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悬棺葬是古代流行于中国南方的一种古老丧葬形式。这种奇特丧葬民俗,距今已有近三千年的历史。悬棺葬不仅反映了行悬棺葬仪式民族的历史、文化、宗教、迁移等情况,其分布也显示出了一定的地理规律性,多分布于临水的山崖上,其形成和发展过程与当地的地理环境密切联系。本文从风水学、地理学的角度来论述悬棺葬,首先简述悬棺葬,重点在于悬棺葬与风水、地理环境的关系以及分布在南方的原因。
关键词:悬棺,悬棺葬,风水,地理环境。
Abstract: In ancient China,the overhanging coffin prevailed in south mountain area,lasting more than three thousands years.It’s distribution shows geographical rule,reflects distinct relatinwith the natural conditions. Danxia landfrmis defined as and frm made up f non marine red clastic rock and characterized by redwalls and red cliffs.There are lost of overhanging coffinsin the Danxia landform area South China,includingtheoldest overhangi
企业营业执照年检ngcoffins andthe most typical ones. Theoverhangingcof fins has become the important part of Danxia culture. In this paper, Feng Shui, Cliff discussed the perspective of geography buried, first briefly Cliff funeral, burial and Feng Shui Cliff focus, geographical relationships and distribution in the south of the reasons.
张天爱老公许文志Key words:overhanging coffin,overhanging coffin prevailed,Fengshui,Geographical environment
1、中国悬棺简介
悬棺是悬挂峭壁上或置悬于峭壁洞穴中的棺木。悬棺葬是把装有遗体的棺木置于临江面海,依山傍水的悬崖峭壁上的一种葬式。悬棺是我国古代一种奇特的葬俗,它曾分布于我国南方许多少数民族地区。神奇的悬棺现象,一直是我国名胜古迹之谜,历来为中外学者所关注。1981年我国曾在四川珙县召开全国悬棺葬学术会议,与会代表一致认为,各地悬棺是祖国宝贵文化遗产的一部分,揭晓悬棺族属、时代之谜,有着重大的科学意义。1987年12明星莫妮卡月底,北京自然博物馆首次举办的“悬棺之谜”展览,轰动世界。
1.1悬棺历史
“悬棺”一词最早见于南朝梁人顾野王的“地仙之宅,半崖有悬棺数千”。1948年芮逸夫在《僚
为仡僚试证》一文中第一次将“悬棺葬”作为专有名词提出。我国的悬棺葬制有着悠久的历史,其时代远自我国商周时代便已出现。如福建武夷山上的船棺,经科学测定为3800年前的遗物,被认为古越人先祖所为。其他还有江西贵溪的崖棺,被定为2000年前春秋战国的遗物,其民族被定为干越和瓯越人。贵州省松桃的悬棺是距今1600年前的晋代遗物,视为濮人所葬……
悬棺葬一般可以分为三种形式,一是洞穴葬,也称为“仙人居”、“仙人城”,“凿岩为穴,置棺以葬”,它是利用天然洞穴和人工开凿洞穴,安葬逝者;第二种是在高直的悬崖上打桩架置悬棺,也被称为是“仙人晾衣竿”。第三种是棺,栈格悬棺也叫“仙人木”。
