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开发,首先是要将它“保”下来,更重要的是要考虑让它“活”下去,也就是在对
文化遗产整体保护的前提下,如何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问题。三坊七巷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与开发在理念与实践上有创新,形成了整体性、多元化的特。以可持续发展视角对待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与开发,应做到:妥善处理文化遗产保护与开发之间的关系;做好文化遗产保护与开发的整体长远规划;强化创意,促进文化遗产多元化开发;遵循文化遗产保护开发的客观规律,“循序渐进,有机更新”;提升文化遗产保护事业的社会公共形象,动员公众广泛参与。
关键词:可持续发展;三坊七巷;文化遗产保护与开发中图分类号:G1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402(2011)12-0086-07
一、当前文化遗产保护与开发的困境
从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开发理念、实践来看,存在很多具体问题。国家文物局局长单霁翔在谈到我国文化遗产保护面临的危机时,总结了八个方面。一是文化遗产本体屡遭损毁与亵渎;二是盲目的开发建设割
断历史文脉;三是“拆毁真文物,制古董”盛行;四是“保护性破坏”案件逐年增多;五是以单体保护取代整体环境保护;六是商业化开发造成持久负面影响;七是超负荷旅游破坏历史文化空间;八是不合理定位改变历史地段环境。其中有几点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开发实践中很值得我们反思,也是当前文化遗产开发中常常被忽略的因素。
一是历史行为。近年来,历史文化遗产逐渐得到尊重与保护,许多城市为迎合历史风貌,在发展旅游的名义下拆旧建新,对反映当时城市经济文化特征的历史遗存人为改造,建各式各样的仿古街,许多独具特的历史街区逐渐沦为失去真实价值和历史信息的“假古董”。大批使用现代材料、现代工艺堆砌而成的仿古建筑一时间集体亮相,而有上百年历史的古民居、老街区则被修整得失去了原有的文化韵味。二是保护性破坏。文化遗产的保护是
指文化遗产真实的本身,而不是复制品、仿制品,更不是赝品。当下有地方政府打着保护的旗号,谋取开发之利,急功近利地对文化遗产进行“修复、修缮”,其目的是招揽游客、积累政绩。这样的修复,没有尊重文化遗产的客观规律,也没有科学合理的规划。例如长城的保护工作,在许多长城段落,当地政府随心所欲修复城墙、关隘、烽火台等,真长城段落被毁坏,假长城则彩旗招展,这样的修复与历史真实相去甚远,与文化遗产保护的根本目的相去甚远。三是过度商业化开发。众多文化遗产地积极开展文化旅游,仅仅重视经济功能,忽视了文化生态的维护。甚至有地方决策者将旅游开发视为文化遗产唯一利用之路,改变了文化遗产的使用性质,使文化遗产面临超负荷开发窘境。过度商
业化损害了历史风貌,破坏了文化环境,以此为代价换取短期的经济利益实不可取,这种负面影响是持久而不可逆的。例如,“据《山西晚报》报道,著名的佛教圣地五台山申报世界文化遗产、自然遗产双遗产的工作正在紧锣密鼓地进行。但由于五台山商业味太浓,给申报世界遗产工作带来很大困难。据有关部门不完全统计,五台山核心地带共有宾馆700多家,饭店
1000多家,大小商铺更是不计其数。过于浓厚的商我是科学家
作者简介:孙菲,福建社会科学院《福建论坛》杂志社编辑,助理研究员。
可持续发展视角下的文化遗产保护与开发对策研究
———以福州三坊七巷为例
孙%菲
