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凯歌结几次婚
2021年高考历史试题分类汇编
中国古代史部分
(按通史顺序整理解析)
第一单元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
1.(2021广东)1.今河南平顶山应国墓地、陕西长安张家坡及普渡村墓地等处出土了一批具有长江中下游风格的西周青铜器。这说明西周时期
A.中原文化向周边传播
B.各诸侯国维护周礼
C.宗法制度分崩离析
D.南北文化相互交流
【答案】D
【解析】根据题干今河南平顶山应国墓地、陕西长安张家坡及普渡村墓地等处出土“了一批具有长江中下游风格的西周青铜器”,河南平顶山、陕西长安都在北方,说明当时南北文化相互交流,故选D;这是周边文化向中原传播,A项说反了,故排除A;题干与周礼无关,故排除B;题干为涉及宗法制,排除C。
2.(2021湖南)1.有学者对《诗经》风、雅、颂的时代与内容进行考察,其发现如表1所示:
表1
据此可知,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
A.天子权威不断强化B.天道观持续衰落
C.人文意识逐渐增强D.人性论走向成熟
【答案】C
【解析】读表1可知,西周至春秋时期,人们人们对天的态度从颂天到“不理天”,反映了人的作用不断提高、人的地位不断提高,这是人文意识逐渐增强的表现,故选C。春秋时期周天子的权威不断衰落,A项表述错误,排除A;天道观,即关于世界本原的根本观点。人们认为一种超自然的力量在支配世界,这便是“天”;因其围绕着对天以及天人关系的不同理解而展开论辩,故称为天道观。先秦时代各派哲学都依自己的天道观立论。不能因为西周至春秋人们对天的态度变化而认为“天道观持续衰落”,如西汉还有所发展,董仲舒提出“天人感应”等,故排除C;材料未涉及人性,排除D。
3.(2021浙江)1.周王将子弟、功臣和臣服的先代贵族分封于各地,“制其畿疆而沟封之”,封国成为王朝的屏障。对此制度解读正确的是
A.周王实现了权力的高度集中
B.诸侯在封国享有世袭统治权
C.血缘关系是分封的唯一依据
D.维持了周朝四百余年的统治
营销理念【答案】B
【解析】根据题干内容结合所学可知,西周分封各地的诸侯拥有世袭的特权,诸侯王位子孙相承,故选B;A项表述错误,因为在奴隶社会最高执政集团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诸侯王在封地内尚有极大的独立性,随着实力的壮大会威胁王权;故排除A;C 项说法绝对,因为分封的是“子弟、功臣和臣服的先代贵族”,故排除;维持了四百余年的统治说法错误。周朝前1046年建立,西周灭于前770年(持续1046-771=275年);东周灭于前256年(持续1046-256=790年),故排除D。
4.(2021浙江6月)1.翻检西周史,周王朝的最高首领称“王”,周王发表诰命时用“王曰”,或“王若曰”。周王又称“天子”,这反映出西周政治制度的特点是A.神权与王权的结合 B.嫡庶子孙为天下大宗
C.“天下为公” D.“郡”“国”并行
【答案】A
【解析】根据题干周王“被视为天之元子,受天之命以君临人间”说明周王既是人间政权的最高统治者,又是“天子”代表天统治人民,所以是“神权与王权结合”,故选A;B项表述错误,排除,原因是大宗与小宗是相对的。如诸侯王位周天子的庶子,相对于周王是小宗,但在其封国内却是大宗;自夏启实行王位世袭制代替“禅让制”后,已是“家天下”了,故C错误;“郡”“国”并行是汉初地方实行的政策,排除。
第二单元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
1.(2021全国乙卷)24.西周分封制下,周天子与诸侯国君将包括土地及人口的采邑赐给卿、大夫作为世禄。西周中期以后,贵族所获采邑越来越多,到春秋时期,有的诸侯国一个大夫的采邑就多达数十个。这说明
A.土地国有制度废除 B.分封体制不断强化
C.诸侯国君权力巩固 D.社会生产持续发展
【答案】D
【解析】根据题干并结合所学可知,西周时期诸侯国接受天子分封并进行世袭统治,西周中期至春秋时期,由于生产力不断发展,垦田数量增多,推动了诸侯国内部分封规模的扩大,故D项正确:井田制在战国改革变法中被废除,排除A项:春秋时期,随着诸侯国实力增强,传统分封体制受到冲击,天子权威日益削弱,排除B项;材料信息不能直接体现对诸侯国君权力地位的影响,排除C项。故选D。
1、(2021山东)1.儒家学派重视礼乐,宣扬“乐文同则上下和”;墨家学派认为乐“与君子听之,废君子听治”“与听之,废之从事”。这反映了两者
A.文化取向的迥异B.政治立场的不同
C.学术观点的分歧D.生活态度的差异
【答案】B
【解析】材料儒家学派和墨家学派属于并列关系,反映属于实质类选择题。儒家学派重视礼乐“上下和”,代表上层奴隶主立场:墨家学派主张“与君子同听,就会荒废君子的听狱和治理国事;与同听,就会荒废所作的事情”,代表下层劳动者的立场。可以看出二者的政治立场不同。所以选答案B。
