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97年5月中国最早的电影放映在上海礼查饭店进行。
雷玛斯建立了20世纪20年代初期控制半个中国放映网的大型企业——雷玛斯游艺公司。
初创期中国电影(1905~1922年)
早期中国电影  (1922~1930年)
发展期中国电影(1930~1937年)
战时中国电影  (1937~1945年)
婴儿奶粉有哪些品牌高峰期中国电影(1945~1949年)
一、 初创期
1. 1905年,中国人首次拍摄电影,同时也是中国电影认定的起始原点——《定军山》(任庆泰)
2. 丰泰现象——1905年北京,由丰泰照相馆老板任庆泰主持,丰泰技师刘仲伦担任摄影师,
所拍摄的一系列,以京剧名角、名戏为主题的影片,包括《定军山》、《艳阳楼》、《白水滩》等。
3. 民族影业的生成,中心由北京转为上海,经历了“贴附”带“附设”两个阶段。
4. 1909年,中国(上海)最早的外资制片公司——亚细亚公司成立。
5. 中国电影史上第一部故事片《难夫难妻》(新民公司拍摄)。
6. “形制”是指影片的本数,四本以下为短故事片,四本以上为长故事片。
7. 张石川、管海峰创立幻仙影片公司,将文明戏《黑籍冤魂》改编为电影;
《黑籍冤魂》中已经有了实景、景别、剪辑意识的体现。
8. 新民公司:上海,张石川、郑正秋、杜俊初、经营三等组建,《难夫难妻》;
华美公司:香港,黎北海、黎民伟、本杰明·布拉斯基组建,《庄子试妻》。
(“黎式兄弟”黎民伟、黎北海)
新民和华美为中国制片业迈出的第一步,形制均为贴附于外资运作的企业。
幻仙公司同样也是贴附性企业
9. 商务印书馆活动影片部,形制已经是附设性机构,区别于新民、华美、幻仙之处在于,已是民族真正的、有一定规模的自资企业。代表作:京剧艺术片《天女散花》《春香闹学》,中国最早的三部长故事片中的《阎瑞生》《红粉骷髅》,长故事片《荒山得金》《莲花落》。代表人:任彭年、陈春生、廖思寿、杨小仲。
10. 1926年,商务活动电影部脱离附设性质,改组为“国光影片公司”。
二、 早期中国电影
1. 早期中国电影是民族影业最具活力的自主发展阶段。
2. “体现了中国电影第一次大繁荣”,标志:
1) 制片公司的出现;
2) 影片数量增加,短片向长片转化;
3) 行业开始形成并走向细分;
4) 美学风格开始形成;
5) 原初类型开始出现(古装片、武侠片、武侠神怪片)。
3. 早期影业格局“三大四小”——制片业形成了以明星、大中华百合(1925合并)、天一为首,长城、神州、上海影戏、民新为辅的格局(此格局为自由市场性质的)。同时电影业完成短故事片到长故事片的转化。
4. 明星影片公司:1921年,张石川、郑正秋、周剑云、洪深;
代表作《孤儿救祖记》《劳工之爱情》《玉梨魂》《空谷兰》;
王学兵涉毒以“家庭人伦苦情”见长
天一影片公司:1925年,邵醉翁、高梨痕;
              代表作:《忠孝节义》《女侠李飞飞》《立地成佛》;
              “尚古”的民间故事片为主打
大中华百合公司:1924~1925年合并组成,史东山、陆杰、王元龙;
                代表作:《战功》《小厂主》《同居之爱》;
刘昱妤                尚“欧化”
5. 《孤儿救祖记》——明星公司拍摄,郑正秋编剧、张石川导演。
1)促成了中国叙事传奇的形成,“影响传奇叙事观”;
2)促成了短转长(进步的标志);学生早餐吃什么好
3)开创了中国电影的叙事表现传统。
(成为中国电影家庭伦理题材的“范式文本”)
6. 《劳工之爱情》——中国现存最早、保存最完整的影片。
                    其中“三线式平行蒙太奇”的应用,既是叙事手段、也是结构手段,体现了“复杂用镜”。
7. “叙事范式”——在“故事讲述(影像叙事)的层面上所形成的,对应于一定时期大众(主体)观影心理的基本叙事结构(框架)和叙事因素的关系定势”。
8. “范式文本”——承载了这一范式并具有直接的参照功用、强劲的扩散力和影响力的文本(影片)。
9. “国产电影运动”最为直接的表征,就是国产长故事片数量的激增。此阶段的长故事片,总体上呈现出文艺片的样式形态。
10. 文艺片——一个介于商业类型电影和艺术电影之间的影片类型,泛指制片态度严谨,主题表现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叙事表现遵从大众化形式,同时又具有一定的个人特和风格特征的一类影片。
11. 1926年前文艺片为胜,1926年后斗转直下,“陡转现象”文艺片到商业类型电影(1926~1931)的陡然转向,出现三个原发类型:古装片、武侠片、武侠神怪片。
12. “天一”六部片开创古装片:《梁祝痛史》《义妖白蛇传》《珍珠塔》《孟姜女》《孙行者大战金钱豹》《唐伯虎点秋香》。拉开了六年(1926~1931)的商业类型电影流行的帷幕。
13. 古装片——原发类型:1)图解化的图像;2)固定化的情节;3)定型化的人物
            优势:1)题材便捷;2)普范德接受效应;3)类型程式稳固
            (类型和类型电影受类型程式的支配,其中类型程式是“类型的核心”)
            代表作品:《大破黄巾》(天一)、《美人计》(大中华)、《西厢记》(民新)
