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福建省南平市中考语文第一次质检试卷
一、积累与运用(20分)
1.(10分)根据语境,补写出古代诗文名句。
    人在旅途,难免会有失意坎坷,或许是“俗子胸襟谁识我?     ”的孤独无奈,或许是“     ,到乡翻似烂柯人”的世事无常,或许是“          ,此事古难全”的缺失遗憾,亦或许是“          。可怜白发生”的壮志难酬。
    然而,当你乐观从容,拥有范仲淹《岳阳楼记》中“          ”的豁达胸襟,拥有李白《行路难(其一)》中“          ”的执着信念之时,你会无惧风雨,笑看人生。
2.(10分)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答。
    中华古诗词典jíqq留言代码爱情①是我国文学的瑰宝。从“诗三百”开始,到唐诗、宋词、元曲,一首首情韵盎然、铿锵有力的诗词,  甲  着源远流长的中华历史,承载着先贤的思想智慧、高雅情趣和高远情怀。中华古典诗词展示了中华传统文化,它们是文化百花园中最为璀璨芬芳的一枝,
是精神源流中最富思想力量的一脉。没有诗意词韵的文字是  乙  的,失落了诗情画意的民族是没有创意和想象力的。中华古典诗词有高傲的颜值和尊贵的禀赋,却以平近的方式流在我们的血脉,滋养着我们的心灵。学习、亲近中华古诗词,能够  丙
(1)根据拼音为①处选择正确汉字,为②处加点字选择正确读音。(只填序号)长寿花花语
     
(A.籍    B.藉)
     
(A.qiǎn  B.qián)
(2)请从括号内选择符合语境的词语分别填入甲、乙处。(只填序号)
     
(A.传递        B.传承)
     
(A.苍白无力    B.软弱无力)
(3)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写出修改后的句子。
(4)下列填入文中丙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①涵养博大的内心情怀
②树立强大的文化自信
③获得雅致的生活情趣
④构筑起民族精神的根基
A.①④②③          B.①④③②          C.③①②④          D.③①④②
二、阅读(70分)
3.(6分)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问题。
长沙过贾谊宅
刘长卿
三年谪宦此栖迟,万古惟留楚客悲。
秋草独寻人去后,寒林空见日斜时。
汉文有道恩犹薄,湘水无情吊岂知?
寂寂江山摇落处,怜君何事到天涯!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叙述诗人在长沙谪居三年,而今一切已风逝云散,只留下万古不变的悲哀。
B.颔联即景生情,由斜阳衰草、寒林空寂而生惆怅伤感之情,为下文感慨作铺垫。
C.颈联以“汉文有道”反衬贾谊被贬的凄凉处境,以“湘水无情”烘托贾谊的痴心。
D.全诗综合运用叙述、描写、抒情等表达方式,溯古思今,深化了怀古咏叹的主题。
(2)“寂寂江山摇落处,怜君何事到天涯”表达诗人哪些情感?请简要分析。
4.(14分)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问题。
      贞观八年,太宗谓侍臣曰:“上智之人,自无所染,但中智之人无恒,从教而变,况太子师保,古难其选。成王幼小,周、召为保傅。左右皆贤,日闻雅训,足以长仁益德,使为圣君。秦之胡亥,用赵高作傅,教以刑法,及其嗣位诛功臣杀亲族,酷暴不已,旋踵而亡。故知人之善恶,诚由近习。”
