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gma转mp3《电影批评》总第358期                                            2014年第5期
《绣春刀》:另类时代的传统之作
                                      作者:陈宇
提要:文章对电影《绣春刀》进行了文本分析和市场分析,从这一影片个案延伸到对当下中国电影市场内在商业逻辑的探讨,分析了经典电影美学在当下市场中遭遇的困境以及可能的发展方向。
    影片《绣春刀》上映以来,获得大量观众和影人的好评,在豆瓣网上的网友评分为7.7分,是今年国产影片中较高的分数,许多观众称之为“今年最好的一部电影”。然而,本片的票房却不近如人意,在强大口碑的推动下,依然爬升缓慢,到笔者成文为止仅为5000万左右,预计很快就将下档。
观众和专家已经能够接受许多优秀艺术片“叫好不叫座”的事实,而此次让许多推崇此片的人
士扼腕的是,这不是一部《白日焰火》式的艺术片,这是一部武侠电影,是一部制作精良的商业片——要动作有动作,要故事有故事,要明星有张震,虽然映前宣传不强,但映期口碑上佳,应足以弥补此短板,其命运如斯,道理何在?
徐绍瑛《绣春刀》并非一部新奇之作,相反,它的面貌相当传统。然而,吊诡的是,当下中国电影市场上充斥着大量让传统影人无语却不断获得超级票房的影片,在此情境下,正常的影片《绣春刀》反而显得有点另类了。
另类在何处?用观众的话说:“这是一部踏踏实实讲故事的电影。”
“踏踏实实讲故事”是一个笼统的说法,它意味着影片以叙事为主要任务,依据亚里斯多德以降西方经典叙事策略组成结构,在建立了丰满人物形象的基础上展开人物的行动,完成对整一动作的摹仿,最终指向背后的主题理念。换言之,“踏踏实实讲故事的电影”即是依循经典电影美学的电影。
电影发展的一百年间,这种经典电影美学逐步成型之后,从创作者到评论家皆以此为标准展开创作和分析,其间虽经历法国电影新浪潮等现代主义电影思潮,对此种经典美学进行
了一定的修正与反叛,但在主流商业市场,此种经典美学始终占据着统治地位。原因无他,掌握及实施了此种美学原则的电影会获得受众(观众和专家系统)的青睐,换言之,将会获得高票房,反之,将作为残次品被观众鄙弃。
然而,从当下中国电影市场现象上看,此一规律受到了很大的挑战。《万箭穿心》、《逆光飞翔》这样符合经典电影美学的影片,票房极其惨淡。如果说这是因为资本和明星的因素造成的知名度不足所致,那么如《归来》、《金陵十三钗》这样的高知名度影片,在票房上也无法与《小时代》、《分手大师》这样的影片相比,虽然后者在经典美学意义上完全无法和前者相提并论。此种情形亦非中国所独有,在美国电影市场上,虽然票房并非总是与影片的美学质量挂钩,但在主流商业市场,精通电影语言和叙事技巧的商业片大师,在票房上总会远超生涩的新人。然而,进入新世纪之后,越来越多的例子显示,《暮光之城》、《饥饿游戏》、《变形金刚》这样的在经典美学意义上千疮百孔的影片经常占据票房的金字塔尖,而功力精湛的古典风格影人如克林特·伊斯特伍德这般人士只能捧着《换子疑云》这样的经典美学作品作为陪衬。越来越多的中外影人,其中不乏张艺谋、斯皮尔伯格这样曾经的商业片大师陷入困惑。而另一个体韩寒、邓超、郭敬明、筷子兄弟、俞白眉、郭帆、陈思诚等,他们的单一作品都拥有数亿票房,成绩远超前辈。而且,不知应该
让人高兴还是遗憾,他们几乎都没有经过系统的训练,都是第一次拍电影。
这就是《绣春刀》这样一部正常又另类的电影所面对的市场。因此,它所遭受的市场待遇,从大局上看,是不足为奇的。
最简单的科技小制作
如果我们仅仅把《绣春刀》这样一部可圈可点的作品的票房失利,仅仅归罪于一个堕落的不识货的市场,那么我们显然把问题简单化了,亦放弃了理解这个市场的可能。几十个消费者被蒙蔽,选择了错误的商品,这是有可能的,但数百万个消费者的选择,必有其统计学上的意义。
我们说,《绣春刀》在经典电影美学意义上超越了同期的大多数影片,但它是否已经做到足够优秀了?它是否能够在这个赢家通吃的市场,把那些嚼着爆米花去隔壁《白发魔女传》影厅看美女范冰冰、帅哥黄晓明谈恋爱的观众吸引过来,去看三个明朝下层公务员汉子的喜怒哀乐,陪他们一起欢笑和流泪?