业气息使五台山给人的感觉更像一个商业城镇,而不是佛教圣地”。[1]再例如文化遗产具有不可复制的脆弱性,倘若文化遗产控制地带甚至保护范围内商业氛围破坏了文化遗产的完整性与文化内涵真实性,将出现文化蜕化现象,而逐渐失去吸引力。
虽然存在着这些问题,但不可否认的是,经过近三十年的实践探索,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的保护理念、途径和方法逐步变得清晰系统起来,历史文化遗产目前已形成多种开发模式,依据地方实际情况,结合自身发展需要,许多保护与开发模式开拓了新思路并得到了实践的认同。曹昌智教授认为,“这一阶段,我国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呈现了三大时代特征:一是保护对象由早期文物保护单位扩大到历史文化名城、街区和村镇,以及尚未列入不可移动文物的历史建筑;二是保护范围由文物本体拓展到文物环境和历史文化名城、街区、村镇的整体格局与传统风貌;三是保护思路出现了质的飞跃,开始将单一抢救性的静态式保护,转变为文化遗产保护与经济社会发展结合;开始逐步走出大规模旧城改造误区,转向对历史文化街区和历史建筑实施保护整治,渐进更新,不断为其注入活力,促其永续发展。”[2]另外,文化遗产保护的时间尺度与类型都有扩展。文化遗产从重视“古代文物”、“近代史迹”的保护,到同时重视“当代遗产”、“20世纪遗产”,有了不小的飞跃。而类型上看,过去重视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建筑例如宫殿、庙堂等的保护,现在逐渐扩展到“传统民居”、“工业遗产”、“农业遗产”、“老字号遗产”以及“与人类有关的所有领域”。例如,大庆第一口油井、清华大学早期建筑、见证中国女排辉煌的漳州体育训练基地、青岛啤酒厂等等,纷纷成为我们保护与关注的文化遗产。
沈星图片二、三坊七巷历史文化街区保护与开发原则
三坊七巷历史文化街区地理位置处于福州城市繁华地带,城市建设与发展和文化遗产保护的矛盾十分突出,在城市大规模现代化改造过程中,它的保护与开发曾备受争议,也一度遭到严重破坏。庆幸的
是,在有识之士奔走呼号与各方努力下,这一历史的瑰宝得以保存。如何正确处理经济社会发展和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之间的关系——
—当初的困惑与争议——
—现在依然存在,演变为如何正确处理文化遗产保护与开发利用之间的关系。“文化遗产的管理目标应该有两个:一是对遗产的保护;二是对遗产的开发与利用。文化遗产的不可再生性特征决定了这两个目标不是相互独立的,而常常是相互矛盾的。维护和保护是开发和利用的前提,如果不能很好地保护这些珍贵的、不可再生的文化遗产,那么也就失去了开发和利用的价值,开发和利用在很多情况卜常常会对原有的文化遗产造成一定程度的损害。但如果把握得好,保护和开发之间也可能形成一种互补关系。”[3]如何协调好文化遗产保护与开发之间的关系,保护传统文化遗存,挖掘文化内涵,将文化遗产开发利用与城市建设协调一致,实现良性互动,值得政府与专家学者深入思考。
毋庸置疑,三坊七巷拥有丰富的文化遗产类型,属于历史文化街区。遗产类型不同,保护与开发的手法就不同。三坊七巷既有古建筑、名人故居、园林景观等不可移动文物——
—可修复保护的文物单位;同时还是福州传统商业文化传承地,有着多家老字号商铺,拥有非物质文化遗产制作技艺的商铺也不少;另外,三坊七巷地处福州城市中心地带,商圈成熟,居民众多,其开发规划对福州市来说是牵一发动全身。综合以上,三坊七巷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与开发需针对不同类
型遗产,采用多元化手法,制定科学合理的保护与开发模式,才能真正有效地发挥其经济、文化、教育等功能,才能促使三坊七巷文化遗产的可持续发展。