      贞观十七年,太宗谓司徒长孙无忌、司空房玄龄曰:“三师以德道人者也。若师体卑,太子无所取则。”于是诏令撰太子接三师仪注。太子出殿门迎,先拜三师,三师答拜,每门让三师。三师坐,太子乃坐。与三师书,前名惶恐,后名惶恐再拜。
【注】①染:沾染恶习。②师保:古时担任辅佐帝王和教导王室子弟的官,有师有保,统称“师保”。③成王:指周成王姬诵。 ④三师:即东宫三师,是辅导皇太子的官员。⑤仪注:礼仪制度。 ⑥惶恐:意为惶恐不安,是一种谦词。
(1)解释下面加点词。
①太宗侍臣曰      
②左右     
③与三师     
(2)下列对文中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及其嗣/位诛功臣/杀亲族
B.及其嗣位/诛功臣/杀亲族
C.及其嗣位/诛功/臣杀亲族
D.及其嗣/位诛功/臣杀亲族
钟楚红个人资料(3)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日闻雅训,足以长仁益德。
②故知人之善恶,诚由近习。
(4)唐太宗诏令编撰太子接待三师仪注,对太子提出哪些具体要求,请用自己的话简要概括。
5.(20分)阅读下面文字,完成问题。
新年祝福语简短大方探寻古道
①我开启探寻千年古道之路。
②还没有来得及细细体味山野边浩荡的水,车子就一晃而过。在路的尽头,茂长着一片竹林。因为山太深,人迹罕至,竹林才完整地留存下来。通往竹林的,是一条千年古道,狭窄,凸凹不平,向险而去。为了吸引更多人更便捷地抵达那片原生态竹林,当地人动手开辟一条新路,把原来的河道改造成为水泥路。那条千年古道被荒弃了。新开辟的水泥路在千年古道的下方,即使是再热闹的旅游旺季,游人熙攘,也没有人留意高处的这条古道,他们奔走在新路上,直抵想象中的那个生态景点。千年古道成为一个被封存被悬置的景观,无人参观,只是偶尔会在某些时候被村人说起。
③从千年古道失意而归,却在村子里意外发现了那个铁匠铺。这个守候着一条千年古道的
村子,居然有一个铁匠铺。多年来,童年记忆里红彤彤的打铁情景,一直灼烫在我的心头。那个铁匠铺比破落的村庄更破落,看上去并不是彻底被遗弃的样子。我很快就到了它的主人,一个七十六岁的老铁匠。他苍老,敦厚,脸上刀削一样的皱纹里,填满铁屑状的东西。稍感惊讶的是,他竟然那么健谈,让人很难将他的言谈举止与木讷表情联系到一起。他表现出了常人难以接受的热情,一边口沫纷飞地讲解打铁知识,一边手舞足蹈地演示。他似乎等待了很久,孤独了很久,对我这个陌生人的来访异常兴奋。我理解他。他打了一辈子的铁,不舍得丢弃这个技术活,其实他生活得挺好,早就不需要依靠打铁来维持生计,但他仍然坚守着,偶尔过过打铁的瘾。
④他与被这个世界淘汰了的手艺相依为伴。那天我亲见了他打铁的整个过程。他的表情有些悲壮,好像多年来的坚守就是为了等待这一天,他光着膀子,在通红的炉火前,酣畅淋漓地表演了所有手艺,认真,郑重,像在重温往昔岁月。这是一个民间手艺人对生活和生命的理解。我向他投去敬重的目光,并且按动快门,将某个瞬间定格。
⑤默立在村头的石碾,只有逢年过节才用一用。一个老农蹲在地头抽烟,他一动也不动,烟圈在他的头顶盘旋片刻,就像云彩一样飘向空中。走在村里,随处可见“流动饭店”的字样,旁边是同样用油漆涂抹的形形的与城里无异的各种广告。山药排骨汤的做法
⑥我们在老农带领下,走下一道坡,拐了一个弯,再爬过一条长长的坡路,然后连续穿过两个窄胡同,在一座老宅跟前停步。院子里齐腰的荒草,被我这陌生的闯入者惊到,怯怯地低下头,仿佛在追忆那一段被遗忘的时光。
