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江苏省录用公务员考试《申论》真题(C卷)
一、注意事项
防雹弹1.本题本由给定资料和作答要求两部分构成。考试时限为150分钟。其中,阅读给定资料参考时限为40分钟,作答参考时限为110分钟。满分均为100分。
2.请用黑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在题本、答题卡指定位置上填写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并用2B铅笔在答题卡上填涂准考证号对应的数字栏。
3.请用黑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在答题卡指定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的作答无效!
4.待监考人员宣布考试开始后,你才可以开始答题。
5.所有题目一律使用现代汉语作答,未按要求作答的,不得分。
6.当监考人员宣布考试结束时,考生应立即停止作答,并将题本、答题卡和草稿纸都翻过来放在桌上。待监考人员确认数量无误、允许离开后,方可离开。
严禁折叠答题卡!
二、给定材料
资料1
“故乡”是一个温馨的词语,那里的山水草木、乡音乡俗、饭食茶饮、家人亲友,都会在内心深处留下“月是故乡明”的亲切记忆,凝聚成“悠悠天宇旷,切切故乡情”的思念和盼望。在中华文化传统中,“离乡”“望乡”往往包含着无奈和感伤,眷恋家乡被喻为“胡马依北风,越鸟巢南枝”“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而还乡归来总是令人兴奋、喜悦。特别是回报故土、造福乡梓的善行,一直受到高度赞誉。进入新时代,心怀故土的悠久传统又增加了新的内涵、新的形态。
资料2
Y县16万在外务工人员,最近几天收到了由县委书记、县长共同署名的返乡就业邀请信。这封信不但有明明白白的返乡就业政策介绍,还有情真意切的呼唤;不但有实实在在的岗位供选择,更有亲情的感召。“年初外出年尾回,妻儿老小盼亲归……”Y县常年在外务工人员达15.92万人,占全县总人口的14.7%,占全县劳动力人口的45%,留下10多万个留守家庭和近2.5万名留守儿童。近年来,随着大企业、大项目不断入驻,Y县就业岗位更加丰富,仅开发区和产业园就有各类企业近700家,已吸纳8万余人就业,预计2018年上半年,全县100多家企业将缺少1.2万名工人,信中还说到了留在家乡就业的诸多好处,如,与在外打工相比,实际收入更实惠,生活成本更低,一家人团聚可以更好地照顾孩子
北京有哪些二本大学和父母等。这封信在当地媒体及朋友圈中迅速传播,引起了极大反响。春节刚过,已有2500余人到该县各类企业应聘,其中1300多人签订了意向就业协议,860多人已上岗。
据《人民日报》报道,2016年,中国农民返乡创业人数累计已超过450万,还有约130万城镇的城镇科技人员、中高等院校毕业生等下乡创业。在中国社会科学院某研究中心万主任看来,过去由农村到城市的单向流动格局已开始发生改变。“这是中国城乡结构调整的过程。要吸引更多人回乡、下乡创业,除了要有产业,还要有‘情感引力’。”万主任说。
近期,S县组织35名本地籍重点高校大学生开展“桑梓情深·放飞梦想”家乡行活动。县委书记说,县里每年都有数百位学子考入本科院校,这对家乡而言是一笔宝贵财富。一方面,乡亲们乐见他们走出大山,在更广阔的天地展翅高飞;另一方面,也期待着有朝一日,这些青年才俊愿意回归故里,发挥专长,干事创业。他寄语学子们:“希望大家能够记住这份桑梓之情,关注家乡、关心家乡、关爱家乡,跟家乡的联系不要断,对家乡的感情不要淡,回馈家乡的心意不要变。家乡为你们而骄傲,也请你们努力成为家乡的骄傲!”县委书记说,家乡对在外的学子,除了提供良好的环境,一定要打好情感牌,让他们乐于回乡贡献才智。
资料3