坚持整体保护原则,以增强历史文化街区可持续发展的活力为目标,这应该是三坊七巷这样的历史文化街区保护与开发的基本理念。对于历史文化街区,整体保护的原则必须要坚持,吴良镛教授曾指出:“旧城整体保护必须坚持将减负、疏解、转型、复兴、宜居作为前提,必须对问题作认真研究,现实棘手的问题要正确对待,千方百计谋求对策,历史名城的文化质量、艺术面貌还要有新的提高,生活质量、环境质量也要不断改善,努力寻求全面的、科学的解决问题之道。”[4]否则新发展将失去依据。任何历史遗存都是与周围的环境同时存在的,仅仅保护单体文物,而改变周围的环境,改变原有的历史氛围,就会影响对历史信息的正确理解,影响对文化遗产独特魅力的正确解读。怎样对历史文化街区进行“有机更新”,做到历史街区的可持续保护发展,是文化遗产开发利用矛盾聚焦之处,也是最大的挑战。
初中语文学习方法三、三坊七巷创新的开发模式与理念
历史文化遗产目前已形成多种开发模式:以文物景观开发为主的旅游模式,例如名山大川旅游;还有以历史文化或者景观为依托,开展演艺娱乐的模式,例如《禅宗少林》音乐大典,就是以少林禅宗
文化内涵为主体,融合武术、音乐舞蹈以及声光电等现代手段的大型山地实景演出;还有发展休闲购
物、商业主导的开发模式,例如上海城隍庙豫园,就以饮食购物为主,让消费者体验海派文化。
三坊七巷历史文化街区既包含众多明清古建筑与名人故居院落等可修复保护的文物单位,同时也是福州传统商业文化的传承地,因此,保护与开发并重,既妥善修复文物,又恢复老字号商铺、打造文化商业圈,才有利于充分挖掘三坊七巷的文化价值与商业价值。因此,三坊七巷的保护与开发利用应该有针对性地区别对待,对古建筑、名人故居、园林景观应以保护为主,开发为辅,展现历史感;为恢复原貌的更新建筑以及商业街区则应引入市场主导机制,注人城市新内涵与时尚感,以开发利用为主,多元化传承历史文化资源。三坊七巷历史文化街区定位为“福州的会客厅”,它不仅发展多元旅游模式,例如坊巷游、名人游、休闲游,还引入休闲、创意、时尚文化等商业业态,从多层面充分展现和开发三坊七巷文化价值。因此,三坊七巷的保护开发具有整体性、多元化的创新特点。具体体现如下:(一)文化遗产的开发规划与城市发展相结合
“对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与发展战略研究和策划运筹,应当突破传统的城乡空间形态规划概念,从政治、经济、社会、历史、地理、文化、艺术、法律、行政等多方位视角,深入发掘名城名镇名村内在的属性特征、文化特、历史价值或纪念意义,对其综合竞争力要素、资源整合利用、打造品牌效应、保护与发展战略、实施策略,乃至项目规划等等,进行全面系统的综合研究。”[5]
文化遗产开发应该首先“明确城市未来发展的定位,合理设计城市传统历史区域和新兴现代区域,制定
符合科学发展的城市发展规划和文化遗产保护规划,在文化遗产得到有效保护的前提下,通过合理利用,使文化遗产为城市发展服务,为人民众服务。”文化遗产及其环境不是城市发展的包袱,而是城市发展的财富、资本和动力。任何一项文化遗产的开发规划都应当是对历史文化街区保护与发展的总体思路和战略构想的体现,理应遵循文化遗产保护与开发的客观规律,从当地宏观全局出发,使文化遗产的保护、开发规划与城市发展规划相衔接,以求达到和谐双赢的效果。要通过整合资源,将文化遗产及其环境保护的理念和要求贯彻到城市规划的各个层面。
做好三坊七巷的保护修复工作,必须要有行之有效的保护规划。2005年以来,福州市三坊七巷管理委员会暨福州市三坊七巷保护开发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管委会”),分别委托同济大学阮仪三教授牵头编制《三坊七巷历史文化街区保护规划》,清华大学张杰教授牵头编制了《福州市三坊七巷文化遗产保护规划》。同时,为了进一步深化完善三坊七巷历史文化街区的规划,使之更具可操作性,管委会于2008年3月委托福州市规划设计研究院编制文化街区修建性详细规划,对《福州市三坊七巷文化遗产保护规划》进行完善补充。为有效挖掘三坊七巷历史文化街区深厚的文化底蕴、丰富的历史价值和极富潜力的商业价值,管委会委托了中国美院策划三坊七巷历史文化街区总体经营方案。该方案将三坊七巷历史文化街区总体定位为“福州的城市会客厅”,内容包括:策划的目的与依据;三坊七巷街区振兴的文化商业业态策划;商业业态分析与构成;三坊七巷旅游资源提炼与产品打造;三坊七巷品牌塑造与推广;商业模式与营销策略;以及近、中、远期目标等。
