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OI:10.16661/jki.1672-3791.2201-5042-9627
游戏伦理引导下未成年人防沉迷模式
设计策略
孙淑萍杨豫宁
(湘潭大学艺术学院湖南湘潭411105)
摘要:电子游戏作为未成年人喜爱的娱乐方式之一,在当下发展过程中由于过度聚焦市场化和娱乐化,在游戏视觉、文本、机制等设计中存在与社会道德相悖的伦理失范内容;未成年人在游戏过程中更容易受其影响沉迷游戏。目前,在游戏防沉迷管理模式推进过程中,强调对未成年人游戏时长和游戏消费进行限制,但并未在游戏内容中对未成年人做出隔离区分,不能很好地达到游戏管控与价值观引导的目的。基于此,该文主要针对游戏内容与运营的伦理问题,提出确保身份验证有效与安全施行、构建独立的未成年人游戏模式系统、调整输出内容做好文化渗透、加强“政企校家”多方配合管理的策略方法,建设未成年人防沉迷模式,建立健康有益的青少年游戏生态环境,对游戏产业健康发展做出更好的引导作用。
关键词:游戏伦理游戏机制未成年人防沉迷
中图分类号:J02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791(2022)06(b)-0212-04
The Design Strategy of Minors'Anti-addiction Mode under the
Guidance of Game Ethics
SUN Shuping YANG Yuning
(Art Institute of Xiangtan University,Xiangtan,Hunan Province,411105China) Abstract:As one of the entertainment methods favored by minors,in the current development process,due to ex‐cessive focus on marketization and entertainment,there are ethical anomies in the design of game vision,text and mechanism,which is contrary to social morality.Minors are more likely to be affected and addicted to games.At present,in the process of promoting the anti addiction management mode of the game,it is emphasized to limit the game duration and game consumption of minors,but it does not separate minors in the game content,which can not well achieve the purpose of game control and value guidance.Based on this,this article mainly aims at the ethi‐cal issues of game content and operation,and puts forward strategies and methods to ensure the effective and safe implementation
of identity verification,build an independent minors'game mode system,adjust the output content, do a good job in cultural infiltration,strengthen the multi-party cooperation and management of"government,en‐terprises and schools",build an anti addiction mode for minors,and establish a healthy and beneficial youth game ecological environment,make better guidance for the healthy development of the game industry.
Key Words:Game ethics;Game mechanism;Minor;Anti-addiction
