窦智孔
是,家
        ——对传统孝忠思想的思考
公共管理教研部  柴洪全
孝忠,是儒家文化伦理的两个重要义项,也是儒家伦理的逻辑起点——在家行孝,在国尽忠,移孝作忠、齐家治国。
慎终追远,善事父母,是大义;
家国一体,忠于职守,是大义。
孝敬父母,忠于国是,移孝作忠,二者大多时候是统一的。当孝与忠发生冲突时,为国为家者必须遵循道义的准则。
一、缘由
(一)国有疑难可问谁?
当今中国社会有何疑难?
1、两个小孩引发的拷问——小悦悦、小伊伊;
2、灾难——地震、海啸、沙尘暴、浒苔、车祸、艾滋等;
3、食品安全——瘦肉精、苏丹红、甲醛保鲜等;
4、情泛滥,横流;
5、弑母杀儿,屠妻灭亲;
6、官员贪渎,百姓闹事;
提前批的学校有哪些7、教授像商人,医生像杀手,和尚不念经,道士不行善。
为什么会这样?
丝绸之路的起点
拿什么来解决这些疑难和困惑?
一诺贝尔奖获得者认为:要解决或解除人类的灾难,要从中国两千年前的先哲那里寻答案!那就是:天人合一
什么是天人合一?
天就是“道”
“道”就是规律、就是天性!
人,是指不同角的人:父子、兄弟、夫妇、君臣、朋友等。人生天地间,要处理三种关系:与家庭、社会、自然的关系。
按照“道”去处理各种角关系,就是天人合一。天人合一了那就是最大的“德”。
(二)中国对传统文化失去自信了?
1、自我否定的轨迹——洋务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
2、《河殇》的再否定;
3、继承与创新——土耳其自宫式现代化、接力赛、书法的启示。
二、什么是孝?什么是忠?
(一)对孝忠的误读;
1、把父权与君权绝对化;
2、割裂了父与子、君与臣的权利义务关系:父慈子孝、君义臣忠;君视臣为草芥,臣视君为仇寇。
传统伦常关系:
三纲: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
五常:仁、义、礼、智、信;
五伦: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
卡露
八德:孝、悌、忠、信、礼、义、廉、耻;
1、孝
(1)养与敬
“事父母能竭其力”;
“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
(2)谏亲
孔子:“子曰:父有争子,则身不陷于不义,故当不义,则子不可以不争于父,……从父之令,又焉得为孝乎?”
曾子“谏亲”思想:一是父母有过错要“谏”,“父母之行,若中道则从,若不中道则谏。谏而不用,行之如由己。从而不谏,非孝也;谏而不从,亦非孝也。”;二是对父母的过错要“以正致谏”,且要“微谏不倦,听从而不怠,欢欣忠信,咎故不生,可谓孝矣。”三是以不忤逆父母为“谏”的前提,“父母有过,谏而不逆。”
摆摊荀子在曾子的基础上,提出了“从义不从父”的“谏亲”观点:荀子指出在三种情况下可以不从
父母之命:“孝子所以不从命有三,从命则亲危,不从命则亲安,孝子不从命乃衷(忠);从命则亲辱,不从命则亲荣,孝子不从命乃义;从命则禽兽,不从命则修饰,孝子不从命乃敬。”
2、忠
(1)诚信;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2)礼与敬: “事君以礼” “其事上也敬”;
(3)谏君:“昔万乘之国有争臣四人,则封疆不削;千乘之国有争臣三人,则社稷不危;百乘之家有争臣二人,则宗庙不毁。父有争子,不行无礼;士有争友,不为不义。故子从父,奚子孝?臣从君,奚臣贞(忠)?审其所以从之之谓孝,之谓贞(忠)也。”
子思:“鲁穆公问于子思曰:‘何如而可谓忠臣?’子思曰:‘恒称其君之恶者,可谓忠臣矣。”孟子:“齐宣王曰:‘请问贵戚之卿。’曰:‘君有大过则谏,反复之而不听,则易位。’”