为使三坊七巷保护与开发同城市发展相协调,管委会除注重三坊匕巷景区内的规划外,还注重包括配套服务区以及风貌协调区在内的整个历史文化街区的规划,使其融入到城市整体规划之中,规划的设置也由城市发展定位来决定。三坊七巷自身的文化价值与城市中心地理位置,决定了景区风貌协调区的商业业态定位为:文化、旅游、休闲、时尚的多元化业态。例如,安泰河位于三坊七巷风貌协调区,其南北两岸主要开发建设沿河旅游休闲带。南岸现已建成面积约1万多平方米的商铺,并已全部招租,经营业态以高端餐饮、地方风味小吃、时尚音乐吧、风情酒吧、名品咖啡、古玩收藏品鉴赏、酒窖、私人会所、画廊、精品艺术会所等时尚商业业态为主。北岸由于拆迁及规划调整,建设工作正在抓紧推进,建成后也将引进高端旅游休闲业态,与南岸形成呼应。届时,在福州安泰河两岸将形成独具特的沿河景致。吉庇巷、光禄坊沿线建筑的陆续修复,对外招商的业态将定位为闽菜会所、SPA会所、茶会所、音乐会所、高端餐饮等,与安泰河沿岸景致相呼应,形成一条文化、旅游、商业景观带。
(二)以文化旅游带动文化遗产保护与开发
历史文化遗产开发的主要途径是旅游,旅游开发是文化遗产有效传承形式之一。文化旅游不仅为旅游部门带来直接收入,同时可带动第三产业的发展。此外,通过旅游开发可以进行资源合理利用,促进城市发展格局调整与配套设施完善、文化遗产保护与旅游产品开发、城市旅游形象塑造等。文化旅
游与城市规划以及遗产保护利用由此形成三位一体的互动效应。三坊七巷自2009年11月被评为国家AAAA级旅游风景区以来,景区的旅游配套设施不断完善,对外开放的景点日益增加,旅游经典线路陆续开辟。2010年国庆,有关部门组织了以“古街同庆”、“坊巷乐音”、“闹事猜谜”、“曲艺杂谈”、“民歌精粹”、“十番荟萃”、“坊巷印象”为主题的文化活动,开辟了以“名人故里游”、“坊巷院落游”、“古建园林游等1小时、2小时、3小时以及一日游的旅游线路,对外开放景点达20处,接纳游客114.31万人次,创历史新高,较去年同期翻了两番。
目前,三坊七巷历史文化街区创5A工作摆上了重要议程,由中国科学院地理资源与科学研究所和福州市规划设计研究院一同编写了《福州三坊七巷旅游总体规划》及《三坊七巷创建国家5A级景区申报计划》。规划的范围:一祠两山两街区,即林则徐纪念馆、乌山、于山、三坊七巷、朱紫坊,规划总面积约1,6平方公里。同时,结合三坊七巷的具体情况,对照国家5A级旅游景区评分细则,进一步改善硬件条件,完善各种配套设施,不断提升服务质量,并引入包括影视基地、漆画艺术馆、文化创意园、客栈等特业态,助推申报5A景区。这些项目的实施本身,促进了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开发。
(三)建章立制为文化遗产保护开发护航
圣岛季先祖为确保修复工作有章可循,福州市先后批准颁布了一系列规范文件,如《福州市三坊七巷、朱紫坊历史文化街区保护管理办法》、《福州市三坊七巷历史文化街区古建筑搬迁修复保护办法》、《三坊七
巷保护修复资金管理使用办法》、《三坊七巷保护修复工程审核制度》、《三坊七巷文物建筑保护修复技术规范》、《文物建筑修复工程定额》以及《工程造价审核制度》等。针对三坊七巷内独具特的营造工艺,管委会又委托相关单位制定了《三坊七巷古建筑修缮导则》,整理归纳出各个时代的营造特、构件样式、配方工艺、修造做法等,对修复、保护工艺进行了详尽的调查和再现,成为保障文物修复保持原状的营造依据。同时,组织文物、文史专家深入挖掘三坊七巷的文化内涵,在人文与文化空间层面进行了全面调查,完成《三坊七巷文化内涵调查》,成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要依据。
