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土楼的形式和技术解析
                                      ——建筑科学基础2课程作业
             
              班级:城市规划0802班
          姓名:***
          学号:15号
              指导老师:***
吉安景点福建土楼的形式和技术解析
『文章摘要』
福建土楼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山区大型夯土民居建筑,文章是根据自己曾经亲眼目睹的直观感受,再加以它的发展背景、结构技术,空间布局、文化内涵及其历史意义几个方面对福建土楼做一详细解析,从中发掘出这种建筑形式在生态环境、精神内涵、文化底蕴等深层次方面的价值,帮助今后对不同建筑类型的学习及认识。
关键词:土楼  夯土建筑  形式  民居建筑  文化内涵
Abstract:
Keywords:
一、建造条件
1、土楼简介
福建土楼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山区大型夯土民居建筑,其存在体现了人与自然的完美和谐的结合,其因地制宜也十分符合风水的原则。福建土楼依山就势,布局合理,不仅仅吸收了中国传统建筑规划的“风水”理念,也适应聚族而居的生活和防御的要求,巧妙地利用了山间狭小的平地和当地的生土、木材、鹅卵石等建筑材料,是一种自成体系,具有节约、坚固、防御性强特点,又极富美感的生土高层建筑类型,这个遗产项目容纳了风水、文化、景观、生态、人文为一体,是一个环境景观生态风水学的样本。
2、历史背景
      土楼的前身是唐朝陈元光开漳时的兵营、城堡和山寨建筑,它是闽南地区在“外寇之出入,蟊贼之内讧”的特殊社会环境下的产物。福建土楼产生于宋元时期,经过明代早、中期的发展,明末、清代、民国时期逐渐成熟,并一直延续至今。土楼民居,是历史时期中原地区南迁汉人在极为艰险的自然社会环境下,既保持中原汉文化古风,又长期与当地土著交融磨
合而形成的一种极具客家民系风格和山居地域文化特的民居模式.它从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三个层面体现出了客家土楼民居的文化适应.在中国福建省西南部,广袤千里的九龙江流域,成千上万幢建筑特别、造型别致的土楼矗立在平畴绿野、崇山谷地.它折射出当地先民对于居住文化非同寻常的美学追求,反映出闽南深厚的历史文化。南迁家族一路崎岖,荆棘满布,从兵荒马乱的北方走向偏安一偶的南方,时有强盗与猛兽出没,偷袭侵扰,时山间瘴气弥漫,更是击倒不少壮健的身体。这种种情况必然加剧了南迁人们对家的渴望!同时安全因素与居习惯促使他们必须聚居,只有团结协作才能得以更好地生存。 
3、自然条件
      福建西南部山区地带海拔一般较高,山高水冷,地湿雾重。客家居民亦集中于福建、江西、广东三省交界地带,这一地区山势蜿蜒,层峦叠嶂,山路盘旋。土楼则星罗棋布地坐落在山谷盆地。土楼民居建筑具体选址多在依山傍水的坡地或近溪山谷中,或选在山、水、田、楼相和谐的地理环境之间,四周山峦环绕,天然的保护屏障。
4、材料来源
周秀娜照片
当地的生土、木材、鹅卵石等建筑材料,是一种自成体系,具有节约、坚固、防御性强特点,土楼以生土为主要材料,掺上石灰、细砂、糯米饭、红糖、竹片、木条等,经反复舂压、夯筑而成。建筑就地取材,以建造外墻厚达一米至二米的土楼,坚固得可以抵御野兽或盗贼攻击,亦有防火抗震及冬暖夏凉等功用。
5、造型公司名字大全
土楼造型多样,有圆方、椭圆、半月、交椅、雨伞、风车、八卦等形状,从造型上分就有方形、圆形、五凤形、八角形、日字形、一字形、殿堂式围楼、府第式方楼等30多个种类,分布于永定县各个乡镇。最为奇特的是南靖县书洋乡田螺坑的土楼,它是由一方一椭三圆五座土楼组合而成,气势磅礴,令人震撼。其中,以圆楼与方楼最常见,也常常并存。
6、技术水平特点
      土楼共有的特点是建造工期长,一般要花两三年时间才能完工,较大者甚至要积数十年、几代工匠的辛劳。所用木材须300~500立方米。因土墙下厚上窄,坚实牢固,“三防”(防风、防水、防震)性能好,有的还能防火(三环土墙便是3道封火墙),特别是其超凡的抗震能力令人叹服,几乎所有土楼都曾经受过程度不同的地震考验,皆安然无恙。 
洪辰的照片
7、分类
    “福建土楼”包括福建省永定县的高北土楼、洪坑土楼、初溪土楼和衍香楼、振福楼,南靖县的田螺坑土楼、河坑土楼和和贵楼、怀远楼,华安县的大地土楼,武夷山的土楼,主要分布在福建西部和南部崇山峻岭中,以其独特的建筑风格和悠久的历史文化著称于世。
二、 布局形式