1.2悬棺葬分布
悬棺葬的时代从周到明代,基本趋势是东早西晚,似起源于东南沿海或长江中下游地区。一般认为悬棺葬发源地是以武夷山为中心的赣闽地区,是古越人独特的丧葬传统,可能由此波及到东南沿海和长江中下游地区,进而传至川、陕和西南地区。南朝肖子开《建安记》曰:“武夷山高五百仞,岩石悉红紫二,望之若朝霞,有石壁拔数百仞于烟岚之中,其间有木碓、砻、簸箕、萝箸、什器等物,靡不有之。顾野王谓之地仙之宅,半崖有悬棺
数千,传云昔有神人居此,故得名。又坤之录云:建阳县上百余里有仙人葬,亦神仙所居之地。”
现已在福建崇安武夷山、四川巩县、兴文县、江西贵溪、广西左右江、湖南湘西酉水流域、贵州沅江流域、四川金沙江流域等地发现有悬棺葬的分布。涉及的地区有四川、云南、贵州、湖北、湖南、广西、广东、福建、浙江、台湾、江西、陕西(汉中) 、安徽、海南等省十四个省、区,主要分布在福建、四川、江西等省份。许晴年龄
湖南的悬棺葬主要分布于湘西沅江流域和澧水流域。四川发现有悬棺500多具,主要分布于川南和川东,特别是宜宾地区的珙县和兴文县一带的人悬棺更是名闻中外。
实行悬棺葬的民族在东南地区与百越有关,在西南地区与百濮和苗瑶系统有关。由于战争的影响,古越人被迫迁居,将悬棺葬这一丧葬形式带到了其新的定居点,于是悬棺葬就成为我国南方古代少数民族的一种具有普遍意义的文化现象,它的影响甚至波及到东南亚,和太平洋诸岛。
1.3悬棺葬的形成原因
悬棺葬的形成原因还不十分清楚,“多仙人葬,莫测其来”,从古至今有很多的猜测。
有一个关于悬棺葬由来的传说:上古时,畲族的始祖盘瓠王与高辛帝的三公主成亲,育有三男一女,全家迁居凤凰山狩猎务农。因盘瓠王是星宿降世,生不落地,死不落土,所以他去世后儿孙们就用车轮和绳索把棺木置于凤凰山悬崖峭壁的岩洞中。其后代代沿袭,形成了古代畲族人的悬棺葬习俗。畲族的“畲”字,古时写成“輋”字,也包含了这个故事的意思是在凤凰山,有位大人物去世后,用车轮把棺木悬挂在峭壁岩洞中安葬。
国庆去哪里玩僰人民间传说集《悬棺之谜》里有则传说云:僰人受到病疫威胁时,祖先神母告诉他们,要逃脱病疫的死亡威胁,只有实行岩葬。可见僰人行岩葬的原因是岩石对他们有保护作用,
这是石崇拜的一种表现。而僰人之所以崇拜石,一方面如他们传说的那样,是为乞求平安而把灵柩葬在崖上,另一方面则是希望石头能赐嗣于己,使自己的体人丁兴旺。如《太平御览》卷五十三记载,马湖江南岸有“乞子石”,“僰人乞子于此有验”。很明显,僰人的岩葬包含有以石求子的文化因素——即对生殖的追求和崇拜。
教师节联欢会主持词 《云南志略》有记载:“人死则棺木盛之,置之千仞巅崖,以先堕者为吉……”。僰人死后要不遗余力地“飞”到山崖间,终极目的却只是为了尽快堕下来以图吉利。宋朝陈梦庚《仙船》诗咏武夷山的船棺道:“此船何事驾岩限,不逐桴槎八月来。莫是飞仙无所用,乘风有路到蓬莱。”清朝的许赞曾在《东还纪程》中记载“楠木洞,石缝中有船”,当地人相信这是“仙人所居沉香船也”,一般认为,越人以为活着的人要和死者的灵魂进行交流就必须保存好祖先的尸骨,如果祖先的尸骨受到了破坏,逝者的灵魂也就没有了依托,于是将殓装尸骨的棺材放置在高耸的悬崖上,尽量减少人和动物对尸骸的破坏,防止人和野兽的侵扰,可以让祖先在宁静幽冥的世界中永远安息,久而久之就形成了悬棺葬。有的认为:“崖墓通风,向阳,干燥,能够有利与棺木、尸体和殉葬品的长期保护”。有人认为:“我们祖先葬在山崖上,就像星星、月亮一样看着我们,子孙後代会繁荣昌盛”。“依山傍水,是亡灵的依恋和信仰”。“葬得越高,离天堂越近,升天就越快”。诸如此类的观点,在一些古籍
史载中都可以到依据。
2、悬棺分布与地理环境、风水的关系
