎⽴品的⼏场演出,很是喜欢,特来相见。两⼈谈了⼀阵戏曲艺术,许源来就躬⾝告辞了。
停不⼏天,许源来从天津给阎⽴品写信,邀请她去天津观看梅兰芳的演出。
这封⼤出阎⽴品意外的来信,使她久久不能平静,当即决定请假前去天津拜见梅兰芳⼤师。
在天津,阎⽴品观看了梅兰芳演出的《宇宙锋》、《⽩蛇传》、《贵妃醉酒》和《凤还巢》等剧⽬,⼜亲聆⼤师现⾝说法,收益良多。1954年元⽉,阎⽴品和著名评剧演员新凤霞⼀起正式拜师,这是择徒⼀向严格的梅兰芳第⼀次收地⽅戏演员为弟⼦。梅兰芳⾃⼰出钱,举⾏了拜师仪式,邀请艺术界名流⽥汉、吴祖光、张庚、许姬传和许源来等作陪。
梅兰芳在天津的演出活动结束后,阎⽴品陪他来到上海,请他观看⾃⼰演出的《⼥贞花》、《洛阳桥》等戏,梅兰芳⾼兴地说:“你演戏有内在感情,表演很细,脸上变化快,⽔袖功很出⾊,是地⽅戏中少有的闺门旦。”
此后,阎⽴品在梅兰芳的指导下,确⽴了主攻闺门旦的⽅向,同时对豫剧闺门旦的剧⽬进⾏研究整理,并为拓展豫剧闺门旦⾏当的演出剧⽬,移植演出了《碧⽟簪》、《盘夫索夫》等,在⾏腔上追求以情带声、字正腔圆,常常为扩展⾳域,求⼀新声,苦咏千百遍。在表演、化装等⽅⾯,阎⽴品也有了新的飞跃,逐步形成了“七分神韵,三分造型,重神传神,运神展姿,造姿展美”的艺术风格。
1954年春,阎⽴品从上海回豫后,⼜应邀到⼭东济宁演出。
1955年,阎⽴品从济宁回到商丘不久,调到洛阳豫剧⼆团。
1956年,阎⽴品参加河南省⾸届戏曲观摩演出⼤会,献演由著名电影导演崔嵬整理加⼯排演的传统豫剧《藏⾈》,荣获演出⼀等奖和演员⼀等奖,“豫剧皇后”陈素真看后兴奋地写⽂赞
扬:“看了阎⽴品同志的《藏⾈》,⾮常满意,我真想不到她会把《藏⾈》唱得那么精彩动⼈。她初上场时,唱的是豫西⼆⼋头句腔的下五⾳,边唱边⾛边划船,⾯上的凄苦,⼼⾥的悲痛,通过这句戏⾮常真实地发挥出来,就这⼀句就把我紧紧吸引住了。接杯时很好,有⾻头有⾁,含蓄⽽不过⽕,分⼨恰到好处,把⼀个封建社会的少⼥接触爱情时的⽭盾⼼情,刻画的⼗分真实细致……马⾦凤同志被誉为豫剧的‘牡丹’,那么,⽴品同志是可以成为⼀尘不染的莲花的。”王姓的名人
6、终⽣未嫁的“闺秀之花”
1957年,阎⽴品这朵“⼀尘不染的莲花”被错化为右派,剥夺了登上舞台的权利,⽣性耿直的她直到1958年10⽉底调到信阳专区豫剧团劳动改造后才逐渐恢复演出。
在信阳期间,举⽬⽆亲的阎⽴品在被监督的情况下,打扫舞台,清理厕所,到⽥间劳动,承受了巨⼤的苦难和孤独,但她并没有消沉下去,偷偷地练唱、练功,联想⾃⼰的处境,设⾝处地地设计剧中⼈物的表演和唱腔。
也就是在信阳的⼏年间,阎⽴品完成了第三稿《藏⾈》中“满江中波浪静⽉光惨淡”⼀段唱腔的构思,完成了《碧⽟簪》、《盘夫索夫》第⼆稿的改编。尤其是她对《秦雪梅》⼀剧进⾏的改⾰,从剧本到表演,从演唱⽅法到唱腔设计都有了新的探索,艺术上遵循“细想、细唱、细做、细⼼琢磨、细致⼊微”的准则,寓情于声,以情动⼈,独树⼀帜地形成了为⼈称道的“阎派”唱腔艺术,奠定了她最终成为豫剧⼀代⼤师的基础。
1964年,阎⽴品错化右派问题得以平反,调到河南省豫剧⼀团,在郑州刚度过两年平淡⽇
⼦,“史⽆前例的⽆产阶级⽂化⼤⾰命”就爆发了,她再次成为“⽆产阶级专政”的对象,被视为“⿊线⼈物”⽽备受折磨,发配到西华县黄泛区农场劳动改造。
刚到西华农场,⼀直独⾝⼜新丧慈母的阎⽴品陷⼊深深的悲痛之中,幸好师娘马双枝也在同⼀农场,给她母爱般的亲情关怀,才使她在⼗年的漫漫长夜中,没有被孤独和苦难击垮。在西华
圣诞玫瑰票房
农场时,阎⽴品还遭遇了相声⼤师侯宝林,侯⼤师的达观和幽默,使她缓颊解颐,重⼜焕发了对⽣命、对艺术的热爱。阎⽴品⿎起⽣活的勇⽓,努⼒读书提⾼,开始总结多年的艺术实践⼼得,并使唱腔艺术达到⼀个新的境界。
阎⽴品的唱腔以祥符调为主,婉丽、⽢甜⽽富于逸韵,表演克服了⼀些地⽅戏的粗俗直露,⽐较含蓄庄重。阎⽴品善演深沉、悲怨之戏,重于⼈物内⼼世界的刻划,其笑⽆声⽽甜,其哭哀⽽不嚎,表演俏丽蕴藉,精细飘逸,极受好评。
⼗年动乱结束后,1978年,56岁的阎⽴品重登舞台,连续上演了《秦雪梅》、《藏⾈》两出拿⼿戏,引起观众的强烈反响。⼤家⼏乎不敢相信,舞台上翩翩起舞、声⾳清嫩恬美、娇柔滑腻的古代弱⼥扮演者,竟是位艺⾳久谙、两鬓斑霜的⽼艺术家。她那清丽的嗓⾳、动听的旋律、浓郁的地⽅⾊彩,⽆不使⼈闻之赞叹,称她为豫剧艺苑中永不凋谢的“闺秀之花”,是“永不衰⽼的少⼥”。
复出之后的阎⽴品常感时不我待,加紧了对学⽣的培养,真⼼传授,诲⼈不倦。她的得意弟⼦有李喜华、原淑静、张美贞、⽩⽂芝、赵晓梅、朱巧云、张美莲、赵⽟英等。
1996年8⽉11⽇,在连绵的阴⾬中,把⾃⼰的⼀⽣都献给了豫剧艺术,终⾝未嫁的阎⽴品,在她出⽣的地⽅封丘⽼家,永远地离开了热爱她的观众,永远地离开了她热爱的戏曲舞台,像婴⼉⼀般,安静地熟睡在母亲的⾝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