    土楼布局合理,与黄河流域的古代民居建筑极为相似 从外部环境来看,注重选择向阳避风、临水近路的地方作为楼址,以利于生活、生产。楼址大多坐北朝南,左有流水,右有道路,前有池塘,后有丘陵;楼址忌逆势,忌坐南朝北,忌前高后低,忌正对山坑(以免
冲射);楼址后山较高,则楼建得高一些或离山稍远一些,既可避风防潮,又能使楼、山配置和谐。既依据上述3个方面选择楼址,又善于利用斜坡、台地等特殊地段构筑形式多样的土楼,乃至发展为参差错落、层次分明、蔚为壮观、颇具山区建筑特的土楼。
布局绝大多数具备以下3个特点:   
(1)中轴线鲜明,殿堂式围屋、五凤楼、府第式方楼、方形楼等尤为突出。厅堂、主楼、大门都建在中轴线上,横屋和附属建筑分布在左右两侧,整体两边对称极为严格。圆楼亦相同,大门、中心大厅、后厅都置于中轴线上。   
(2)以厅堂为核心。楼楼有厅堂,且有主厅。以厅堂为中心组织院落,以院落为中心进行体组合。即使是圆楼,主厅的位置亦十分突出。   
(3)廊道贯通全楼,可谓四通八达。
三、空间探究 
      首先对土楼的建筑环境进行考察,了解影响客家土楼建筑形成的历史与人文因素。另
殷桃的嘴唇
外,从客家土楼当地的自然资源入手,寻土楼形成的自然因素。然后重点分析土楼建筑的空间特质,从平面特征到立面特征,从墙体到空间逐一进行分析与诠释,探究其与众不同的空间形态,进一步研究土楼空间内部与外部的空间特质。最后重点阐述客家土楼建筑空间对今天现代建筑空间及空间形态设计的启发。重点通过圆形土楼研究其空间形成的过程与构造特,解释其内在的物质精髓与文化精髓,来推动空间设计的进一步发展。
1、空间特
    楼一米多厚甚至更厚的土夯筑墙并不是目的,真正目的是夯筑土墙围合形成的空间,即老子所言的“无”。土楼是闽南地区在“外寇之出入,蟊贼之内讧”的特殊社会环境下的产物。一般高三至五层,一层为厨房,二层为仓库,三层以上为起居室,通常可居住200至700人,具有聚族而居、防盗、防震、防兽、防火、防潮、通风采光、冬暖夏凉等特点,可以讲土楼是一座巨大的居空间。从总体平面布局来说可以划分为方、圆两大类。多以阴阳五行八卦等风水理论为依据进行平面规划,同时非常注重与环境的协调性。
2、结构特
    土楼建筑的另一特是结构极为规范,房间的规格大小一致。大多数土楼均只有一个大门供出入,楼内均有天井,可储半年以上粮食,犹如一座坚固的城堡,易于防盗和防匪(旧时客家人常遭匪患,故垒筑高大土墙以防不测)。由于墙壁较高较厚,既可防潮保暖,又可隔热纳凉,优点甚多。建土楼时,将烟囱砌入土墙内,使厨房免受黑烟污染,十分洁净。
3、土楼建筑的空间形态组合
      点状柱网结构、线装墙体结构、面装层面结构,这三大体系的有机组合便是土楼空间形态的基本组合形式。其中土墙承接了线与面,既是立柱又是立面,既是线”又是“面”。将“点”的排列与“线”的交织以及“面”的组合统一联系起来形成一个有机结构整体(图3-8)。圆土楼当中环形空间,中心为祖堂为议事之处,外圈为居住,从动静功能分析上来看比较合理,将公共空间与私密空间妥善协调规划。议事祖堂,这一空间之外围规划为会客厅,再向外一圈是书房,从而降低了议事祖堂对书房的干扰。三楼作为卧室,相对来讲比较安静,同时外圈距离外界最近,以便于察觉外界是否有入侵者,从而及时采取防御措施。其中可见在客家土楼当中,公共空间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被安排在中心位置。从空间规划上来讲对于每个房间的距离都是相等的,利于人的集中与疏散。
韩艺瑟公布恋情4、土楼建筑结构与材料的有机联系
      夯土,并非全是泥土,在泥土中使用“龙骨”,就如今天建筑所用的钢筋。杉木、竹片、树枝、树皮都是土墙不可或缺的重要材料。土壤并不是挖出来便可以直接使用的,必须要经过配制、复合、发酵。发酵成熟的土,有的再加上石灰,红糖、蛋清、糯米等,不易开裂,防震抗震能力强,生命力更强。杉木则是主要内部结构材料。用以承重的楼柱使用较大杉木,特别是底层支柱需要支撑二到顶层的重载。土墙不是孤立存在的,与柱、与梁、与瓦是一个有机联系的整体,缺一而不成土楼。其结构布局的构造方式主要有两种途径:一是以土墙和横梁组成结构构架,使顶面与楼面的重量通过横梁结构传达到土墙结构,土墙既是围护结构同时也是承重结构;二是以土墙、立柱和横梁组成结构构架,使顶面和楼面的重量通过横梁分别传递给土墙和立柱,土墙除了作围护结构外,同时与立柱构成了承重结构,与横梁组成了框架结构有了土墙、立柱、横梁、青瓦,在土楼空间结构当中还有一组不可或缺的构件——楼板。没有楼板就没有土楼丰富的多层空间结构,也不会产生丰富的平面规划系统。楼板的主要材料是木板,也只能是木板,当时的资源条件限定了材料选择。每层都是通过一条环形走廊连贯着每一个房间,这个走廊也可称之为过渡空间,它衔接着楼梯与房间,是交通土楼交通的重要组成体系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