在某网络社区上,一位网友留言说:为了孩子不再走我的老路。纠结了一年,终于还是决定回农村。
我应该是80后第一批留守儿童,我7岁的时候,爸爸妈妈就外出打工了。成长过程中的辛酸,只有我这样曾经的留守儿童才能真切体会。没有爸妈陪伴的童年,我特别害怕黑夜的来临,我害怕村子里那些老人口中所说的神神鬼鬼;没有爸妈陪伴的童年,别家的孩子回来是热饭热菜,我回家都是冷锅冷灶;没有爸妈陪伴的青春期,来例假了,我以为得了羞死人的绝症……我大专毕业后在外打工多年,也成了家,孩子依然像我当年一样留在家里。经过一年的思考,已经当了妈妈的我,心里只有一个最基本的想法:想陪在孩子身边,想等她放学回来有热饭热菜,不想错过她成长的每一个时刻……
今年春节,家住西部某县西乡镇的小郝,一直在老家和附近的小山村里忙活。除了去医院照顾爷爷,帮父母在小超市里卖菜,他还参加了几场返乡青年的论坛。小郝说,在参加“文化认同·乡情故土——大美西乡青年论坛”的时候,全镇许多在外地的青年都来了。“团县委、乡镇、各村干部的讲话,都在鼓励召唤我们回乡创业就业,我心里挺激动的,希望能为家乡做点贡献。”今年24岁的他,2017年大学毕业后考上了北京某科研院所的农业工程专业研究生。然而,这个好不容易飞出山沟沟的“金凤凰”,却打起了毕业后飞回家乡的主意。小郝说,大城市对年轻人的诱惑真的很多,但作为一个从山村走出来的学农的研究生,美丽的家乡承载着自己太多的回忆。他留恋这里的乡音,热爱这里的一草一木,怀念这里的老人,喜爱这里的孩子……他对记者说:“当年向往到城市读书,是为了实现人生价值,现在回乡发展同样也能让青春闪光。而且,远离家乡所疏远了的乡情、亲情都可以再回来,对家乡的爱心也接上了地气,这样的人生不是得到的更多吗?”
资料4
“在外漂泊这么久,一直觉得自己是个‘孤独人’,口袋里多了点钱,总是想着回来为家乡做点事。”西南某省H县大岩村村民老杨对记者说。他初中毕业后就外出务工,在沿海多个省份辗转了多年。父母老了,孩子大了,思念家乡的心情越来越强烈。2016年,在沿海家具厂打工的老杨,发现来自本省的订单越来越多,原来,家乡旅游业的发展带动了餐饮业的新需求,具有复古风又环保的碳化木餐桌椅很受餐馆青睐。这让他看到了巨大的商机,毅然
决定回乡创业,当地生产,就近销售。当年,老杨通过政府贴息贷款,投入30万元开办了木制品厂,生产加工专为餐馆设计的碳化木餐桌椅,员工全是当地农民。短短三个月的时间,工厂每月利润就达2万元。处于创业起步阶段的他,对这样的成绩很满意,也看到了未来更大的发展空间。车辆过户手续
2008年,已经在G市拥有线路板产业的E县人涂先生开始将目光转向家乡,投资7500万元成立了覆铜板有限公司,成为当年E县最大的一笔投资项目,吸收了数百名本地人来企业就业。十年后,已发展为西南地区最大的覆铜板生产企业,很多打工乡亲已被培养成生产加工线上的技术能手。涂先生说,电子信息产业是支柱产业,他计划未来追加2亿元投资,打通电子信息产业的前端配套产业链,成为当地最重要的原材料供货商,而且准备把厂房建设和维修、产品运输、外包装制作等相关业务承包给当地乡亲。E县劳务产业办公室袁主任说,涂先生的企业扩大规模后,不仅可以再吸纳1500名当地人就业,而且将在E县形成一个贯通上下游产业的产业链。
K县人武先生上世纪90年代怀揣60元钱只身远赴M市,从服装厂的学徒做起,吃尽千辛万苦,一步步发展到自己建厂并闻名当地。2015年,迫于东部外向型劳动密集型产业遭遇寒冬,他敏锐地将眼光投向家乡,在K县赵家产业园区投资建厂。原以为西部农村拥有大量劳动力,但他没有想到,在160多万人口的老家竟然招不到工。他在一番调查后发现,虽然K县每年返乡农民工超过1万人,但回来的大多是五六十岁的“第一代农民工”,他们主要是为了照顾家庭,不会再离开村镇到园区打工。武先生想出奇招:为了享受物流、财税等服务便利,公司总部放在园区,厂区“前靠”劳动力所在的乡镇,直接把缝纫机、布料打包给工人带回家生产,实行“闲时务工、忙时务农,想来就来、想走就走”的灵活用工制度。这一下,用工问题不但迎刃而解,而且用工成本比沿海低一半,这种“总部在县城、车间在乡镇、作坊在家庭”的全新产业组织模式已经在不少地方的农村普遍出现。