基金项目:2021年国家教育部规划基金项目“中国游戏伦理建构研究”(项目编号:ND211832)阶段成果。
作者简介:孙淑萍(1977—),女,博士,副教授,研究方向为动漫与游戏设计。
杨豫宁(1997—),女,硕士在读,研究方向为新媒体设计。
在我国,未成年人游戏体基数庞大,有着巨大的市场潜力,但同时也有着一定的特殊性。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CNNIC)发布的《2020年全国未成年人互联网使用情况研究报告》显示,我国未成年网民规模达到1.83亿人,其中62.5%的未成年网民经常在网上玩游戏[1],玩手机游戏的比例为56.4%。
未成年人正处于成长阶段,心智尚未成熟、三观尚未构建完善,是需要特殊保护与引导的体[2]。电子游戏的伦理失范使未成年人容易沉迷游戏以及影响未成年人的学习成长、社会行为与身心健康。
未成年人防沉迷系统在2005年被提出,2007年开始正式推行,且开始倡导施行实名制,但此时的实名制管理形同虚设,防沉迷效果甚微。2017年,游戏用户注册必须使用有效身份证实名认证,实名制才正式开始发挥一定作用。2019年未成年人游戏防沉迷系统管控进一步被加强:严格实名注册、严格控制游戏时长、严格控制游戏消费、探索适龄提醒制度等。2021年8月开始未成年人只能在周五、六、日和法定节假日的每日晚上8点到9点进行游戏,严苛的管控要求将未成年人防沉迷问题再次推向风口浪尖。这些未成年人防沉迷要求和系统的存在,使得我国未成年人沉迷游戏的问题得到了一定改善。但其一步步地控制了未成年人的游戏时长,管控方向单一,制约方法直接,很容易引起未成年人逆反心理与反抗行为。现在未成年人防沉迷管理模式的执行虽然减少了未成年人游戏时长,但仍存在身份验证落实的真实性、游戏内容和游戏环境与成年人并无区分、游戏过度整改造成未成年体和其他体的诉求冲突等问题,更是忽略了游戏内容伦理失范对未成年人造成的成瘾控制。
1游戏伦理引领社会价值
赵丽颖恋情伦理即人与人相处、人与社会联系中用来规定行为规范的道德和准则,指引人类行为的规则体系。游戏伦理就是玩家与玩家、游戏制作方、游戏本身之间的互动与联系规则。游戏产生的虚拟世界虽独立
在现实世界之外,但是由于科技的发展,其真实代入感与沉浸感特点使虚拟与现实的边界越来越模糊。游戏中玩家产生的社会互动也与真实世界的生活重叠交织,游戏里的各种信息和行为必然会影响玩家真实自我和化身自我的伦理建构[3],所以游戏的生产和流通都需要一定的伦理道德准则进行规范。
随着游戏产业的发展,游戏学科建立在积极推进,游戏媒介愈来愈发挥其积极的媒介传播作用,发扬传统文化和道德价值观。构建游戏伦理,用游戏伦理规范游戏的生产和流通,有利于推进中国游戏产业健康长远发展,提升中国游戏在全球视野中的文化认同。在为《真实的世界设计》一书中,作者维克多·J·帕帕奈克久提倡设计应该为世界服务,对社会负责,设计必须被人类的道德、伦理与自然生态所约束。游戏产品作为设计的一种类型,同样也应该遵循道德伦理的约束与规范。因此,游戏企业在设计生产游戏时要意识到自己身上被赋予的道德理想和社会责任,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伦理指导,在开发和管理游戏时赋予公益和教育的意义,关注未成年人健康成长,更大地发挥游戏文化输出的作用。
2游戏伦理失范导致未成年人沉迷游戏
游戏伦理失范是游戏玩家在游戏平台进行体验过程中,形成错误认知,产生消极变化,做出一些与现代道德体系和价值观念相背离的行为,对社会稳定发展产生了一定影响。其中涉及游戏视觉和文本、
游戏机制和游戏运营这3个方面的伦理失范问题,未成年人长期接触和沉迷游戏,对其身心健康、个人发展与信息安全有着一定的影响和危害。
(1)游戏视觉和文本的伦理失范导致未成年人沉迷游戏世界,出现脱离现实、自我认知失范、社会认知模糊等问题。第一,游戏中过度视觉刺激问题,使未成年人追求更加强烈的感官体验,这种心理需求变化与现实环境产生冲突,使其愈发沉迷游戏寻慰藉。第二,游戏中部分文本误导问题,使未成年人产生常识认知错误和自我认知偏差,形成脱离现实的社会认知与情感需求,使其沉溺虚拟世界以逃避现实偏差与责任。第三,游戏中设计抄袭侵权问题,形成作品同质化、思考程式化的社会风气[4],使未成年人丧失独立思考和研究的能力,并且不利于未成年人法制教育的开展,长此以往对其社会认识发展产生消极影响。
(2)游戏机制的伦理失范导致未成年人沉迷游戏快感,出现学习兴奋点低、身体素质下降、社会性发展阻滞等问题。第一,游戏中心流沉浸问题,使未成年人轻松获得游戏心理体验带来的成就感与兴奋感,造成其现实社交与活动能力下降,行动怠惰,学习内化带来的成就感不足以支持其持续学习。第二,游戏中武力至上问题,使未成年人形成慕强心理和利用武力解决问题的行为模式,导致其浪费大量金钱时间进行升级和变强,并且形成漠视生命和法制的错误社会认知。第三,游戏中社交泛滥问题,游戏社交的匿名性与虚拟