⑦这栋老宅像一个农具陈列馆,犁、耙、耧车、镰、蓑衣、畚箕……各式各样的农具覆盖了一层厚厚的灰尘。他说三十多年来没有外人进过这个屋子。那些农具被我们搬到院子里,摆放,拍摄;他也像受到了格外尊重一般,脸上满是欢喜。他把一套驴具挂到院墙上,用手比划着告诉我每个部件的名字和功能……他越讲越来劲,渐渐有了一点神采飞扬的感觉,似乎这些农具激活了他埋在心底的遥远记忆。我想对劳动工具的热爱,是一个劳动者最朴素的感情吧。他的讲解让我重新认识了驴具,好似看到一头驴在山野里骄傲地劳作;又仿佛看到农人们裸露着黝黑的胸膛挥镐开凿、扶犁耕田、推磨碾米的画面,他们用力气拥抱土地,用汗水浸润生命。
⑧一栋被遗忘的老宅居然藏有这么多的秘密,我以拍摄的方式,截取并带走了它们。
⑨我想,许多农具已渐渐退出历史舞台,但我仍在乡村间执着地奔走与寻,因为它沧桑而负重的历史,也因为它赋予农人的激情与坚韧
(摘自《中国散文网》,原作者:王月鹏。有删改)
(1)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全文通过探寻古道的所见所感,表达“我”对农耕文化与现代文明冲突的思考。
B.“从千年古道失意而归”说明探寻失败,因为千年古道虚无缥缈,根本不存在。
C.“我向他投去敬重的目光”烘托出老人认真、郑重的情态以及热爱打铁的情怀。
D.第⑤段写“老农蹲在地头抽烟,他一动也不动”,突出表现老农的孤独与寂寞。
(2)“我”在整个探寻过程中见到了哪些场景?请简要概括。
(3)结合语境,按照要求赏析。
①童年记忆里红彤彤的打铁情景,一直 灼烫在我的心头。(赏析加点词)
②院子里齐腰的荒草,被我这陌生的闯入者惊到,怯怯地低下头,仿佛在追忆那一段被遗忘的时光。(赏析句子)
(4)文章写两位老人的目的分别是什么?请简要分析。
(5)最后一段画线句有什么含意?请简要分析。
6.(12分)阅读下面文字,完成问题。
走进“非遗”:文化传承的另一种抵达
①近年来,以非物质文化遗产为代表,传统文化传播频现高潮。看哈利•波特、哆啦A梦,也看孙悟空、水浒英雄长大的一代年轻人,开始主动走向“非遗”,走向传统文化,实现着文化传承的另一种抵达。
②“非遗”是历史留给我们的宝盒,越来越受到年轻人的青睐。
归去来的演员
③在各种年轻人聚集的网络平台上,非物质文化遗产和各种新媒体形式的结合层出叠见。“上戏416女团”凭借京剧唱腔获赞超过2000万;国乐大师方锦龙和虚拟偶像洛天依合作的经典民歌《好一朵美丽的茉莉花》,实现了破次元合作;北京“面人郎”传承人、95后的郎佳子彧为钟南山、屠呦呦等人制作了生动的面人形象;自得琴社在真人表演的“古画”里
奏起《长安十二时辰幻想曲》……“非遗”相关元素在现代传播介质上丰富多彩的呈现形式,吸引了更多年轻人的目光。
④根据传播学“使用与满足理论”,人们通过对媒介的使用,来满足自身特定的需求。在当下快速的生活节奏中,需要一种情感归属;在世界多元文化的交汇中,更需要一种来自民族记忆深处的文化基底。而“非遗”这种缘自民族记忆深处的文化基底,可以让年轻人到情感归属。就如同当国人吟诵起“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自然会想起李白月下举杯的身影;说起童年心中的英雄,孙悟空总会占到浓墨重彩的一笔。非物质文化遗产对精湛技艺的不懈追求,对千年烟波历史浮沉的追溯,根本原因在于民族血脉中的文化认同和情感皈依。
⑤如今“非遗”的传承与传播,正呈现出越来越明显的年轻化趋势。古老的传承成为今天的时尚,朴素的匠人成为更多年轻人的偶像,绽放出文化新生的活力。这种活力,不仅来自技艺和记忆的传承,也来自面向年轻人的叙事。“非遗”创造了一条联结“历史”与“当下”的新路径,受到年轻人的追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