2、(2021浙江)2.春秋战国时期民本思想的主要内涵有:在人与自然关系方面,突出人的地位;在社会关系方面,强调民的作用。下列观点中,对应两者的是
A.“齐物”;“逍遥”
B.“天行有常”;“仁政”
C.“法古无过,循礼无邪”;“非攻”
D.“制天命而用之”;“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答案】D
【解析】在四个选项中体现“在人与自然关系方面,突出人的地位”的是“制天命而用之”;“在社会关系方面,强调民的作用”体现的是“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故选D;A项是道家庄子的思想,一方面主张万物平等;另一方面强调自由自在、精神自由,与题干不相符,排除;B选项“天行有常”指大自然运行有自己内在的规律,为突出人的地位,突出的是自然,排除;C选项讲效法古制,非攻是劝说统治者,与题干无关,排除。
3、(2021甲卷)1.老子认为,“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
热门网络歌曲孔子则说,“不学礼,无以立”,要“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这反映出,当时他们
A.反思西周的礼乐文化B.迎合封建贵族政治诉求
C.主张维护夏商周制度D.得到统治者的积极支持
【答案】A
【解析】材料中的老子认为礼的出现是社会偏离了大道、仁义等道德观念逐步失败的产物,自然而然;而孔子则认为礼是调和社会矛盾、维持社会秩序的有效方式,二者尽管对礼的看法有所不同,但
提出观点的出发点是相同的,即都出于对西周礼乐制度的反思,只是一个赞同,一个批评而已,故选A;老子对礼是持否定态度的,但他的主张并未迎合封建贵族的政治诉求,排除;老子主张小国寡民,主张退回商周之前的社会当中去,C项不是老子的诉求,排除;老子和孔子生活于春秋时期,他们都主张回到以前的社当中,故他们的主张并未得到统治者的积极支持,排除D。
第三单元秦汉时期
1.(2021浙江6)2.秦兵马俑造型精美,比例匀称,神态逼真,威武雄壮的军阵生动再现
了秦统一中国的磅礴气势。秦兵马俑大型艺术塑体现了
A.和当地的自然环境和谐地融为一体B.实用性与装饰性精确巧妙地结合
C.鲜明的民本意识和高超的表现技巧D.高度概括和细腻写实的艺术手法
【答案】D
【解析】由题干信息“秦兵马俑造型精美,比例匀称,神态逼真,威武雄壮可知,秦兵马俑大型艺术塑体现了高度概括和细腻写实的艺术手法,故D正确;材料信息无法体现和当地的自然环境融为一体,故A错误;兵马俑不能体现实用性,故B错误:“民本主要表现为重民、贵民、安民、恤民、爱民等,材料没有民本意识的信息,故C错误。狄安娜
2.(2021江苏)汉初,丞相陈平、太尉周勃与宗室大臣平定“诸吕之乱”后,商议新帝人选,经再三讨论,认为代王刘恒在高祖刘邦在世诸子中,“最长,仁孝宽厚,太后家薄氏谨良”,决定迎立刘恒为帝,是为汉文帝。这一做法
A.反映嫡长子继承制得到执行B.旨在预防外戚干政的重演
C.推动仁孝成为选帝主要标准D.表明相权对皇权构成威胁
【答案】B
【解析】结合所学内容可知,汉初的“诸吕属于外戚,所以大臣在迎立刘恒为帝时的标准是刘恒本人的仁孝以及太后薄氏的谨良,所以这一做法是为了预防外戚干政的重演,故选B;刘恒
是刘邦的第四子,不是嫡长子,排除A;仁孝只是选帝的标准之一,这一做法也不是为了确立选帝的标准,排除C;材料未涉及相权与皇权的矛盾,排除D。
3.(2021山东)2.汉高祖时期,王国职官设置与朝廷基本一致。表1为此后西汉统治者对王国职官的调整概况,这些调整的出发点是
表1
A.精简地方行政机构 B.节约中央财政开支
C.维护国家政治统一 D.废除郡国并行体制
【答案】C
【解析】汉代裁撤王国机构,降低王国官员的品轶,这是打击诸侯国的举措,目的在于加强中央集权,维护国家政治统一,C正确地方机构还有郡县,但是西汉主要针对的是王国机构,因此A 不是出发点,排除;王国官员的俸禄由王国支出而非中央,排除B;D不符合史实,排除。
4. (2021广东)汉代设尚书台,其首领是尚书令、尚书仆射。魏晋时期,“事无大小,咸归令、仆”。这一现象说明
A.皇权旁落
B.相权转移
C.地方权力削弱
D.行政效率降低
【答案】B
【解析】根据题干“魏晋时期,事无大小,咸归令、仆”可知,魏晋时期中央大权掌握在“令、仆”手中,丞相权力转移到尚书台,故选B;相权转移是皇权加强的结果,排除A;这里谈到是中央官制,与地方无关,排除C;无法反映出“行政效率降低”,故排除D.
5.(2021甲卷)2.汉代,中央各部门长官与地方各郡太守自行辟召属官,曾一度出现“名公巨卿,以能致贤才为高:而英才俊士,以得所依秉为重”的现象。能够保障辟召制度有效运作的是
A.分科考试选官制建立B.监察体系的改进
C.郡国并行制度的完善D.察举制度的实施统计表由哪几个部分组成
办公室文员工作内容【答案】B
【解析】依据所学知识可知,辟召制度是察举制的补充,选拔了大量真才实学之人,其运作是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