性减少了玩家的社交成本,不仅使未成年人社交责任与诚信缺失、社交语言低俗、迷失判断能力,还易使其沉浸虚拟社交带来的短暂心理寄托,阻碍其社会性能力发展。
(3)游戏运营的伦理失范导致未成年人沉迷游戏行为,出现消费失控、投机取巧、上当受骗等问题。第一,游戏中消费引导问题,各种游戏环节包括升级、时装、装备等利用玩家的慕强和虚荣心理营造消费陷阱,使没有经济来源的未成年人产生过度消费行为,甚至影响其身体健康与社会稳定。第二,游戏中技术漏洞问题,管控不严产生的“外挂”现象,使未成年人养成投机取巧的行为习惯,丧失自主努力和奋斗精神。第三,游戏中隐私泄露问题,实名注册引起个人信息安全隐患,使未成年人更容易成为网络犯罪的受害者[5]。
由此可见,游戏视觉和文字内容失范的影响虽更直观,但是不及游戏机制和运营失范带来的影响隐秘而深远,更难改变和根治。所以,我们要想做出有效的未成年防沉迷模式,还要考虑机制和运营环节出现的伦理失范问题。
2022年新年祝福语图片3未成年人防沉迷系统实行困境
3.1游戏实名制存在执行漏洞与实施风险
2007年上线的游戏防沉迷系统非常简陋,游戏厂商偷工减料,实名信息没有和公安系统联网,所谓身
份认证只是流程形式。2017年开始要求必须使用有效身份证实名注册,监管力度大大加强,为管理游戏产品、游戏环境和防沉迷系统打下扎实的基础。但是它仍存在执行漏洞和未成年人信息泄露风险,屏幕背后的认证人是否为未成年人一直是防沉迷系统没能解决的痛点,提供真实信息后的隐私安全防护问题也备受大众关心。
3.2游戏整改会造成未成年体和其他体的诉求冲突
因未成年人三观伦理观的建立并未稳定,其成长环境需要确保是健康和谐的。近几年,很多游戏也为了打造和谐健康游戏做出了很多游戏环境和游戏内容的整改,但其趋势力度还有待加强,不仅游戏视觉和文字要再做和谐优化,游戏机制和运营上也要适当调整。这种做法势必会触及游戏本身游戏性、成年玩家游戏体验、游戏企业市场盈利,引发大众的不满。比如:《王者荣耀》改进游戏角衣着不当问题;《绝地求生》手游版改名《和平精英》并且将血液颜改为绿;《原神》近期也发布了角外观调整公告。这些举措从游戏视角方面入手进行优化,却遭到众多游戏玩家反对,很多成人玩家认为这种做法是“拿着对青少年不利的幌子进行无理取闹”,认为整改造成了游戏质量下降,真实性降低等问题。所以,游戏产品整改的平衡难以把控,不能完全忽略了成年体和其他体的游戏诉求。3.3现有防沉迷系统管控手段浮于表面
为了配合保护未成年人,很多游戏平台也都推出了相应的管控系统,比如:腾讯的“成长守护平台”、
网易的“家长关爱平台”、三七的“公安身份认证平台”等。这些系统仅对未成年人游戏时长和消费有一定限制作用,其管控施行却过于依赖家长监督,运行机制浮于表面、效果甚微,深入研发和运维还需时间沉淀。并且,这些管控系统关于游戏本体的管理近乎于无,未成年人依旧可以在他们短暂的游戏时间里沉迷游戏视觉刺激或文本刺激等强感官体验;沉迷游戏竞技或游戏抽奖等致瘾性机制;沉迷游戏社交或游戏营销等观念行为。要想缓解未成年人沉迷游戏的问题,势必要从降低游戏感官刺激、减少游戏致瘾机制、弱化游戏成就反馈、引导健康游戏行为等方面着手。
4未成年人防沉迷模式设计策略
基于以上困境,有效的未成年游戏防沉迷管控手段设计必须抛开以往的固有印象,在升级身份验证、隔离未成年人、调整游戏内容、管理手段多样化等方面做出更大的变化和整改。
4.1确保身份验证有效与安全施行
作为未成年防沉迷管控第一步,严格有效的身份验证系统是保证未成年防沉迷模式实行的关键手段,如果在第一关上未将未成年人识别出来,那未成年防沉迷模式的作用聊胜于无。(1)要落实游戏注册实名制,现有游戏产品几乎全面覆盖实名制,但是其施行仍存在漏洞。未成年人未必会乖乖使用自己的身份去绑定账号,需要寻更有效和强势的手段去确保实名制的实施。(2)要丰富身份验证手段多样性,除了实名认证这一手段,现有认证手段还有:手机绑定、账号数量限制、指纹认证、人脸
识别等。注册和登录验证时可使用不同形式验证手段查漏虚假实名注册和本人验证的问题。(3)要增加上线登录和游戏进行时的身份验证,确认正在游玩玩家身份是否为注册号主本人,预防出现未成年人使用成年人账号进行游戏的问题。(4)要保护未成年玩家个人信息隐私安全,避免发生身份认证后产生隐私泄露问题,保证未成年人人身安全和网络权益。只有使用更好的身份验证手段,强化身份验证
实行力度,制定更有力的法律法规,才能将未成年防沉迷模式落到实处。
4.2构建独立的未成年人游戏模式系统
