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心匪石不可转 我心匪席不可卷为什么我们总会误解或被误解?⼼理学:误解的根源,主要是这四点俞灏明图片
⽣活中,可以说,误解⽆处不在!经济研究生
⼼理学家指出:我们容易误解他⼈或者被他⼈误解是存在⼀定原因的,误解不会⽆端出现,它源于我们⼼理当中的⼀些固有缺陷。⽐如⾃我、多疑、从众等⼼理都容易导致误解的发⽣,想要避免误解,就必须要认识⾃我,到⾃⼰为什么误解他⼈或被他⼈误解的根源。
通常来说,造成误解的根源,主要是以下四点。把如果能牢记在⼼,对你为⼈处世⼤有好处。
⼀、我觉得应该如此——⽆法⾛出的⾃我⾓度陷阱。哦组词
⼩贺是毕业⼀年的新员⼯,有⼀天,在下班后,其他的同事都离开了,因为他⼿头上的⼯作还差⼀点点就要结束,不想拖到第⼆天,就留在办公室等做好了再下班。在经过⼀段时间的忙碌后,他处理完
⼿头上的⼯作,在准备离开时,见到⾃⼰的上司⼿上拿着⼏张A4的纸站在碎纸机前,似乎要⽤这个机器却不知道怎么⽤。
⼩贺看了上司⼀眼,⾛过去问有什么要帮忙的吗。上司扬了扬⼿中拿的⼏张A4纸说,能否帮帮忙,他不会⽤那台机器。
⼩贺笑了笑,便从上司⼿中接过那⼏张A4的纸,打开机器后,便把纸张塞了进去。就当他准备转⾝离去时,没想到上司去说了⼀句:“复印有这么慢吗?怎么还没出来?”
原来,上司是想复印⽽并⾮是要将那⼏张纸粉碎处理掉。
事情说到这⾥,如果你是⼩贺,你⼤概该冒冷汗了吧,铁定少不了⼀顿劈头盖脸。我们想想,这样的误解其实在⼀开始是不是就可以避免的呢?
事实上,也是⼩贺职场经验不⾜,想法简单,不假思索地就认为上司是想碎⽂件,⽽上司习惯性地把⼩贺想成⾃⼰对事情的了解和掌握。双⽅只要都多询问⼀句:“您是要碎纸吗?”、“这个机⼦怎么复印?”误会也就不存在了。
在现实中,⼈与⼈之间的误解,⼤多都是像这样“我觉得应该如此”,在看待⼈和事的时,⽆法⾛出站在⾃我的⾓度现陷阱⽽造成的。⽽这种“我觉得应该如此”,跟我们的⼈⽣经历息息相关,其主要的表
现便是在于在遇到类似的事情时,原有的经历便会⾃动从脑海中浮现出来,并因此做出⾏动反应。
静下⼼来,仔细地想想,你曾经误解他⼈或者被⼈误解,是不是在很多的时候就像上⾯所说的那个⼩贺⼀样呢?诚然,误解给我们的⼈⽣带来了不少的困扰,但你要知道⼈与⼈之间的误解是不可能完完全全地消除的,我们所能做的便是如何减少让⼈与⼈之间的误解。⼼理学上认为:有⼈的地⽅就会有存在误解,因为⽣活在这个世界上的每⼀个⼈的所经历的事,⽆论是出⽣、所受的教育都不会⼀样,也就是因为如此,我们每⼀个⼈在看待世界的时候⾓度也不⼀样。我们每⼀个⼈都要认识到这⼀点,也只有认识到这⼀点,才能⾛出凡事站在⾃我的⾓度去看待⼈和事,学会转换⾓度、积极去交流沟通,才能尽量减少误解的发⽣。
⼆、看他那样就知道是怎么回事——凡事先⼊为主,难以摆脱的⾸因效应。
“新官上任三把⽕”、“先发制⼈”、“下马威”,这些词语相信我们都⽿熟能详,也正是当下社会流⾏的⼀种⾏为作风。其实,这些都是利⽤⾸因效应⽽占得先机的经典⼿法。在交友、招聘、求职等社交活动中,我们都⼗分注重⾃⼰的仪容仪表以及⾔⾏举⽌,以期给⼈留下好的第⼀印象,为以后的交流打下基础。这也是⼈们擅长利⽤先⼊为主的思想,为⾃⼰创造空间。
先⼊为主的思维⼒量真的如此强⼤?能引导⼀个⼈的认知?