小刘是M县某畜禽养殖有限公司总经理,他曾在Z市的一家轨道建设公司担任技术总监。2009年,小刘到荷兰参观了全欧洲最先进的养鸡场。他发现,养殖规模达40万只的养鸡场一共只有5名员工,上料、温度湿度控制以及捕杀全部实现自动化,这让他萌生了返乡创业的想法。如今,返乡养鸡的小刘十分自豪,他的养鸡场达到了年产5万只无公害生态鸡的规模。他的养鸡技术在当地是最先进的,不仅做到了给饲料、给水、孵化的自动化,还联合原本分散的养殖户,探索出了技术共享的联合体运营模式。
在近日举行的中国经济发展高层论坛上,某著名经济学家指出,好产业加新技术的组合必将在农村产
生从量变到质变的生产力革新效应,中国过去的人口红利渐渐消失,新的人口红利正在形成。
资料5
“村民的所需所盼,就是指引我努力工作的方向。”全国人大代表、L省N县小市村党支部书记小程立志带领村民逐步改变全村贫穷落后的面貌。小程是土生土长的小市村人,大学毕业后在沿海G市有一份高薪工作。2014年5月,她辞去了在G市的工作,回村参加村党支部书记的选举。这让乡亲们和乡镇组织换届的干部既盼又忧:盼的是小市村当时有25名党员,绝大多数年龄都超过了50岁,村里急需年轻党员挑大梁,组织开展工作;忧的是一个90后女孩能否有恒心扎根农村,是否有能力带领村民脱贫致富。为此,乡镇相关领导李晟张睿
连续小程谈了五次话,反复征求她的意见。小程说:“我回来的原因很简单,我热爱家乡,想为改变家乡面貌做点事。我是个执着的人,主意拿定,不会改变。”
当时的小市村基础设施薄弱,集体经济空白,是有名的贫困村。小程在竞选时向村民承诺,将完善村里的各项基础设施建设,加强环境保护,做好民生工程,为村民多办实事。成功当选为小市村党支部书记后,她提出将兴建一个党服务中心,打造村民精神文化乐园,还要寻一个能让小市村振兴和发展的支柱产业。她对村情作了分析:小市村人口资源不占优势,1700多人的村子,平时常住人口只有五六百人,年轻人都外出打工了,留在村子里的以老人、妇女和儿童居多。但村子也有优势,自然
风光优美。有山有水,还有地下溶洞;历史上曾是繁华的商贸市场,出土过2000多年前的古代铜鼓,还有象征着工匠精神和愚公精神的小市渡槽及一些古民居、古树等文化资源,发展旅游业应该会有不错的效果。有了旅游产业的支撑,村民们就可以就近做生意,年轻人也不用再外出打工了,在家门口上班,能照顾家人,免去了亲人间的相互牵挂。经过调研论证,小程和村民们坚定了发展旅游业的信心。他们还请专家制订了旅游发展整体规划,并主动和一些有意向的企业联系,争取早日吸引企业前来投资。
2018年,小程当选为全国人大代表。“两会”召开前夕,她早早就开始准备材料,打算把村民的期盼带到“两会”上去,希望能让更多的代表委员看看小市村的旅游发展规划,让他们为小市村的旅游发展出出主意、提提意见,也希望有意向的企业能到小市村投资发展。“我当初承诺村民要发展一个好产业,就一定要做到。”谈到将来的工作,小程书记信心满满。
资料6
“这两年,我们村能有这样的变化,都是靠了‘青农创客空间’带来的新思维。”鸣雁村村支书说。鸣雁村地处C市尚田镇西南,这里山清水秀,空气清新,但几年前还鲜为外人所知。那时走进村里,一片“空心”老房子显得特别“破旧”。2016年3月,村里第一家民宿开业,“破旧老屋”成了“美景古宅”。现在,鸣雁村变成了一个拥有3座主题公园、充满魅力的花园森林村庄。
“青农创客空间”是当地几位回乡大学生创办的一个综合性平台,负责人小赵是位90后小伙子,大学毕业后在外地做了多年乡村旅游策划。两年前,他怀着对家乡的眷恋,联合了同村几位在外工作的青年伙伴,一起回村里创业,这年轻人认为,原先乡亲们一直觉得深山里的农村奔小康只有一条路,即离开大山出去闯荡市场,其实,家乡的山水、森林就是珍贵的审美资源。但长期“藏在深闺人未识”,如果绿水青山与都市里的消费需求相对接,深山老林也可以形成旺盛的市场。小赵说:“我们爱这里的山山水水、乡情民俗,也要吸引外面的人来领略山村美好的风景风情。”他们做的第一件事情就是梳理鸣雁村和尚田镇的特,对几个有潜力的村庄进行提升。他们对鸣雁村的两幢破旧农房进行了修整,刷白了墙面,铺起了鹅卵石小道,配上木材和竹子装饰,“拾贝”“海归”“鹭溪”等极具文化气息的民宿令人眼前一亮,月营业额也突破了10万元。