现有游戏产品所使用的未成年防沉迷手段主要是管控制实名制之后未成年人在游戏中的时长、消费等。但是这种管控层面非常粗浅,并未将未成年玩家在游戏中做出隔离,也就是说未成年人在游戏过程中未享有特殊保护,他们同样会受到游戏中伦理失范带来的影响和危害。为了更好地做到对未成年人特殊保护和防护,在区分未成年人体之后,我们可在游戏中另做一个独立的系统作为未成年人游戏模式,未成年人只能在未成年人游戏模式系统中进行游戏。
该模式是一个独立的游戏模式或区服,未成年人在身份验证后,只能在该模式或区服进行游戏。这个
模式在限制时间和消费的基础上,还要对游戏内容进行调整和限制。比如:在不影响游戏本体机制和主要玩法的前提下,规范游戏画面和文本叙事的伦理道德问题,减少和去除游戏致瘾性机制,降低未成年人游戏反馈和成就感,为未成年人构建一个积极健康的绿游戏环境。使游戏环境更干净、游戏目的更单纯、游戏玩法更健康,这样即使不限制未成年人的游戏时间,也会让未成年人减少游戏时间,也不用担心孩子受到游戏中负面影响而对现实和未来产生危害。并且,这种做法保留了未成年防沉迷模式外游戏原本的特性和内容,保证了成年玩家游戏体验和游戏企业正常盈利。
4.3调整输出内容,做好文化渗透
在完成隔离未成年人这一步骤之后,解决未成年玩家游戏环境的各种问题变得更加简便。(1)在游戏视觉设计上,反对过于刺激性的游戏画面,注重游戏氛围的快乐和谐构建,减少同质化内容出现。(2)在游戏文本设计上,用语文明规范,注意事实考究,多采用带有正能量的角和剧情设定。(3)在游戏机制设计上,关闭竞技场等致瘾玩法,只开放娱乐匹配、剧情等非竞技性玩法;关闭游戏开箱等带有不确定性质的玩法;取消重复性的机械日常玩法等。(4)在游戏社交设计上,削弱排名、等级机制的影响权重;构建健康和谐的交流系统;不对未成年人提供“情侣”系统。(5)在游戏运营上,抵制使用低俗虚假的广告进行宣传;削弱并限制消费对游戏结果的影响;打击“外挂”的传播来源和使用行为;注重保护未成年人的信息隐私。(6)在文化思想传播上,摒弃影响未成年人健康成长和三观建立的消极内容,融入渗透道德教育,积极传播传统文化,树立和谐两性观念。
4.4加强政府、企业、学校、家庭多方配合管理
当然,只靠未成年防沉迷模式这一种方法并不能完全解决未成年沉迷游戏的问题,它还存在很多限制和不足,需要多方面的配合和努力。(1)政府层面上,立法机构及相关部门应健全法律法规,加强法律制约,严格监管控制,加强实行保障,积极促成未成年防沉迷模式的建立。(2)企业层面上,游戏企业在开发游戏的过程中要更关注人的成长而不是一味追求利益,脱离“市场化”,强化社会责任,以游戏伦理去规范游戏的开发和管理,积极设计开发未成年防沉迷模式。(3)学校层面上,校方应积极引导学生使用防沉迷模式健康游戏,积极开展丰富的班级活动、兴趣小组和校园活动,强化道德教育,培养学生拥有健康良好兴趣爱好,促进学生建立友好和谐的人际关系。(4)家庭层面上,家长要注意提高自身网络素养,减少沉迷玩电子游戏的行为,建立良好榜样,监督孩子健康游戏;关心陪伴孩子,满足孩子社交、情感需求,帮助培养健康兴趣爱好与奋斗目标,自律自爱[6]。金鸿鸣
5结语
未成年人是未来的国之栋梁,在游戏产品席卷人们生活的当下,保护未成年人健康成长,为他们营造健康游戏生态环境,人人都当出一份力,这是社会赋予的责任与担当,是电子游戏发展的必经之路。用游戏伦理引导并规范未成年人防沉迷模式的设计和构建,意义深远,势在必行。
参考文献
澳大利亚是哪个洲的[1]《2020年全国未成年人互联网使用情况研究报告》
发布[J].国家图书馆学刊,2021,30(4):13.
[2]郑丽媛.未成年人讯问制度研究[D].武汉:中南财经
政法大学,2019.
[3]崔蕴芳,张自中.现实与游戏伦理道德互动关系
探究——基于沉浸水平与游戏动机的中介效应分析[J].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2020,42(2): 148-154.
[4]金炎城.传播游戏理论视角下的现代文创桌游传播
伦理失范研究[D].济南:山东大学,2021.
朴有天 整容[5]张超,李川.未成年人保护视阈下网络实名制的更
新与再造[J].东南法学,2019(1):110-125.
[6]张梦柔,张文华,郭英,等.家庭教养方式对中职学生
网络游戏成瘾的影响:自我控制的中介作用[J/OL].
福建铁观音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1-12(2021-11-30)[2022-06-08].knski/kcms/detail/20211126.
1553.00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