                      而《盘丝洞》以神怪加女艳情赢得古装片票房第一。
14. 武侠神怪片——传统溯源可上溯至《史记》。
1927年,友谊影片《儿女英雄》完成对武侠片类型的塑形。
1928年,明星《火烧红莲寺》燃起中国电影史上武侠片的第一把火。
武装片取代古装片成为主打,后迅速向武侠神怪片转型。
武侠和武侠神怪类型电影的兴盛带来电影技术特别是特技的大发展
15. 商业类型电影的持续发展,催生了中国电影的明星和明星制度。
16. 早期中国商业类型电影的评价: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持续6年的发展,以近300部影片(古装87部,武侠神怪片227部作左右)的庞大数量和古装、武侠、武侠神怪类型的清理打造,开拓了中国商业类型电影的历史源流。
三、 发展期中国电影
1. 中国电影经历了贴附性机构、附设性机构和家族公司——“三大四小”格局——走向垄断。联华影业公司的成立标志着作为一种工业的中国电影制片业开始进入垄断经营的时期。
2. 联华影业公司——1930年,罗明佑创立,具有托拉斯性质的新型企业。
代表作《故都春梦》(与民新的黎民伟合作拍摄)。
特点:1)资本雄厚,来源和组成方式及其复杂。
      2)按现代西方资本主义企业模式,设立董事会和评论会
火星研究院      3)注重宣传
      4)实现了行业内部垂直一体化的整合。
措施:1)“复兴国片运动”的倡导
      2)以制片成绩实现“复兴国片”的制片方针
3. “三足两翼”格局——联华的出现促使中国电影的企业格局发生演变,导致“三足         
两翼”格局形成,促成中国电影的发展。
“三足”:明星、天一、联华;“两翼”:艺华、新华。
4. 发展期中国电影就电影自身技术而言,是有声电影从引进、试制到普及的阶段。
5. 1929年,美国影片《飞行将军》放映时外国有声电影正式输入中国的开始。
6. 早期有声电影发展的第一阶段——蜡盘配音
将声音录在特制的蜡盘唱片上,再用一种与放映机同步的唱片机为影片配音。中国国电影的有声片试制也是从蜡盘配音开始的。
1930年12月明星拍摄中国第一部有声片《歌女红牡丹》(局部发声)
友联与大中华合作拍摄《虞美人》
7. 有声电影技术发展的第二阶段——片上发音
      利用声光转化原理将声音录在胶片右侧的声带上,再通过放映机上的还音装置于画面同时放出的发音技术。
      1931年7月大中华与暨南影片合股,以“华光影片公司”名义出品了,中国国第一部片上发音影片《雨过天晴》。
      天一拍摄的《歌舞青春》获得成功,至此中国优生电影试制阶段结束。
8. 1934年,以《桃李劫》为代表,声音逐渐被纳入电影艺术的整体把握之中。
1937年《十字街头》《马路天使》,完成无声电影艺术观念到有声电影艺术观念转换
《桃李劫》《马路天使》标志着声片的成熟。
买电视9. 从《歌女红牡丹》开始,声片和默片共同存在时期长达6年,此为中国独有现象。
《神女》成为国产默片的巅峰之作,同时也是阮玲玉的巅峰之作。
10. 新兴电影运动——又称“左翼电影运动”,是声势最大的电影运动,电影知识范型转换的产物,分为前奏、初盛、转折、国防电影四个阶段。
      前奏1930~1932——联华“国片复兴运动”
              1930年,罗明佑发起的“国片复兴运动”。经营策略是对“国产电影运动”形成的文艺片传统的续接,整个制片业向严肃艺术片转变,主题为对个人命运的关注和抗争。开山之作《故都春梦》,形成了“国片复兴”的基本模式。
代表作《野草闲花》《桃花泣血记》《银汉双星》
          初盛1933与转折1934
                  电影创作于1933年完成大面积转变,被称为“中国电影年”,成为整个“新兴电影运动”的初盛之期。
                  “新兴电影”主题为“暴露黑暗”、“号召斗争”,是对民族和整个受压迫阶级的关注,开山之作《三个摩登女性》和《狂流》。
                  《三个摩登女性》——1933年,田汉编剧、卜万苍导演,是“新兴电影运动”的第一只报春之燕。影片中既有旧的知识范型(正统),也有新的知识范型(男欢女爱)。
                  《狂流》——明星拍摄,夏衍编剧、程步高导演,中国电影是上第一次深刻反映农村现状尤其是农村贫富对立的历史事实,是初盛阶段的代表性作品,标志着知识范型转换的完成,是一部彻头彻尾的新的知识范型影片。
                  《三个摩登女性》《狂流》开创了“新兴电影运动”的良好起点。
                  《春蚕》(夏衍改编、程步高导演)第一次将五四新文学作品板上银幕;
                  《城市之夜》——费穆处女作。
                  “艺华事件”——“新兴电影运动”的转折点。
                  1944年,《姊妹花》(郑正秋编导)、《渔光曲》(蔡楚生编导)、《神女》(吴永刚编导)、《桃李劫》(袁牧之编剧,应云卫导演),为转折阶段代表作。
          国防电影
              含义有广义和狭义之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