显然,《绣春刀》很好,但没有好到战胜对面另一种类型的电影《白发魔女传》。尽管在
豆瓣网的网友评分中,《白发魔女传》仅得了3.9分,是《绣春刀》评分的一半。
从传统武侠片或者如导演自己定义的古装动作片角度看,《绣春刀》是一部优良的作品,但面对此类片种曾经的辉煌,还谈不上是一部上乘之作。本片获得了极佳的口碑,中间不乏影评人因对当下电影市场失望而添加的感情分。导演在制作层面的表现是十分优秀的,在一部成本不高的作品中,场景、道具、服装都十分考究,可以看出做了充足的功课。在这些环节上,古装动作片中少有能经得住推敲的作品,而本片算是特例。最为突出的是导演几乎完全通过质朴的视听语言展现了一个个真实的动作场面,大量减少了已经泛滥于古装片中的钢丝和特技效果,同时还能保持视效的冲击力。另外,作为一个新晋导演,对整个影片的节奏把控十分老到,亦属难得。
然而,影片在剧作层面有着较大的问题,主要体现在故事模型的混乱上。胸围
唯物主义史观影片的主要矛盾模糊,拥有多个足以驱动全片的矛盾力量,这些冲突完全可以支撑另一部影片:兄弟冲突(《投名状》)、政治系统与个体的冲突(《鸿门宴》)、带有宿命论的个人欲望与善良本性的冲突(《卧虎藏龙》)、侠客作为底层公务员的个人情感冲突(《武士的一分》),或者干脆是传统古装动作片中的好人vs坏人的道德斗争(《新龙门
客栈》)。以上每一组矛盾都是一部影片的核心矛盾,而本片则集合了所有以上冲突,且每一组冲突都未发展至淋漓尽致。
影片开局分述了三个兄弟皆陷入了经济困境,恰在此时,张震所饰演的沈炼面对魏忠贤的巨额贿赂,必须做出选择。主人公选择了私欲,陷入了道德的困境,亦招致后续多方力量对兄弟三人的围剿,三兄弟之间亦开始出现猜忌。这个事件序列是非常完整而有效的模型:一个好人受到内心魔鬼的诱惑,占有了不该属于他的财富,从而导致他或他所爱的人的毁灭。所以,大多数影评对本片的开局评价甚高。
而当所有观众顺着这个故事模型往下走时,影片的情节开始游移。聂远所饰之手握重权的赵靖忠告知他们:你们开始就注定了被牺牲。换言之,沈炼是否受到诱惑并不重要,他们注定了是政治斗争的牺牲品。从此,影片的情节发展转向了三个底层公务员为求自保,联合起来与强大的对手进行殊死搏斗的故事模型。
然而,当观众已经放弃了第一个故事模型,转向期待第二个故事模型进一步发展的时候,影片在此情节序列上突然放缓,开始插入了第三个故事模型,即山田洋次的“历史剧三部曲”(《黄昏的清兵卫》、《隐剑鬼爪》、《武士的一分》)的故事模型,此种模型避开传
统的武士之间缘起于政治、宝藏、财富、仇恨、道义的殊死搏斗,而将注意力放在充满时代特征的武士个人情感生活之上,将他们视作一个普通人,讲述其喜怒哀乐。影片《绣春刀》显然受到了这个系列影片的深刻影响,给三个主人公都安排了属于普通人的情感欲望及其阻遏:一个是求官而不得,一个是三角恋,一个是小清新版的《罗密欧与朱丽叶》。
而当观众开始对第三个故事模型的发展充满期待,希望看见三个主人公的个人情感结局的时候,影片又跳回到了第二个故事模型,三个主人公分别与敌人展开最后终极之战。如果说,普通观众很难火眼金睛地去分析剧作,发现全片故事模型的混乱,那么,导演在影片高潮和结局部分的剧情处理,最终导致了观众对剧情发展的质疑。