(四)以人为本,和谐搬迁
三坊七巷历史文化街区原有住户约3831户、建筑面积39.78万m2,约1.6万人。自2007年年初启动居民搬迁工作以来,除116户按市长令可以保留外,已完成搬迁及拆迁约3775户。福州市政府按照以人为本,构建和谐搬迁的指导思想,在疏散三坊七巷人口过程中,为保护和传承街区特有的文化内涵,延续历史文脉,制定了切实有效的原住民保护措施和政策,出台了《福州市三坊七巷历史文化街区古建筑搬迁修复保护办法》,只要条件允许,尽量让提出留住申请的原住民留下来,让那些有代表性的民间商业,如老字号、手工艺作坊等留下来,在政府统一规划的前提下,积极组织留住居民参与保护修复工程,对愿意搬迁的居民,积极推进温情搬迁,尽可能在较好的地段安排过渡房源和产权调换房源,并在人口疏散过程中注重帮助解决搬迁过程中困难众的实际问题。
(五)推进城市基础设施及配套建设
存于城市中的文化遗产开发,也是城市开发的一部分,完善市政基础设施以及配套建设必不可少,也是促进文化旅游的必要举措。除景区内建设,还包括配套商业项目以及周边配套景观工程,因此文化遗产的开发模式要与所在城市的发展定位相配合,协调一致才能更好地共生。一直以来,对于历史城市、街区和村镇都存在大拆大建大规模改造的误区,经过几十年的实践探索,大拆大建逐渐转向渐进式城市更新。《名城名镇名村条例》明确规定,任何单位或者个人不得损坏或者擅自迁移、拆除历史建筑。不主张随意拆除文物,以及对历史文化街区实施脱胎换骨式的改造。应以保护传承历史文化遗产为本,根据历史城市、街区和村镇保护的不同情况要求,延续历史遗存的空间形态以及历史文脉,采取循序渐进的方式,调整城市用地,改善市政设施和配套建设,整治人文景观环境。
三坊七巷除景区内市政工程改造,还包括通湖路、澳门西侧片区的改造,还包括光禄坊滨河公园的景观整治工程以及三坊七巷消防站建设项目、沿街新建更新商业项目等等。为丰富景区内容,使三坊七巷不仅成为福州文化历史的承载体,更成为展示福建民风民俗以及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集中示范区,景区内注重各类文化遗产的展示,如修建了福建非物质文化遗产博览苑、举办闽都民俗文物展览等。
四、问题与对策——
—如何实现可持续发展
三坊七巷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与开发在理念与实践上有创新,形成了独特、多元化的模式。它的“城市会客厅”的定位符合福州城市市情,也符合三坊七巷文化遗产的发展趋势。但是,受我国文化遗产事业管理的局限,三坊七巷文化遗产管理中也难
免存在资源配置不均、管理水平有待提高、监督机制有待完善等不足之处,在逐步修缮文物、更新传统建筑、增强配套设施的过程中,还需要不断探索科学合理的方式方法,有效解决管理体制与管理水平的问题。
文化遗产的保护开发规划,首先是要将它“保”下来,更重要的是要考虑让它“活”下去,也就是在对文化遗产整体保护的前提下,如何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问题。“可持续发展思想突出强调:我们今天的发展要保持公平性、持续性和共同性。所谓公平性就是要保证资源的公平分配,兼顾当代和后代的要求,当代的发展不能以牺牲后代的利益为代价。持续性就是以保持地球自然系统为基础的、持续的经济发展模式。共同性就是要达到人类与自然的和谐共存。”[6]可持续发展的指导思想对处理文化遗产保护与开发中的多个矛盾都是适用的原则。
世界上最大的岛屿是哪个岛
(一)妥善处理文化遗产保护与开发之间的关系。
独特的历史文化遗产是一个城市的文化品牌和文化符号。文化遗产不单单是实体的历史景观,还蕴含着地方传统文化精神。城市因为拥有这样的名片,而拥有属于自己的文化身份。同样,存留于城市中