有⼀位⼼理学家曾做过⼀个实验:实验分为两组,⼼理学家拿出同⼀张照⽚让被试者根据这个⼈的外貌来分析其性格特征。他对甲组说:“这是⼀名屡教不改的罪犯。”对⼄组说:“这是⼀位著名的科学家。”看完照⽚后,甲组说:“深陷的眼睛藏着险恶,⾼耸的额头表明了他死不改悔的决⼼。”⼄组说:“深沉的⽬光表明他思维深遂,⾼耸的额头说明了科学家探索的意志。”
这个实验表明,先⼊为主的思想会使⼈在后继了解中多偏向既定的⼼理⽅向。从⼼理学上来讲,先⼊为主与⾸因效应,这是⼈类认识上的,先天带来的缺陷,就象错觉⼀样的缺陷。只有认识到它的真正原因,才能改正它,就像改正错觉对⼈的影响⼀样。
三、这还不简单,我还能不明⽩——断章取义,不求甚解。昆凌
读书、写作时常常会⽤到刹那、瞬间、弹指、须臾这些⽤来形容时间短暂的词汇。但是,它们之间有没有区别呢?哪个长,哪个短?似乎没有⼈去想过这个问题。其实,《僧之律》中记载:⼀刹那者为⼀念,⼆⼗念为⼀瞬,⼆⼗瞬为⼀弹指,⼆⼗弹指为⼀罗预,⼆⼗罗预为⼀须臾,⼀⽇⼀夜有三⼗须臾。
简单计算发现,原以为同样表⽰时间短暂的词汇,其实还是有很⼤差异的!在现实⽣活中,有些⾃以为懂得的东西,其实还是不求甚解,被我们错⽤。
⽣活中、职场上、商场⾥等等,⽆论是什么圈⼦,若是你不求甚解,总抱着“这还不简单,我还能不明⽩”的想法,捡了半句话就⾛,你的后果有可能⽐丢了⼯作更严重。
消毒毛巾在现实⽣活中,有些⾃以为懂得的东西,其实还是不求甚解啊。所以,凡事我们都要问个明⽩,理解透彻,最后再去做。所谓“磨⼑不误砍柴⼯”,花点功夫在明⽩上,才能做明⽩事。
四、他们都是那样说的——受到他⼈⾔语或环境影响。
相信⼤家都知道⼀句话:媒体引导舆论。尤其是那些纵横⽹络世界的⽹友们,可以说对这句话是感同
⾝受。那么⼤家想过原因没有?为什么媒体能引导舆论?
就说⽐较⼤众化的娱乐圈新闻,⼀开始“袁珊珊滚出娱乐圈”的喊声是⼀浪接⼀浪,后来袁珊珊马甲线⼀秀,各种袁珊珊其实很努⼒的帖⼦⼀出,成批⿊转粉现象出现。再说郑爽出道时被⿊得体⽆完肤,再后来爽妹⼦凭借与张翰的苦情恋成为当红⼩花旦中最受欢迎的⼀位。
路转粉、⿊转粉浪潮般的现象,真的是因为这所有的⽹友、观众们因为主观认识改变了对明星态度?不,绝⼤多数的⽹民的舆论态度其实是被媒体牵着⿐⼦⾛的。所有⼈在转变的过程中潜意识都在想:“他们都是这样想的”、“他们都是那样说的”,于是,“我也这样觉得”。
“你觉得⽣⼉⼦好还是⽣⼥⼉好?”
“⼉⼦吧。”
“为什么?”
“我那些朋友多觉得⽣⼉⼦好,以后⽼了有⼈养⽼送终。”
“那你打算什么时候结婚啊?”
“就这两年吧,⾝边的⼈都结婚了,爸妈也催,他们都说⼆⼗多岁最重要的就是把婚结了。”
上⾯的⽇常对话是极其普通⽇常的,⼏乎很多⼈都问过、答过类似的问题,但是你们好好想想,你的答案是什么?这个回答有什么错?错误到底出在哪⾥?
“我朋友觉得••••••”、“他们都说••••••”,我问的是你怎么想,不是你的朋友你的⽗母还有别⼈怎么想,你真的有考虑过⾃⼰怎么想的吗?在⽣活中,我们往往容易形成⼀种思维障碍,容易跟随⼤众的思想,⼀味地、⿇⽊地、潜意识地受他⼈的语⾔或环境影响,从⽽失去了⾃我思考的能⼒和独⽴的个性。
就是因为这种⼈云亦云的惯性思维,很容易使我们对他⼈产⽣误解,或者是让别⼈对我们⾃⾝产⽣误解。
对此,你有什么看法呢?请留⾔,⼤家⼀起交流。
关注我的⽂字,⾛进你的⼼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