孟子还认为诛杀残暴之君是“诛一夫”而已,并不把“弑君”看作是大逆不道。齐宣王问曰:“臣弒其君,可乎?”曰:“贼仁者,谓之贼;贼义者,谓之残。残贼之人,谓之一夫。闻诛一夫纣矣,未闻弒君也。”
荀子:以“从道不从君”为准则,把忠臣分为四个层次:“大臣父兄,有能进言于君,用则可,不用则去,谓之谏;有能进言于君,用则可,不用则死,谓之争;有能比知同力,率臣百吏而相与强君挢君,君虽不安,不能不听,遂以解国之大患,除国之大害,成于尊君安国,谓之辅;有能抗君之命,窃君之重,反君之事,以安国之危,除君之辱,功伐足以成国之大利,谓之拂。故谏争辅拂之人,社稷之臣也,国君之宝也,明君之所尊厚也,而闇主惑君以为己贼也。”
(4)移孝作忠
“迩之事父,远之事君。” 《阳货》
“孝慈,则忠” 《为政》;
“孝乎惟孝,友于兄弟,施于有政。” 《为政》。
孔子的弟子有若说:“其为人也孝悌,而好犯上者,鲜矣!不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
(三)孝与忠的关系
1、亲亲相隐与大义灭亲;
2、孝忠两全;
3、孝忠冲突,以忠为先。
三、如何行孝尽忠
林志玲 内衣广告(一)在家行孝
1、常听三首歌曲:《常回家看看》《儿行千里》《父亲》
2、两则公益广告;
3、常思子欲养而亲不待痛楚;
4、常温弟子规;
【总 叙】
弟子规 圣人训 首孝悌 次谨信
泛爱众 而亲仁 有余力 则学文
【入则孝】
父母呼 应勿缓 父母命 行勿懒
父母教 须敬听 父母责 须顺承
冬则温 夏则凊 晨则省 昏则定
出必告 反必面 居有常 业无变
事虽小 勿擅为 苟擅为 子道亏
物虽小 勿私藏 苟私藏 亲心伤
亲所好 力为具 亲所恶 谨为去
身有伤 贻亲忧 德有伤 贻亲羞
亲爱我 孝何难 亲憎我 孝方贤
亲有过 谏使更 怡吾 柔吾声
谏不入 悦复谏 号泣随 挞无怨
亲有疾 药先尝 昼夜侍 不离床
丧三年 常悲咽 居处变 酒肉绝
丧尽礼 祭尽诚 事死者 如事生
5、为孩子树立榜样。
原谷有祖,年老,谷父母厌憎,欲捐之。谷年十有五,谏父曰:“祖育儿生女,勤俭终身,岂有老而捐之者乎?是负义也。”父不从,作舆,捐祖于野。谷随,收舆归。父曰:“汝何以
收此凶具?”谷曰:“他日父母老,无需更作此具,是以收之。”父惭,悔之,乃载祖归养。
(二)在国尽忠
1、忠于职守
最美妈妈、最美教师、最美司机
2、忠于国家、忠于政府
3、遵守法律、执行政策
4、服从组织、服从领导
    5、以诚信为本
塔西佗陷阱: 
塔西佗曾出任过古罗马最高领导人——执政官,他曾经这样谈论执政感受:
“当政府不受欢迎的时候,好的政策与坏的政策都会同样的得罪人民”。即“当一个部门失去公信力时,无论说真话还是假话,做好事还是坏事,都会被认为是说假话、做坏事。”
这个卓越的见解后来成为西方政治学里的定律一——“塔西佗陷阱”。
6、以社会公正为目标。
7、坚持批评与自我批评
为什么党内批评声音越来越少?原因是原因有三:
第一,一些党的领导机关领导干部对党内批评的认识陷入了误区。他们错误地认为,党内批评多了,不利于党的稳定和团结、不利于党的形象和大局、不利于党内统一思想统一意志甚至会给某些别有用心的人提供攻击党的口实而不利于社会的稳定,因此他们就有意无意地限制、控制党内批评。
思考题:
1、 什么是孝?什么是忠?
2、 如何行孝尽忠?
参考书目:
      1、《孝经》、《论语》
      2、《论先秦儒家孝忠观忠的谏诤思想》
      3、《十六届六中全会决定》、《十七届六中全会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