的文化遗产,其传承与发扬离不开城市的发展建设,它与城市互为依存。文化遗产需要不断修护,延续历史风貌、呈现文化意义,无论从人力、资金、技术,都需要从城市中汲取;另一方面,文化遗产的开发利用,转化为文化产品与服务,也成为城市消费的重要组成部分。
“历史文化遗产保护要遵守原真性原则和整体性原则。原真性原则是指要保护历史文化遗存原先的本来的真实历史原物,要保护它所遗存的全部历史信息;整体性原则是指一个历史文化遗存是连同其环境一同存在的,保护不仅是保护其本身,还要保护其周围的环境.特别对于城市、街区、地段、景区、景点,要保护其整体的环境,体现出历史的风貌和文化内涵。”[7]整体性保护原则就是要从整体上保护文化遗存,摆脱以形体规划为核心的西方现代主义规划思想的影响,重视城市历史与现状,深入分析文化街区的历史沿革、形态演变,挖掘其历史文化价值,保护文化街区的整体历史传统风貌。其核心在于整体保护历史名城、街区的传统格局和空间尺度,保留其相互依存的自然景观和环境,保持历史文化特征、传承历史文脉,采用保留、修缮、维修、改善、整修等不同方法对文物和历史建筑进行整治,改善市政服务设施,力求让当地居民既能感受到历史文化遗产的文化积淀,又能享受到现代文明带来的优良生活环境。此外,整体保护还要坚持活态保护。调查发现,全国大部分历史文化街区、历史文化村镇的传统建筑都在被使用,如果将其从生活中剥离出来,进行静态保护,并不能达到良好的效果,反而加速其失去功能、失去历史风貌。因而对它们的保护应该是活态的、积极的,保持原住居民连贯的生活状态,要让它们融入现代生活中去,这也是继承延续传统文化、地域文化的必然选择。
在过去几十年中,城市化开发建设导致历史城市大拆大建,对文化遗产的建设性破坏屡见不鲜。进入21世纪以来,房地产开发热和文化旅游开发热,使中国历史文化名城、街区和村镇面临着新的挑战。地方政府在尊重历史和发掘文化经济价值的号召下,大拆大建行为少了,取而代之的是历史和对文化遗产的保护性破坏。目前,以保护利用为名造成的文化遗产损毁案件逐年增多。比如将百年寺庙拆除,重新以钢筋混凝土建造,现代材料现代工艺辅以现代景观设计,完全丧失了宗教圣地的神圣感和历史感,以为恢复了原有外观,殊不知完全偏离文化遗产保护的真谛。这样的“保护”往往是在利益诱导下,为招揽游客、寻求短期经济效益而为的。越是经济发展较快的城市,越是文化旅游火热的名城名镇,破坏的程度也越是严重。以保护之名,行改造冒充之实,以假乱真只为了谋取开发之利。“拆毁真文物,制古董”风气盛行,是谓不尊重文化遗产保护开发客观规律的典型写照。历史真实感被完全破坏,这样的“保护”不如不保护。
商业过度开发也是文化遗产保护与开发利用矛盾之一。许多历史文化遗产地过度发挥经济功能,导致景区保护范围商业氛围过于浓厚,大有掩盖文化氛围的趋势。文化韵味和传统传承被商业挤压,失去了应有的光彩。文化旅游对此更是推波助澜,尤其是起步较早的一些文化遗产地,商业开发过度、旅游同质化、无序竞争,使文化遗产受到不同程度的破坏,影响了文化遗产的可持续发展。这种现象一方面是因为认识不到文化遗产生态环境的价值,一方面是受经济利益驱使,把文化遗产当作了摇钱树和低廉的运营资本。无节制的旅游开发和不匹配的商业形态弱化了文化遗产所提供的文化服务,长此以往,文化遗产价值蜕化,文化品位与形象将受到严重损害。
文化资源是城市精神的源泉,城市为文化资源传承延续提供重要依托。因此,把握、协调好文化遗产保护与开发之间的关系,是维系二者依存关系的
关键所在。文化遗产具有公共性与经济性双重属性。文化遗产的保护,是惠及地区、跨越时代,并且有很高的社会效益;而文化遗产的开发则是一把“双刃剑”,合理的开发能加强对遗产的保护,反之会造成对遗产的损害或者对遗产生存环境的破坏,导致成破坏性开发。因此,在遗产开发过程中,要切忌急功近利。树立把文化遗产视为城市资本的理念,建立保护制度,在保护的前提下开发,并使开发有利于保护。
(二)做好文化遗产保护开发的整体长远规划。
lady gaga的恶心图片文化遗产的开发利用可惠及整个城市、地区,但如若开发不当,后果不堪设想。文化遗产的不可复制性决定了它的脆弱性,因此,在开发之前,必须确立科学的保护原则以及可行的开发规划。长远的规划对于城市发展和文化遗产传承是非常必要的。