2.1悬棺葬分布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悬棺葬是死后升天思想的反映,在长期的原始生活中,高山险峰令人难以接近而有其神秘感,长久以来,古人们常视为神灵之居所或通天捷径备加崇拜。山峰的高达耸天,常被古代的人们看成是通往上天的道路而受崇拜;山峰道雄伟和难以接近,则被幻想为神灵的住所而受崇拜。居住于山区的古代越人与濮人也把高山险峰视为神灵所居或通天之路而顶礼膜拜,他们把死者的灵柩置于高山崖穴之间,这样不但使死者灵魂接近神仙天国,而且更重要的是使之易于皈依于神仙天国。在武夷山,有些悬棺葬的崖洞口附近的缝隙间就插有一些横木条,被人称为“虹桥板”,据说是为了“沟通道路,虹桥跨空”,让死者的灵魂归返天上。所以悬棺葬的选择大多在陡峭的高山上。
自皖南经浙江、江西、福建、湖南直至两广这样一个弧形地区是我国东南丹霞地貌集中分布区,也是悬棺葬分布集中区之一,这其中许多丹霞地貌区都发现了悬棺葬遗迹。丹霞地
貌高耸陡直的崖壁直插云霄,有的山峰往往只有一条羊肠小道通天,给人一种顺着这段山崖一直攀爬,就会到达天庭的错觉。在社会经济文化还比较落后的时候,人们都希望,死后能够在另一个世界获得新生,这丹霞崖壁就好像是通往另一个世界的阶梯。丹霞那灿若朝霞的鲜艳颜,是传统上认为的永恒、庄重的彩,古代先民认为红能保佑死者,红象征鲜血,是生命的来源和灵魂的寄身之处。
在丹霞地貌发育较好的地区,由于垂直节理的发育而造成崩塌,加上地表水的冲刷,往往形成高达数十米的悬崖峭壁,“跻攀绝险,人迹不到”,水平产状的岩层既非十分坚硬,也非松软,是理想的悬棺葬的地点,满足将棺柩“置于千仞之上”的要求。由于丹霞的岩层是砂岩,含钙较多的岩层会发生溶蚀作用,造成差别侵蚀,所以一些近乎垂直的岩壁上,就出现了深度并不大的洞穴,这些洞穴就是古人(特别是先秦越人)的天然墓地。据四川大学历史系辑录古籍悬棺葬所涉及的县市共52个,只有1个位于北方,且是秦岭以南的汉中。相较于石灰岩地貌而言,由于地下水少,砂岩的透水性和含水性均差,丹霞地貌的洞穴更干燥,同时由于洞穴一般在山腰,比位于山麓的石灰岩洞穴视野更开阔。这可能就是丹霞地貌区成为我国悬棺葬最早和历史上最集中的地区的原因。
2.2悬棺葬分布与风水的关系
晋代风水家郭璞在《葬书》中曰:“气乘风则散,界水则止,古人聚之使不散,行之使有止,故谓之风水。风水之法,得水为上,藏风次之”。乘生气的理论,是风水的中心主题。生气,指流走于土中,具有致福生旺人的一种能量。生气能够调和阴阳、生发万物,住宅得之,生人则平安多福;墓穴接之,墓主子孙则兴旺富贵。虽然我国南方许多地区都有悬棺,而且不同地域悬棺的形式也有所差异,但悬棺葬的选择地点几乎都在临江面水的悬崖绝壁,表现出行悬棺葬的民族具有“水行山出”的特点。风水的核心思想是人与大自然的和谐。他们在水边生长、生活,祖先死后,鬼魂虽然到了另一个世界,但却未曾离开生前所居的地理环境,以便保佑子孙后代。因此棺木放置得越高越悬,越是难以到达,便越符合人们长期保存祖先遗骸的愿望。直到现在保留悬棺葬风俗的印度尼西亚的托拉贾人,在陡峭的悬崖上选择置棺之所的时候,还是认为放置棺木的地方越高越好,他们深信遗骸保留的时间越长,死者的灵魂越容易步入另一个世界。
风水的风,指空气、空间。即无论是活着的人或者死的人都要有一定的空间。风水的水,指水源。我国风水家认为:“有水方有地,无水地不成”。地理风水之道,就水藏风而已。也有人认为:“风水之法,得水为上”。水,讲究来去的方位和形势。有“水势弯环屈曲长,人丁千口福寿长!”之说。选址注重水法,这关系到环境的优劣。因为水势与生态环境即地
气、生气,息息相关。俗谓:“山主人丁水主财”,就是说“山”管人丁兴旺发达,“水”管子孙后代家财富厚。所以风水理论认为:水斜飞倾流则生气散,水融注则内气融聚。而对于古代中国南方的少数民族而言,开化程度较低,可能并不通晓风水学,但也敬畏自然、顺应自然,与大自然的和谐相处,而这正是风水的中心主题,此外还由于民族信仰和习俗等原因他们有意无意中也在使用风水理论。悬棺葬选在临江面水的悬崖绝壁,对于故人而言,山水皆具,既有广阔的空间,又有流动的水源,依山面水,宁静幽冥,不受外界干扰,是绝佳的风水宝地和安息场所。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