观众根据长期的观影经验,可以预见到本片将有三种可能的结局,即:三人皆死、三人皆活、有人死有人活。导演选择了第三种,三个兄弟死了两个,活了一个。这本无可非议,但按照经典电影美学的原则,电影是一个完整的有机体,局部与整体紧密关联。结局并非单独成立的,它是全片的故事模型发展的结果,主人公的死活也昭示着作者的态度和理念。而本片因为故事模型的庞杂,导致了结果的无效性,或者说,无论导演选择哪个结局,都不能同时给多个故事模型画上句号。
网名 繁体字
于是,导演本能地安置了两个结局。大战之后,在所有的观众都以为影片要结束的时候,影片出现字幕“三个月后”,加上了关外之战,作为第二个句号。本片故事模型的混乱,除了让观众接受故事时受到干扰,导致的直接结果是主题不明,我们从影片中可以看到“正义战胜邪恶”,也可以看到“人性的价值”,还可以看到“体制的异化”,或者看到如影片英文片名所示的“Brotherhood of Blades”(兄弟之刃),观众无法在观影活动完成后给自己一个确定的答案。
故事模型的混乱,还将导致另一个与票房直接挂钩的结果,即影片情感力量的不足。《绣春刀》没有带给我们足够的情感力量,因其故事模型的不断跳跃,让观众无法将自己的情感准确投射到影片的人物之上。我们在影片放映过半的时候,都无法判断主人公是否在道德上值得我们认同。观众甚至不知道影片主要描摹的是哪一种情感,是爱情?还是友情?或是普通人追求幸福生活的欲望?
经典电影美学原则的影片,在中国影坛与《分手大师》、《爸爸去哪儿》这样的影片争夺眼球的最重要武器,恐怕就是情感力量了。毕竟,整个经典电影美学体系就是建立在对观众情感的精确控制之上的,这是此一体系的杀手锏。当观众爆笑之后、猎奇之余,面对自己的泪水的时候,会发现那些让自己动情的作品毕竟更值得自己选择。
历史是奇诡的。
中国电影从上世纪末、本世纪初开始全面进入产业化,中国影人终于可以按照市场规律进行创作。假以时日,我们应当可以补上因为历史原因而缺失的商业电影课程,在经典电影美学意义上产生中国商业电影体系,如同今天的韩国电影。然而,互联网时代之文化对电影产业的革命性影响亦在此时降临,在我们还没来得及补课的时候,游戏规则改变了。在我们还没来得及拍出《乱世佳人》、《精神病患者》、《十二怒汉》、《教父》这样优秀的传统商业电影的时候,我们就要应对那些拥抱《小时代》、《后会无期》这类电影的互联网文化影响下的观众,应对熟悉《变形金刚4》、《蝙蝠侠3》这样非传统的高概念电影的观众,应对一个经典电影美学摇摇欲坠的市场。
经典电影美学是商业电影作为一种文化产品的内在构建逻辑,是建立在20世纪形成的生产者与受众之间的购销关系之上的。进入21世纪之后,互联网真正进入我们的生活,产品与受众之间的关系有了微妙的变化,普通人的生活形态亦产生了变化,直接影响到消费和购买行为。日本著名的市场调研和广告公司博报堂提出了“生活者”一词,这是一个非常重要
的概念。
此一理论认为,在当代商品的营销上,单纯研究“消费者”是不够的,还要进行“生活者”的研究。我们一般把商品的目标体视作用户或顾客,称之为“消费者”。但是,这种对“消费者”的认知,让我们只能观察到目标受众的一部分经济购买行为的逻辑。实际上,在互联网普及的今天,信息的获取非常便捷,每个人在购买行为实施之前,背后有着一套的决策系统,这个决策系统与每个人作为一个“生活者”的整体生活形态相关联。其消费行动的产生可能并非完全理性的,很多人可能是出于纯粹的感性冲动。在东方,因为家庭、人际关系、社会圈子、时尚需求、虚荣心等社会文化的综合影响,产品核心效用之外的价值尤其值得考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