历史文化遗产保护要遵守原真性原则和整体性原则。要确保这两大原则的实现,一个整体性长远规划对于城市和文化遗产保护相当重要。
文化遗存本身需要长期的修复保护计划来实现其原生态,首先要明确其存在现状和保护范围,制订科
学的保护方案,并严格按步骤实施保护程序。三坊七巷内院落众多,管委会对文物的保护修复采用了“镶牙式”、“渐进式、微循环、小规模、不间断”的步骤组织实施,自2007年底开展修复工作以来,已完成水榭戏台、二梅书屋、严复故居、林觉民冰心故居、新四军办事处、叶氏故居、、程家小院、林聪彝故居、小黄楼、天宫、光禄吟台的修复任务。现已将水榭戏台、二梅书屋、严复故居、林觉民冰心故居、叶氏故居对外开放。修复工作正在稳步推进的另有刘家大院、郭柏荫故居、尤氏民居、谢家祠、陈衍故居等,预计2011年春节前大体完成。
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与开发还应遵从整体性原则,这就要求我们必须调整城市建设思路,树立在城市规划中的保护观念,通过规划来协调城市建设与文化遗产保护的关系。保护文化遗产生态环境的同时,对文化遗产市场化开发进行科学评估,在保护范围内引入市场机制,融入城市新内涵,调整城市规划以配合挖掘文化遗产文化价值,从而打造城市新的文化亮点。三坊七巷历史文化街区的总体定位为“福州的城市会客厅”,充分体现出福州市将三坊七巷文化遗产视为城市文化资本的理念。为了挖掘三坊七巷深厚的文化底蕴、丰富的人文历史价值和商业价值,管委会会同多方对规划进行了专题研究,对景区风貌协调区进行了设计和建设,例如安泰河南北两岸开发建设、澳门西片区、乌塔广场景区等。目前,管委会已出台申报5A景区的总规划,其规划范围大大超过现有的三坊七巷景区规模。这也就意味着旅游交通、基础设施、卫生状况以及购物等城市软硬件配套需要提升,以适应长远发展需要。
另外,文化遗产的整体性保护还需要在征地、拆迁、环境整治、土地利用调整、产业结构调整和市政
设施建设上进行整体规划。
(三)强化创意促进文化遗产多元化开发。
随着保护方式与保护观念的演变,历史文化遗产的开发越来越离不开创意,正是文化创意把历史文化资源转换为丰富多彩、吸引消费者的经营性资源。文化创意与文化、艺术、休刚、娱乐等紧密联系,开拓了艺术型、知识型、休闲型等新产业形态,既实现了文化的经济价值,又充分体现了文化的内涵与底蕴。文化创意有助于将历史文化遗产由静态变为动态,实现传统文化的现代转换,实现文化传承与文化创新相结合。同时,创意还能促进文化资源转变为经营资本,促进历史文化遗产的品牌化。
是以“仿古不能泥古,在开发利用历史文化资源中必须适当注入现代元素,并与现代科技结合,达到推陈出新的效果。”[8]这是文化遗产开发的有效方法。文化遗产只有不断以新形式、新创意去呈现,才能在承接历史的同时,让现代人感受传统文化,达到对传统文化精神的情感认同。这也是文化遗产开发利用的主旨之一。
历史文化资源具有整体性,是历史遗存、民俗文化、人文活动和自然环境的综合体。因此,文化资源的开发应该是文化要素、人力要素、土地资源和产业资源的整体协同开发。历史文化遗产开发是一项系统工程,要树立融合开发观念,加大资源整合力度,实现多元一体的开发模式,融合多元文化、多种功能,这样才有利于打造完善的产业链,充分发挥城市优势资源,同时也充分实现历史文化遗产的
精神价值和经济价值。
现今,文化旅游已是传承历史文化遗产最常用的手法,如何将文化旅游项目精品化是需要认真思考、精心筹划的一个问题。三坊七巷历史文化街区围绕这一主题,将其发展模式定位为旅游、休闲、艺术、娱乐多元一体开发模式。其商业形态主要为休闲、酒吧、美食、会所、画廊、古玩收藏等时尚商业,这也是文化创意集聚的商业形态。如何引导这类文化商业服务于三坊七巷品牌建设,应是今后需要长期关注和解决的问题。文化旅游要防止商业过度开发,此前已论述;另外要注意的是,应深入挖掘历史