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剧《梁⼭伯与祝英台》观后感‖天地有⼤美
中国现代美学泰⽃朱光潜先⽣在《谈美》⼀书中写道:读诗就是再作诗,⼀⾸诗的⽣命也要读者帮忙才⾏,读者的想象和情感是⽣⽣不息的,⼀⾸诗的⽣命也就是⽣⽣不息的。
⼀部戏的⽣命也是如此,也要观众帮忙才⾏。
梁祝的故事最早起源于初唐,在宋元时代搬上舞台。处于梁祝传说起源地附近的嵊县,是越剧发源地。早在20世纪初的1906年,那些越剧的⽼艺⼈们就把这个故事搬上了舞台,⾄今已传承了上百年,其⽣命⼒可谓⽣⽣不息,不也是⼀代⼜⼀代的观众帮忙使然吗?
梁祝的故事本是个悲剧,却挡不住⼀代⼜⼀代粉丝们的追捧。因为经过了艺术的演绎,尤其是越剧这样的⼀种独特剧种的演绎,呈现给观众的已不⽌于故事本⾝,⽽是⼀种悲剧美,是悲剧艺术的美感,给观众以精神的享受。
不完美的小孩
浙江⼩百合艺术团近期演出的《梁⼭伯与祝英台》,对传统的演绎形式进⾏了创新。使得这部经典剧⽬更具美感,更具有⽣命⼒。
于小伟照片
⼈物形象更美
受礼教思想影响的中国古代社会,年轻男⼥受着种种束缚,再经过宋明理学“存天理、灭⼈欲”的压抑,青年男⼥在⼀起读书绝⽆可能。当祝英台提出出去读书时,爸爸对她说:⼥⼦出门读书,抛头露⾯,成何体统!
但当舞台上出现⼥扮男装的祝英台,巧笑倩兮、美⽬盼兮,与翩翩少年郎梁⼭伯演绎着“草桥结拜”“同窗共读”“同床⽽眠”的情节时,这些有违古代礼仪的情节却给观众带来极⼤的美感:青春活泼,暗⽣的情愫在彼此间流转,好⼀对⽟⼈⼉!
⾳乐之美
⾸先表现在越剧唱腔上。
越剧有着江南的灵秀之美,婉转跌宕,表现⼒强。梁祝中的经典唱段“⼗⼋相送”“楼台相会”脍炙⼈⼝,当这些熟悉的旋律⼀响起,台下的观众就会情不⾃禁地随着舞台上演员的表演,有板有眼、字正腔圆地哼唱起来,沉醉其中。
⾳乐的美还表现在,此次浙江⼩百花艺术团的演出,把⼩提琴协奏曲“梁祝”作为主旋律,与整场戏曲融合在⼀起,毫⽆违和之感。
剧情伴随着主旋律徐徐推进,主⼈翁的欢乐、缠绵、惜别、失落、绝望之情完美得以表现,扣⼈⼼弦,
动⼈⼼魄。
表演形式之美。
第⼀,衬托⼿法。
李维嘉结婚没
以祝英台的娇俏活泼、古灵精怪,衬托梁⼭伯忠厚庄重、⼤⽓沉稳,⼀阴⼀阳,⼀动⼀静,⼀刚⼀柔,醉死⼈的和谐!两个⼩书童,俨然是梁祝的分⾝,他们的表演是对公⼦和⼩的补充和升华。钓鱼岛又叫什么名字
第⼆,点⾯结合。七年级下册数学期末试卷
不同以往以点带⾯的表演,此次不只是两个主⾓在表演同窗读书的场景,还加上了⼀同学。
他们⽤整齐划⼀的表演,戏谑着梁⼭伯的书呆⼦⽓,呼应着祝英台的顽劣调⽪,使观众忍俊不禁。
⽤整齐划⼀骑马飞奔的表演,表现梁⼭伯得知英台⼥⼉⾝之后的狂喜,急匆匆下⼭,⼀路狂奔去赴英台之约的情景。
何韵诗刘浩龙
这种点⾯结合的表演,更有张⼒,更能表现⼈物的⼼理,给⼈⼀种舞剧的美感。
第三,细节表演传神。
英台读书偷懒,赖⽪地倚在梁⼭伯的背上,此时的梁⼭伯,被英台逗得不顾模范⽣的形象,玩⼼⼤起,偷偷⽤⼿拨弄起英台的⽿朵。他突然⼤呼:“英台,你怎么有⽿洞?”祝英台吓得跳起⾝来,脸⾊⼤变,害怕被识破⼥⼉⾝。
这样的细节表演,真实传神,恰似电影电视剧的表演⽅式,观众看了不禁发出会⼼⼀笑。
境界之美。
⼈的境界有四个层次:⾃然境界、功利境界、道德境界、天地境界。
儒家推崇君⼦之道是道德境界,这已经是很⾼的境界了,常⼈很难达到;⽽道家的境界,可以说是更⾼的境界,那是天地境界。
天地境界,抛却了⼈是世界中⼼的思想,认为⼈和动物⼀样,都是⾃然的⼀部分,万物和⼈⼀样,是平等的。
本是浓浓悲情的梁祝,让⼈柔肠⼨断的殉情,因为幻化成⼀双翩翩起舞的蝴蝶,⽽成为⼀个浪漫的故事,成为⼀部⼤美之经典!
蝴蝶的这个意象,不正契合了庄周梦蝶的典故,道家之天地境界?天地有⼤美!
很⼩的时候就看过徐⽟兰、王⽂娟⽼师表演的电影版的梁祝,后来看过动漫版的梁祝,看过电视剧版的梁祝,听过⼩提琴协奏曲梁祝,听过古筝演奏的梁祝、古琴演奏的梁祝……
我的⽣命⾥,梁祝的故事⼀直熠熠⽣辉,梁祝的艺术⼀直丰盈着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