小赵向记者介绍说,在试运营的一年里,不仅是鸣雁村,尚田镇许多小村庄都有了大变化:冷西村的草莓,变成了一个个精致的“草莓礼盒”和一把把漂亮的“草莓花束”,提升了农产品的附加值,也火爆了当地人的朋友圈;拥有3D立体化墙体的王家岭村成为小朋友节假日最喜欢去的“童话村”;“姿平平”的鹤岙村,在创客们的妙想下,一方“四季花海”呼之欲出,
知识青年的回归,激活了乡野的创业热情,也让住了大半辈子的村民恍然大悟——原来老房子也能挣钱!一场激烈的“化学反应”开始在乡民内心涌动。经过一个多月的策划,“青农创客空间”又在2018年春节组织了“中外友人尚田过大年”活动,主场就设在鸣雁村。活动以富有乡土风味的形式,穿插舞龙
茄子煲大赛、年味集市等传统民俗文化节目,不仅让游客们尽情尽兴,还将鸣雁村推向了更宽阔平台。小赵兴奋地告诉记者:“刚才就有一位外国友人对我说,要向家人朋友们推荐我们这里的乡村旅游呢!”
据尚田镇团委书记小金介绍,目前镇人才库中已收录返乡创业青年109人,他们分散在各个村庄,用创意妙招激活乡村,用知识助力农村发展,就像星火燎原,青年创业风潮席卷了整个尚田镇。“青农创客”们的创业项目盘活了尚田镇的乡村资源,农民的生活随之变得红火起来。谈到对乡村民居环境的改造出新,小赵向记者表达了创客们的共同愿望:“爱家乡,就是要让它更美好!”小赵说,我们回家乡,不仅要“塑新貌”,更要“塑新人”,要让越来越多的乡亲们意识到,老村镇、老房子所承载的乡村文化是有重要价值的。
资料7
赵微出了什么事吗?近日,《人民日报》对B市的机关干部回老家开展众工作进行了报道并给予高度评价:“回老家开展众工作是服务众的创新举措”“回老家看看是联结、加深干关系的活宝典!”
高先生是该市A县政府部门的一名干部。以前,每逢春节或父母生日,他才回一次老家,每次都来去匆匆,很少与邻居、村组干部交谈。他在电视里看到一位省级领导退休回原籍帮助乡亲走致富之路的事迹,深受感动,决定落实为实际行动。现在,每到节假日、休息天,他常常回老家,在前后邻村串门、和乡亲聊天,走访贫困户,记录下一些情况,回县城帮助乡亲办一些事情。他了解到同村罗婆婆
因病瘫痪,就给罗婆婆送去棉被、衣服、食用油、大米等生活物资。回县城后,还帮她办了残疾证。高先生还把自己所见、所感写成专题发到网上,发动网友帮助罗婆婆家度过困境。“我以前还和他妈妈吵过架,但他一点都没放在心上。现在我瘫痪了,他还这么关心我、帮助我,这份情我到什么时候都忘不了!”罗婆婆激动地说。
该市F县农林局干部老杜的老家在本县偏远山区,以前家里来人到县城,他总是喜欢问家乡张家如何、李家怎样等等。这几年,用他的话说,人年龄越大,越能体会到古人所说“君自故乡来,应知家乡事”的心情。但是这两年他改变了做法,不再是坐在县城“听人说”,而是回到家乡“现场看实况”“田头话桑麻”。除了特殊情况,基本保证每月抽出一个双休日回老家一趟。他的家乡还不通公交车,每次都是推上自行车就出发了。他对记者说,只有实地看了、谈了,才能真正摸到家乡发展的脉络,知道优势在哪里、“堵点”在哪里。经过调研,他发现家乡的黄豆产量大、质量好是一张好牌。以前家里人带给他黄豆,他和同事们分享,大家都夸磨成豆浆特别香。但只卖黄豆没有附加值,老杜想到了黄豆制品加工这个产业,于是他与县里的一家食品企业联系,由企业垫资,在家乡建立了榨油、腐竹生产、豆腐干加工等工厂。企业在技术标准上给予指导,产品检验合格后由企业收购外销。现在,“F县金大豆系列产品”已经给他的家乡带来了丰厚的收益,乡亲们赞扬他一辆自行车骑来骑去,“把老家的黄豆变成了黄金”!
资料8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